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评《平凡的世界》:把成功的启示变成自觉的机制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5-24 15:49
  • 字数:3380
  • 人气:1052
  • 评论:0
  • 收藏:1
  • 点赞:0
  • 分享: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赢得了观众,在全国卫视的收视率已经名列前三,网络点击量总和也已高达20亿,这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热点、一个文化现象。它的成功,给我们影视剧创作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总结、提升、发育成我们组织引导创作的自觉的工作机制,这将对我们促进影视业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成功,当然首先是因为它的内容。路遥30年前创作的这部小说,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陕北的两位年轻人和当地的基层干部在社会转型初期,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故事,这在当下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为千千万万个受众寻梦、逐梦、圆梦提供了正能量。而习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会上和曹可凡的一席对话,吸引了更多观众去观看这部电视剧,网络点击量爆发式增长。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改编创作坚持了路遥的价值观,坚持了路遥的创作理念,秉承了路遥锲而不舍的文学和人生追求。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发表和出版的过程历经波折,当时的文化和文化开放,西方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使文学创作呈现活跃多元的景象,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迷茫和问题。当路遥继续用他写《人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写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时候,在文学界、评论界的不少人士看来是落伍的,作品出版发表一度受阻。而对此,路遥的态度是冷静的,他并不排斥现代派和先锋小说,他自己既读马尔克斯的现实主义作品《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也读马尔克斯的现代派的小说《百年孤独》。但他明白,对他影响更深的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是曹雪芹,还有就是他的“文学教父”、他的恩师——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家柳青。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坚持是非常理性的。他说,“我当时并非不可以用不同于《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作品”,而生活的积累和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使他认识到,“现代派作品的读者群少,这在当前的中国是事实”,“更重要的是,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品甚至可以满足各个层面的读者,而新潮作品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和他自己的写作宗旨是一致的,在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致辞时他说得很清楚,“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正是因为有这样坚定自觉的理念,才使得尽管遭到冷落,遇到挫折,他还是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地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历史证明了路遥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累计发行量中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是最大的。中央广播电台的小说广播,也是重播了3遍,直到本世纪初还在播。今天有评论家说路遥以他的坚持战胜了当时的文学界、评论界。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遭遇和路遥当年颇有不少类似。上海这么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拍摄农村题材的作品,没有什么偶像,没有什么宫斗,没有狗血的情节,也没有“颜值”特别高的明星,所以,在当下被收视和娱乐左右的荧屏上,它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某种意义上比路遥的小说创作更难。因为,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体行为,一个作家坚持自己的理念可以完成一部作品。但是,影视是大工业的产物,当下的电视剧生产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面临着审美价值、文化需求的多样、活跃乃至混乱,所以要坚持某种创作理念,需要投资方、制作方、主创人员乃至播出平台的志同道合,这种多方的志同道合远比一个作家的坚守更复杂、更艰难。今天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成功了,我们当然应该首先感谢、敬佩出品方、投资方,尤其是主创制作团队的精诚合作和坚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判断。但是,这9年的创作历程,其中的艰辛,每一个过来人都深有感触。这4个环节上,任何一个环节采取了否定的态度,那么这部电视剧就会命悬一线、功亏一篑,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思考,我们主管的文化部门,我们组织、引导、服务文化生产的部门怎么从这部剧的成功得到启示,使我们的措施成为自觉的机制、自觉的制度保障。

  还是从这4个环节谈吧。首先是选材的决定,拍什么题材,拍什么作品。最近一段时间,大IP的收购成为一个热潮,这些IP绝大多数来自网络。当下影视界已经把网络文学作为关注的热点,这些网络文学在当下有它的受众,但更多的是“快餐食品”,它体现多少主流文化价值,是令人忧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制作方没有慧眼和胸怀,即便花高价买再多的版权能改编制作成精品力作吗?

  改编和制作是创作的主要环节,不少人认为现在的文化产业前景很好,金融和文化的结合给了文化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也存在误区。不少大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其实不缺钱,但把钱投在项目上需要文化的眼光和价值判断,是把文化追求放第一位,还是牵涉资本逐利的本能?也有人说,现在有了好的本子不愁没有投资追捧,这话也对,现在不少投资商把文化投资作为一个新的热点,但是资本是逐利的,最终以利润为目标。大量的、多元的投资可以为文艺商品的生产提供条件,但是仅此不可能创作出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受到资本的关注是可喜的,但是资本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效应,干扰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价值判断应该怎样坚持?资本的影响干扰在很多成功的电视剧背后都发生过,如果说当时《北平无战事》不是坚决地和某个要增加“某些”元素的电视台“拗断”的话,也许就不会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品质。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看,正是因为北京、上海、陕西的文化主管部门,都把文化导向、作品价值放在首位,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给予以了经济上的支持,才使得创作团队能够坚定不移地奔向他们的创作目标。其实,今天我们看,如果说这个作品还有弱点的话,至少有一点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就是叙事节奏比较慢,这其中可能就有资本追求回报的因素,如果剪掉个10集、8集的话,可能播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怎么保证文化价值的实现,是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给予支持、创造条件的。

  在我们的播出环节,今天电视台的考核指标往往还是把收视率放在第一位,所以当一部好作品出来的时候,可能因为看来收视率会不好而不被重视,或者有些很好的作品在没有获得很好的宣传评介前,它的收视率比较低。《平凡的世界》收视率开始比较低,或者说“低开高走”,用股市的话说是个“慢牛”。它曾经也受到压力,它的压力是播出方会不会因为电视剧收视率低而使之下档。当然《平凡的世界》遇到了好运,总书记和曹可凡的对话,为它的收视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使得一部好作品有机会和更多观众见面。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播出平台会不会因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扼杀了很多好作品,然后这种扼杀又以一种片面的市场判断反馈到我们的改编创作和规划上,导致了今天这种令人不是很满意的状况。所以,如何在收视上、播出上采取措施,是值得思考的。

  说到评论,评论其实应该贯穿到整个创作过程中,如果在《平凡的世界》改编过程中,自觉地请更多的评论家为这部作品把脉、献计献策,想来今天的失误和偏差会更少一点。今天来看,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评论,包括新媒体上这么多受众的意见和反馈,都为这部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保证,同时这种评论对受众如何正确接受作品给予了引导。有一位评论家说,其实我们的青年受众不是没有正能量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作品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又有一位同志说,人的觉悟是需要教育的,审美的培养也是这样的。“没有音乐的耳朵是不能听音乐的”,当下由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不少作品把低俗视作通俗,把欲望代替希望,把单纯感官娱乐等同于精神快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提升民族的审美观,怎么提升受众的审美素养,是繁荣文艺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因为一部作品再好,如果没有受众、没有市场,也就很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但是社会效益的受众基础——我们的受众也不应该是自发的、自流的、随波逐流的,必须给予熏陶和引导。

  回顾这样一个过程,总结这些情况,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文艺创作,尤其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正确的主流文化导向的作品,我们应该在作品生产传播的整个链条中,赋予文化的关怀,赋予政策的导向和扶持,赋予制度的保障。硕果累累的栽培圃育既要有肥沃的土壤,还应该有顺应时节的阳光雨露,必要的时候应该修剪旁枝杂叶,有时甚至还需要撒点农药,这个过程中自觉的文化主创人员必须有所坚持,而我们的文化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在创作生产的每个关键点给予支持保障,横加干涉不能繁荣文艺,无所作为更不可能促进文艺发展。(作者郦国义系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