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返回目录
选择字体: 宋体 楷体 黑体 微软雅黑
字号: A+ A-
颜色:
恢复默认
收藏该书

第10章  荣辱与共

由于一些知青因各种原因先后了回城,特别是最边远的母猪山生产队、夹皮沟生产队,知青回城的人数最多。回乡青年们到生产队时,生产队劳动力相当紧张,一线橡胶工人的负担越来越重,由原来每天割200多棵橡胶增加到300多棵,胶工不堪重负。所以,回乡青年们很快就仓促上岗了。

胶工,需要持有上岗证。回乡青年们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只经过短期培训,就基本掌握了割胶的技术,很轻松就拿到了上岗证,只有多余人由于“笨得屙牛屎”,无法达到上岗要求,拿不到上岗证。多余人虽然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但是却“因祸得福”,被安排去管理苗圃。管理苗圃,工作轻松不说,最主要是不用早起了,让喜欢睡懒觉的李俊羡慕不已,居然后悔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一上岗,青年们就深深感受到知青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深深领略了胶工生活的艰苦与劳累。因为,第一天上岗,三位女同胞无一例外都哭了鼻子。虽然原因不尽相同。


上午割胶,月儿哭鼻子。

冤家路窄。不知是命运捉弄还是队长的有意安排,月儿与刘星分配在同一块胶林,刘星的数位在上,月儿的数位在下。只不过因为处于实习阶段,一个人只分到100多棵胶树,相当于老胶工的三分之一。

黎明时分。天空蒙蒙,大地蒙蒙。

蒙蒙天空,高悬着一轮下弦月。虽然是下弦月,却清晰可见一轮圆月的影子,旁边一颗木星,显得特别明亮;蒙蒙大地,寂静的胶林里不时传出“喳喳”清脆的割胶声。黎明前的胶林显得神秘、梦幻。

因为第一天上岗割胶,青年们既兴奋又紧张。

黎明中,刘星埋头认真割胶,虽然刀法还不太娴熟,速度也比不上老胶工,加上光线不好,但作为新手,已经有模有样了。刘星聚精会神地割着,忽然隐约听见下方的月儿轻声呼救。刘星先是以为月儿装神弄鬼,又玩什么鬼花样,所以根本不理她。刘星是孤儿,性格比较内向,在中学时就多次被月儿捉弄。可是,此时的月儿一直不停地呼唤,似乎不像是在开玩笑。莫非真的遇到什么危险?刘星停止割胶,移步向下观察,才发现情况不妙。

下层不远处,手持胶刀的月儿站在胶树旁,高举双手,一动不动,轻声呼救。虽然是第一天割胶,她头发高盘,腰系芭箩,脚穿凉鞋,打扮得像个小仆哨,比老胶工还有派头。遗憾的是,此时却像个投降的“俘虏”。她脚边隐约可见一条粗壮的眼镜蛇正高昂着头,向她耀武扬威。虽然对手已投降认怂,眼镜蛇仍然不打算罢休,难怪她举手投降。月儿不但投降,而且六神无主、抖鳞壳颤,流着泪不停向刘星呼救,声音完全走了样,可怜巴巴的,平时那高傲的“公主”派头荡然无存。

一只猫头鹰蹲在胶树树枝上,睁着大眼,身体前倾,欲扑下去“英雄救美”,似乎又觉得不能越俎代庖。于是,摇头晃脑,似乎看不懂刘星为什么还不赶快英雄救美,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意思。还好,猫头鹰没有叫。当地有“不怕猫头鹰笑,只怕猫头鹰叫”之说,意思:猫头鹰叫,绝对没有好事。看来,今天不会出事,顶多有惊无险。

刘星马上冷静下来,看看四周,希望拣根竹竿、竹枝什么的作武器。他知道蛇最怕竹竿,据说竹竿是蛇的“舅舅”。事实上,蛇的确怕竹竿,是不是“舅舅”不知道,但是由于竹竿比木棍软,打蛇时着地面大,一打一个准倒是真的。遗憾的是,胶林里全都是树叶,别说竹竿了,连棵树枝都没有。情况紧急,人命关天,刘星没有时间去找武器,只好拿着手里的胶刀奋不顾身地跳到下层,摇晃着胶刀迎蛇而上,希望用胶刀将眼镜蛇引开。果然,眼镜蛇看到寒光闪闪的胶刀,立即放弃月儿,掉头与刘星对峙。月儿先是楞在原地,待反应过来后,一边哭一边四脚四手爬到林带上方,与树上的猫头鹰一起观战。

人蛇大战,惊心动魄。

眼镜蛇又名膨颈蛇,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眼镜蛇分眼镜王蛇、水眼镜蛇、舟山眼镜蛇、黄金眼镜蛇等,当地人懒得动脑筋,把常见的(1.5米左右)眼镜蛇,叫“眼镜蛇”,把大的(1.5米以上)叫“眼镜王蛇”。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扁平、颈部皮褶,被激怒时,身体前段竖起,颈部皮褶两侧膨胀,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事实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膨起颈部,而眼镜蛇只是更为典型而已。眼镜蛇属沟牙类毒蛇,毒液为高危性混合毒液;排毒量大、毒性强、致伤面广、危害严重,与银环蛇、五步蛇构成三大毒蛇。人被咬伤,如不尽快医治,会导致呼吸麻痹而窒息死亡。虽然如此,因受“夏季吃蛇不生痱”的影响,人们纷纷在此季吃蛇;因有“以毒攻毒”说法,眼镜蛇往往成了人们“以毒攻毒”的首选蛇品之一。不过,眼镜蛇虽然剧毒,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月儿可能是不小心惹着它了。

这条眼镜蛇,背面黑色,腹面为橙黄色,颈部膨扁部分有U字形的白色斑纹,体长约2米多,显然是一条“眼镜王蛇”。这么大的眼镜蛇本身就让人可怕,现在它竖立起前半身,作攻击姿态,同时发出“呼呼”声,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此刻,月儿终于明白为什么毒蛇成为孟定“三怕”之首了。

此时,眼镜蛇先是高昂着头,左右摇晃,眼睛滴溜溜转,长吐舌不停伸吐,待看清眼前的情况后,知道搅局的来了,于是,主动向刘星发起攻击。老话说,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这话不假。刘星虽然没有菜刀,好歹手中有一把胶刀,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强。这条眼镜蛇,虽然粗壮灵敏凶猛,但刘星因为有胶刀在手,加上心理素质教好,仅靠一把胶刀与之周旋,眼镜蛇一时也占不到多少便宜。刘星的初衷是想吓跑眼镜蛇了事,所以出手点到为止,有点“比武”的意思。没想到,眼镜蛇被激怒后,根本不打算逃跑,而是紧紧缠住刘星不放,一副“不决出胜负绝不罢休”的架势。刘星因为没有动杀机,几个回合下来,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一次还险些被眼镜蛇咬伤。看来,已不是简单的“比武”问题了,而是“你死我活”生死决斗。

“不知好歹。”刘星终于被激怒了,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于是,刘星改变初衷,决定痛下杀手。然而,用胶刀杀眼镜蛇,谈何容易。眼镜蛇不但凶猛、睿智,而且反应极快、攻击性强,短短的胶刀很难击中它,还要时时防备它咬伤自己。所以,眼镜蛇攻击,刘星后退;眼镜蛇观望,刘星攻击;左闪右突,进一步退两步。大战了十几个回合,仍然不分胜负。最后,刘星居然被眼镜蛇逼到林带边,已退无可退。还好,眼镜蛇可能是暂时占了上风,也可能是养精蓄锐准备最后一击。关键时刻,眼镜蛇暂时停止了攻击,让刘星有了喘息的机会。

看着一边是高昂着头、洋洋得意的眼镜蛇,一边是背靠林带、大汗淋漓的刘星,观战的月儿与树上的猫头鹰都立刻紧张起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情况万分紧急,如果刘星还想不出什么有效对策,后果不堪设想。

急中生智。紧急关头,刘星突然想到“打蛇打七寸”的古训,自己之所以杀不了眼镜蛇,可能是因为方法不对,目标不准。自己一直是朝眼镜蛇的头横扫和直打。横扫,眼镜蛇上身活动范围大,胶刀根本够不到;直打,眼镜蛇的头反映太快,根本打不着。所以,目标不应该是头,而应该是蛇的七寸;方法也应该调整,眼镜蛇应该有盲区,横扫不行,直打也不行,那就试试斜打。于是,刘星手握胶刀左右摇晃,吸引眼镜蛇,寻找下手的机会。眼镜蛇先是一愣,随即高昂的头也随着刘星胶刀左右摇晃,似乎也在寻找进攻的机会。刘星的手像拉二胡,眼镜蛇的头像跳舞。双方就这样斗智斗勇,寻找时机。先下手为强。正当眼镜蛇伸出长舌、洋洋得意时,刘星抢先一步出手,胶刀突然斜劈下去,正中眼镜蛇脖子“七寸”,活生生把眼镜蛇打趴在地上,挣扎着蠕动几下就不动了。眼镜蛇虽然趴在地上,但依然怒视刘星,显然不服气就这样玩完了,或许是对刘星“不宣而战”玩“阴招”不服气。反正,死不瞑目。刘星虽然没有受伤,但已经累得大汗淋漓,靠在橡胶树上休息。

好险啊。刘星想想都后怕。过去,多次打过蛇,甚至还活捉过不少菜蛇、毒蛇,一般都是蛇怕人,见到人主动逃跑,没想到这条眼镜蛇这么玩命。可怕。太可怕了。

好险啊。猫头鹰不停摇头。它想不通,眼镜蛇为什么这么玩命?何必呢?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嘛。眼镜蛇本来有机会逃命的,自己不逃,不能怨别人了。太惨了,可惜了。

好险啊。月儿更是睁着大眼,惊得眼泪都忘记流了。回过神来后,她跳下林带,慢慢接近眼镜蛇,用胶刀捌了几下,确认眼镜蛇真的玩完了,才闭着眼咬牙切齿用胶刀孩子般地戳地上的眼镜蛇泄愤。一下、两下、三下……

树上的猫头鹰不忍心看下去了。漂亮的小姐姐,至于吗?这样泄愤?不就吓了你一下,又没有伤到你。眼镜蛇已经死翘翘了,还这样羞辱它?过分了。它一蹬腿飞走了。眼不见心不烦。

刘星也看不下去,说:“刀缺了,小姐。莫非你不想割胶了?”

月儿本来心存感激,一听这话,又不高兴了。她抹掉脸上的眼泪,还击:“看不出呀,平时闷出出死头干姜,关键时候还挺板扎嘛。莫非平时都是装的?”

刘星无语,不感谢救命之恩也就罢了,还这样挖苦人。岂有此理?他转身就走。

月儿吼道:“你站住!”

刘星站住:“整哪样?”

月儿说:“你给需要我帮你做什么?比如钉被子、补衣服什么的?”

刘星冷冷地说:“算了吧,我自己有手。”

月儿说:“不是我老孔雀,是我妈叫我关心你的。”

刘星懒得搭理她,转身爬上自己的树位继续割胶。第一天割胶,他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是他的原则。

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玛瑙如琥珀。太阳升起来后,胶林里射进万道金光。寂静的胶林顿时充满活力,不时能看到鸟儿在欢唱、小松鼠在觅食。九时左右,割完胶的胶工开始收工。

月儿一边望着远处陆陆续续往回走的胶工,一边用缺了口的刀艰难地割着,跟愣半倒,汗流满面,越割越慢。她抬头看看一排排还没有割的胶树,赌气地把胶刀砸在地上,然后靠在树上休息。由于背后的芭箩顶着腰,结果可怜的芭箩也成了出气筒,被她取下恨恨地甩在地上。不割了,谁爱割谁割。她在心里骂道。

刘星割完自己的树,很想看看月儿怎么用一把钝刀割胶,所以又绕回来看看。果然,看到月儿一脸无助的样子,至少还有一半胶树没有割。刘星摇摇头,生气归生气,该帮的忙还是要帮的。他绕到月儿的前面,悄悄地帮她割胶。马儿收工路过,见状,也主动帮忙。

月儿听到割胶声音,笑道:“哈哈,有福之人不用忙。”她抬头,发现帮她割胶的居然是刘星和马儿,伸伸舌,急忙抓起地上的胶刀装模作样继续割起来。


下午收花生,平儿哭鼻子。

收完胶,青年们累得腰酸背疼,全身像散了架,有的连饭都没有力气吃,便躺在床上休息。没想到,下午还要去南定河边收花生,而且每个人都有任务,男的300斤,女的200斤。回乡青年们也不例外。

花生,当地人叫落花生。小镇因为气候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由于花生地下结荚,一般在疏松的沙土、砂砾土或砂壤土种植,以利果针入土、荚果发育和收获。坝子里由于土地有限,加上没有形成产量,花生仅仅作为一种辅助蔬菜。所以,当地人只种一季,也就是春种秋收。

青年们想不通的是,早不收晚不收,为什么非要在今天我们割胶的第一天收割?这不是有意为难大家吗?通过蔡儿的解释,大家才知道错怪了。今天收割纯粹是巧合。

原来,花生的收获期,是根据植株长相和荚果成熟的外观来确定。从植株长相看,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由绿转黄并逐步脱落,茎枝转为黄绿色;从荚果成熟外观看,果壳外皮发青,纹理清晰,子仁饱满。早几天收或者晚几天收,差别都很大。过早,花生不成熟;过晚,花生容易脱落,难以收获干净。更主要的是,明天可能有雨,一旦下几天雨,损失就大了。虽然如此,青年们还是满肚子怨气。

花生栽在南定河边的沙地,本来拔起来就地翻晒,晒干后采摘。因为明后天可能有雨,今年的花生必须挑回去晒。虽然是沙地,拔花生还是很费力的,好不容易拔起来,还要挑回去。知青们已经习惯了,虽然累,两个小时就基本完成了任务。回乡青年们就有点吃不消了。男同胞还好,咬咬牙也能勉强完成任务。女同胞就困难了,月儿、小芳还勉强,平儿根本拔不起来。男同胞可以帮她们拔,但挑回去就要靠自己了。花生拔起来后用绳子捆起来,一挑最多可以捆150斤。要完成任务,男的最少也要跑两趟,女同胞就不好说了,有的两趟,有的三趟甚至四趟。

第一趟,女同胞的肩膀就磨破了,特别是柔弱的平儿,第一趟就哭鼻子。最后,还是喜鹊帮忙,总算完成了任务。


晚上捉田鸡,小芳哭鼻子。

晚饭后,刘星在自己的防震棚宿舍用口琴伴奏,教几个五六岁的小朋友唱歌。防震棚虽然简陋,但经过刘星打整,显得很温馨。空中吊着一个25瓦的灯泡(灯罩是用硬纸板自制的);一张床上挂着蚊帐,蚊帐上铺着塑料布(防尘防雨);另一张空床上用也铺着塑料布,方便坐人堆东西;书桌铺着一块旧床单,上面堆着不少书和一个竹子做的台灯(灯罩是用报纸自制的)、一个普通的马灯(准备停电用的)。

唱了一会,刘星说:“休息一会下。哪个小朋友会讲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说:“老大开飞机,老二撂炸弹,炸死老三王八蛋,老四老五都来看。”小朋友们哈哈笑。

另一个小朋友说:“半夜三更,想起雷锋,来到厕所,打扫卫生。节约用电,没有开灯,一不小心,掉进茅坑。”

小朋友们又是哈哈大笑。

刘星说:“好了好了,这些都不好听,以后哥哥教你们一些好听的。现在,我吹葫芦丝给你们听。” 刘星拿过放在床上的葫芦丝吹起来。顿时,从葫芦丝里飘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旋律。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傣语叫“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人称为“葫芦箫”。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以葫芦作气室,葫芦咀作吹口;葫芦低部插进三根镶有金属簧片竹管,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葫芦丝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优美、朦胧,外观古朴、柔美、典雅。更主要的是,葫芦丝简单易学,小巧别致,因此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刘星还没有吹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门轻轻地被推开,月儿悄悄出现在门口,靠在门框上静静地欣赏刘星吹葫芦丝。她也同孩子们一样,痴迷在刘星的葫芦丝声中。

刘星抬眼看见月儿,便停止吹葫芦丝。

月儿说:“对不起,打搅了。”她口说对不起,脸上却毫无歉意。

孩子们很懂事,看见月儿姐姐来,知道该回家了,一个个跳下床朝外走。头上扎个小鬏鬏的丑妹走在最后,她使劲在月儿的腿上拧了一把,月儿疼得大叫。

刘星用芭蕉扇轻轻地在丑妹的屁股上拍了一下,把孩子们送出门,转身望着月儿:“找我有事?”月儿说:“来玩玩,莫非不可以?”

刘星无语,懒得搭理她。

月儿自己在书桌前的椅子上坐下。刘星桌子上的书,有常见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革命小说,也有不常见的《战争与和平》、《红与黑》、《悲惨世界》等外国书籍。让月儿想不到的是,还有《十万个为什么》、《大众天文学》、《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及十几本小画书。小画书显然是为孩子们准备的。

月儿随手翻看桌上的《大众天文学》,第一分册为《地球•月球》,第二分册为《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与陨星》,第三分册为《恒星宇宙•天文仪器》。月儿不感兴趣,翻开桌子上的一本作业本,一脸不屑:“哟,做了这么多习题,有什么用啊?莫非还想考大学?”

刘星手拿芭蕉扇扇凉,依然没有说话。

月儿说:“今天,你救了我的小命不说,还帮我割了那么多树。特来谢谢你。”她说着从衣袋里拿出一合非常罕见的巧克力,放在桌子上。

刘星拿起巧克力,看了一眼,递给她,说:“这东西我吃不来,你还是留着自己吃吧。不过,看在巧克力的份上,我告诉你个小秘密吧。”

月儿先是不高兴,一听小秘密又来了兴趣:“哪有秘密?”

刘星说:“我们来生产队那天,我注意到,你总共说了三个成语,就有两个成语有问题,完全是想当然。一个是‘七月流火’,一个是‘下里巴人’。七月流火,并非指天气炎热,恰恰相反,它是指天气逐渐凉爽的意思。同样,你当众骂我‘下里巴人’,显然是把‘下里巴人’当成‘下等人’来说的,这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下里巴人’原指楚国流行的一种通俗歌曲,现在一般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相对。‘阳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的文艺作品。”

月儿第一次听说“七月流火”“下里巴人”原来是这么个意思,过去的确是想当然地认为“七月流火”是“酷暑”,“下里巴人”是“乡巴佬”的意思。月儿虽然心里诚服,但脸上多少有点上挂不住,她不喜欢他的说教。她瞅了他一眼,把巧克力丢在床上,起身欲走,看见床上有一本《古代成语典故集》,随手拿起书,举手扬扬说借看两天,也不管人家是否答应,就“顺手牵羊”了。

刘星关上门,听到月儿在门外自语:“怪人。”

月儿刚从刘星宿舍出来,就被小芳火急火燎地拉着,跟随驼子、超哥去捉田鸡。原来,晚饭时鸭子听小芳说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非常适合身体虚弱的人补气,特别是有夜汗的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鸭子的男朋友小耳朵刚好符合这些症状。吃完晚饭,鸭子立即行动,叫驼子、超哥准备工具,天黑后帮忙捉田鸡,给小耳朵治病。

驼子拿着电筒,超哥拿着弩箭,鸭子一手提着胶桶准备装田鸡,一手拿着芭蕉扇准备驱赶蚊虫。

一行人来到菜地,虽然已进入秋天,过了繁殖期,小镇因为气温高,水沟、水塘边还有不少田鸡、癞蛤蟆,只是过了繁殖期的田鸡不叫了,不容易发现。

驼子叫大家安静,用电筒在水塘边找田鸡,每发现一只,超哥就用弩射。用弩射田鸡是超哥的发明,最大的好处是方便拿田鸡,因为被弩箭射到的田鸡,箭与田鸡穿在一起,拔起箭自然就拿住了田鸡。

田鸡,因为主要生长在田里,其肉质细嫩似鸡肉,故称田鸡;又因为斑纹看上去似虎皮,因此也叫虎纹蛙。其实,田鸡也属于一种青蛙,青蛙是民间对大部分蛙科两栖动物的统称,不过田鸡还是和青蛙有一定区别的,田鸡的背部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青蛙背部颜色为青色或者带有条纹;田鸡个头比青蛙更加壮实,体长也大于同龄的青蛙。月儿一直弄不明白田鸡与蛤蟆的区别。超哥说:“简单呀。有句话叫什么来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好看的就是田鸡,丑的就是蛤蟆。”他的解释,虽然牵强,但简单易懂,何况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田鸡身体苗条,皮肤光滑,模样的确好看;蛤蟆臃肿,皮肤粗糙有疙瘩,坐着整个身子堆成一团,面目可憎。

内地人都知道牛蛙好吃,春天鲜、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肴。其实,牛蛙是后来才有的物种。当时,只有田鸡。由于田鸡看上去与蛤蟆差不多,当地人一般不吃。所以,一会儿就射了十几只田鸡。只是个头都不大。

小芳由于是第一次“参与”捉田鸡,感到既新奇又刺激,看到田鸡被穿在弩箭上,四只脚还在拼命挣扎,小芳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为是她说“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才导致十几只田鸡死于非命。罪过,罪过。她一走神,脚下踏空,滑进水塘里。虽然水塘的水不太深,但淤泥不浅,更主要的是有蚂蝗。果然,小芳被拉上来后,不但一只鞋陷进淤泥里,脚上还有两个大得吓人的水蚂蝗。小芳吓得直哭,蚂蝗被超哥用巴掌打掉后,她还蹲在地上抽泣。“报应啊。”她在心里说,身上由于被污水染了一层“斑纹”,蹲在地上的样子看上去到像个大“田鸡”。

鸭子是急性子,当晚就炖了几只田鸡给男朋友小耳朵治病,还特意端了一碗慰劳受到惊吓的“功臣”小芳。

小芳不吃田鸡,在鸭子的逼迫下,喝了半碗汤。喝完汤,她随口说:“味道不错。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不过,如果田鸡配萝卜、河鱼一起炖,味道更好,效果也会更好。”

没想到,小芳“随口”的一句话,险些酿成大祸。


电鱼,有惊无险。

鸭子听小芳介绍,如获圣旨。萝卜可以自己去菜地拔,河鱼还得请男同胞出马。鸭子干什么事情都是风风火火,火着枪响,第二天收完胶后,她就叫驼子、耙子冒险去电鱼。她知道,电鱼这种“坏”事,男朋友小耳朵是不会干的,所以叫驼子、耙子帮忙。电鱼,鸭子以前就跟随“坏人”驼子干过,非常刺激。所以,她悄悄地邀约月儿、小芳、平儿一起去,说电鱼非常神奇,非常好玩,非常过瘾,不去将会终身后悔。有这样的“好事”,平儿当然不会忘记喜鹊,她又悄悄叫上喜鹊。也辛亏她邀约喜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所谓“电鱼”,就是用电触鱼。当时没有电瓶、手摇发电机等轻便设施,“电鱼”都是直接用交流电。交流电的好处是,电力强、触鱼快。缺点是,危险、不方便,需要准备很长的电线。

内地人说的“开江鱼,下蛋鸡”,在“奇葩小镇”根本不适用。小镇的鱼,什么时候的鱼都好吃;小镇的鸡,没有下蛋的鸡更好吃。当地的顺口溜是,吃鱼就吃麻蛇鱼,吃鸡要吃荪母鸡。“荪母鸡”就是指没有下蛋的雏母鸡。

驼子拖着一根长竹竿,装作去掏鸟窝;耙子用衣服包着一捆电线,装作去丢旧衣服;鸭子抬着盆披头散发,装作去小河洗头;月儿等人为了不引人注目,也是分头出发。一行人在小河边集中后,驼子嫌小河里的鱼太小,接电容易被发现,于是带领众人南下直奔南定河去触大鱼。就是这一改变,险些酿成大祸。多年后,提起此事大家还后怕。“梅梅三三,太吓人了。打死也不敢了。”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都很兴奋,唯独平时笑话最多的驼子一声不吭。平儿说:“驼子大哥,都说你是笑话大王,来一个吧?”

驼子一心想着电鱼的事,没有心情讲笑话。

见驼子不吭声,月儿来了劲,将他的军:“如果你的笑话,能把我们的小芳讲笑了,我们就认可你这个笑话大王。否则就是水人的歪货。”

小芳:“你们要听故事,不要扯我。”

驼子依然不啃声。

月儿:“怎么样?莫非是名不副实,莫非空有其名?”

话说到这个份上,驼子已经没有退路了,心想,不给点颜色瞧瞧,今天怕是过不去了;如果连两个小丫片子头都震不住,我驼子这几年算是白混了,一世的英名就偶喉了。但是,讲什么笑话好呢?虽然有一肚子笑话,但面对的是两个“小丫头”,既要笑又不能太下流还要震得住的笑话,的确不容易。他思索片刻,终于想到个“经典”的笑话。他心中暗喜,脸上却毫无表情,一本正经地说:


话说某天,大学士纪晓岚有事急着要进宫见皇帝。他急匆匆走到宫门口,被掌事的太监拦着不让进。原来这个太监听说纪晓岚才高八斗,妙语连珠,张口就来,他有些不相信,所以有意想试试纪晓岚。太监说,今天皇帝不上朝,如果你能讲个笑话把我们逗笑,我就破例让你进去,否则免谈。纪晓岚知道太监是故意为难他,但是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自己虽然是大学士,但是县官不如现管,如果掌事的太监不让进的话还真的进不去。但是,如果真的向一个太监低头的话,且不是毁了自己一世英名?他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于是同意了。

掌事的太监很高兴,旁边的几个太监也竖起耳朵听。纪晓岚说:“话说,从前有个太监。”纪晓岚就讲了这么一句便沉默不语了。

太监们一直等着纪晓岚往下讲笑话呢,等了一会,见纪晓岚不再说话了,掌事的太监一脸不解,问:“下面呢?”太监说出这句话,正中纪晓岚的圈套。纪晓岚马上回答说:“下面没有了啊。”掌事太监略微思索了下,突然脸红了起来,急忙放纪晓岚进宫。


驼子讲完,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鸭子在他肩上拍了他一巴掌:“死驼子,过分了,人家都还是大姑娘呀。”

经鸭子这么一点拨,众人才反应过来太监的“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有。月儿、小芳、平儿的脸红得像个大苹果,羞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们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怪谁?完全是脱了帽子钻刺棵,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她们终于知道驼子到底有多“坏”了。

喜鹊抿嘴笑,驼子、耙子则放声哈哈大笑。

笑声中,似乎老天有意配合,天边忽然传来几声闷雷。大家下意识抬头望天,才发现晴朗的天空已经悄悄变成了“阴阳天”:太阳当头,西南边飘着朵朵白云,东边一堆雪白的云彩像火山喷发,北边乌云密布,刚才的雷声就是从乌云中发出来的。

大家望着北边乌云,又听见几声闷雷。“电闪雷鸣”的常识,大家都知道,奇怪的是,今天并没有看见闪电。没有闪电,雷声从何来呢?反常,太反常了。大家不免有点担心。

小芳说:“太反常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天怕是整不成了。”

驼子说:“晓不晓得,孟定的鬼天气,根本不按常理出牌。比如,内地谚语:泥鳅跳,风雨到;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这里泥鳅天天跳,日落天天晚霞红。如果按照内地谚语的话,这里简直就是暗无天日了。”

鸭子说:“有道理。不过大家还是要小心,小心使得万年船。”

耙子说:“莫得事。有我和驼子,保证莫得事。”

于是,众人继续前进。虽然耙子保证“莫得事”,但大家心里还是有点担心,心情自然没有刚才那么好了。

其实,这是吃了没有天文学常识的亏。“电闪雷鸣”没错,两者的确是同时发生的,因光速大于声速,通常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但是,由于声音的衰减要大于光,有的时候只看见闪电听不见雷声;如果闪电发生时云层太厚,有时候只能听到雷声却看不到闪电。这种情况属基本天文常识,并非“反常”,也就不存在“有妖”。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神奇,越冷越刮风,越小心越见鬼。

一行人来到南定河边的抽水站旁,驼子先在竹竿头上用铁丝围成一个圈当电网,然后把电线接在竹竿头上的铁丝上,然后把电线拉到竹竿的底部,用麻绳固定住。看看四周没有人,驼子才偷偷把电线的另一头接在河边抽水的交流电上。他动作娴熟麻利,显然非常熟悉带电作业,而且显然是事先就知道这里可以接交流电。难怪他只带一捆电线,就敢来南定河电鱼。不打无准备之仗嘛。喜鹊暗暗佩服。

南定河河水混浊,随便捧起一捧河水,手中可见晶莹的细沙闪闪发亮。但是,河水虽然混浊,河里的鱼却不少。看来,“水至清则无鱼”的老话是有道理的。

驼子站在河边,轻轻把竹竿带铁丝圈的一头放进河里,立刻,几条白鱼、黄壳鱼就神奇地飘了起来。由于河边水浅,票起来的都是小鱼。为抓大鱼,驼子干脆走进河里,把竹竿伸到较深处。果然立马就见效,几条较大的鱼飘了起来。耙子、喜鹊站在河的下方抓鱼,抓到鱼后丢上岸。岸上的鸭子、月儿、小芳、平儿,一边捡鱼边,一边指挥河里的耙子、喜鹊抓大鱼。一时间,岸上河里欢笑一片,忘乎所以。路上的担心,早忘到姥姥家了。

乐极生悲。驼子忽然发现窜起一条大青鱼,于是就追着触。由于电网离耙子太近,耙子被“电”得鬼喊辣叫。驼子急忙扬起手中的竹竿,没想到竹竿上的水倒流到手上。由于水是通电的,他一松手,竹竿滑落,结果更糟,整个人都被电倒了。他一倒,人和“电网”顺水下漂,下方的耙子也被电倒。见状,岸上的鸭子、月儿、小芳、平儿慌得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还算喜鹊机灵,他看见驼子被电倒后,知道情况不妙,抢先几步跳上岸,不像耙子憨头日脑,站在河里发呆。喜鹊跳上岸后,不是观望而是跑步抓起驼子接线时丢在地上的钳子,一下就剪断了电线,然后迅速跳下河,快速把驼子、耙子拖上岸。

由于断电及时、抢救及时,驼子、耙子除了喝了几口混浊的河水,并无大碍,只是吓得够呛,脸色惨白。毕竟人在河里,又是交流电,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不是喜鹊及时剪断电线,虽然顺河漂流因电线到头也会自然断电,但那样的话,驼子和耙子的小命早就玩完了,不被电死也被淹死。

有惊无险。月儿拍着胸口说:“吓死人了。还好,虚惊一场。”

好在,只是虚惊一场。否则,祸就闯大了。电鱼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不出事,大家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死人,那就不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事了,而是要蹲大牢的。

“虚惊一场”,最“受惊”的是鸭子。她是始作俑者,因此吓得不轻。事后,鸭子居然说出一句颇具哲理的话:“虚惊一场,可能是人间最最好的成语了,它让人有失而复得的惊喜。”所谓,急中生智。逼急了,兔子会咬人;逼急了,人会生智慧。

“虚惊一场”,最“得意”的是喜鹊。他仅仅是“举手之劳”,就成了母猪山生产队“大名鼎鼎”的驼子、耙子的救命恩人,让李俊、超哥等人着实羡慕了好久。“走狗屎运了。”“太便宜这小子了。”

“虚惊一场”,最“获利”的是鱼儿。天高任鸟飞,河深任鱼跃。美丽的孟定坝,不仅是鸟类的家园,也是鱼儿的天堂。河里白鱼、蛇鱼、黄壳鱼、马头鱼都非常多,传统的垂钓、撒网,因为“抓大放小”,没有“赶尽杀绝”,反而促进了鱼儿的“新陈代谢”;电鱼就不同了,杀鸡取卵,大小通吃,可以说“惨无鱼道”。过去,不断有人电鱼,自从“电鱼事件”发生后(虽然众人约定保密,心直口快的鸭子,喝酒时还是不小心说漏了嘴,消息马上就传开了,驼子、耙子因此又获得一次处分),虽然依然有胆大的退伍兵偷偷摸摸电鱼,但“主力军”知青,基本上就没有人再敢冒险去电鱼了。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电鱼虽然好玩,如果把小命玩丢了,就真的“好玩”了,好玩得永远“扎根”边疆了。所以,坏事变好事,最“获利”的是河里的鱼儿。

虚惊一场。如果说“电鱼事件”是“虚惊”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的“国庆事件”就是“真惊”了。


国庆,惊心动魄。

农场因为地处傣乡,又是“生产建设兵团”,一直以来,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八一”建军节。虽然叫“生产建设兵团”,但好歹也是“兵团”,所以,农场建制不但按部队的团、营、连设置,管理同样按照军事化管理,节日自然也不例外。每逢建军节,不但放假庆贺一天,而且是一年中唯一杀猪“庆贺”的节日。所以,建军节成了农场人最期盼的节日。“建设兵团”改为“国营农场”后,建军节“放假杀猪”的传统理由就显得不够充分了,于是,农场把建军节“放假杀猪”庆贺的传统转移到国庆节了。自然而然,国庆节成为农场人最期盼的节日。当然,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泼水节”放假三天狂欢,泼水节成为当地最重要的节日。入乡随俗,农场人自然跟着沾光。这是后话。

没想到,今年的国庆节,母猪山生产队过得“惊心动魄”。

一大早,队长凑巧(又是凑巧)去场部参加国庆表彰大会,万副队长负责杀猪准备晚上的伙食。指导员心血来潮,要求职工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过一个“有意义”的国庆节。他不但没有按惯例放假,而且别出心裁,宣布当天早晚还必须参加义务劳动:早饭前到河边收黄豆,晚饭后分组帮食堂扛柴火,并规定任务,还说这是政治任务。农场虽然是橡胶农场,为了生活,每年都种不少黄豆、花生、包谷、红薯作为副业;孟定没有煤,电力又不足,烧水做饭完全是靠柴火。知青们抗议,说这样过国庆节太苦太累了,宁可不吃肉了。指导员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肉必须吃,任务也必须完成。

国庆节,本来是大家最期盼的节日、解馋的节日、休息的节日,现在变味成了“劳动节”。早上收豆,大家就憋了一肚子气,晚上吃着难得一见的猪肉也觉得“变味”了。虽然不至于味同嚼蜡,但也差不多。

有因才有果。结果,晚饭后,母猪山生产队又爆发了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心动魄的“国庆事件”。

早饭前收黄豆。黄豆属一年生草本,据说起源于中国,而且原产地就在云贵高原一带。孟定的黄豆比较矮,高约30厘米,茎、荚果都没有北方的黄豆粗壮、肥大;黄豆为椭圆形,淡绿,主要用来加工做豆腐、豆浆、豆腐乳(当地人叫卤腐)等各种豆制品。黄豆喜暖,小镇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但农场只种一季。为方便收割,黄豆一般都选择在沙地种植,作业时不起大土块,不出明条,挖一锄种一把,也不用肥料。中耕管理更是简单,大约在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一次锄地,做到不伤苗、不压苗、不漏草就行了。黄豆主要虫害是地老虎,但当地人根本不用药,一切顺其自然。

黄豆好种,收割却比较麻烦。收割时,为了来年方便种植,不能用镰刀割,而是像拔花生一样直接连根拔起。但与收割花生不同的是,花生拔起来后可以就地晒干慢慢采摘,黄豆必须连叶一起挑回去放在球场上爆晒,让荚果里的黄豆自己爆开。虽然种植沙地,拔黄豆还是很费力,如同拔花生一样,女同胞根本拔不起来。何况,拔起来后,还要用力将根部的沙土抖干净。所以,一般都是男同胞负责拔,女同胞跟在后面收,然后用绳子捆起来挑回去晒。虽然累,大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黄豆反正迟早都要收割的。但扛柴火就不同了,食堂的柴火应该是后勤人员负责的事情,即使让大家出义务工也不应该选择在国庆节呀。这不是无事找事吗?这不是有意让大家不痛快吗?所以,不出事才怪。

“吁吁吁”,晚饭还没有吃完,指导员那刺耳的哨子就吹响了,他站在坡上大声喊:“一组到1号林区,二组到2号林区,三组到3号林区,四组到4号林区,扛橡胶柴,每人200斤。完不成任务的扣工资。”

“扛个锤子。早上100斤,晚上200斤,肉都白吃了。”

“日你仙人。周剥皮。”

“龟儿子,日子没法过了。”

“老甲鱼,假姿假眼。”

“乡巴子,不得好死。”

“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

知青们低声在背后咒骂,但还是不敢公开叫板。长期的建设兵团生活,“军令”如山,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在这特殊的年代,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再苦再累也必须去完成任务。何况,今天还是“政治任务”,更是冠冕堂皇。知青们虽然憋了一肚子气,却没有地方发泄。老工人们除了李排长根本不鸟指导员外,其他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毕竟水大漫不过桥,胳膊拧不过大腿,虽然他们心里也不滑刷,还是拿着砍柴的工具抓紧时间去完成任务,通过砍柴发泄。

老工人通过“砍柴”发泄,说好听是服从、听话,说不好听是无奈、认命。不然呢?似乎也没有其他选择。难不成也像李排长那样“死猪不怕开水烫”?一般人还是做不出来。毕竟,李排长的身份摆在那里。

知青就不同了。他们既不“认命”,也没有那么“听话”。老工人们可以通过“砍柴”发泄,知青们却相反,越“砍柴”肚子里的气越足。劳动本来没有错,问题是,以劳动的名义,正大光明地剥夺职工休息的权利,这就有问题了。明知有问题,却毫无办法,这才是知青们最憋气的。更憋气的是,一肚子的气没有地方发泄。难不成打指导员一顿?理由不充足。要知道,知青是最讲“理”的。

没想到,瞌睡碰到枕头,他们发泄的“机会”悄悄来了。

无巧不成书。美丽可爱的小芳,早不来晚不来,刚好今天来例假。早上拔黄豆她还能勉强坚持,可能由于早上过度劳累的缘故,晚饭后全身无力,感到实在无法完成扛柴任务。所以,待知青们走后,小芳硬着头皮去找指导员请假。她担心指导员不批准,还特意叫了同组的平儿、多余人一起帮她壮胆。也怪她多此一举,如果不叫上多余人,或许就不会发生下面的事件。

小芳走到指导员面前,红着脸小声说:“指导员,我今天身体不舒服,特殊情况,能不能请……”

“不行。”指导员还没有听她说完,大手一挥,“今天是国庆节,什么特殊事情都不准请假。”他有意把“特殊情况”说成“特殊事情”。

平儿想争辩,被小芳制止了。因为有多余人在场,小芳不好意思当着男同胞谈论自己的“丑事”。多余人虽然“老实巴交”,但毕竟是男同胞,她担心让他知道自己的特殊情况后尴尬。小芳太可爱了,可爱得让人心疼。女人的“特殊情况”是自然规律,有什么好尴尬?应该理直气壮去争取休息的权利。其实,小芳想多了,多余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女人的特殊情况,以为小芳身体“不舒服”是生病了。他虽然觉得指导员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没有往其他方面想。说来可笑,那个年代的高中男生,不要说老实巴交的多余人,大部分男生根本弄不懂女人的“特殊情况”的真实含义。说“懵懵懂懂”还算含蓄的了,应该说“不可思议”。还记得,在读中学时,发生过两件非常“有趣”的事。一是喜鹊出过这样一个谜语:骑马不见马,骑马赶嗻哈(赶摆)。结果,一个宿舍的十几个男同学想破脑袋都没有一个人猜得出答案。喜鹊说出谜底后,好些人也没有弄明白女人为什么要“骑”着“马”去赶集,还觉得怪里古懂,不可思议。另一件更有趣。一位女老师站在讲台上写字,因为“包裹”不严实,有个男同学发现她屁股上有血,以为她得了什么急病,就大惊小怪地喊起来。女老师和女同学们都羞得满脸通红,男同学们还是莫名其妙,始终不明白为什么。30年后,同学聚会说起这个谜语和故事,大家还觉得好笑、荒唐,成了苦涩的笑话、幸福的回忆。

可是,指导员是过来人,自然明白“特殊情况”的含义,否则他也不会改口为“特殊事情”。凭良心说,在那“猴子都会流泪”的特殊年代,也不能完全说指导员就是狼心狗肺,顶多是“不近人情”。因为在他看来,这的确是小事,完全可以咬咬牙自己克服。他的口头禅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战争年代,众多女战士总不可能因为这种“小事”就请假吧,就不行军打仗了吧,敌人就不进攻了吧。

无奈,可怜小芳只好坚持拖着疲惫的身子,顶着还散发着余威的夕阳,“骑马”去扛被风刮断的橡胶树。橡胶树可以说全身是“宝”,除了可以割胶,它的树可以当木材,仔可以榨油,油楛可以做肥皂,树枝非常适合当柴。这还不算,最神奇的是,橡胶树不但好劈而且易燃,即使是潮湿的,也可以点燃。不像其他树,需要晒干后才能当柴火。真的神奇。

月儿很幸运,与刘星、刘踅孀在一个组。刘星虽然有心“代劳”,但他明白,因为有刘踅孀在,这种“好事”根本没有他的分,何况他也不想与刘踅孀争。刘踅孀虽然对月儿不冷不热,但起码的怜香惜玉还是会的,何况身体强壮,这种事对他来说,不过举手之劳。所以,月儿跟着刘踅孀,只是象征性地扛了一点,完全由刘踅孀代劳。她不但不觉得苦,心里还美滋滋,还巴不得多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呢。

小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与平儿、多余人在一个组,但平儿的身体比她还差,而多余人根本不知道怜香惜玉。还好,有平儿在,相互有个照应。第一趟,小芳咬牙勉强坚持下来,扛了50斤。第二趟就明显吃不消了,加上所骑的“马”设备简陋,导致下身“防护”不严,鲜血已染红裤子,走路都已经变形了。喜鹊本来与她们不在一个组,他担心“女朋友”平儿身体吃不消,所以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赶过来接平儿。见到平儿、小芳,他一句话没说,把平儿的柴扛在肩上,叫她们原地等他。小芳有些不过意,待喜鹊走后,她便与平儿拖着柴慢慢朝前挪。这时,小芳下身的鲜血已染红了白袜子。老话说,乘你病要你命。一点不假。小芳腰酸背痛,几乎迈不开步。她虽然略懂医术,对中草药也很有研究,能医治不少常见病,但对女人的这种“病”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蔡儿可能是心有灵犀。他在食堂负责过称,第一趟他就发现小芳脸色不好,第二趟一直没有见到小芳,他预感到可能出事了。说来也奇怪,蔡儿除了身体单薄,各方面都不错,他不但聪明绝顶,而且多才多艺,喜欢他的女青年不少,其中不乏心仪之人,可他从未动过心。他不是不想谈恋爱,而是不愿谈。他认为,不谈恋爱,或许还有回城的希望,一旦谈了,害人害己不说,还断了回城的路。所以,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发誓不谈恋爱。可是,自从第一天见到小芳后,特别她那特有的腼腆的“回眸一笑”,让他的心“活”了,六年坚守的“洁身自好”瞬间就瓦解。罢了,他心里说,一切顺其自然吧。看来,他所谓“不想谈恋爱”是假的,只不过没有真正遇到让他“心动”的人。

此时,虽然指导员就在旁边监督,蔡儿也不管不顾了,还叫指导员代他过称。指导员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就起身朝小芳所在3号林区跑步去迎小芳,把指导员整得一愣一愣的:这小子今天吃着菌了还是吃错药了?平时毕恭毕敬的,今天居然敢叫老子代他过称?反了。待他反应过来,蔡儿已经没影了。

蔡儿一路小跑,在小山坡上迎着小芳、平儿,见到小芳裤子、袜子上的血,心里就明白了八九分。他虽然没有谈过恋爱,但女人的这种事,见多识广的知青有谁不知道?除非是憨包。他吼道:“你不要命了?为啥子不请假?”小芳立刻像见到亲人似的,委屈得哭了起来。平儿说:“她请了,指导员不准。”蔡儿一听就火了:“龟儿子,瘦猴子,这他妈的是要逼人造反呀。”平时温文尔雅的他,彻底愤怒了。话一出口,他自己都吃惊。这还是下乡以来第一次骂人,居然骂得这么自然,这么舒坦。他摇摇头,把小芳的柴丢下山沟,不由分说,背起小芳就走。小芳趴在蔡儿的背上哭,平儿跟在后面哭,两人俨然受了委屈的小女孩。

事也凑巧。蔡儿背着小芳走出不远,刚好遇见上山帮女知青扛柴的马儿、驼子、老歪等人。简单了解情况后,满身豪气的驼子破口大骂:“龟儿子,欺人太甚了。”被小芳救过命的老歪更是火冒三丈:“瘦猴子,老子绝不放过他。”马儿却喜上眉梢,他敏锐地感到机会来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他当机立断,叫随行的知青分头通知大家立刻停止扛柴。随后,带领众人怒气冲冲地回去找指导员讨说法。


知青们如此愤怒,表面上看是伸张正义,往深处看是对“瘦猴子”指导员长期积怨的大爆发。

农场基层干部是没有任期的,只要不犯错误,一般不会被撤换。知青来后,母猪山生产队的指导员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正是这一制度缺陷,使得“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导致“国庆事件”。

指导员出身贫农,还是正儿巴经的“扛过枪跨过江”的老干部。他历史清白,不苟言笑,虽然名为“正阳”,性格却“阴冷”;他根正苗红,嫉恶如仇,对知青一些“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直看不惯;他清正廉洁,克勤克俭,对知青一些“好逸恶劳”思想作风也看不惯。所以,时常在知青请假、入党、上学、提干、政审等方面,有意无意拿捏一把。知青才来的时候,每次发生偷盗、打架,他都要召开批斗大会,大批特批,他的话“批臭还要踏上一只脚。”知青来了以后,由于天气热、环境差,整天昏沉沉;由于理想破灭,精神萎靡不振,似乎只有睡觉方能摆脱烦恼,于是“睡觉”成了知青一大“特征”,他的话叫“好吃懒做,死猪不怕开水烫”。知青们虽然恨得牙痒痒,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加之,指导员虽然极左,却守身如玉。虽然有“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之说,可他却例外,就是“不湿鞋”。他生活简朴,除了对小偷小摸的知青“严打”及对好吃懒做的行为看不惯外,其他也没有什么“胡作非为”行为,对女知青更是避而远之,从不沾花惹草。虽然知道知青背后叫他“瘦猴子”,他也不生气,顶多用“瘦么瘦,有肌肉”回击。最“出格”的一次,他亲耳听到一女知青称他“瘦猴子”,从来不轻易开玩笑的他,也只不过说了句“知道吗,瘦人不瘦头”。女知青虽然羞得脸红到脖子,因为是自己错在先,也只能自认倒霉。所以,知青们虽然对他有气,用驼子的话“恨不得捶他一顿。”却一直没有什么机会下手,只好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安慰自己,等待机会。今天,机会终于来了。所以,一点就着。

知青们“一点就着”,除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和长期积怨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小芳的性格、人品和“妙手回春”的医术。

小芳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农场的宣传部长,喜欢文学,发表过不少作品,遗憾的是英年早逝。母亲是医生,生于大户家庭,举止大方,气质端庄优雅。受家庭影响,小芳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腼腆羞涩,加上身材苗条、浓眉大眼、秀发飘逸,再加上热情善良、与世无争的性格,更是讨人喜欢。性格是写在脸上的,心术不正的人常疑神疑鬼,让人不滑刷;心地善良的人总是挂着微笑,让人越看越顺眼。特别是小芳独有的略带羞涩“回眸一笑”,看过一次就让人忘不了,就是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形容也不为过。羞涩,常常会让一个大男人显得有些狼狈甚至可笑,但却会让一个小女人妙不可言,魅力非凡。特别是少女。可以这样说,“善良”是小芳的本色,“羞涩”是小芳的特色。所以,蔡儿才会背叛不谈恋爱的“誓言”。

小芳的母亲和月儿的母亲都是医生。不同的是,月儿的母亲是场部卫生室的医生,小芳的母亲是农场医院的医生;月儿对医学一点兴趣都没有,小芳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特别是中医。小芳对中医的兴趣,一半来自家庭,一半来自小说《红楼梦》。她受父亲的影响,小学五年级就开始阅读《红楼梦》了。与其他女孩不同的是,少女们一般都是喜欢《红楼梦》的花前月下、诗词歌赋,小芳却醉心于《红楼梦》里的望闻问切、药物方剂;同龄人中,要么喜欢资质聪颖的贾宝玉,要么喜欢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要么喜欢才华横溢薛宝钗,要么喜欢为所欲为的王熙凤,基本上没有人喜欢那个带发修行还有洁癖的妙玉。小芳却是个例外。

小芳喜欢妙玉什么?她说,妙玉的一切她都喜欢。她喜欢妙玉的冰清玉洁,也喜欢妙玉的孤芳自赏;她喜欢妙玉的聪颖博学,也喜欢妙玉的孤傲洁癖。小小年纪的她,居然煞有介事地赞同妙玉的观点:“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她甚至喜欢妙玉自许的“槛外之人”之称。十多岁的妙玉,让读者未见其人,先感孤僻;十多岁的小芳,似乎透过那青灯,看见一个个虔诚佛门弟子正襟打坐。小芳唯一不喜欢的是书中对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直到后来她潜心向佛,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与佛的渊源似乎早在《红楼梦》中就注定了啊。

未卜先知。《红楼梦》真是一部奇书。

这部古典文学巨著,经纬纵横,包罗万象,不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目对医学知识研究也颇深。作者只有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成竹在胸,才可以在书中信手拈来。纵观这本书,在许多章节中都涉及医学知识,作者为故事的发展,将医药学知识放在小说中写,写得合情合理,一点看不出“卖弄”的嫌疑。书中涉及医药大概300多处,使用医学术语大概有160多条,各科病症110多种,药物120多种,汤剂及丸散方剂100余种,完整的中医病案有13个。常用中药基本都涉及了,如人参、肉桂、附子、麦冬、玉竹、冰片、房香、紫苏、荆齐、麻黄、石膏、钩藤、获荟、地黄、当归、黄花、牛黄、朱砂、山羊血、何首乌等。而且,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子午流注、藏象经络、辨证论治、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深奥复杂的中医药理论知识都作了通俗易懂的阐述。“梅梅三三,这可不是虚头巴脑就能做到的”。小芳常这样说。

小芳本来是把《红楼梦》当文学书籍消遣的,看了一些中医书籍,才忽然惊悟,这哪里是小说呀,分明是一本医学书籍。中医博大精深,不具备一定的医学造诣,是根本写不出这样的“医学”书籍的。比如,描写秦可卿病的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今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应胁下痛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红楼梦》第十回)。能对脉理病情,作出这样丝丝入扣的分析,不是学验俱富的人,很难达到这个地步。再比如,描写林黛玉肝郁积劳之脉息:“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红楼梦》第八十三回)。这脉案寥寥数语,道出极其复杂的病变机制,亦指出了林黛玉所病的关键。虽着墨不多,却析理甚精,非三折肱之术者,也不可能写出此脉息。

再说药方。《红楼梦》里最著名的方药要算薛宝钗服的“冷香丸”了。方药的组成是:白牡丹花蕊十二两、白荷花蕊十二两、白芙蓉蕊十二两、白梅花蕊十二两,于次年春分日晒干为末,研极细;雨水节日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节日露水十二钱、霜降节日霜十二钱、小雪节日雪十二钱,调匀和蕊末为丸。临服,用黄柏煎汤送下(《红楼梦》第七回)。许多人都以为这方药是作者的匠心虚构,不一定有什么医疗价值。其实不然,在孙思邈所著《千金方》里就有类似这样组方的。

小芳喜爱《红楼梦》、喜爱中医,到底是因为喜爱《红楼梦》而喜爱中医,还是因为喜爱中医而喜爱《红楼梦》,她自己也说不清,或许兼而有之。她对中西医的观点也很“独特”,小小年纪的她居然认为:“中医是文化,西医是技术”;“中医是看得病的人,西医是看人得的病”。

小芳的偏方更独特。

首先,空手治病。小芳利用穴位,对一些小病手到擒来。落枕,在两耳上的枕穴上按压;嗓子痛,用食指拇指捏揉双耳的耳尖;头疼,用拇指按揉耳根后突起的下部凹陷处;感冒,刮头的顶部;鼻塞,刮脑门;发烧,刮背脊等,基本上立竿见影。特别针对孩子,效果尤其显著。

其次,随身宝贝。小芳随身带有一宝——万金油,她把万金油当作万用药物使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治标不治本”,却也管用。万金油,又称为清凉油,为一种膏状药物,涂抹在人的皮肤上,有清凉、消肿、镇痛、止痒之效,属“居家外出必备良药”,尤其在边疆,万金油堪称“神药”。小芳说,万金油虽然是从缅甸传过来的,但发明人是中国人,而且就是经孟定这个边境小镇传入中国。

再次,常用药物。小芳最常用的药是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为祛暑剂,主要成分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广藿香,味辛、苦,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特别是对感冒、头痛、胸闷、腹痛、呕吐等有奇效。

关于藿香正气水的传说,也与云南的气候有关:


元朝初期,朝廷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土司制度,瑞丽江河谷一带的“勐卯王”受封为“宣慰使”。1340年,思可法继任“勐卯王”后,野心膨胀,积极扩张,建立了强大的“麓川政权”,并一度脱离了朝廷管理。至明朝,“麓川政权”继续向东扩张,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甚至威胁到云南的重镇腾冲。为稳定边境,朝廷三次派大军征讨麓川,史称“三征麓川”。

腾冲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大军首次从中原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才发现在云南面临的第一个敌人竟不是传说中凶残的的土司,而是可怕的气候。大军由于不适应气候,头痛、胸闷、腹胀、呕吐、恶寒、发热等病症接踵而来,十万大军被病魔侵蚀,根本无法作战。领军的李将军心急如焚,命人四处寻药,终于在当地寻得了一味专治这类病症的药材---广藿香。当时,李将军也染上了疾病,当药师将广藿香煮水熬成的“藿香水”送给将军服用时,由于味道实在太难闻,将军服用后马上抓过身边的酒一饮而尽。没想到,由于酒增快了血液循环,药性挥发得更好,清晨醒来病症全消。将军大呼“奇迹”,便命人拿酒混着草藿香水服用。恢复战斗力的明军,很快就战胜了边境的土司,稳定了边疆。

由于大军秋毫不犯,一身正气,当地老百姓为感谢明军,称之为“正气军”,而加了酒的藿香水也因此得了“藿香正气水”的名称,并一直延续下来。


小芳使用藿香正气水,可以说炉火纯青,甚至“蛮不讲理”: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上吐下泻、肝胆脾胃、湿热虚寒等,甚至鼻炎、痔疮都用藿香正气水医治,把藿香正气水利用到了极限,似乎是包治百病的神药。“绰号专家”驼子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她,封她为“藿香仙姑”。只是由于她的人品、性格和为人,没有人敢叫。这也成为驼子唯一一个没有送出去的 “绰号”。后来,人们发现,这也是驼子的“关门”绰号,因为自此以后,驼子再也没有给别人起过绰号了。你说神不神?

农场由于缺医少药,加上气候干燥,卫生条件差,很多人都患有皮肤病、鼻炎、牙病,长期默默承受病痛。生产队配有一名卫生员,实际上是一名知青通过三个月的强化培训后,取得“卫生员”资格,也就是所谓的“赤脚医生”,只能治疗简单的外伤和头痛发热的小病。不能说他不敬业,三个月的“强化培训”就上岗,真的是强人所难了。小芳从小跟妈妈学医,刚到生产队就救了差点被红薯噎死的“老歪”的小命,一下就激发了她的“医术”潜能,见到很多人被一些常见病困扰,出于善良的本能,她热心教大家一些治病的“小偏方”,居然屡获成功,仅一个月就获得“活菩萨”美名。偏方治大病。一点不假。

最先受益的是马儿。马儿鼻炎非常严重,风吹、灰尘都会打喷嚏,多次把皮带都“打”断了。这还不算,最严重的一次打喷嚏,居然把床都“震”塌了。由于鼻炎严重,他讲话带浓重鼻音,天天像感冒,每天都要随身准备几块手帕备用。他用过各种西药中药,都没有明显效果,便发誓不治了,“人死鸟朝天”,一切听天由命。小芳热情地教他两个秘方:一是早晚用盐水清洗鼻腔、喝一瓶藿香正气水;二是用苍耳子捣烂后加香油小火慢煎后滴鼻子。马儿根本不信,碍于小芳的热情,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照小芳的方子做。没想到这玩意滴进去之后只觉得满鼻子异香,堵塞严重的鼻子瞬间就吸进了几许新鲜空气,半小时后,交通阻塞的鼻子就通畅了,呼吸通畅无比,再辅以盐水洗、藿香正气水调理肠胃,居然很快就基本上治好了鼻炎。本来已经绝望的他,大喜过望。从不轻易夸人、更没有给别人起过绰号的他,居然破天荒地称小芳为“活菩萨”。当然,这个“绰号”最终也没能送出去。毕竟,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土菩萨”都无立足之地,何况是“活菩萨”。但是,“活菩萨”这个“绰号”虽然没有送出去,大家心里还是认可的,当知青在离开农场时,不少人与小芳告别时,说的话都是“活菩萨,多保重。”特别是被小芳救过命的老歪,说完这句话,还向小芳鞠躬。

其次是蔡儿。蔡儿一直被支气管炎困扰,小芳同样叫他喝藿香正气水,然后用桃仁、胡椒、枝子、薏米各半两,碾成碎面后用蛋清调和,睡前贴在左脚脚心,每晚一贴,一周就控制住了。

真正让小芳“名气”大增的是小喇叭鸭子。

鸭子有颗火牙,经常牙痛。常言道:“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她每次牙痛,不但疼得要命,而且脸肿的像被马蜂叮了一样。老工人说牙疼是因为牙齿有虫,教鸭子用土办法野茄子果驱虫。鸭子是知识青年,当然不会相信,可是亲眼看到老工人用野茄子果驱出很多牙虫后,眼见为实,她不得不信。于是,她也学着老工人的办法,在脸盆里到上半盆水,反扣口缸,把瓦片烧红后放在口缸上,再把晒干捣碎的野茄子果放在瓦片上,然后用报纸卷成喇叭,大头罩住瓦片,小头对着口腔,让浓烟驱虫。只一会儿,眼泪、鼻涕、口水都被熏得流进脸盆里。几分钟后,奇迹发生了,脸盆里有十多条头黑身白的“牙虫”,让人匪夷所思。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牙齿里是不可能有“虫”的,何况还是肉眼可见的虫。既然不可能,那么盆里十多条“牙虫”到底从哪里来的?鸭子百思不解,困惑了几年都没有弄明白。虽然“驱虫”成功,鸭子的牙痛却依然不减。小芳虽然也解释不清那些“牙虫”到底是从何而来,但她非常肯定地告诉鸭子,野茄子有毒,不但会伤害人体,还会腐蚀牙齿。鸭子后悔不跌,连呼上当了。小芳教她先用盐水漱口,然后拿棉花蘸松香酒放在牙上咬紧,几分钟就消除疼痛,再将香蕉皮加冰糖煮水喝,很快就彻底根治了牙痛。鸭子兴奋得不但把自己心爱的一条项链硬送给小芳,还充分发挥“小喇叭”的功能,广而告之,惠及多人。当然,受惠的也少不了她的男朋友小耳朵。

小耳朵体弱多病,患有胃病、风湿、痛风等病,常年西药、中药不断,是母猪山生产队有名的“药罐子”。鸭子问计小芳,小芳说,有病吃药是必要的。但是,是药三分毒,不能病急乱吃药。就小耳朵的情况,可以每天吃一个木瓜、喝一瓶藿香正气水、用膝盖在凉席上走10分钟就行了。理由:木瓜可以提高免疫力,藿香气水可以除湿,膝盖行走可以按摩穴位。一个星期,小耳朵的脸上居然就泛起红晕,胃病、痛风也明显好转。沉默寡言的小耳朵兴奋得当面用上海话称赞:“不得了。乖囡,侬老来赛诶”。小芳虽然听不太懂,但知道是夸奖的意思,脸羞得通红。她脸红,除了性格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小耳朵的身体明显好转好转,到底是因为她的偏方作用大还是心里作用大,她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屡次出手,屡奏奇效。加上“小喇叭”鸭子的广播,小芳不但名气越看越大,而且信心也越来越足,效果也越来越好。效果最显著的是皮肤病、感冒等常见病。

边疆因为气候、环境等原因,很多知青长期受皮肤病的困扰折磨,一些人因为长期使用抗过敏药剂,副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皮肤病是知青最头疼的“敌人”。可是,对于小芳来说,却是小菜一碟。小芳说,皮肤过敏,分明就是水土不服,服用抗生素是不对症,就算用药,最多吃点黄连素就行了。古人初到一个地方身体不适,食用当地的豆腐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小芳治皮肤过敏的方法最简单,就是多吃本地生产的豆腐。如果特别严重,用马齿笕、黄柏树皮煮水冷敷;如果头皮痒,用两片阿司匹林磨粉洗头。脚臭、狐臭特别招人烦。脚臭,小芳的治理方法也简单:用白萝卜煮水,每晚泡脚半小时;或者用3钱白矾化在水中烫脚15分钟。狐臭,小芳的方法更是简单:用酒泡生姜,一周后用棉球蘸酒搽于腋窝处,可以根除。

感冒,小芳的办法:一把大葱根煮水喝,或者生姜10片煎水后加红糖

一两,趁热服用;如果伴随发烧,首先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下、颈部等大血管部位,同时多喝水促进体内毒素排出,然后用棉球蘸藿香正气水,贴在肚脐上,可快速退烧,最多再服两片阿司匹林;如果咽喉发炎,生姜10片煎水后加盐喝。不仅简单成本低,而且效果好,更主要的是没有副作用。

因为环境差,加上一心想回城,思想复杂心情不好,一些知青长期睡眠不好。对此,小芳就一句话:“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头朝东来脚朝西。”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一些知青还是照做,果然有效。虽然不知道是地球磁力的原因,还是心理作用的原因。反正效果明显。当然,也有例外的,她的方法是:用酸枣仁泡水喝。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卫生差,加上没有好的卫生习惯,不少老工人崇尚“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身体差的孩子经常生病。对此,小芳也是一句话:“臭鱼烂虾,索命冤家。”远离臭鱼烂虾,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老工人当然相信。

小芳的偏方,最神奇的还是治痔疮。

回乡青年们因为年轻,从没有听说谁患过痔疮,加上痔疮很私密,所以,根本不相信“十男九痔”之说。知青就不同了,因为卫生条件差,很多人都患有这难言之隐。一些人长期受痔疮折磨,甚至走路都变形了,也不愿意去医院治疗。因为当时医院治疗就是用细麻绳捆绑痔疮,让它自然脱落,非常痛苦。小芳治痔疮的偏方简单得难以相信:用牙膏涂抹肝门,当天就可以止痒,两天就可以止血,三天就可以消肿,神奇得让人摇头。如果非常严重,用牙膏、藿香正气水交替涂抹,1个月基本上治愈。小芳说,痔疮是因为长期不注意卫生导致的,为了保证不患痔疮,她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卫生问题,特别是便后不能用当地人常使用的树叶“草纸”搽屁股,更不能用树枝、瓦片“救急”,而是用湿毛巾搽屁股,至少一天一次。她甚至认为,傣族汉子在河里“方便”,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从卫生上讲是非常科学的;虽然有点槽耐,但从傣族汉子很少患痔疮看,是有道理的。

小芳的这些“偏方”,屡战屡胜。一时间,小芳简直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不但知青喜欢她,老工人也很喜欢她。

不过,也有人不喜欢她:一个是指导员,一个是卫生员。指导员认为她不务正业,卫生员认为她抢了自己的饭碗。

不管怎样,今天指导员不识时务,居然“犯众”得罪了“活菩萨”,那就活该他倒霉了。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他不倒霉,才怪。


愤怒的知青们完全是“豁出去”了。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群人从食堂把正在过称的指导员连推带拉地“请”到小芳的宿舍,逼他向小芳道歉认错。特别是被小芳救过命的老歪,完全像变了个人似的,指着指导员的鼻子大骂。指导员完全蒙了,平时知青见了他像老鼠见猫一样,今天居然敢公开“造反”,简直是翻天了。可是,面对愤怒的知青,指导员一时也无计可施。他慢慢冷静下来,一口咬定不知道小芳的“特殊情况”,根本不肯认错道歉,还振振有词地说,你们这样做要考虑后果,后果很严重。僵持一个多小时,天已经黑了,有人说队长回来了。众人看着马儿,意思是怎么整?马儿想,今天如果不能把“廋猴子”拿下,以后日子就难过了,既然没有退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事情闹大,反正理由冠冕堂皇:知青不是为了泄私愤,而是为农场高干子女打抱不平。虽然如此,为了避免指导员日后报复,他还是留了一手:闷打,法不责众。他转身看一眼电灯。知青们多聪明呀,马上心领会神。几个知青挡住视线,耙子快速拉灭了电灯,驼子从背后用被子捂住指导员的头,知青们多年的积怨终于大爆发了。反正指导员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见,不打白不打,打了也白打。所以,大家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那才叫一个痛快啊。别说驼子、耙子、猴子、二师兄、李俊、超哥这样的“刺头”,就连老歪、蔡儿、鸭子、喜鹊、平儿、小耳朵、多余人这样的“好人”都忍不住上去踢了几脚。如果说老歪“出脚”是为报答小芳的救命之恩,情有可原,那么其他人的理由就有些牵强了。有的因为受过小芳的恩惠,有的因为喜欢小芳,有的因为同情小芳,更多的是因为看不惯指导员的所作所为。在场的只有小芳、月儿、老夫子没有动手。小芳坐在床上哭,月儿在旁边陪她,老夫子站在一旁瞠目结舌。还好,因为宿舍本来面积本来就不大,摆了三张床后根本容纳不了多少人,大部分知青都在门外站着,如果都进来的话,指导员可能就玩完了。虽然如此,待队长开灯后,指导员已躺在地上一声不吭、一动不动了,活像一条死虾。老夫子不合时宜地唠叨:“罪过,罪过。惩罚人乃是上帝的事,我们凡人应宽恕。阿弥陀佛。”

当晚,队长、马儿、踅孀、刘星等人用门板把指导员抬过吊桥,用拖

拉机送去农场医院。万副队长佯装喝醉酒,根本就没有照面。李排长则喝得酩酊大醉,一觉睡到大天亮。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第二天,母猪山生产队知青“痛打指导员”的消息就传疯了。

“又是母猪山生产队?这还了得?必须严惩。”场领导大发雷霆,指示场派出所严查。

派出所领命后,立即当做头等大事,兵分两路,一路去医院调查,另一路奔赴案发现场母猪山生产队。公安人员骑着几辆三轮摩托,挎着枪提着手铐,来势汹汹,一副“不抓几个人决不罢休”的架势。没想到,结果“公鸡窝屎头节硬”,待深入了解情况后,居然完全应了马儿的想法:法不责众。或者说:公道在人间。再或者,公安人员可能觉得指导员实在太过分了,也可能黑灯瞎火根本不知道谁动手谁动脚,更有可能是队长在后面做了大量工作,还有可能是小芳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人缘好职业好也说不定。总之,最后居然不了了之,吃了一只鸡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闹出人命。因为去医院调查的人传回信息,指导员的伤情根本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那么可怕。指导员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其实并没有什么内伤。说白了,指导员有点“装样”。

指导员“装样”,知青们完全可以理解。让知青们难以“理解”的是,指导员就因为这么一点小伤,在医院“居然”住了一个多月;他回来后,“居然”也没有再追究此事,而是以养病为由在家休养,偶尔见到大家,也是客客气气的,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而且一改过去“阴冷”的嘴脸,变得“和蔼可亲”,让众人大惑不解。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反常。太反常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只不过,这个妖是加引号的“妖”,是善良的“妖”。善良的知青,慢慢对指导员的“反常”产生了好感,有的甚至还感到一丝内疚。特别是心直口快的鸭子,不但非常“后悔”踢了他几脚,为了“赎罪”,居然不打自招,还背着知青偷偷地送了指导员一听她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红烧肉罐头,说是让他好好补补身子。知青送领导罐头不奇怪,奇怪的是,一贯清正廉洁的指导员居然“笑纳”了。反常。太反常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老话凝聚了古人的心血与智慧。老话还说,咬人的狗不叫。这话同样是智慧,而且对“人”同样适用。

知青们觉得指导员太反常了,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所以,一直小心翼翼,不给指导员报复的借口与机会。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何况,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何况,狼要吃人还怕找不到机会?

果然,仅仅两个月,表面上一声不响的指导员终于抓住机会向知青下手了。而且是痛下杀手,一招致命。只是,没想到指导员会这么狠毒,他报仇心切,一时没有机会向马儿、驼子、耙子这些“刺头”下手,就向根本没有参与那天晚上“行动”的代课教师周国平下手。谁叫国平是知青呢?而且还是成都知青。指导员最恨的就是成都知青,因为马儿、驼子、耙子等“刺头”都是成都知青。国平虽然冤枉,也只能自认倒霉。

“痛下杀手,一招致命”。不但震动全场,而且震惊全省;不但把国平打入“十八层地狱”,而且引出了又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母猪山生产队,想不出名都难。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弾弦的地方读者互动

这书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我决定 打赏作品:

可用余额: M币
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