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题记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载体,在华夏大地已有五千年之久的历史,作为东方文明之集大成者的中国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佼佼者。自豪之余,掀开历史的华章,史海回眸,纵观历史变迁,世事沧桑,历史的车轮转动得飞快,千古兴亡多少事?梦回唐朝,笙歌尽,繁华乱,开元盛世亦不过是过眼烟云。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朝代更迭即是此理。品读历史,了解过去,发现历史前行的规律,必将有助于我们思考未来。
书籍真正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人类就像是饥饿的婴儿在书中寻“奶”吃。我畅游在卷帙浩繁的文史典籍中,能够翻阅过去未来,寻找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中所产生的人类进步的火花。昔日,当天朝上国宣告闭关锁国之时起,就已经意味着有着千载文明的泱泱大国引领东方,乃至世界的“红太阳”开始失却其光芒,引领历史前行的带头羊角色开始变换——中国不再是世界诸国的龙头大哥,东方巨龙从此沉默。
西方有谚:“time and tide waiting for no man.”当中国已是落日残阳,日薄西山之时,曾被视为夷族的八方蛮夷开始崛起,犹如初阳,旭日东升。300百年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华的大门,我们才得以看清楚:西方的先进与东方的落后;中国的封建保守与西方的开明解放;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与西方人的民主科学。翻阅历史长卷,往事一一在案。我也读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与经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联,科技的进步又与文明的发展呈正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则有赖于对人的教育。所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文明的意志,中华的位置。“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中华这古老的文明?文明有意志,决定了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以及谁将是‘带头大哥’。中国人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看清世界格局,找到中华的位置。”在《易中天中华史》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中华文明是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延续至今的。在三大世界性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西方现代文明中,另外两大文明的力量都非常强大,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需要回顾历史,理清三千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选择。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早在《谈读书》中就告诉我们“读史使人明智”。时下中国若要在“一超多强”与世界“多极化”的形式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得回顾历史的昨天,思索历史的明天,找准自己的位置,让我们能以智慧的眼光在这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机遇,观看历史发展的脚步。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通过书本我们能够与前人对话,与后人交流。它是使人成长、发展的更好的生活向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这个真善美与假恶丑鱼龙混杂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练就一双慧眼识得真知,辨得皂白。知识便是我们最犀利实用的武器,而书本则是这武器的基础来源。品读好书,思前人言,可以让我们的双眼在这个世界不再迷离。
漫卷书页,拷问自身,读书之益在于补天然之不足,长后天之能力。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