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益于人类类似食物于蚂蚁,利益最大的地方就是人类最密集的区域。千百年来人类与时代的共同使命是将利益趋向于更多、更广大的人民身上。这是一个美好愿景,却是无数人奢望的梦想。传统意味着代代相承,传统思想代表着人类对历史、过往、回忆的记载与传承,但时代的脚步一直向前,从未停止。传统思想与时代的融合考验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对人性的彰显,对关系的建构。很多时候,传统思想与时代步伐一致,创造着人类的奇迹,也有时候,传统思想成为统摄人心的工具,妨碍着时代的节奏。人类不是时代的宠儿,在追求幸福与发展的道路上牺牲的代价只能用历史衡量。思想不是物质,它由人类创造,但却不任由人类把玩,我国的儒家思想验证了传统思想的兴衰,也迎合了时代的道路。它由兴盛到衰落,再到复兴,这是传统的定律,也是人民和时代的抉择。《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探究——以儒家思想的演进为例》旨在探究不同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与时代发展的融合程度,研究其兴衰演替的根源,从春秋到当今社会我国对传统思想的认知道路,研究我们对于儒家思想等传统思想的应有态度。思想是时代的演象,而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的重要标准是利益的天平倾向于更多人还是更少人。
关键词:传统思想 时代融合 儒家思想 兴衰演替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thought and tim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Confucianism as an example
Ruidong Cao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College,Jiangsu Nanjing 10307,China)
Abstract:Interest in human like food to ants, the interests of the largest is the most intensive area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ommon mission of human and time is more, more interests tend to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is is a beautiful vision, but many people expect the dream. The traditional means of traditional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represents the human records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memories of the past, but the pace of the times, always forward, never stop.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challenge in the era of human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pursuit of human nature, demonstrat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Most of the time, the traditional ide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to create the miracle of humanity, but also sometimes, traditional thoughts become dominant people the tool, hindering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Human is the darling of the era, the sacrifice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development costs can only be used to measure the history. The mind is not material, it is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but not by human use, China's Confucian thought to verif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but also to meet the era of the road. It is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then to the Renaissance,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law, but also the choice of the people and the times.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times --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era" of Confucianism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fusion degree, cause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succession,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social cognition of road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we should study the attitude of Confucianism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Thought is the era of the play, and an important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time integration is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tend to be more or less.
Keywords:Traditional ideas;The era of integration;;The Confucian thought;The rise and fall of succession
一、我国传统思想概述
1、传统思想概述
人是拥有丰富情感的个体,这样的情感即为人性。人性不存在完美的说法,我们都不否认好人的存在,但在无论哪个社会,哪段历史,普通人都是占据绝对地位。而大多数人在利益面前人人平等,在利益的驱动下,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牟取利益。也因此,思想在人性中的重要力量是成为规避人性走向误区的工具,即使在利益面前,也不至于茫然。
在个人面前,思想是人性中的那份引导。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思想扮演的角色是力量,是文化,是象征,是灵魂。思想的演进与发展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挂钩的,我们的生产活动赋予给思想新的内涵,而思想也引导着我们走向生产更高发展的道路。
思想和人,和社会一样,都拥有光明与黑暗的两面,正确引导转化为误入歧途。人类的很多情感在面对挫折和苦难后,会使其对生命失去希望与梦想。思想便就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双刃剑。
而思想一旦成为传统的,并不代表着其过时,因为思想不能以时间来衡量。或许,迄今为止的我们始终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社会,也正是因为传统思想的存在。而我国的传统思想是自中华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时便开始了发展道路。我们的传统思想概括的是中华人民对文化的归属,涵盖的是对中华人民人性的精髓,而国学是传统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时代思想,各国由于发展轨迹大同小异,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底蕴。而更能够展示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神范畴就是传统思想。它是中国人人性彻彻底底的名片。我们的个人行为准则,我们的家庭孝道挂念,我们的社会人际关系,都逃不开传统思想这块领土。历史让思想融入我们的血液,刻进我们的心灵。很多时候,传统手艺、风俗等文化正在悄悄地远离我们的世界,但是,中华这个传统的概念只会是历久弥新。
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是发展进步的对立面,固守传统可能不见得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但至少,思想能够长期保存,在特定的时代需要中彰显出光芒,唤醒一代代中国人的家国记忆。学会取舍与改变是中国人的最大优点,他们有的时候会选择执着,更有些时候会放弃。而这样的思维应用到传统思想上,也就直接成为了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传统思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呼吸的空气,和我国大多数朝代的思想发展史一样,传统思想也一直在努力跟着时代的步伐,尽量在走着创新思想的道路。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中国思想史,之所以要将传统思想沉淀、回味和传承,大概是我们不能模糊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概念。
2、传统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概述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里传统思想等于儒家思想,这不能是错误的观念,而是在长期儒家思想濡染下的思维定式。我们的封建社会离不开儒家思想,而新时期更是不应当遗忘我们这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历朝历代的共同选择是将儒家思想与封建君主制充分结合,为其提供一批忠君的士大夫阶级和更大一批服从的劳动人民。它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是传统思想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先锋领衔。
我们今天否定传统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不支持与不认可。但其实,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是向着普及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儒家思想的“大众化”过程,从大处说,这种文化选择,既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吸收其中一切优秀的、构成现代文明的成果,排距其腐朽堕落的东西;又表现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选择,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所有属于精华的、能够转化为现代文明的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从小处说,这种文化选择,也适用于同一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要素之间。[1]儒家思想中的封建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剔除了,曾经的它是历代君王推崇的思想,以其为媒介,营造出一幅封建众生像。
孔子真的是一位千年伟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年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影响在今天仍会继续下去,而我们的思想虽然不能像古人那样奉为圭臬,但至少它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仁、义、礼、智、信、恕、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既是对个人美好品德的弘扬与提倡,更是对社会和谐的人文价值的肯定,它很明确地奠定了中国人民的集体理念,也很折射出中国人民对社会和家庭的服从观念。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我国不同朝代的儒学思想分支是其对时代变迁适应的需要,也引领着这个时代以不同的文化交流方式对传统思想进行创新与发展。
我们今天观察传统思想,其主要的立足点始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演进是例证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的最佳案例,传统思想中的儒家思想一直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我们则是尽力着将其弘扬的人。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是工具,今日也是,而如何使用工具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我们共同探索的永恒话题。
3、传统思想的时代融合进程概述
孔子是伟人,但也不是神仙,他也没有预料到后人会对他的学说会有这样伟大的影响,他更无法预料到他的思想会衍生出众多的学派和新思想。也因此,传统思想也是在不断地与时代共同发展。
传统思想的时代融合进程是传统思想能否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而这一切的评判标准是一致的,是传统思想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能否实现更多人民的利益,更是能否实现思想本身的发展。在这些过程中,传统思想的发展步伐能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其融合的关键。
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不同朝代、不同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推行出一套适合统治的思想言论,这一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支撑着封建中国这棵大树,但是,在朝代的末期以及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末两朝,传统思想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了。而近代社会的新文化运动几乎将传统思想的根基连根拔起。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再度地将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置放在了文化和教育的高度,这是时代的剧变迫切需要我们将其作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文化软实力。这一切的融合无疑都是传统思想和中国社会的共同进步。
可见,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反应,应适应政治经济以及统治阶级的发展要求。思想与时代紧密相联,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综合反映,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思想应该与时俱进,融合各方思想,有容乃大方能立足。[2]而融合不是仅对于传统思想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需要。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时代主动适应思想的现象越来越频密,我们开始重视思想发展,更重视社会的思想化运动。
传统思想与我国当今时代思想不同,它曾经所服务和依赖的封建社会已经烟消云散了。它在中国的传播与表达也大多数是依赖本土的文化交流和教育来实现。至少,在今日中国,传统思想的鼎盛是不可能在重现的,然而,我们对于传统味道的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永恒的使命。因为传统思想中的优秀因素是我们永远的根脉。
融合是时代与传统思想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一手承载着思想,而另一手则是在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战场上,倘若我们错过了融合的机遇,那么将会成为实现梦想最大的绊脚石。
二、春秋战国的思想雏形探究
1、传统思想的诞生与社会转型探究
春秋战国对于中国思想史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思想界的寒武纪大爆发。这个时代诸侯割据,人民呼唤统一,这个社会国与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强盛与变法,这个华夏大地都在进行一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过渡的世纪创举。
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界的特有现象,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的重要源头之一,也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统治方略,也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基本的处世原则,它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对未来两千年的社会发展节奏无形中规划了一条道路。
先秦诸子之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社会原因上来说,社会的分裂动荡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由此形成了“士”阶层,亦即知识分子。而战国时代铁器和牛耕的大规模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且推动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更深刻的变革,天下统一的趋势逐渐显现。同时,春秋战国之际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又极大激发了士阶层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和探索的兴趣、参与的热情,他们也要借助各诸侯国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3]这样的社会条件提供给士大夫阶层实现思想创造的肥沃土壤,他们在综合春秋战国的社会实际,努力探索出一条以思想文化带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道路。
不同国度、不同区域、不同身份的知识分子们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在春秋战国这个世纪舞台上各自扮演着相近又相区分的角色。春秋战国是转型社会的创举,再加上其分裂等社会矛盾,它所带给人民和社会的苦难也区别于以往的朝代更替。传统思想的发源始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交界地带,新的阶级,新的生产方式和工具,新的上层建筑,也伴随着新的思想文化。作为思想的源头,大多数诸子百家思想并未完全体现出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但是如商鞅变法改革的思想体现出封建法制的重要趋势,有的学家选择了缓和的方式,也有激进的选择。不管怎么说,他们所创造的思想都是为了保证这个社会更好地实现转型,也为了让传统思想更好地融合到社会发展中。
论及人民利益的实现问题,难以否认,诸子百家所代表的利益也代表着各方利益,既包含了奴隶主,也涵盖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更包含了少数人民的利益。当然,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道路上,选择新型地主阶级的思想文化是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需要。也就意味着,商鞅变法的社会转型是成功的社会过渡。劳动人民与地主的赋税关系初步建立,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当时人民利益的选择。
传统思想自此开始不再局限于奴隶主阶级,正在踏上由“士大夫”阶层向更广大人民的范畴延伸,而封建思想自此拉开序幕。
2、儒家思想的时代可行性探究
孔子的一生是不被重用的一生,而其儒家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未曾在春秋战国真正受到重视。作为传统思想的中流砥柱,对于其而言,是中国思想史的怪异现象。但其实,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在外部环境而言,适应春秋的社会发展,但不满足战国时代更加剧烈的社会转型。
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无懈可击,他始终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所提出的相关思想也始终没有挣脱奴隶社会的范畴。孔子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可知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毅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上所述,孔子不仅肯定知识的确定性,是可知论者;而且可以看到,孔子所谓知的对象是“仁”、“礼”、“人”、“天命”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主要是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关系。[4]这样的社会伦理关系显示出对奴隶社会礼节的依赖,可以说,这样的思想是时代的倒退,而妄想以这样的思想来劝导各国停息战事,重新接受周天子的统一指挥,既是对各国诸侯利益的不尊重,更是对人民利益的不尊重。其实,孔子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他所描述的“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将道德置放在人性高度上,而恪守这样的道德意味着一定量的牺牲。在没有利益以及无法实现社会转型过渡的需要,这样的思想可以说不能够引领时代。
而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富国强兵才是各国追求的目标。从儒家思想的兴盛时期来看,其在社会稳定的背景下对封建秩序的维护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战事频发,各国寻求图强的手段,而在这种时候追求思想道德方面的高度统一与繁荣不是明智的举动。从外部和内部层面,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是最适合社会转型需要的。也正因为如此,继承孔子思想的儒家代表人物如荀子、孟子,也在努力地尽量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转型。
其实,儒家思想在诸子百家思想中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人民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构建的,他很成功地将社会人民对奴隶社会的迷信思想转向到个人精神的培育上,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他的“和”成为构建未来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石。至少在这样的人性灯盏面前,整个社会会向着思想层面的和谐方向,相比较其他的传统思想源头,不能不说,各自存在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更适合精神构建的不多,而某些思想也只能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暂时性工具。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思想的问题。儒家思想能够在竞争相对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来,并且逐步吸收其他学术思想的精髓,不断发展,也注定使其能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保证其拥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行性。但是,春秋战国是转型的社会,仍旧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处于对抗,在这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思想不可可能主导传统思想,但发展一定是较好较快的。
三、秦汉三国的思想选择探究
1、传统思想的演变与朝代兴衰探究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仿佛是中国历史不可逾越的规律,统一是中国人民永恒不变的愿望,也以思想的形式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范畴。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也是重要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而朝代的兴替更迭犹如人民的噩梦,也是传统思想的变局。而封建社会区别于奴隶社会的重要表现是统一,这不仅是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更是深化到思想层面的统一。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5]法家思想,再加上秦始皇及二世的严刑峻法和暴政,使得“天下苦秦”。在汉初的思想选择上,汉高祖、汉惠帝等帝王的“无为而治”思想为经久战乱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化道路,而这种思想也一直沿用在朝代的早期。然而,真正实现汉朝思想大一统局面的是董仲舒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从秦汉开始,传统思想与朝代政权有了紧密的联系,思想以工具的形式操纵着人民的精神世界,影响人民对政权的服从观念。
统一成为了封建制度的一个标志。虽然汉初实行藩国制,但远没有出现像春秋战国那样长时间分裂的局面。然而,其家天下的封建君主专制也在封建制度上升时期逐渐暴露弊端,汉朝的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党锢之祸,以及黄巾起义等一系列农民战争,将整个社会推到了群雄割据的三国时代,在晋朝实现一统三国之后,很快又再度陷入了分裂割据局面。在隋朝之前,秦汉以后的社会是朝代兴衰比较频密的,而秦汉时期呈现的思想大一统局面也在这样的社会问题中遇到了瓶颈。
传统思想在大一统时代的重要表现是统一,它的统一体现在君主的治国理政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教化问题上,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君王的思想统一做法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是有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秦汉阶段是思想选择的重要探索时期,秦朝的覆灭使汉初统治者选择了相对缓和的道家思想,而在君权迫切需要加强时,选择儒家思想来统治全国人心。当然,和思想选择一样的探索,封建君主专制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是朝代的兴衰。在这个阶段,传统思想与朝代一样再度由兴盛陷入低迷。
我们认识到,传统思想是与朝代兴衰,更广泛的意义是与封建社会的兴衰紧密联系的,甚至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体。
2、儒家思想“一枝独秀”地位的确立探究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传统思想是他们加强皇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保证统一局面的伟大工具。在思想选择上,是与封建制度的初步探索同时进行的。
法家思想对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在明确的税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新兴地主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也逐步成为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力量。然而,秦朝的特殊性使其对于法家思想很是推崇,甚至以严刑峻法的方式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这种以法为纲的暴政思想渗透不是很适应刚刚消灭六国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社会在战争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更需要以柔和的思想来化解国家仇恨。也因此,秦朝的短命是思想选择上的取舍不当所导致的。
正因为如此,汉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正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而且汉初面临着严重的外族入侵问题。当然,封建制度是为了在奴隶制度上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需要的,然而,君主更希望天下在自己的统治下实时代的发展。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再度登上政治舞台,这也是儒家思想与时代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融合。
董仲舒是一个对现实社会十分敏感的清醒政治家,他在汉武帝统治的极盛时期,已经敏锐观察到走向激化的社会与阶级矛盾。为了稳定封建统治,他鼓吹“君权神授”:“受命之君,天命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天子“立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为了使人君保持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必须在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的集中统一。同时,把全国臣民的思想纳入儒学的轨道,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6]董仲舒的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也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此开始,儒家思想“一枝独秀”的地位确立,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的正统性奠定了基础。董仲舒与汉武帝是智慧大臣和千古明帝,他们很成功地在特定的历史下选择出最适合时代发展进程的思想道路,并且成功将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虽然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但是,他们也巧妙地把握住了时代的契机。
“君权神授”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但对于广大劳动人民而言无疑是一种欺骗,但是,在那个时代,对地主阶级和人民利益都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到汉武大帝时的思想文化大一统,思想道路的统一符合社会统一的时代需要,而儒家思想也凭借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逐步奠定了领衔传统思想的地位,成功融合到封建社会的崭新时代,也开始了它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民族思想道路。虽然朝代的兴衰是每一个朝代都逃不开的规律,社会再度进入三国等割据分裂的状态,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大一统再度唤醒人民对于统一和发展的共同心愿,并且使时代再次走向统一和发展。
四、隋唐宋元的思想主导探究
1、传统思想的繁荣与生产发展探究
思想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很特殊,它能够引导文化的发展。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中国古代璀璨绚烂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思想的指引下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或许,它们是传统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隋唐宋元是在分裂之后的再统一,虽然其中也曾伴随着些许的分裂,但总体形势始终是统一多于分裂。这四个朝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制度的弊端也开始初步凸显。但是,他们的时代也伴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深化。但是,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封建社会迎来了最繁荣的时刻,也伴随着传统思想的繁荣。
隋唐统治者确立了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存主导文化的格局,同时注意对南北文化差异进行沟通,并对胡汉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而两宋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客户与主户关系表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发展,商品经济发达,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地区特征的经济形成,使得文化分布呈现了新的格局。[7]归根结底,隋唐宋元的文化繁荣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结果。封建自然经济在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一步革新下再度焕发出活力,而从宋朝开始,商品经济也开始在封建制度的相对解压下,成为城市经济的主流。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创新新的高度。
民族思想与传统思想的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表现。唐朝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既促进了传统思想的发展和弘扬,也使民族思想与汉族文化逐渐交融。唐朝的传统思想是全民族文化思想的共同繁荣。而宋朝与唐朝相比,其民族矛盾非常突出,再加上其固有的文人做官传统,他们自身的社会环境不是很好,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外患,才使得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的契机。唐宋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在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唐朝虽然形成了思想大繁荣,但是,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很多汉族传统思想正在面临来自佛教、少数民族思想等外来思想的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再度面临挑战,也因此,为了让传统思想在繁荣的同时继续让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强有力的工具。儒学等传统思想再度踏上了复兴道路。
生产发展是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一个表现,当时代发展时,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与其融合,这是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对这个多民族时代的一种反映,那么宋朝的程朱理学对精神意识的高度崇拜,那就是另外一种折射,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精神道德大多是来源于这个层面。
隋唐宋元这四个朝代继续沿着封建社会的道路走向了新的高度,他们的发展可以说是生产的必然结果,而他们的思想繁荣必定是时代融合的结果,这样的规律仿佛是传统思想逃不开的宿命。
2、儒家思想的唯心主义探究
程朱理学,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一生追求的至高人生境界。很显然,他们的思想将儒家思想的神化进一步扩大,并且对原有的儒家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唯心主义,他们以这种方式实现儒学复兴,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这样的思想创新与宋朝这样的民族矛盾尖锐时代开始了融合进程。
道德与精神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的精髓,它在历朝历代一路发展,演化出了“气论”和“格物致知”。在人的欲望面前,真理永远是对的,而所有人也必须践行真理。在宋代儒学中,理学与经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在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如果说宋儒,尤其是理学家将经学、理学看作是载道、传道的工具,那么,以“天理”论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便自然地成为其经学思想的灵魂。尽管宋儒之所谓理学最终没有超越于经典之上,但他们毕竟从形式到内容都赋予经学新的意义,从而导致儒学的新发展。[8]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在道德层面上的最高点,她虽然倡导真理,但是,这个真理毫无疑问是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在这样的“真理”熏陶下,广大人民的思想是服从之后的更加服从。
这样的唯心主义重新将佛学时代重新回归到儒学时代,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士大夫阶层在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统治。这样的唯心主义是一种理想境界,在“存天理”的同时却需要“灭人欲”,这样很明显地强调主观精神,而否定人民对于物质利益的基本需要。这样的思想是对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否定,更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满足的抵制,或许,这是士大夫阶层为维护统治投鼠忌器的做法,但更暴露出来的是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或许,隋唐宋元繁荣的封建社会的衰落弊端就包含在这唯心主义的理学里。
我国古代在传统思想的思想道德层面下过功夫,而程朱理学对于中国人的精神道德构建方面影响了更深的未来。至少,对于个人优秀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在今日中国仍将会是一个重点议题,我们当然也很庆幸拥有这样的精神财富。
从“君权神授”到“格物致知”,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巩固,封建思想逐步深入广大群众心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繁荣复兴是其与时代发展融合的表现,地主阶级们想通过思想保证这个时代的繁荣继续延伸和延长,但其实,在这样的繁荣延伸和延长中,封建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已经暴露在其中。传统思想的繁荣复兴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思想层面的自救运动,但始终治标不治本,我们在繁荣之后迎来了衰退。
五、明末清初的思想分化探究
1、传统思想的批判与矛盾凸显探究
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下,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末期,而封建制度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妨碍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绊脚石。新城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明清进入了比春秋战国更为激烈的社会转型中。当然,在封建制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矛盾不断凸显是这个时代在“变”的重要反映。
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已经成为主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小农经济上增添了天灾人祸,最终引发了明末严重的农民战争。而农民战争在满清入侵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矛盾深化,也引发了一些先进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反思儒家思想,或许,他们的时代本来就是纵欲时代,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的权利。
明清之际,最为值得关注的社会变迁,当为秩序变动。所谓秩序变动,按照传统的唯物史学理念分析,当属一种“封建土地关系的松懈”,与此相应者,则是“长幼尊卑、卑贱等级关系的松弛化“。明代中期以来的阶级关系,已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这种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大抵体现在“阶级斗争”已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9]明清小说的繁荣预示着文化不再是士大夫阶级的特色,传统文化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运动以及明清的色情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特定时代的特定区域,封建地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很突出,但是,更多的地主阶级以新的思想重视商业经济发展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明朝覆灭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开始思索封建制度的合理性以及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唯心主义思想能否解决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当时先进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和相关著作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道德进行理性批判,他们开始了对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提出了重视具体实际的经世致用学问,更对“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出质疑。自此开始,传统思想出现了分化,思想不再局限于意识形态,而是实践出真知的唯物主义观。在封建制度矛盾凸显和商品经济走向繁荣的背景下,传统思想出现了革命性的分化,而这类新思想也在指导着人民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重新认知和批判继承。
但是,明末清初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的主要群体仍旧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否定传统思想就意味着否定本身的阶级利益。因此,他们只是对传统思想批判继承,并未触动到传统思想的根基。他们最客观的目的与历朝历代的思想创新没有什么差异,都是希望通过调整或者创新思想,赋予其时代内涵,来达到思想指导实践的目的,从而来解决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而这样的批判精神虽然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并未有效地付诸实际。清朝确立统治后,其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将这份批判继承传统思想的时代之光掐灭,再度进入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但这样的批判精神仍旧如同星星之火,开始从江南地区燎原在华夏大地上,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最好的例证。它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代社会中的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在经世致用的思想中开展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探索。
时代一直在向前发展进步,也正因为如此,传统思想一直在与时俱进,虽然西学只是到了近代才导致中国发生了天崩地裂的变化,并引发了中国第五次的反经高潮,成为中国现代性进程上的一件大事,但西学东渐并非始于近代。[10]不过,这时的西学只是给传统思想当头一棒,并未导致传统思想的瓦解。传统思想是在近代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商贸往来中最终崩溃的。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思想的确是与中国甚至与时代的主题相挂钩的,也是一种融合进程,而这种反应是对思想的批判继承,让传统思想逐渐与封建制度相背离,让传统思想不再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工具。但是,时代向前发展,思想与时代的融合进程的阻力更加巨大,而他也只是一种思想分化,在那样的时代不可能成为思想的沉重打击。
2、儒家思想的民主与实践观念探究
民主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维护,实践则象征着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梦想。江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在社会分裂和动荡的背景下,在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蕴含着一些代表着民主与实践的时代光芒。
儒家思想中的民主与实践的理论也在这样的时代以一种雏形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大众化,也展示出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与时代相融合。在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这种思想变化既体现了受明末以来的经世致用、摒虚崇实学风的影响,又体现了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实学教育的新变化。注重自然科学的学习,强调科学素养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正确评价与借鉴西方文化,并且最终形成“超胜”的境地,这无疑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11]实学教育是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分化,儒家思想不再是以精神道德境界的学习为主,而是向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迈进。但是,这样先进的教育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始终是缺乏群众基础,实学教育在西方社会掀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但在封建统治仍旧顽固和封建势力仍旧强大的明清两朝,其所能带来的影响是局限和有限的。我国和西方在这方面的差距大抵就在这里。或许,明末清初的儒学思想实践观念本能够改变这个社会的思想,从而影响中国社会的进程,但是,在强大的封建因素面前,实学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放缓,融合程度较低,更或许,传统思想本可以与时代发展思想更好融合,从而能够保证我国思想的合理融合,也不至于会出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毁灭性打击。我们虽然抓住了机遇,却让机遇又溜走了。
民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种重要分支,然而一直所强调的是“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封建民主观念,也因此,在这个时代对民主观念的分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愈来愈多的知识分子对于忠君理念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认知。明朝中后期,经济繁荣,政治腐败,这样的社会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士大夫在思想中表现出复杂性,特别是当时物质文明的发展,使人们的享乐意识滋长,使忠于君主的正统观念受到冲击,在某些士大夫身上表现出人格的两重性。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道德标准上,接受的是传统的一套,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五光十色,他们的实际想法和感受却是另外一条。[12]从明末清初儒学大家钱谦益献城降清,入清朝为官和娶妻柳如是等举动反映出当时士大夫阶级的思想双重性和复杂性。他们不再以忠君为生存的依据,而是开始关注个人利益的满足,但是,在长期的儒家思想熏陶下,他们不可能触动封建制度的底线,这可以说是一种软弱性,但更是因为进步思想在强大恶劣的外部环境下的一种妥协。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受到质疑,而民主与实践的进步思想开始形成,这是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的盛举。对于今日中国,这种意义的融合将能够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力量,但是,明末清初也很特殊,它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也只是昙花一现,但至少给中华民族人民指明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发展方向:传统思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与时代融合,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人民最有力量的工具。而在这个过程中,软弱与妥协是不允许的。
六、近代后期的思想抨击探究
1、传统思想的否定与时代变革探究
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议题是“这个世界在变”。
我国在明清两朝和近代社会早期丧失了对传统思想温和改革的机遇,当踏上比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更加剧烈的中国近代社会,曾经的诸子百家思想会被新时代思想彻底替换、否定。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你不变,就一定要挨打。我国在近代社会从学器物到学制度,进而发展到学习思想,时代变革迫切需要将思想适应与融合。
近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革与转型。为了实现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方向发展,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融合。可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使得在20世纪初中国问题的解决不可能走着温和改革的道路,而传统思想最终站在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而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的最好体现就是被否定、被打击、被湮灭。
1915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虽只历经四年,但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此期间批判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倡导文学革命,更是在与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的论战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最严厉、最彻底的批判。中国数千年连绵不断的精神文明成为残酷现实的反讽,儒家的许多文化沦为封建遗毒的代表。[13]这场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可以说,直到今天,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我们仍能够体会到新文化运动带给中国的深刻变化。
新文化运动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与否定,然而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彻底批判与否定。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旗帜,其在思想文化中也应当以“思想自由、兼收并蓄”的原则来接纳传统思想。但是,在封建势力依旧存在,中国人民在经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道路选择时,却共同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导。而中国人的自救运动也始终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甚至依旧依靠传统伦理道德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民主”、“科学”这两面旗帜的高举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否定批判是响应时代变革的需要。
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奴隶社会的落后思想其最终是被封建伦理道德完全取代。当然,在社会转型更加剧烈的中国近代社会后期,其思想的转型与创新将会成为中国道路选择的分水岭。也就意味着,新时代的新思想能够完全替代传统思想。传统思想的否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与时代融合的必然。不过,新文化运动的全盘否定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失误。传统思想能够在中华两千年中生存并发展,它所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不会这么轻易地被否定的。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对传统思想的否定批判既不是对时代的融合,也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更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样不合实际、缺乏理性的文化批判运动是比新文化运动更糟糕的传统思想劫难。
传统思想的否定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我们虽然不欣赏的“全盘”和“彻底”,但至少能够在中国的黑暗时代里驱散阴霾。
2、儒家思想的利用与抛弃转变探究
儒家思想的利用向抛弃转变。对于其继承发展,还是批判否定,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已经被深深打上了传统思想的烙印,曾经的思想利用与彻底破产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思想的彻底破产。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新文化运动总陈独秀批孔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社会上废共和复帝制的活动,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强烈批判康有为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张目,更需要不断清洗之所以不断制造专制帝王社会的社会恶因,更指向了被帝王利用的儒家思想。[14]正是这样的认识时时提醒陈独秀在中华大地上积极努力地宣传自由、人权、民主、法制、科学等思想,以提高青年之修养,培养国民之人格,改变社会风俗和道德。在一切以时代变革为目标的中国近代社会,在封建势力卷土重来以及中国人民思想的尚未完全解放,面临中国社会的深刻弊端,孔子和儒家思想都被彻底地抛弃了。在今日中国,我们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对其优美语言的学习,却未从深处探究其传统思想的核心价值,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大致就在这里。
儒家思想在利用上遭遇到的重大瓶颈,使其迅速转变为否定批判等抛弃方向,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一方面是因为其深入到中华人民的血液骨头里,时间能够战胜一切,而另一方面是不断与时代融合,相互适应,其思想的创新性。儒家思想在近代社会的利用是体现在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再度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近代社会的矛盾一斗争对象已不是明末清初的封建地主阶级。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却依然死守着存在封建色彩成分的儒家思想。时代的倒退与前进体现在这里。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思想要革新,近代后期的儒家思想以一种被残酷否定的形式被彻底排斥,虽然是符合对生产力发展的解除束缚,以及满足广大劳动人民寻求思想解放和精神解放的利益,但是,却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遗憾。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成功的思想融合,也可以说是失败的融合结果。传统思想的工具利用在中国近代化中划上了句号,但是,在国人灵魂深处的民族性,还是更期待儒学等传统思想的复兴道路。
抨击不是思想的唯一道路,但可以是暂时性的融合手段。
七、改革开放的思想复兴探究
1、传统思想的传承与复兴梦想探究
传统思想的发展道路大致上呈现从兴起到鼎盛,再由鼎盛到衰落,然后再度开始新一轮的复兴。而在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复兴一方面是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实现内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与时代发展的内容相糅合,走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而其共同面对的融合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族人民对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
今日的传统思想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利益的工具,它主要是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们或许会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利用工具,然而在新时期,它们更多的是以文化或思想的形式独立地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上升到梦想层面,一方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丰硕成果的总结,更是在成就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无限展望。复兴梦想在短期内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进入新世纪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矛盾问题凸显。物质主义、传统文化的断裂、媒介社会化以及城市化的加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混乱,比如拜金主义、“欲望主义”、耻辱感的丧失、亲情淡化以及腐败、公平正义等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小到大、由个别到普遍、由城市到农村、有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趋势。[15]传统思想的传承是对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思想问题以及思想问题所引发的的种种社会矛盾的一方面解决措施,也可以是中国生产力发展新时期的一种思想融合进程。
传统思想当脱离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其很多意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它也是深化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作用是依赖传统思想道德来唤醒当代中国人民对于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美好品德的共同信仰。我国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是唯物主义理论,但是,精神和思想的力量永远不能够小觑。儒家的精神,可以解决现代的矛盾。“道并行而不悖”。在西方,不但没有不允许思想的自由发展,而且认为思想非自由发展不可。然而我们看到实际上历史的事实,一种有力的思想常常压倒其他无力的思想。[16]当传统思想不再是封建制度的工具,而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普通思想,我们能否以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它的得失,以一颗包容与传承的心意来保证其在社会变迁中向前自由发展。
而在当今社会实现传统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其的传承,在传承其文化中的真善美基础上,继续融合时代发展的进步元素,共同促进其思想的发展创新。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中华民族人民本身存在的民族传统思想来弘扬这个社会的爱、公平和正义,更能以这样的传统思想引领时代前进的道路。这种思想作为工具的措施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改革开放深化时遇到瓶颈的今天,的确是需要将其视作为实现中国梦想的伟大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繁荣的见证,而思想则是指导着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传统思想作为思想的重要组成,其将会与时代发展紧密融合,共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传统思想的传承与复兴既是我们对往昔历史的追忆,也是对未来梦想的诉求,更是对用传统美德过好每一天的誓言。这个世界会存在消失的历史,但是,阻碍不了时代前进的方向——趋向于更广大人民的利益。
2、儒家思想的全球化探究
全球化是这个世界的特征,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球化面前,我国的传统思想是我国独有的,也是世界共有的。
全球化是文化的双刃剑,传统思想会面临着传承甚至是被破坏的危机,也可能会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思想文化形式。这两种极端影响对任何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喜的是,我国儒家思想在全球化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而我们也通过孔子学堂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理想中传统思想与世界融合的时代是明清两朝,我们错过了思想融合的黄金时期,就在这两朝的封闭中丧失了崛起的机遇。
对于全球化下的儒家思想,现在最要紧的是用世界眼光,用全球视野,对儒家思想进行分析,分清哪些可以用之于当下,哪些必须予以捐弃。对于中国性的现代改造目标而言,儒家思想不是直接饮用的山涧清泉,而是泥沙俱存的黄河之水,必须经过净化才可享用,否则,必须会损害元气刚刚开始恢复的民族肌体。[17]因此,我们传承的儒家思想应当是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利益的。儒家思想的现代化道路和全球化道路是刻不容缓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融合和创新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成为推动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力量。
儒家思想在全球化世界中最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是“和”的思想。这种和谐思想贯彻在儒家思想内部即是实现自身思想的创新发展,保证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相互促进,而在全球化中则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一直是不否认彼此差异的存在,但是,我们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实现彼此的平等交流、共同发展。这一思想对于处理当前的国际争端等一系列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将会指引着人类的历史向着和谐的方向迈进。
但是,全球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包含了国内问题。当我国的儒家思想需要深化到各国问题的处理中,这将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由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改革开放之后的人们对这些传统思想的认识很肤浅,仅停留在对语言语句的欣赏,而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性道德却领悟的很少。相反,孔子学堂的开设使外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认清彼此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这一正一反,也的确反映出我们的儒家思想等传统思想需要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贯彻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盛衰并存、荣辱与共的历史,我国在近代社会中经历了屈辱与打击,但是,大国崛起的梦想我们未曾淡忘,时时刻刻贯彻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上,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在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都一直是我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文化武器,我们也将重新发掘这片空白的领域,与中国和世界相融合,与时代共同推进中国和世界的新纪元。
八、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总结
思想是社会意识,它发展,或是倒退,都是它的时代造就的。纵观中华两千多年的思想发展史,都逃不开这个社会规律。
传统思想的兴衰与整个封建社会的盛衰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而它的创新发展道路与封建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相互关联,基本上呈现出与时代融合的特征,这个进程在封建制度的高压下呈现缓慢发展的趋势。
时代真的能否创造思想,还是思想改变了这个时代?这个问题不会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民的一个共同心愿是不想成为思想禁锢的奴隶,他们更想将思想抓在手里,让思想成为自己实现利益的伟大工具。
传统思想的兴衰历程几乎是通过儒家思想展现的,从诸子百家到一家的思想大一统,再到道德观念的过度唯心化,再到儒家思想的批判精神,再到与封建社会共同衰落的思想抨击和否定,再到如今的儒家思想复兴和走向世界的道路。这一路走来,儒家思想的确是以一种与时俱进、融合时代的方式在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但是,时代也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民对于其历史机遇的把握。因为人民的软弱和妥协,在封建势力的桎梏下,儒家思想尽管实现了创新,但却并不是融合得很紧密,甚至就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昙花一现。而当对时代的正确判断下,又因为人为的原因孤立地判断思想的发展。传统思想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统一,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衰落,更见证了时代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是他们时代的优秀传统思想缔造者。
传统思想在今日中国又再度兴盛,但这并不是封建势力的卷土重来,而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盛举。在现代性的理想观念和社会生活背景下,在发达的工具理性——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助下,一种研判将会出现与现代人类生活根本不同的“后人类”理论思潮,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生成。而儒学对于消除这种风险的立场或建议是:在现代或未来科学技术可能改变人类进化方式、方向的关键点上,人类应该谨慎,珍惜、尊重人类物种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的善的人性选择,坚守伦理的底线;向现代和未来科学技术形成的巨大力量中优先注入道德因素。[18]这是传统思想应对社会危机的一种反应,更是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种协调。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由昔日的大国逐步降级。昔日的风采不在,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激励我们向前前进。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国家开始做出理性的判断。中国若想崛起为大国,已不可能再走那种依靠战争打破原由国际体系来争夺霸权的老路,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构造今天的世界,如果用不切实际的征服幻想来鲁莽从事,都将是一种时代的错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主题,沿着这条新路,人们开始表达新的愿望,寻求新的答案,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国。或许,关于理想的中国,永远不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答案,可以说这些是中国人民的愿望,却反映了当今中国的实际,也可以说这是人么的思考,却也越来越接近真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成为中国人民在21世纪取得的最有关建意义的成就,这些成就发出的光芒,无疑将会照亮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行程。传统思想在历史中孕育,更是在这样的新时代下
历史是过往,我们更需要把握住现在,创造出未来。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从来都不会有胜者,只存在能够认清时代与把握机遇的人。这一套思想也适用于当今中国和世界,但是中国和世界可能是比任何一个朝代更加复杂的社会。我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初级社会向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过渡,世界也位于“一超多强”向世界多极化的转型关键期,无论是从民族的复兴层面,还是人类的前进方向,我们都希望“化繁为简”,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改变国民性。这个改变将意味着是对思想领域的重大转型。我们一直强调的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在今天将需要加快促进融合。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贯彻事情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利益趋向于更广大人民身上。这两件事情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也一直在践行。当社会再度面面临着人性归属问题时,我们不妨从传统思想的优秀精髓中诉求答案。只要中华民族的“根”不断,传统思想必然会在这个时代中迸发出梦想的火花。我们的传统美德、行为准则、精神思想将会影响中国和世界,传统思想再度复苏了,这一次,我们绝对不会让机遇逃走。而传承与创新则是传统思想永恒不变的时代话题。
传统思想是历史,是现在,更是未来。
参考文献:
[1] 文史哲编辑部编 《儒学:历史、思想与信仰》 [M]. 北京:商务图书馆 2011 P25;
[2] 吴争 《儒家思想兴衰历程及原因》 [J]. 安顺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2014年06期;
[3] 林建福编著 《先秦诸子文精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P4,5;
[4] 朱桂芳 《浅谈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J]. 北方文学(下半月) , Northern Literature 2010年01期;
[5] 张宗福,董彬 《论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统一》 [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 2004年03期;
[6] 孟祥才,刘保贞著 《一本书读懂秦汉》 [M]. 北京:中华书局 2011.1 P253;
[7] 郑师渠总编,吴怀琪分册主编 《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 P17;
[8] 于广跃 《浅谈程朱理学的意义与发展》 [J]. 东方企业文化 , Oriental Enterprise Culture 2010年18期;
[9] 陈宝良著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3 P410;
[10] 卢政,霍俊国《中国现代性发展历程中的前五次反经学高潮》[J]. 贵州社会科学 ,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2003年06期;
[11] 林李楠,杨永波 《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年05期;
[12] 牛翠萍,矫文旭 《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年10期;
[13] 薛超良,刘思悦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2009年08期;
[14] 胡军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2009年04期;
[15] 孙佩锋 《合法化危机理论视域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状况》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6期;
[16] 张君劢著 《儒家哲学之复兴》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P31;
[17] 张绪山 《全球化视野中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性改造》 [J]. 齐鲁学刊 , Qilu Journal 2011年01期;
[18] 崔大华著 《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学传统的现代阐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 P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