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中国作家在美国被冷落不必小题大做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6-02 19:06
  • 字数:2396
  • 人气:137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大概一个月前,就有国内朋友兴奋地告诉我他们会来参加美国书展。今年(2015年)的举办地在纽约,而且中国是主宾国。起初我也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一直等到5月底,关注着这个由150多家出版社300多位成员外加20多位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组成的豪华阵容,浩浩汤汤来到这座世界之都。虽然每次这样的活动,总要伴随着振臂高呼“走出去”的口号,但内心里也还是希望这些难能可贵的海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起到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推动。

  展会开始才第二天,就有不少人因为现场活动读者过少而对中国作家冷嘲热讽,不明真相的国内群众也在社交网络上跟着大泼冷水。我觉得无论是亲临现场的作家,还是冷眼旁观的路人,似乎都对美国书展有一些因误解产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幻想破灭后过于极端的自我否定。

  美国书展是北美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书展,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版权贸易交流盛会。中国此次能作为主宾国,自然是一个难得的展示机会。书展共持续五天,前三天是图书博览会(简称BEA),这是只针对出版界专业人士的活动,参与者包括图书买方(如书店、图书馆、教育人员、零售商等)、出版商(如出版人、经纪人、数码提供者等),以及图书产业从业人员和作者。图书博览会由于是行业活动,票价相对昂贵,从100刀到500刀不等,但与会者可以得到许多免费赠予的书籍。而后两天才是面向大众和普通读者的书展日(也叫Book Con),成人票价是35刀,儿童是5刀,但所有书籍都需要自行购买,所以签售以及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最后两天。和国内书展不同,美国书展对专业日和公众日划分比较严格和清晰,因此活动安排也会有所差别。专业日以图书从业者的论坛和交易为主,公众日才是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国内一年一度比较大型的书展如上海书展、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其实对读者的限制并不严格,公众与非公众的活动安排也经常混杂在一起。这样的好处是,无论何时去参加何种活动,乍一看总是人头攒动人气非凡,这也是所有活动参与者喜闻乐见的。在图书出版如此不景气的年代,表面上的热闹似乎比其他所有规章秩序更重要。

  再看纽约书展,几乎把所有中国作家的签赠活动都安排在了前三天,公众日两天却没有安排任何签售活动,自然与国内成群结队蜂拥而至的读者相比,作家们纷纷感慨纽约书展“门可罗雀”也不足为奇。而即使在非公众日(即BEA)最主要的资讯网站以及手机APP里,我也仅仅查询到了刘慈欣和毕飞宇的签赠活动信息,其他作家只字未提。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主宾国给自己在场馆核心区域划了一块地,仅仅竖一块大招牌把所有作家日程安排写得满满当当,却没有提前通过网络或媒体给与会者任何信息,我也不知是美国书展组织者的失误还是中国代表团的大意。

  国内媒体因为几张现场的冷清照片大做文章贬低中国作家虽有失公允,但中国代表团在整个书展受冷遇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这几年从专家到学者,都总结过无数的道理,诸如找好的翻译家克服翻译问题,缩小文化差异;寻找合适的文学经纪人,扩大海外影响力。这些改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中国文学及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不可能通过几次成为主宾国,或是几个参加书展的作家就能提升。而但凡有国际性活动,就把目光聚焦于有多少外国读者关注中国作家并妄自菲薄,是不是有点过于悲观和武断了?

  某经常参加国际书展的中国作家私底下抱怨,美国读者远不如欧洲读者热情,对中国文化的感兴趣程度也远不如欧洲,其实这种直观感觉不无道理。美国文学无论是作品类型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各式奖项的权威性都自成一体,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有非常强势的地位。美国图书市场因为足够庞大和繁荣,于是每年翻译引进的作品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相比微不足道。我在纽约居住两年,恰逢两次诺奖,颁奖当天,美国主流媒体总是众口一词地为一些有望获奖的美国作家鸣不平,而颁奖之后几周去书店逛,在醒目位置也几乎看不到诺奖得主的任何作品。倒是美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都会定期有各自的作品专区。我并非指责美国读者的相对封闭和高傲是中国作家在美国书展遇冷的原因,只是要想赢得挑剔的美国读者的认可,相较于欧洲作家,中国作家也许需要走更长的路。

  此次纽约书展也并非毫无亮点,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在博览日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实实在在可谓一个“走出去”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首先是《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与作者非常契合,无论是科幻写作的专业水准还是英语翻译水平,都可谓完美,再加上“星云奖”入围者的身份,使刘的作品在西方科幻小说界得以迅速推广和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也与其进行过多次沟通和磨合,这样精心翻译的作品水平不可能不出类拔萃。其次,美国最有影响的媒体《纽约客》《纽约时报》连篇累牍地报道和对刘慈欣的大肆赞扬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加上《三体》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提名以及好莱坞要将其拍成电影等消息,其实都是非英语作品获得西方读者关注的途径。在美国类似于豆瓣阅读的网站good read上,刘慈欣的英文版作品有近千条评论,读者除了对作品故事本身,更多称道的还是翻译的流畅性。而书展其他作家,似乎就没有刘慈欣这样的好运。同样在这个网站上,如冯唐、盛可以的作品,被抱怨最多的仍然是英文的翻译问题。许多读者表示,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的年轻人如何生活非常感兴趣,但由于翻译问题,实在不堪卒读。其他作家如阿乙、徐则臣,被翻译成英文的书屈指可数,而从评论的角度可以看出,西方读者对于中国作家小说的感兴趣程度依然与对中国社会各式题材的好奇心成正比,对故事的追求程度也远胜于对汉语语言本身复杂性的理解。

  其实,作为图书贸易和交易的专业展会,美国书展有更多务实的学术探讨和业界交流,150多个出版社应该也由此获得了不少的合作机会。所以,整天拿着望远镜数着几个作家到底在国外招来了多少外国读者,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舍本逐末了。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