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忙时焦头烂额,身心俱疲,偶尔闲下来之后,又无所适从,无聊至极,觉得生活陷进了枯燥乏味的状态。
我认为,医治这种状态的最佳良药是旅游和读书。
旅游可以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用了眼睛,见了世面,对人生有了清澈的关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心灵因此可以得到滋养,心旷神怡。然而我却因受时间,金钱,还有体力的限制,始终不能越出十丈红尘之外。
与一位经常旅游的朋友交谈,朋友告诉我,旅行时,人们心中往往只惦记着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怡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况且现在旅行所看的,多半是些闻名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赞美的胜地,只不过依照 葫芦画瓢,看了一番,赞了一番,做了千古不变的奴隶。
于是我放弃了旅行的向往,与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读的书多了,种种不能亲见的名胜美景、人情异俗、地理变换,也能枝繁叶茂地在脑海聚焦成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味尤深。
我读书,喜欢随性捧书,自在而读,开开心心便是获益。我读书,喜欢靠好恶去选择书,凭感情读书。人各有口味,书海浩瀚,我从不强求自己统读。我喜欢的书,不一定是名家名篇,无名小辈之作也不乏精品。只要合我心性,便如同遇上心仪的情人,我就每天捧它、读它,看得潇洒自在,品得回肠荡气,有滋有味。我喜欢一本书,大多因为我喜欢享受与作者的灵犀相通、莫逆于心的乐趣,是完全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凭感情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得到的是灵魂的滋润与轻快。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我就想长出几双眼睛,一口气把它读完,但又害怕读完,一旦读完,没了想头,生出遗憾。所以有时我会一鼓作气地看完,有时仅翻阅几个章节,默默地感受那悠悠的格调与韵味。
如果农闲,又赶上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会搬一把木椅到门前的核桃树下,泡上一杯绿茶,在核桃树下看天,听鸟,读书。清明阳光,悦耳虫鸣,和风细抚,诗意畅想。如此清欢,真好读书。书中的文字,在目光的叩击下,复苏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命,呈现一幅幅无边浩瀚的仙境,奏响一曲曲激荡心灵的神曲。想象与文字之间,双向互动,彼此激荡,与作者的精神契和之后,生发出因叠加了精气神韵而更为朗润的光泽。整个人顿时像含了仙丹,全身毛孔舒畅,经脉活络,神清气爽,那因贫困而带来的一切烦恼也就云开雾散了。
在山村,我属于另类。农闲的日子,我不会同别人一样,去赌博打牌,串门聊天,甚至惹是生非。怀中一卷书,可清浊世心。我读过的书曾经为我解闷解惑,曾经和我融合做着心灵上的款谈,曾经逗出我的泪与笑,曾经激发我的爱与恨。无形之中,使我在增厚的见识茁壮了根须,在拉长的阅历中丰饶了枝叶,在咂摸与咀嚼,追寻与随行中明澈了人生。感谢你们,那些面目温和态度可亲的“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