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踅孀牺牲后被安葬在边境烈士陵园,他生前所在部队撤回到边境驻防,与安葬刘踅孀的烈士陵园遥遥相望。出于对英雄的缅怀,同时也是宣传工作的需要,部队邀请部分英雄、烈士家属去前线参观、扫墓。
中年丧子,黑发人送白发人,一般人都难以承受。踅孀父母本来身体就不太好,身上都留有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病,加上踅孀又是独子,二老受不了痛失爱子的打击,双双病倒住进医院。在部队同志的强烈要求下,经场部批准、踅孀父母同意,月儿作为英雄的“未婚妻”,受邀前往前线参观、扫墓。月儿无法解释,又无法拒绝。说自己不是“未婚妻”,有遗书为证;说是吧,这哪跟哪呀;去吧,身份的确尴尬;不去吧,场部已经批准、踅孀父母也同意。最后,稀里糊涂答应了。出于安全考虑,场部领导和部队同志都同意派一人陪同,小芳为不二人选。
月儿从小就听说刘踅孀的父母都是战斗英雄,由于刘踅孀从来不谈父母的“英雄事迹”,所以,具体“事迹”月儿并不太清楚。这次临行前,场部的政工干部专门向她和部队的同志详细介绍了踅孀父母的事迹。
刘踅孀父母都是军人出身,都是山西人。父亲1947年8月在河南参加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在那里认识同为山西人的母亲。1949年2月,九纵队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跟随秦基伟军长参加渡江、两广、解放大西南战役。在解放大西南战役中,父亲任侦查排长,两次荣立二等功,获得“孤胆英雄”称号;母亲从事通信工作,荣立二等功。昆明解放后,父母都因为伤病留在昆明军区后勤部工作。1955年,父亲授上尉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母亲授少尉军衔,获解放奖章。1958年初,父母响应军委号召,与军区400多名军官转业到耿马县孟定区创建橡胶农场,实行“屯垦戍边”。父亲任副场长,母亲仍负责通信工作。
当时的农场“内外交困”:外部,国民党李弥残部盘踞境外缅北地区,时常串扰边境;内部,从昆明来到边疆,地无一垅、房无片瓦。父亲与其他领导一起,带领官兵们安营扎寨,开荒生产,为孟定农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月儿的身份特殊——孤胆英雄的“未婚妻”、第一个来到前线的“家属”,经部队首长特批,月儿、小芳在十几名战士的保护下,登上了还闻得到硝烟的前线阵地,受到刘踅孀生前战友们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月儿作为英雄的未婚妻,给予什么礼仪都不过分。小芳感到有点滑稽,月儿心里则隐隐作痛。不过,两人心里都是拔凉拔凉的。特别是当她们躺在战士的帐篷里午休,见到床下及四周都是手榴弹时,别说心里拔凉拔凉,全身都是拔凉拔凉的。
在前线短短的几天,面对硝烟后的焦土、猫耳朵,面对整齐肃穆的烈士陵园,两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月儿因为肩负着宣传英雄的任务,所以对自卫还击战的性质、进程及刘踅孀的英雄事迹都作了认真深入的了解,因而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幸福,都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重大改变。小芳作为陪同的“旁观者”,看到的却是战争的另一面,那就是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无奈。
关于本次战争的起因。
越南不断蚕食中国南方边境,不断挑起边界事端,又在1978年初入侵中国南方盟友柬埔寨,这是赤裸裸的地区霸权主义,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方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发动边界自卫反击战,对越南实行惩罚。”1978年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作战动员令:“无论战果如何,我军攻克高平和谅山后不得恋战,即行撤回”。1979年1月中美建交,邓小平随即访美,被问及对越政策时,他胸有成竹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途经日本时,邓小平再次强调:“有必要对越南加以制裁。”然而,越南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邓小平说:“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2月14日,中国政府向全国公开下达了准备开始自卫还击作战的通知。这种既不同于宣战又不同于突然袭击的做法,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也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对越战争是自卫还击作战。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正式宣告将与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规模“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由此拉开大战的序幕。两个战区:东部战区,以六个军组成东线兵团,从广西方向出击;西部战区,以三个军组成西线兵团,从云南方向出击。战役任务: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速战速决,歼敌速回。
关于本次战争的进程。
第一阶段(2月17日~2月26日):进攻
2月17日凌晨,在中越边境的群山中,万炮齐鸣,地动山摇,拉开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序幕。边境的热带雨林地貌上,越军的防线十分坚固,如果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必然会陷入残酷的攻坚战之中。解放军采用火力压制摧毁,步兵配属坦克突击的作战方法。越军想不到解放军会在这样的地貌上使用坦克,对坦克的出现明显估计不足。当日,东线的解放军在炮击过后分三路迅速进入越南。进入越南后,遭到了越军的疯狂阻击。十多年没有打仗的解放军面对刚刚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越军,在战争之处还是显得经验不足,导致进攻速度迟缓。冷静下来后,北路军绕过越军346师的正面防御,向班庄、扣屯发起进攻;南路军以59式、62式坦克搭载步兵组成的组成穿插部队,向高平的东溪穿插,顺利攻克了西北直通高平、东南可达谅山的战略要地东溪。西线部队在16日晚就进入红河北岸准备偷渡。17日凌晨偷渡4个团后被越军发现,随后偷渡变成强渡。上午10时,一个军主力全部渡过红河,并摧毁越军纵深防御,为后续大部队继续进攻打开了道路。
解放军2月18日占领清水,19日占领长白山,20日攻陷老街、同登,21日占领高平,22日占领包乐,23日占领河江。24日,越军抽调驻柬埔寨与老挝的精锐正规部队回防,与解放军展开激战、巷战。26日,战争进入胶着状态。
第二阶段(2月27日~3月5日):胶着
随着高平、同登先后被攻克,越南北部重镇谅山孤立无援,一旦谅山被攻克,河内危险。越军连忙调兵遣将,准备死守谅山。
2月27日,攻打谅山的战斗正式打响。解放军率先清理掉谅山周边的越军据点,到28日,谅山周边越军被消灭殆尽,谅山陷入解放军重围。为了坚守谅山,越军竟动用了化学武器。3月1日,解放军军集中300余门火炮,对谅山进行了30分钟的火力突袭,发射炮弹1万多发,谅山一片硝烟滚滚,主要建筑变成废墟。解放军步兵在坦克部队提供的直瞄火力的配合下,对谅山奇穷河以北市区进行全面攻击,到3月2日,北市区被攻陷,随后部队打过奇穷河,3月4日,谅山被攻克。越军308师大部被歼,整个谅山基本变成一片废墟。
随着谅山被解放军攻陷,整个谅山以南的一马平川呈现在解放军面前,越南首都河内无险可守。越南发布全国总动员令。3月5日,中国宣布已达到目的,开始撤军。
第三阶段(3月6日~3月16日):撤军
至此,东西两线解放军均深入越南境内40公里,攻克越南北部一系列重镇,越南首都河内直接处于解放军的攻击之下,战略目的已经达到。3月5日,新华社发表声明,宣布自卫还击效果已经达到,中国边防部队开始撤军。越南却宣布全国总动员令,誓言抵抗到底。中国军队边清剿边撤退,同时炸毁越重要的军事施。越军从柬埔寨战场调回的军队,不敢和中国军队决战,只是远远尾随中国撤退部队。在撤军过程中,解放军遭到越南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军袭击,造成了一定损失。特别是东线担负撤退任务的某师,3月11日,一个团被熟悉地形有丰富丛林经验的越军包围。而这些被围的人,既不熟悉地形又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所以损失很大。
3月15日22点20分,最后一辆军车回到中国领土。3月16日中国宣布完成撤军行动。
刘踅孀参加西线战场,所在部队为111团。
红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宽100多米,深3米以上,不能徒涉。对岸耸立着越军230、248、318、489等高地,控制要点,封锁河面。
111团于2月16日晚进入红河北岸准备偷渡。由于当天是农历20,上半夜有月亮,下半夜部队才开始利用冲锋舟、橡皮舟在七个渡口偷渡,至17日7时,成功地渡过4个步兵团后被敌人发现,随后偷渡变成强渡。111团及其他渡过红河的部队迅速占领滩头阵地,控制制高点,掩护后续部队架设浮桥。8时,3个舟桥渡口架设完毕;10时,主力全部渡过红河,投入战斗,3天时间连续攻占了深店、果沙、波光、坝洒、东桑、楠密、谍兰、新官。从河口至博河的长达48公里,我军全线突破,并向纵深挺进。敌军妄图利用红河天堑阻止我军进攻的计划,全部彻底失败了。
敌防御纵深体系被我军摧毁后,令345师死守柑塘地区。同时,调316A师东援,妄图侧击我军,以解柑塘之危。2月21日,解放军西部战区下达了歼灭柑塘之敌的命令。111团的任务是攻占代乃,占领制高点,保证主力侧翼的安全。22日下午,111团向代乃地区之敌发起攻击,激战五小时,攻占了代乃及周围的高地。敌军十分惊慌,下死命令夺回代乃高地。111团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抗击。从22日到24日,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敌人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刘踅孀就是在敌人最后一次冲锋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
刘踅孀所在的连负责坚守代乃东边的7号高地。当时,全连伤亡已过半,战斗进入白热化。敌人垂死挣扎,准备最后一搏。刘踅孀因为被炮弹震晕,战友把他抬到阵地后山的坑道里等待救治。当敌人最后一次冲锋时,他在枪炮声中苏醒,发现一股敌人悄悄从侧面摸上来。如果让这股敌人上来,战友们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或者,敌人从后山直插山下的师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情况紧急,报告显然来不及了。好在身旁有一支冲锋枪,坑道里还有一支步枪。于是,他背上步枪,提着冲锋枪,一个人冲过去用冲锋枪把敌人压了下去。敌人不甘失败,特别是发现只有一人时,疯狂反扑。刘踅孀利用有利地形顽强坚守,子弹打光后,用刺刀拼搏。刘踅孀虽然素质身体较好,但毕竟参军只有短短几个月,拼刺刀只学了点皮毛,完全是靠着体力和蛮力顽强拼搏,身体多处受伤。最后,他端着枪,浑身是血,怒视敌人。他“视死如归”的神态硬是吓得敌人不敢前进。由于双方的子弹都打完了,双方就这样僵持着,直到看见我方增援部队到来,敌人才撤退,他才倒下。倒下时,他还用力抬起头,望了一眼祖国。刘踅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连长抱着踅孀的遗体嚎啕大哭,他知道没有踅孀的英勇阻击,连队腹背受敌,阵地肯定是守不住的。营长认真查看地势路线后,更是倒吸一口凉气。好险呀,这股敌人的目标很可能不是7号高地,而是直插山下的师部,捣毁我军指挥系统。连长听后,更是抱着踅孀的遗体久久不松手。
刘踅孀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授予“孤胆英雄”称号,与30年前父亲被授予的“孤胆英雄”称号如出一辙。是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
巧合吗?世上哪有这么巧合。
命运吗?世上哪有这样命运。
小芳认为是命运加巧合,她认为,冥冥之中有可能存在着一种人不可抗的力量;月儿不认为是巧合,更不相信命运,她认为,虎父无犬子。
在前线短短的几天,小芳与月儿形影不离,所见所闻也完全一样,但两人的观点、感受却完全不同。小芳由于还没有从蔡儿“离去”的阴影中缓过来,又面对残酷的战争,加上踅孀同学的牺牲,心情更加沉重,一直沉默寡言;月儿由于临时“身份”是英雄的未婚妻,加上她与“未婚夫”青梅竹马,感情深厚,虽然努力克制,还是两次失声痛哭。
一次是在刘踅孀的墓前。
在前线参观,让人最震撼的莫过于烈士陵园。沿着中越边境线,由西向东,中国共建了10个烈士陵园安葬自卫还击战牺牲的烈士。烈士陵园依山而建,整齐划一,庄严肃穆,充分体现对烈士尊重。走进安葬刘踅孀烈士的陵园,一排排整齐的墓碑,估计有几百座;一张张稚嫩的面容,最短的军龄只有3个月(刘踅孀5个月);虽然多数墓碑上都有照片,但不少墓里没有全尸,其中一个叫郭蓉蓉的女战士墓里只有一根肠子。此时此景,任何人的心灵都会震撼,表情都会动容。站在刘踅孀墓前,看着踅孀年轻英俊的遗容,特别是意外发现一只刘踅孀最喜欢的“屎咕咕”在不远处徘徊,一直沉默少语的月儿再也忍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放声痛哭。小芳则表现得异常冷静,沉默不语。
另一次是观看内部记录片。
几辆载满解放军战士的坦克,在一个山口遭到敌军的袭击。由于山口狭窄,第一辆坦克被炸,后面的坦克被迫停下,埋伏在草丛中的敌人疯狂扫射。坦克上的解放军战士,因为担心被甩下坦克,竟然用背包将自己固定在坦克上,结果导致遭袭击时不能及时下车作战,几乎成了铁板上的鱼肉。瞬间,几十名战士惨死在坦克上,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其中有某团的团长之子。看到这里,月儿第二次失声痛哭。小芳依然沉默不语。
在前线短短的几天,月儿感受到的是正义的力量、和平的向往、生命的珍贵;小芳感受到的却是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无助、生命的脆弱。所以,后来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前线回来,两人同农场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经过近十年的锻炼,知青已发展成为农场的业务骨干、生产主力军,而且,技术含量越高的职业,知青占比越高。胶工,知青占50﹪;文书,知青占60﹪;老师,知青占70﹪;驾驶员,知青占80﹪,技术员,知青占90﹪。知青“轰轰烈烈”返城后,几乎是一夜之间,骨干、主力军就消失了,农场的运转几乎瘫痪。橡胶没人割,庄稼没人收,汽车没人开,学生没人教。缺胶工、缺文书、缺老师、缺驾驶员、缺卫生员、缺技术员,一句话,缺“人才”。告急。人才告急,劳动力告急。
然而,事情总是正反两面的,有坏就有好。知青大返城,对于农场来说,是“坏事”,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回乡青年来说,是“好事”,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知青离开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农场的回乡青年“因祸得福”,忽然间“母鸡变凤凰”,一夜间成了香饽饽,成了现成的“人才”。经过匆忙、简单的考试、培训,很多人摇身一变,走上教师、文书、卫生员、驾驶员的岗位,填补了知青走后留下的空缺。身份决定地位。身份一变,他们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走路都变得趾高气扬,貌似知识水平也随着地位提高了。
可是,对于母猪山生产队的回乡青年们来说,却是“哑巴吃黄连”,不但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连汤都喝不着,还有苦难言。原因是他们因“涉嫌”参与知青请愿大罢工活动,被人举报到农垦分局,一句“立场不坚定,暂不能使用”,就一棍打死了。所以,一个都没有“提拔”使用。他们虽然有点“冤枉”,大家还是默默承受了,只有“罪魁祸首”李俊不服,跑到场部大闹一场,被父亲骂了回来。
没有被提拔使用也就算了,由于涉及大名鼎鼎的“母猪山生产队”,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什么“蛇鼠一窝”“沆瀣一气”,什么“偷看禁书”“谈情说爱”,甚至“看相算命”“偷听敌台”等,各种传言满天飞,让他们好长时间都抬不起头来。
客观地说,他们毕竟或多或少都捐了几块钱,说“涉嫌”也不算冤枉,说“秋后算账”也不为过。何况,李俊不但捐了钱,还亲自参与知青罢工游行,可以说“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所以,他们不被提拔、重用,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毕竟,出来混是要还的。
但是,有一支力量不得不说,那就是湖南来云南支边的老工人。
客观地说,知青返城后,回乡青年虽然成了香饽饽,虽然顶了不少知青走后的岗位,但真正在农场的生产恢复中,起主力军作用的是湖南支边工人,他们功不可没。
云南的国营农场职工,除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昆明等地的知青外,主要还有以下几部分人:部队南下干部、转业退伍军人、湖南支边人员及部分省内移民。其中,“湖南支边人员”在农场的长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知青大返城后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所以,有必要说说云南的“湖南支边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