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美国学者:钱锺书写《管锥编》的动机与心情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4-14 18:29
  • 字数:3208
  • 人气:1223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钱锺书先生1979年到美国去的时候,我见过他一面,我在哈佛大学的老师方志彤教授,是钱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好朋友。中国“文革”的时候,海外盛传钱锺书被斗死了,钱先生见到方教授便引美国幽默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名言笑说:“The reports of my death are greatly exaggerated.”(“报告我死亡的消息实在太夸张了。”)钱先生那天用优美典雅的英语和我们交谈。他走后,方教授极力鼓励我用英文翻译出版不久的《管锥编》,我没有全部翻译,选译了大约五分之一,199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

  翻开《管锥编》,我们起初会感到眼花缭乱,它的段落非常长,没有小标题,除引述了中国各朝代各体裁的文章外,还大量引用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拉丁文,以及英文的材料。可是心情稍微定下来,对它艰涩的文字稍微习惯后,就会感到眼前的文体似曾相识,为什么呢?因为《管锥编》承袭了清代札记的传统。我们可以说,《管锥编》的前身,包括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俞正燮的《癸巳类稿》和陈澧的《东塾读书记》,基本上同是中国古书的读后记。《管锥编》里的读后记和这些清代札记里的读后记篇幅相若,作者学问渊博,围绕着文本里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意象,随意旁征博引,申述自己对经书、文学、政治、思想史、制度史、文字学、社会风俗各方面的见解。

  如果说《管锥编》承袭了清代札记的传统,那么除了引用东西方文献外,它与清代札记有什么分别呢?首先要问,这些读后记所讨论的文本是否一样呢?我们发现《管锥编》讨论的文本的范围,有异于清代札记。

  清代札记普遍的结构是,开始时顺着传统经史排列写下来。后面则不依照文本,随意专题发挥。钱先生的《管锥编》涵盖了十种古书,大体说来从头到尾都顺着文本写。选择的文本,除了《周易》和《诗经》外都很特殊,不选《春秋》而选《左传》,《尚书》、《礼记》、《周礼》一概不谈,讨论《史记》而不讨论曾被不少人认为比《史记》优越的《汉书》;后一半专门讨论《太平广记》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我们知道《太平广记》收集的是《太平御览》没有收入的志怪小说,不但不是经典,而且属于下层社会,清代学者很少研讨它,更不会把它与经书并排在一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虽然收罗了不少名作,但内容庞杂,很少有清代学者把它当作一部著作研究。钱先生竟然把这部成于清代的集子逐篇研讨,一方面是因为他关注的主要是文学和美学,另一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思考方式。钱先生试图在这些琐屑的篇章内,找寻相关的思想与价值。他一向对经过系统化的思想存怀疑的态度,特别喜欢挖苦各种理论,这点大概是他和清代学者最大的差别之一。

  很大程度上,《管锥编》可以说是钱先生和清代学者一场很长的对话,钱先生对清代学者的学问是折服的,但对他们很多做学问的方法不满,认为他们常常文学和历史不分,不明白文学的“真理”有异于历史的客观事实;他又觉得清代学者评估古人时,往往过于注重著作而不审视这人的整体言行,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同时代的人的评语,他主张所有的资料都要兼顾,资料本身互相矛盾时,也不能为方便起见自圆其说;钱先生还批评清代朴学提倡一个一个字推敲地读经书,他认为逐字解释有严重的局限,尤其遇到有关情感的词汇,聪明的读者必须考虑到整个语境,才能明白作者的原意。这可以说是钱锺书对清代朴学的一种补正。

  钱先生与清代学者最大的不同,当然是他懂得看西方文字,熟悉西方的文学传统。他谈到古书某一句话、某一个意象,或某一种概念,可大量举出西方文学中相似或相反的话语或概念,他不时用西方例子来反驳清代学者的论点,或引用来做佐证。一般来说,钱先生选定了要讨论的段落某一个意念或意象后,便征引中国文献中相似或相反的例子,再征引西方文献中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最后做出结论。

  我们把钱先生引述的外文著作和中文著作相比较,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他援引的外文著作古代当代的都有,而中文则不提“五四”以后的理论或例子,当代的更是一个也没有。

  我们知道钱先生着手写《管锥编》,是1971年开始的,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我们要问,他决定写《管锥编》,决定怎样写,和“文革”有没有关联?

  钱先生在1942年写《谈艺录》的序时,提及当时的中日战争,说“谈艺录一卷,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接着说:

  既而海水群飞,淞滨鱼烂。予侍亲率眷,兵罅偷生。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蚁聚。忧天将压,避地无之,虽欲出门西向笑而不敢也。销愁舒愤,述往思来。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以匡鼎之说诗解颐,为赵岐之乱思系志。

  匡鼎是前汉一位学者,据说他讲《诗经》会令人开心地笑;赵岐为躲避敌人有三年在朋友家生活,有人说他的《孟子注》就是那个时候写的。钱先生在战乱的时候写《谈艺录》是要学匡鼎和赵岐。

  恰恰30年后钱先生《管锥编》的序怎么写呢?这序非常短,以下是全文:

  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假吾岁月,尚欲赓扬。又于西方典籍,褚小有怀,绠短试汲,颇尝评泊考镜,原以西文属草,亦思写定,聊当外篇。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其资于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 或庶几比木屑竹头尔。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

  一九七二年八月

  全文无论对外在的环境或他自身的光景都一字不提,只曲折地表示时局不好,因为“豕苓”“桔梗”都是用来医病的。虽然他以敝帚野芹代表自己的文章,说对时势完全无补,可是有心人若仔细查一查,就发现所谓“木屑”“竹头”并不像乍看下那么没有用,因为典出自《晋书》陶侃的传。陶侃监督造船的时候吩咐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不准丢,保存下来,别人多年后才明白陶侃的苦心,有一次举行朝廷大典时地上全是正融化的雪,木屑正可派上用场,竹头则在建造另一些船的时候当钉子用了。

  钱先生写《管锥编》时候心情如何,他在1993年另一篇序里才透露。这篇序虽然用中文写,国内也许很少人看到。德国女学者Monika Motsch要出一本讨论《管锥编》与杜甫的书,请钱先生替她写序,钱先生的序是这样写的:

  在中国,交通工具日渐发达,旅游事业就愈来愈兴旺,所谓“比较文学”也几乎变成了它的副产品。语言文字的挑衅性的障碍仿佛随着山川陵谷的阻隔一起消失了。

  “三十年为一世”,四十多年前真如隔了几世。那时候,对比较文学有些兴趣的人属于苏联日旦诺夫钦定的范畴:“没有国籍护照的文化流浪汉”。他们至多只能做些地下工作,缺乏研究的工具和方便。《管锥编》就是一种“私货”,它采用了典雅的文言,也正是迂回隐晦的“伊索式语言”。这个用意逃不出莫芝博士的慧眼。

  这里,钱先生直爽地说到他用典雅的语言,迂回隐晦的方式,是故意要让一般人看不懂,因为这东西是“私货”。他说的“日旦诺夫”今译为日丹诺夫,是苏联斯大林手下专门对抗知识分子的高官。钱先生这里把《管锥编》定位为比较文学。1948年,苏联作家协会会长亚历山大·法捷耶夫,在日丹诺夫的指导下批斗刚出版《普希金与世界文学》的犹太裔作者Isaac Nusinov为“没有国籍护照的流浪汉”。因为Nusinov竟敢搞比较文学,把普希金的作品和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后来苏联的领导人常常用这句话批评对中央政府不够“忠实”的知识分子。

  我们要问,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有没有批评“文革”呢?直接批评当然没有。但他在第二集讨论老子那一章里,批评老子刻意扭曲文字的意义,又反对老子的愚民政策,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当时“文革”的各种现象。

  当然,《管锥编》还有与当时的政治运动完全无关的种种方面。它用新观念解释古经书,补正清代学者的缺点,还对比较文学、比较美学、比较思想史有丰富的贡献。

  作者简介

  艾朗诺,Ronald Egan,1948年生,美国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宋代思想史、美学以及文人文化。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