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曾经是“以煤而建、以煤而兴”的城市,而现在,“中国书法城”却是这座城市的一张金灿灿的文化名片。
书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警)营,是乌海在书法城建设中的创新之举,而“书法五进”又是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中唯一以书法活动为主题的项目。记者近日从乌海市文化局了解到,自项目落地以来,乌海市已建成书法活动示范基地47个、书法活动室68个,出版书法集(册)8部,受益群众有10多万人。
在海勃湾区海北街道办事处海馨社区,这里的居民大多来自棚户区。这些从山南海北、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人们,随着居住环境的彻底改变,文化需求也日益凸显出来,而书法就成为联结他们的“文化纽带”。
海馨社区建成伊始,文化部门就把乌海市女子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马莉娅派到这里担任党支部书记。2014年8月,她在社区内创办了书法沙龙,每周为社区书法爱好者授课两次,使学员们的书法水平大有长进。在书法室,记者和72岁的韩进发老人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练书法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到书法室来,心里就没着落似的。”
在海馨社区,如此痴迷书法的不只韩进发一人,而是一支团队。这支团队撰写的春联在全市社区中巡展,浓浓的墨香已经飘到社区之外。
“乌海市委、市政府把我们作为‘书法五进’示范项目创建的书法活动基地,这对全校师生都是莫大的鼓舞。”乌海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刘艳芬如是说。
乌海市实验小学1993年就把书法引进课堂,2009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兰亭小学。通过20多年的坚持,乌海市实验小学已有3名教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5名师生成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2岁。
乌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秀萍在《兰亭小学·书法作品集》的序言中写道:20多年来,该校师生在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13次、自治区级奖项286次、市级奖项491次。这些奖项的背后,是乌海市实验小学浓得化不开的书法情结,学校将“三笔字”纳入教师基本功考核范畴,不但语文教师、书法教师要练书法,就连体育、数学等学科的教师也投身其中。
书法属于高雅艺术,要向群众普及,除聘请名家进行讲座、辅导外,配备参考书显得十分必要。乌海市向47个书法示范基地和68个书法活动室配备大量书法工具书、参考书。乌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刘利军说:“我们向示范基地和活动室提供了600多种参考书目,百姓需要哪种就选哪种。”(记者
阿勒得尔图 通讯员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