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敬文(1903年—2002年),中国民俗学主要创建者,被视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钟敬文全集》(全20卷,40册),分为民俗学卷、民间文艺学卷、民间传承文化学卷、散文卷、文艺学卷等25卷,1600余万字,较为全面地呈现了钟敬文一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与文艺创作。
近日,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我的好朋友董晓萍教授处获悉,由她主编的《钟敬文全集》(全20卷,40册)将于2015年年底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完毕。2002年1月10日是钟敬文先生逝世的日子,掐指一算,钟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3个年头。在这13个年头里,我无时无刻不怀念这位品格高尚的老人;每次忆及,我都百感交集、感慨万端。
1979年1月19日,严冬腊月,作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我冒着零下10余度的寒冷赴京组稿。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小红楼二幢七号二楼,我第一次拜访了钟敬文教授。他在自己狭小的四壁堆满图书的书房里接待了我。他阅读了我递给他的图书出版规划后,肯定这个规划好,并且对近年来民间文学、民俗学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感到欢欣鼓舞。他思路敏捷,谈锋锐利,滔滔不绝。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谈话之间,我一直注视着他,聚精会神地听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话题。那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但他的头发是黑的,脸庞是红润而饱满的,说话的声音响亮而有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民间文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在这期间,民间文学、民俗志、民俗学图书出版事业都获得空前的进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这类图书多达四五百种,俨然成了全国民俗文化图书出版的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聚集了以钟敬文为学科带头人的众多民俗学专家学者,他们与上海文艺出版社结下不解之缘。从那时起至20世纪末,上海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钟敬文的《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钟敬文民俗学论集》《谣俗蠡测》,以及由他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年刊》和《民俗学概论》。尤其令人难忘的是《民俗学概论》,这部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从编写、修改,直至完成,前后经历了8年时间。1998年夏,这部35万字的书稿定稿时,钟敬文已是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他依然不辞辛劳,率领“审订小组”成员,冒着酷暑,认真逐篇修改。在此后10年时间里,此书先后重印10多次,总印数达10余万册,读者范围从高等院校文科师生,扩展到政治、法律、民族、外交、体育、文艺、旅游、国际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