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0后抱怨小时没有面包,80后抱怨长大后没有工作,90后抱怨整天不是学奥数就是练艺术,60后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活着并成长着。[1]从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关注的问题很容易看出这个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中国进入一个发展的时代,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中国的发展是正确的,但不是完美的,也因此,中国青少年的人性与心理处于一种错位的状态。日本,其国家发展程度与社会稳定程度等各方面都接近于完美,你只能将其用乐园来形容,与中国青少年相比,日本青少年的人性更加健全,但是,却更加容易迷失。真正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中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出了正确的道路,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人性的错位以及迷失,他们的人性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最直接影响的是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错位人性与迷失乐园——中日青少年人性状况分析》将从中日青少年的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并结合具体案例,既包括在在中国发生的青少年问题,也涵盖2014年在日本同志社大学短期交流学习的经验,其目的是为了探索中日青少年在自我人性方面的认识,深刻分析中日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青少年的人性是成人人性的沉淀,终将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想。
关键词:错位 迷失 青少年人性 成长
Disloc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lost paradise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youth human nature
Ruidong Cao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College,Jiangsu Nanjing 10307,China)
Abstract:70 hours after complaining about no bread, after 80 after 90 after growing up complaining does not work, not complain all day long Mathematical Olympiad is practicing the art, in 60 after the problem is how to live and grow. [1] it's easy from different age youth concern that this era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Chinese entered an era of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the choice of the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s correct, but not perfect, therefore, Chinese youth human nature and psychology in a state of dislocation. In Japan,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social stability are close to perfect, you can only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paradise, compared with young Chinese, Japanese youth human are more robust, however, are more easy to get lost. Perfect state does not exist, the Sino Japanese youth out of the right way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inevitably distorted and lost human nature, humanity and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most direct influence is from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Dislocation" Lost Paradise --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youth in adolescent social, school, family of these three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 both in the youth problems in Chinese occurred in 2014, also include short-term exchang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Doshisha University in Japan, its purpose is to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wareness of young people in human nature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Japan,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eenagers and the lessons of failure. Young adult human nature is precipitation, will affect a national revival dream.
Keywords:dislocation;lost;Youth human nature;grow up
一、青少年在中国发展下的人性错位
1、中国奇迹之中国发展
世界人民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视作为“中国奇迹”,而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奇迹”最伟大的硕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远远超越了世界人民的想象,也带给中国无限的辉煌。
自邓小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起,中国的发展以一种蓬勃和奋发的姿态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奇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到确立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路线,再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贯彻,再到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中国所贯彻的道路一直是在追求着发展的道路。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邓小平所论述的“解放生产力”与“发展才是硬道理”或许概括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个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局限于中国的经济层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以及经济等各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提出的社会背景。
中国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的博弈,也是新陈代谢规律的必然。中国人不应当否定发展的进步性,虽然,中国在谋求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超过了中国人民的想象,尤其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但是,中国需要发展,更需要中国发展所带来的中国奇迹。
因此,当今中国的时代是不是青少年的时代,也不是中国人的时代,而是中国发展时代。只要中国的事业有利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进步,那就应当坚持不懈地去践行。在研究中国青少年的人性状况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所处的发展时代没有错。中国青少年人性的错位的最主要原因大概是作为中国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在中国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变革中,难以抵御其所带来的变化,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错位的思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筑造需要中国的发展,同时,更需要中国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有自己的坚守,不断健全自身的人性。中国的发展进步是需要拥有良好人性和美好品格的中国希望——青少年来创造奇迹的。
2、中国梦想的社会建设——以青少年犯罪与安全防护为例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第四个新要求。[3]这是中国梦里关于社会建设的概括。中国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然,更是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践。
社会建设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方面。中国的社会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属于需要建设和完善的。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措施不应当局限在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中,还应当包含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成果里,更应当对中国的弱势群体青少年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方面。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带来许多负面的效应。
首先,关于中国青少年犯罪频率增高的社会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这三类“有色”污染作为诱发中国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让人不得不深思中国社会的风气问题。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不是很多,但在面对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时,一种反应是模仿,一种反应是羡慕,都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精神与人性的世界都是属于不健全的,并且包含着冲动、盲目从众等恶劣思想。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注点应当投放在中国青少年等弱势群体上。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避免其走上犯罪道路,单纯地依赖学校和家庭的宣传,中国的孩子永远也不会走上成长的道路。中国社会需要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力量。
而对于中国青少年的安全防护方面,中国90后与00后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空前强烈,而对于自己的安全防护表示其高度的重视。在青少年的安全防护方面,中国的高校和家庭与社会作出了很大的准备,但在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伤害事件与社会上的绑架幼童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事实例证了中国在青少年的保护上缺少明确的保护政策和法律,也反映了“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人心中的丢失。中国青少年就是在自己的生命随时会受到伤害的社会环境里逐步成长起来的。成长对于中国青少年来讲,是一件幸福而又美好的事情。可是,社会的不稳定开始蔓延到未成年人的成长,甚至扼杀了他们的生命。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与安全防护这两件事情上,一方面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是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防护方面,都暴露了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社会不良风气。中国社会不能够提供一个安全与健康的环境使青少年健全人性,健康成长,让人不得不质疑中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措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青少年的天空是充满“雾霾”的。
中国梦的筑造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的青少年,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将会是青少年,社会要想更好地发展进步,一个重要的措施是提供给青少年稳定与健康的社会环境。
3、学习型中国的学习校园——以外教课堂和盖章讲座为例
中国青少年的重要活动场所与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校园文化是比社会文化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国倡导的是科教兴国,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中国呼吁建设学习型国家,更把关注的焦点投放在了中国的校园学习氛围的构建。
虽然是“科教兴国”,但中国在科技、教育所投放的经费比例远不如日本所投放的那样多,建设学习校园的也只是一种美好幻想。中国人的学习与日本人的学习大同小异,都是一种被动的强迫的高压式你教我听的学习方式。而培训班、补课、兴趣班等各种各样的学习使中国青少年的学习时间大幅增加,也缺少了自我的时间。这也是中国青少年所担忧的不是成长的烦恼,而是学习的苦恼。
中国一直在校园里推行“五严规定”[4]、“廉洁从教”等校园文化建设,主张开拓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思维模式,却始终是敌不过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也逐渐成为分数。中国的青少年在分数影响下形成了竞争意识,但成长过程中应当健全的其他人性出现了虚无甚至是跳跃。
譬如中国学生的外教课堂,外教的语速已经达到了中国学生的听力水平,应当是没有任何难度的问题。而且,外教老师所提问的问题也是在中国学生的理解范围里,可是,当问及中国学生时,大多数同学选择缄默不语。因为就算回答了,也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或者是加分的政策,这种现象在高年级中经常发生,有的外教老师可能是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在空等一个答案。这是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表现,但也折射出中国学生的任务式学习。缺乏动力是因为学习动机不明。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行动倾向。[5]或许,这个现象显示出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在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如何躲避沉重的作用负担与枯燥乏味的课堂生活。中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基础应用的技术和知识,而忽略了对美好品质的学习与认知,况且,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主,又如何才能够贯彻在人性健全方面的践行呢?
再如,学校的盖章讲座是某些学校为了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使学生多多参与学校讲座,因此,发出一些明信片,鼓励学生听完讲座在明信片上盖章,这有的时候是强制性的,但有的时候是自愿的,但这自愿会伴随着奖励性政策。盖章讲座,是很新鲜的。学校的出发点也本来就是最好的。我们大学生追求独立自主,追求新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强迫自己去听讲座的,而此时此刻的大学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幌子来营造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的局面,而盖章正是这个幌子。盖章讲座一个很让人心寒的事情就是盖章讲座的奖励性政策,学校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资源,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名利观点的想法,将利益置于学习之上,将人性置于利益之下。而且,当通过奖励来迫使学生学习,这种做法是一个时代的倒退,更是中国教育制度诟病的来源。
校园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而是明辨是非善恶。某些学校一直在限制学生课余活动时间,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上课时间。中国青少年存在的社会目的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也渐趋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工作。校园是一个微缩社会,学生是这个社会里形形色色的工作者。而且,大社会里的名利观点、过分竞争观点也通过校园传达给了学生。这样使学生过早地早熟,跳过了成长的过程,也跳过了人性的塑造过程,这是怎样的一个令人心酸的话题。
学习或许是中国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时候,可是,就在这样的一件事里,中国青少年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与人生中人性塑造的黄金时期。
4、传统变异的中国家庭——以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与名利心理为例
家庭更是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重要社会存在。中国青少年生来是人,他们不是生来性善、性恶,而是有向善或向恶发展的可能性。[6]家庭教育是能够影响中国青少年走向正道或者是歧途的重要力量,也是能否健全人性的重要标准。
中国式家庭一般是一对父母,一个孩子,这也就是使得中国孩子成为了父母富养的唯一对象。中国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了,中国父母不希望孩子中国再为粮食、面包担忧,因此,中国父母采取了中国文化传统变异的方式——溺爱,来给予孩子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中国式家庭里的孩子所需要尝试的只是学习,而所谓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由父母承担的。
中国的孩子没有断奶,但在自我意识上空前的强烈。这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逆反心理上,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和禁果逆反。[7]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长为大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可是当前90后、00后的逆反心理却比我们任何人想象的更严重,持续时间更漫长。时代的变化是主要原因,而父母无节制的溺爱使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审视世界的目光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并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健全人性所发出的呼声。作为中国青少年,他们可能永远也无法长大,是那种没有断奶的孩子。父母为其安排一切,却也是在无形中葬送了其通过自己的目光来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进而丧失了健全人性的机会,他们所观测到的世界只是一种物质,而不是精神。
近年来,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也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热点话题——名利(利益)问题。在中国温室成长的孩子们,越来越无法抵抗来自利益的诱惑。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金钱理念或许在家庭教育中被无形地灌输了。在竞争社会里,只有名利才能够使人们活的更好。倘若自己的父母是工薪阶层,便会向富有者、当官者送礼;倘若自己的父母是富有者或者当官者,那便成为被送礼的对象。中国的家庭就是在无形的利益熏陶下形成了一个微缩的名利场,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网与腐败风气的猖獗。
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是尊老爱幼,可在爱幼的层面上逐步走向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极端,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生了变异。中国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不会成长甚至会出现逆成长的现象。中国父母给予中国孩子太多的影响,也同时将社会的腐败风气与不良习俗贯彻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中国的孩子不需要人性,而是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比别人拥有更多财富与名气的观点。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影响了家庭,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中国孩子经不起风吹雨打,其心理健康层面上表现出很大的缺陷,不能够经历挫折,不能够面对挑战,甚至在社交交往中呈现出恐怖的心理特点。我们所认识的中国家庭走向了一个崩溃的过程。因为没有健全人性的中国青少年也不会愿意承担父母老人的赡养问题的。
5、中国青少年的逆成长与跳跃式成长
“你不懂,金铃,你真的不懂!女孩子来了例假就是大人了,我现在已经是大人了,可我还不想这么快就做大人,懂吗?我整天就是学习,学习,连游戏机都没有痛痛快快地玩一次,我不知道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我真的不知道,我从来也没有童年。可我现在就要最大人了,我好不甘心。”[8]这是黄蓓佳在《我要做好孩子》里关于童年逝去的苦痛。可是,这种青春岁月的消失,不是因为生命的增长而消失的,而是伴随着中国式孩子跳跃式的成长走向了一种极端。
论及当今孩子的成长,肯定会用早熟来形容。这种“早熟”不是一种良性的结果。而是在学习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防卫措施,是为了抵抗来自不公平社会、学校的一种保护。而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在苦难面前找到自己灵魂的坚守,以及明白自己的责任。
“跳跃式成长”也可以这样说是跳跃了成长,孩子的青少年时光从来未曾拥有过。中国的青少年很辛苦,在强大的社会压力、学校压力、家庭压力下,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童年与少年,过早地承担社会竞争和找工作的压力。可是,直接跳跃过去成长的过程,也就相当于跳跃过了塑造健全人性的过程,这也就是中国的青少年长大后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时,选择逃避甚至是自杀的方式来应对挑战。他们的人性层面上不具备能够战胜挫折的坚强勇气与热爱生命与生活的美好品质。
“逆成长”是中国青少年面对人生挑战的另外一种极端,也就是自己希望永远也长不大,自己永远是活在过去的那种样子。他们认为的是依旧享受“未曾断奶”的生活方式,依旧可以生活在天真、任性的范围里。这也是一种逃避方式,让成长倒退,让自己的人性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不需要成长,更不需要健全的人性。他们只需要仍然能够自己活着。“逆成长”在中国青少年身上的表现是呈现出孤僻、自卑的心理,也是对其一生有很大恶劣影响的。
不管是“逆成长”还是“跳跃式成长”都是在当前中国发展背景下,中国青少年失去青春岁月的一种表现。在中国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中国青少年所背负的问题很沉重,也影响其人性的塑造。在未来的社会里,其更加残酷的竞争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难以承担,这可能会影响人性发生彻底的错位。
6、正确时代的自我人性错位
中国发展的时代没有错,只不过是中国青少年的人性发生了错位。
在中国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我们不得不要尝试着牺牲某些东西。可这些牺牲绝对不应当是处于花季的中国的青少年所能够承担的。乡土文学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担当是在于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够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因为文学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9]这是曹文轩关于乡土文学塑造人性方面的认识。如果中国如同曹文轩所描述的儿童文学那样,乡村儿童在大苦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健全人性甚至是完美人性,那才是中国青少年所需要追逐的美好人性状态。
儿童文学大致上分成三种境界,一种是杨红樱的彻底向童年与青春投降,一任天真;一种是彰显时代魅力,在成长中活出成长的价值;第三种便是在残酷的社会里尽快地学会成长与生活。第三种境界最现实,也最真实。当今时代呼唤的两种儿童文学是前两种境界。其实无论生在哪个时代,生命都是不完美的,理解自我的成长,理解他人的成长,以至理解成长本身,就是我们一代代人生生不息的命运故事。[10]可在成长本身,青春是苦涩的,因为人性一直在蔓延。
可是,中国的很多青少年在成长压力空前膨胀的今天,选择的是一种逃避自我的方式,虽然如今的青少年表现的绝对自我,绝地的自由,但其实这是在逃避的一种心灵防备。首先,当你都无法认清自己的人性与灵魂时,更不可能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性。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件事,你不能选择逃避,更不能选择跳过成长。你的人生应当是伴随着成长过程里塑造的健全人性甚至完美人性来应对人世间的一切挑战。
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中国,不管中国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中国青少年的成长都不应当承担这个时代的负面效应,而中国青少年的人性塑造过程更不应当存在任何的错位。其人生轨迹与人生道路都应当去呈现青少年应当经历的历程,而人性的塑造不应当因为时代而改变。
二、青少年在完美日本下的乐园迷失
1、日本奇迹之完美社会
我曾经到过很多国家,但至少我可以这样说:“日本是唯一一个没有让人感到失望的国家。”日本奇迹与中国奇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拥有无法想象的完美,更涵盖了很多的奇迹。
“日本人的形象太坏了!”这几乎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亚洲各国对日本人的共同评语。[11]当我们对于日本的评价上升到国家与国家关于领土主权的冲突时,我们不得不对这个民族的品性产生很大的质疑。中国人想要和平,而日本人想要战争。
可是,当真正来到日本并且亲身体验日本文化时,人们眼中的日本不亚于在天堂里那样完美。认知日本,你就要分清日本的善恶,今日的日本或许已经不是你所想象的法西斯国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日本人在经历过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并且将其历史文化中最为高尚的美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他已经重新实现并证明了大和民族的奇迹。
的确,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包括国家和人。但至少,日本的天空与海洋依旧是那样湛蓝,日本人依旧是那样的热情好客,日本的社会依旧是那样稳定与美好。
在日本青少年的人性认知与培养的状况里,的确有许多正确的思想与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这并不是区分中国发展和完美日本的本质区别,甚至,当你仔细观察日本青少年的人性状态时,你会发现,日本青少年人性的塑造过程里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漏洞,这可能是日本整个大和民族的文化劣根性。日本青少年的人性塑造得益于日本的完美社会,但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完美太过完美,让人不得不质疑这样的奇迹是否真正能够给青少年带来所需要的成长。
不管怎么说,在日本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的“乐园”里,我们有很多事物猜不透,也理不清。日本是一个拥有人类众多美好品质的国家,日本人是具有很多人性灵魂的民族,在日本尝试着践行日本梦想的同时,的确是应当关注青少年真正的人性塑造。
2、日本突破人性的社会管理——以日本色情文化与低犯罪率为例
难以否认,中国一直在强调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被保障。与日本相比,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中国人的人性自由不能够充分实现。
日本在社会管理上的重要现象是突破了人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人对人性的渴望。日本人很少会像美国人那样,声嘶力竭地坚持自我主张,而是尽量让自己的步调和别人保持一致。相比当着大家的面显摆自己,日本人更喜欢赞同大家的看法,尽可能使自我的意志融入群体之间。[12]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日本回馈大众的最佳手段演化成为尊重人性甚至突破人性。
日本人性化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日本的色情文化。在对色情文化通过法律文件给予保护的形式使其成为一种被认可的文化,放眼全世界,美国人也不及日本人开放。日本政府推出的“COOL JAPAN”战略旨在向全球推广宣传日本文化以及产品,受益产品不仅有游戏、动漫以及漫画,甚至还包括成人类色情产物。[13]在参观日本著名的电子基地秋叶原时,仍可以触及到附近的色情文化。这里是日本青少年最乐意也最钟情的电子产品基地,但如果,将提供色情文化的产品结合在一起,势必将会是影响日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是,这样的事实却屡见不鲜。中国色情文化的猖獗以东莞地区表现为主,也因此引起了中国社会腐败滋生、社会的公序良俗遭受到质疑。
按理说,日本人这样大胆的放纵人性,这个社会可能会呈现出消极的一面。但是,在日十三天的旅程里,对于日本社会的治安问题,表示出一种由衷的钦佩。日本是犯罪率极低的国家,在全世界都可以排在首位。我与同学曾经入住某地宾馆,事后,宾馆人员竟然将我们同学故意遗留在宾馆的物品寄还给我们,而路不拾遗的态度也贯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就素质而言,日本人远远胜过中国人。也就是在这样和谐美好的国度里,日本青少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不存在较多的校园伤害事件,更不包含很多的社会动荡问题,而日本人民具有的美好品质能够间接影响青少年在人性塑造方面的进程。
日本的社会环境优于中国,不管是在精神还是物质方面,社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所提供的服务也一应俱全。但是我们不能将中日之间的青少年服务方面的差距归结于经济水平。在探索日本色情文化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放纵任性的日本社会,其犯罪率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某种日本人的规则与秩序已经在心中扎根,不一样的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规则,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有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也可以成为限制人性的一根绳子。日本青少年从小就受到这样的一根绳子的束缚,即使在放纵人性的色情文化里,也能够健全人性,可这样的精神是不值得过分认同的。
3、人才战略下日本的校园文化——以开放式校园与女生超短裙为例
“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的科技人才培养能力、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进,构筑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据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管理型科技人才的开发、通过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促进年轻科技人才健康成长、有效利用各类社会科研资源,积极发挥女性和高龄科技人才的作用”[14]上述都是日本的人才战略,可以发现,日本的科技人才战略的凸显比任何国家都要显得重视。中国的“科教兴国”将重心集中在了大学生等更高等学历的知识分子上,而对于全民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的行为,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存在是为了建设一个以人才来兴盛国家的手段。日本校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放式校园,也就是说,日本校园的围栏与围墙是被拆除的,可以允许社会上任何一个有追求学术信仰的人来到校园,但唯独限制一类人群——警察。根据我的调查,中国目前不设置围栏与围墙的大学也只包括以湖南大学为主的几所高校。中国的一条条围栏,限制了中国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学术思想是自由的,不应当被一个大门所困在里面。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校园枪杀案件时常发生的中国,安全是学术交流的前提条件。但是,对于日本校园的开放式特点,显示出了对日本青少年足够的重视,他所倡导的是日本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在生活与实践中掌握知识,领悟真理,也希望全民共同营造一个学术的良好氛围,在学术的氛围里培养健全追求真理的人性。
而对于女大学生穿超短裙这件事,我不得不佩服日本女大学生的魄力,能够在严寒的冬日穿上超短裙,更能够不管别人对其的评价。温柔、体贴、逆来顺受、从不抛头露面、忠守“妇道”,曾经是对日本女人的普遍形容词,也有人认为是东方的“女性美”。[15]但经过思想解放的再度解放,日本女学生创造性地实现了自尊、有气质、自信的能力。日本在二战后开始了新一轮的社会发展,在此过程里,社会的人性进一步解放。其实,日本作为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强烈的国家,在这个方面,似乎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人对于本土文化是很重视的,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很正确,但却表现的有些急功近利。日本青少年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同渲染下,不得不承认,其成长并不是十分有利,在思想共融的时刻,人性方面不知是应当倾向于哪个方面。
日本校园对于青少年的培养显示出很大的重视与认可,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校园活动更是覆盖范围广,这些文化在青少年的成长与人性塑造方面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日本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中国学生差不多,在学习上面,也或许会走上中国学生的道路,把青春岁月的时光完全耗尽了。而日本在文化融合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激进,是不利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发现自己与改变自己的。
4、温室家庭里的大和文化熏陶——以日本青少年的弑亲案件为例
面对日本青少年的杀父杀母事件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人们一方面惊讶于青少年的残忍,另一方面对于事件中心的父母表示极大的同情。[16]日本的家庭如同中国家庭,依旧伴随着温室的气体,对孩子的溺爱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日本家庭又沾染上了大和文化的传统气息。
日本家庭中家长的权威性相较中国和西欧的家长更不好维持,其自立性的传统也比较薄弱。在同样是大家长制的中国,当家庭受到其他集团成员的指责与攻击时,家长和整个家庭都会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庭成员。[17]这也差不多就是虽然是在温室家庭,但家长所需要孩子实现的是一种坚强的人格与人性。
针对日本青少年的弑亲案件,是在大和文化影响下的温室家庭分裂的人性表现。对于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会采取鼓励,有的父母会采取暴力,父母在孩子的关系问题处理问题上,应当明确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对青少年的期望不要过高,增强孩子的自我抑制力。中国的父母与日本的父母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保护自己的孩子的。中日家庭的温室氛围有利于家庭关系更加和睦,但是,当孩子在遭遇背叛与奚落时,其隐藏的那种残缺人性将会有可能造成恶劣的影响。
日本温室家庭里的大和文化也类似于日本人性中的规则,不可以轻易触碰,但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触碰。日本孩子在接受大和文化的熏陶下,对父母产生依赖,而又不得不受到一种无形的束缚,这样纠结的人性贯彻在日本青少年的心中,不是不会发泄,而是势必会造成很彻底的破坏。
5、日本青少年在规则下的“健康”成长
针对中日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比较,不得不说,日本提供给了青少年一个和谐并且美好的氛围,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以及家庭,日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具有高尚的社会、自由的学术文化氛围以及坚强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加健康的成长,不会是“跳跃式”或者是“逆成长”,
而在这段过程中,将会是一段具有意义的人生历程。
的确,在此氛围中形成的成长,对于日本青少年来讲是健全人性甚至是美好人性的塑造过程,但是,日本的社会处于一种过分完美的状态。在放纵人性、突破人性的同时,又能够做到节制自己的欲望,维护社会的秩序,在本身上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因此,维系整个日本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存在于日本心中无形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是一种秩序的演绎,更可以是一种大和文化的文化根性在头脑中的映射,更可以是一种公序良俗的人生道德品质。就好比如说,日本人在等待红绿灯时,通常会排成整齐的队伍来等待。日本的这种规则的确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与安全,也是更好地维护人性的需要,但是,如果一个人坚守内心的规则比坚守法律的规则还要更加用心,那可能便就是人性的限制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18]日本人的守护规则已经延续到日本的青少年身上了,在这样的规则里,日本青少年看似是“健康的成长”,但其实是在内心准则的压制下自觉地压抑自己的人性。这样的人性不是最坚强的,也不是最健全的,而是在直面危机的状态下通过规则来化解挑战。可是,规则是一根会锈蚀的绳索。当被压抑的人性在强大压力的释放下,这个绳子最终会断掉的。我估计着也大概是日本自杀率是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他们的文化很怪异,虽然能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却是以一种自觉的行为来束缚人性与梦想。
不管怎么说,想要改变这个民族的文化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是在面对着日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日本青少年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不应当是通过“规则”来维护,而是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健康成长与人性塑造。日本青少年不应当成为规则体制下的牺牲品,拥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力。
6、完美乐园里的梦想迷失
日本是乐园的象征,更是完美的代表。在这片净土上,你永远也不会感到厌烦和枯燥,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乐土,更是所有人的乐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19]的确,日本社会的完美主义是通过心中的“规则”建立起来的,其所需要牺牲的代价是在放纵人性的同时约束自己的欲望。
日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能够提供正常成长环境的乐园里,是中国在短时间内无法打造成功的净土。但是,这样的乐园是以一种压抑人性的方式来获得的没有梦想的乐土。日本青少年是获得了成长,可过分依赖于规则甚至是精神,绝对不是自我人性的发掘。在中国成功借鉴日本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应当将规则演化成为人性。这不是人性的错位,而是一种人性的迷失。
在日本这个完美的乐园里,到处都有可能是一种莫名的秩序,不是说守秩序不好,但不应当将规则等同与人性与成长。如果这样,迟早有一天,你的心灵将会不可避免地迷失在这片完美乐园里,最可怕的是你会失去对人生的梦想与对未来的希望。
三、中日青少年人性状况总结
中国与日本都是在青少年成长与人性塑造方面的践行者,两者在这方面具有共同点,也都包含了不一样的色彩。
首先,从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与青少年成长与人性健全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方面探讨中日的差异,很明显地,日本这个国度,在青少年的培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是能够提供青少年成长服务的,能够保证青少年在安全稳定的情况下健康成长,能够保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温室但又能够磨砺孩子的家庭教育氛围,在这些方面,中国人应当成为日本人的学生,努力学习在青少年在成长与人性方面的探索。
中国的青少年所存在的成长与人性问题是在强大压力的束缚下,选择了逃避的方式,表现为逆成长或者是跳跃式成长的过程,他们的成长直接跳过了成长的过程,也直接越过了人性塑造的历程,从这点来看,中国的青少年是在正确的发展时代里,将成长与人性塑造定义为学习等负担、任务。
而同时在青少年培养的问题上,日本虽然能够提供一个正常与良好的成长环境,但这片完美的乐园里,青少年成长历程与人性塑造的过程是在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所融合形成的大和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所形成的规则,其直接的影响是在于压抑住自己的人性,通过规则来构建自己的成长,从而为了维护日本社会的秩序,但这种情况下日本青少年更容易迷失梦想,迷失人性。
不管是逆成长或者是跳跃式成长,还是通过规则来获得健全与美好的人性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中日在青少年在自我人性的塑造过程中,都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中日都应当关注中日青少年真正意义上需要的成长,需要重视的中日青少年的何种人性能够在成为健全与美好的人性。
我们的人生注定会是一场心酸的历程,可无论如何,也不要放弃对梦想的追逐与人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鱼为 《我11》:特殊年代父母心 [EB/OL]。 影视观察评论 娱乐热点品鉴 2014.8.1;
[2] 汤应武著 《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纪实》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9 P303;
[3] 王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项新要求》 [EB/OL]。 辽宁日报 2008.3.24;
[4] 阮宁 董轶 《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五严”规定》 [EB/OL]。 互联网 2009.7.17;
[5] 侯文华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1 P116;
[6] (英)夏洛特·梅森 《家庭教育》[M]。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3.1 P20;
[7] 佚名 《逆反心理》 [EB/OL]。 心世界首页 2013.1.11;
[8] 黄蓓佳 《我要做好孩子》 [M]。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10.1 P246;
[9] 曹文轩 《曹文轩经典作品》 [M]。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2 P1;
[10] 曹文轩 《追随永恒<曹文轩画本——草房子>自序》 [EB/OL]。 齐鲁网
2014.5.24;
[11] 卓南生 《日本人为什么不受欢迎——且听日本专家的新论调》 [J]。 1975.3;
[12] 李涛著 《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窥探》 [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4 P5;
[13] 王欢 《日本色情文化风靡亚洲原因 “变态”搜索频率高》 [EB/OL]。 搜狐 2014.1.22;
[14] 杭州市政府研究室《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EB/OL]。 中国杭州:透视政府 2008.12.23;
[15] 卓南生 《新“女生亡国论”抬头声中谈日本的“女大学生热”》 [J]。 1984.8;
[16] 周洁 《老人•孩子•女性——中日社会的现状与问题》 [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4.1 P168;
[17] 李涛著 《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窥探》 [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4 P125;
[18] 季羡林 《季羡林作品精选》 [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11 P6;
[19] 季羡林 《季羡林作品精选》 [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11 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