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性

  • 作者: 柳如是
  • 发表于: 2015-06-20 11:43
  • 字数:12779
  • 人气:3297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摘要:

文化地理的理念,就在这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中演化。而无数负荷着时代的平凡人生,便也在历史的潮流中飘浮。[1]我之出生,已是现代文明席卷全球的二十世纪末期,父母对于文化的向往,使我一出生就脱离了土地,也脱离了乡土。忽然觉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乡土文化呼唤的是人性的返璞归真,这是一种归属,却越来越在现代文明里失去了存在价值。曹文轩的乡土纯美小说不是为了抨击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是在发展的同时,呼唤乡土文化,呼唤人性的返璞归真。只要你还活着,人性就会存在,而对乡土的归属也愈加强烈。

乡土,对于当今的城市人是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概念,你发觉你的生命缺少存在感,那是因为你一直在为活着而活着,你的存在价值就是泯灭人性。《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性——曹文轩纯美小说赏析》将会从曹文轩的纯美小说出发,深入地了解到曹文轩的精神世界,并且在其小说中探索乡土文化的深沉内涵,最终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寻找到返璞归真的人性,来呼唤这个社会的良知与心中的“乡土之根”。

关键词:返璞归真 乡土文化 曹文轩 纯美小说 人性

 

The local nature 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Cao Wenxuan's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Ruidong Cao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College,Jiangsu Nanjing 10307China

 

Abstract:Cultural geography concept, evolution in this enormous historical change. While many load with ordinary life era, is also in the history of the current floating. [1] I was born at the en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s sweeping across the world in twentieth Century, parents yearn for culture, so that I was born out of the land, but also out of the country. Suddenly feel, lif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customer as a long journey. Call the local culture is human 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this is a kind of ownership, but more and more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in the lost value of existence. Cao Wenxuan's local novels is not pure to attac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calling, calling for human 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As long as you live, there will be the human nature, more and more local ownership.

Local, for today's city is a strange and distant concept, you discover that your life is lack of sense of presence, it is because you have been living for living, existence value is devoid of humanity you. "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local humanity -- Cao Wenxuan pure fiction" will start from Cao Wenxuan's pure fictio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Cao Wenxuan, and to explore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folk culture in his novel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we need to return to human nature gives up affectation, calling conscience and heart of the society. "The root of countryside".

Keywords: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The local culture;Cao Wenxuan;Pure fiction;Human nature

 

一、乡土文学是对乡土文化的缅怀

论及乡土文学,首先必须关注文学。文学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担当是在于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够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因为文学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2]

文学的气息附着在乡土上,成就了乡土文学。文学构筑人性,那么乡土文学构筑的是乡土人性。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鲁迅的乡土文学其目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蕴含了淡淡的乡愁,他眼中的乡土是灰色的,乡土文学的更深层次是“为国家”。曹文轩的纯美小说大都是乡土文学,与鲁迅不同的是,他用的是儿童的视野来观察乡土的视野,一样的是同样都是灰蒙蒙的色调,不一样的是鲁迅的乡土世界是已经完全没有希望的,而曹文轩的乡土文学在色调里加了温情与暖色,让人在苦难里有爱和美作为后盾,也同时夹杂了一代人对昔日乡土生活的缅怀。

文学塑塑造的是人物,勾勒的是人性,曹文轩手中的笔诉说了一代代人的辛酸往事,峥嵘岁月。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为了描绘一代代人的苦难,更是希望能够启发农民的民主与进步。经过漫长的岁月,乡土文学更直接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在思甜的同时,也需要忆苦。不需要语言文字的堆砌,但需要一种如梦如幻的真实。

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乡土文学却不是乡土文化创造的,只能称是衍生的。中国的农村是乡土文化的土壤,也是源泉。上千年,中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地生存着,虽然,这段过程里苦难是永恒的主题,可是,依旧摧不垮人间真情和乡土精神。乡土文化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乡土文化可以是物质,也许你的生活里时常荡漾着这样的乡土气息,乡土文化也可以是精神,那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曹文轩的短篇小说里时常会以水乡江南的民风民俗作为背景,也会以小说中农民的勤劳精神作为依托。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3]乡土文化的覆盖面不单纯只是农村轶事,乡土文化已经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地里,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样永远活在心中。

乡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中国的农村,也可以视作为故乡。故乡是一个千百年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直击诸多迁客骚人内心里的词汇,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为它辗转难眠。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也有一段难忘回忆,它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哪怕是同地域同一时代的人,可能也不尽相同,因为各有各的侧重点。[4]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故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地理上的故乡容易回去,而心灵里的故乡,也就是童年记忆里的故乡永远也回不去了。乡土文化就是在这岁月的流逝里开始走向了衰落的过程。乡土文化的存在价值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被驳斥,乡土人也向着更加高端的生活迈进,乡土文化已经在城市化的进程里变得很虚弱,也已经被列入了濒危文化的保护对象。

乡土文学的存在历史已久,却是在今时今日更显卓著,从《舌尖上的中国》可见一斑,《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伟大的纪录片,就在于它将乡土文化融入中国的传统饮食里。中国的传统气息已经与乡土文化融合,可是当我们需要毁弃传统时,这个时候,会出现一种共鸣,一中呼吁,一种指引,甚至是一种缅怀。

我们在面对回不去的故乡时,常常会思索原因以及探索着乡土文化的前景如何,我们的结论虽然很伤心,但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乡土文化已经濒临灭绝,我们的思索是改变不了未来的道路的,或许,在今天的我们,最佳的方式是借助乡土文学来对我们心中美好的乡土世界缅怀,对逝去的岁月致敬。

曹文轩的发起纯美乡土文化大概是因为没有办法扭转乡土文化消亡的命运,而发出的对于乡土文化的缅怀以及呼唤。乡土世界对于曹文轩乃至失去故乡的中国人来讲,只能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因此,乡土文学不是来源于乡土文化,只能是乡土文化的衍生物。

 

二、纯美乡土是苦难农村的折射

苦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它包括了自然的突然袭击、人类野蛮本性的发作、个人心灵世界的急风暴雨等。我们每天都在目睹与耳闻这些苦难。

我们陷入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先乐呵乐呵再说的轻薄的享乐主义。这种享乐主义,是我们在面对苦难、痛苦时的怯懦表现,是一种对生命缺乏深刻体验与理解的必然选择。而我们对此却没有丝毫的反思。不仅如此,我们还为这种享乐主义寻找到了许多借口。[5]

这是曹文轩对于“美丽的苦难”的定义。曹文轩作品中的乡土是苦难与纯美并存的。他的作品里的苦是“大苦”,最可以描绘的是《青铜葵花》,最美的作品也是《青铜葵花》。青铜与葵花既是葵花父亲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是一段朴素但又温馨的兄妹感情。一个特别的机缘,七岁的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二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这部作品是在大苦难下的纯美人性的折射,故事源于葵花父亲的死亡,而在青铜的贫穷家庭里,葵花的童年伴随着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最抨击人心灵的是亲人的离世与分别,葵花一家的生活状态一直是属于卑微地活着,我不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我更加不是农村人,我无法体验到家园毁灭、亲人离世与生命背离的的苦痛,那些昔日的痛苦回忆没有人愿意再经历一次。正如汶川大地震一样。

当今时代的苦难被定义为挫折,可那些挫折远没有那样的大苦。青铜葵花里的“阳光下的大麦地,只有一番令人悲伤的干净。”这是对蝗灾之后的景象,我们难以想象蝗灾之后的画面,但确实农村的苦难是可以将一个人的希望磨灭的。

鲁迅的乡土文学虽然不如《青铜葵花》的苦难描绘的那样细致,可是,当我们触及到农村人民的思想状态时,我们便会对其愚昧、腐化、冷漠的风气表示质疑与悲痛。曹文轩的乡土世界虽然闭塞,但是,却时刻洋溢着一种温暖的气息,也可以说这是大多数乡土文学的共性——纯美。

纯美乡土文化大概也是曹文轩追逐的。在最美的《青铜葵花》里,我们时常会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苦难面前,葵花的家庭依旧生活的很坚强,也很温馨。在水灾过后的乡村里,有闪耀着最亮光芒的萤火虫灯;在旱灾过后的乡村,仍然有为了坚守诚信而践行的精神;也有在亲人病危时的竭尽全力。青铜葵花一家用书中的话来说:“他们一家没有闲着的人。”最后的高潮是葵花会被召唤回城市所引发的乡村大动荡,青铜与葵花一家的淳朴善良感动了无数人愿意为其牺牲。这是在大苦难背后的大美。

青铜与葵花的生活是为了生存,我们的今时今日的存在方式也是生存,可是,他们更加活着,而我们只是为了生存。日子再苦,信仰却是不变的;生命再累,至爱却时长存。

纯美的力量一直是乡土文学呼唤的主题,淳朴、善良、美好、诚信、关爱、体贴这些人类的美好情愫贯彻在纯美小说中,彰显在乡土文化里,践行于农村人民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文化和农村苦难为乡土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折射出农村的纯美文化。曹文轩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江北一带的农村作为背景,糅合了这些地区的山水风景以及人文习俗,他用笔诉说了他的童年时代的生活状态。纯洁与美好的力量,一直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曹文轩以“大苦”来折射“大美”的写作方式,虽然可能不如美丑强烈对比那样的鲜明,但是,至少蕴含了一个时代的感伤。纯美的乡土在如梦如幻、未曾污染的农村风情里彰显了其本质——苦难与美好并存。

苦难这种事,在今时今日,的确需要规避。可是,我们城市人已经将生活演绎成为了享受,甚至是享乐。中国的年轻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步入幸福的殿堂,我们追求幸福的人生本身并没有错。不过这种忘却苦难的快乐,在苦难突然降临之际,究竟有多大的对抗力量?它只是一种享乐主义,而不是一种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

每个人在生命的过程里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是在这个世界生存,而是留下活着的印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精神境界太完美,我们无法触摸,可是,如同在纯美乡土里发自本心的生活或许是触摸到了人生。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帆风顺”,可也在这样的温室环境里错过了很多美好的文化,这大概就是上述的美好情愫与品质。承认苦难的美丽,只是需要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人生需要践行怎样的道路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活着。曹文轩在农村苦难的乡土文学里需要表现的是在极端享乐主义的今天,不可以忘记那些苦难的回忆。因为,享乐可以磨灭一个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而苦难可以唤回心灵的纯真与善良,更是人性的本质。

 

三、长大的是童年,成长的是人性

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也是儿童文学,可是,却与当今时代的儿童文学不尽相同,郑渊洁的儿童文学是童趣,并夹杂了对大人世界的批判;黄蓓佳的儿童文学拥有韵味,也包含了一个时代儿童的感伤与成长的苦痛;杨红樱的儿童文学是完整的生活品味。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因为融入了乡土文化的纯粹,愈加显出淡淡的忧伤。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的提出,等于先承认了一个前提: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我们在咀嚼这一短语时,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7]

生命不可能永恒,这是常识,也是规律,我们所谓的追随永恒只能会是理想化的状态,长大这件事印证了这个真理。曹文轩的《草房子》与《青铜葵花》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苦难”描写“纯美”,但不同的是,《草房子》更关注的是人性。换句话说,他更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生。

男主角是桑桑,和大多数儿童文学一样,都是以桑桑的视野来观察他身边的同学、老师、父母以及生活在农村里的人。可以会是满头秃顶的秃鹤在追求被尊重的过程,也会是蒋一轮与白雀的用青春谈的恋爱,更可以会是红门少年杜小康由成长走向长大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是与理想光环与忧郁色彩并存的纸月的童稚与青涩,更可以是邻家男孩细马的倾情演绎,还包括了校园常驻人口的往昔岁月,更是父亲解开多年心结的亲情大爆发。桑桑的童年是在草房子里度过,看透了生命的兴衰、爱情悲剧的演绎、生死弥留的苦痛、成长的艰辛与苦涩。

《草房子》让我联想到前年上映的《我11》电影,《我11》向我们展示了特殊岁月里长成的痛苦与生存的艰难,又或者这两者向来都是相互伴生的,正因为存在这么多的痛苦与艰难,生命才显得格外凝重。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与遗憾,如同70后抱怨小时没有面包,80后抱怨长大后没有工作,90后抱怨整天不是学奥数就是练艺术,60后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活着并成长着。

《我11》和《草房子》都是折射出上个世纪儿童残酷的童年,甚至可以说是青春。桑桑的童年不是快乐的,却是拥有人性的。儿童文学大致上分成三种境界,一种是杨红樱的彻底向童年与青春投降,一任天真;一种是彰显时代魅力,在成长中活出成长的价值;第三种便是在残酷的社会里尽快地学会成长与生活。

第三种境界最现实,也最真实。当今时代呼唤的两种儿童文学是前两种境界。其实无论生在哪个时代,生命都是不完美的,理解自我的成长,理解他人的成长,以至理解成长本身,就是我们一代代人生生不息的命运故事。 [8]可在成长本身,青春是苦涩的,因为人性一直在蔓延。

桑桑的童年是在草房子里度过的,他看的事情太多,也经历过太多,他的人性在草房子里开始了第一轮的筛选。也许,他正在成长的人性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却是最接近乡土文化和人生品质的。兴许这些人性里有对于青春朦胧的渴望,也许会有针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有对家人、亲情的呼唤,更会是对于成长的摸索与追寻。桑桑活在草房子里,青春伴随着童年,就这样静静地成长着。他长大的是童年,成长的是人性,健全的是人格,收获的是良知,追随的是永恒。

70后抱怨小时没有面包,80后抱怨长大后没有工作,90后抱怨整天不是学奥数就是练艺术,60后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活着并成长着。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问题现状,伴随着岁月的流逝,现代文明的发展,成长已经等同于长大,可这是身体上的长大,心理上、人性上的长大几乎是消灭殆尽的。我们的成长已经演化成学习与家庭的三点一线,儿童心中所谓的感动大概就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或许,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岁月的流觞。

和《草房子》具有相近思想的是曹文轩的《细米》,这部作品中的主角细米与桑桑相比,更多了一股男孩的野性,可是,他的人性成长过程大多是在接受梅纹的熏陶,更加倾向于艺术的改造。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哦。”[9]这是桑桑告别草房子的画面,桑桑的告别意味着童年的结束,可是童年的记忆犹如名字一样会跟随他的一生。他的童年是残酷的,可他的童年也是幸运的,至少在这段童年的时光中,他收获了人性的成长。

生活不一定要营营役役,但是,却一定要有人性的成长,对此,我对当今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成长不免表示其担忧,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空前强烈,但是他们的青春是为竞争与生活而存在的。曹文轩的《草房子》是想要借此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甚至是人性与人生。

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件事是永恒,那便是人性,虽然肉体会死亡,而我们的生命、人性却会长青。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不仅是体会,更是生命的感动,感动的不仅是儿童,而是对乡土人性有憧憬或者经历的人群。

 

四、爱是淡淡的,也是咸咸的

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绝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是却是阴沉和絮恬;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能只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10]

爱能够化解仇恨,更能够摄入心扉。曹文轩作品里的“爱”是人间至爱,在乡土文化里夹杂了些许的隐忧与淡淡的忧伤,从作品流露出淡淡的爱,却仿佛让人尝不到甜蜜,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文化感伤。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以及纯美小说的乡土世界依旧是处于闭塞以及苦难中,从而使其爱的描绘与表达透露出文化的隐忧,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沉淀。

平凡的人生里不需要伟大,但却需要蕴含着相濡以沫、相互给予的品性,苦难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甚至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意志,但是,却也是无法改变一个人向善的品性与关爱的品格。曹文轩作品的爱没有大气场、大情节的渲染,就如同淡淡的品味一杯苦茶,虽淡而无味,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开学的前一天的黄昏,妞妞解开了栓红葫芦的绳子,那红葫芦一闪一闪地飘进了黄昏。”[11]这是曹文轩短篇小说《红葫芦》的最后片段。女孩妞妞和男孩湾的友谊在夏日里开始,因一条大河而结缘,因一个红葫芦彼此相互信任,他们在大河里游泳,可是,妞妞却始终无法摆脱那如救生圈般的红葫芦,湾为了让其真正地学会游泳,虽然开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但却使他们之间的夏日情谊彻底终结。这篇小说需要给我们什么启发,是信任缺失还是美好的事物经不起欺骗的考验。

人性里有爱,也难以否认有其余的瑕疵。男孩湾和女孩妞妞在夏日里的友谊如夏日一样平凡,给人淡淡的、美好的感觉,可是,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因一个红葫芦而瓦解了,只能任由红葫芦飘荡至远方。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其悲伤与抑郁的结局,正如《边城》一样,翠翠的爱情虽唯美,可却经不起世俗的考验与人性的误解。我从《红葫芦》里没有感觉到甜蜜,倒反而觉得多了很多人性的无可奈何,纸本里洋溢着咸咸的味道,甚至还夹着苦涩的感觉。

我们的人性不是最健全的,因此,我们也无法预测到何时会走上伤害别人的道路,爱能够使彼此相互体贴,却也是一把伤害人的利剑。我无法质疑湾对妞妞善意的欺骗,但是方式过于激进。乡土的人性是不允许有欺骗的,而信任则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信任的感情融入到爱的味道里,是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而曹文轩的另外一篇短篇小说《埋在雪山下的小屋》则是人性与爱的激烈碰撞,在面临死亡和生的选择的时候,被雪覆盖的小屋里孩子们的善良的品质被激发出来了。虽然是儿童文学,但又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的思想与人性的深度的确超越了儿童应当具备的深度。在灾难面前,有对昔日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不断坚持求生的动力,更有默默关怀的感动,以及还包含了在仇恨与宽恕面前的抉择。曹文轩的小说里的儿童乃至改革开放前的儿童,心灵背负了太多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无法预测的人性。爱是乡土文化中一个很广泛的话题,在爱面前,他们的人性也在彼此激烈地斗争着。

我最感动的是林娃和森森之间的彼此宽恕,森森的父亲为了救下被熊追赶的林娃的父亲,却在意外下打死了林娃的父亲,在生死抉择面前,林娃与森森依然能够把生的机会留给对方。爱的力量如此博大,可以救人性命。乡土存在着危险,甚至是生命的死亡,正如在皑皑大雪下的小木屋,正如在汶川大地震下的受灾群众,中国人只有在灾难面前才能会有人性的救赎与大爱的谱写。乡土人性的内涵是爱与信任,而不是背叛与欺骗,在爱与信任的激励下,乡土文化成就了善良的人性与对生命的真诚。

《红葫芦》淡淡的哀怨是爱无法承受缺乏信任的欺骗,《埋在雪山下的小屋》却是在以生命来诉说爱,以善良来歌颂人性。小说通常是背负着人性的斗争,乡土文学的经典就是人性里的善良与爱都恣情迸发出来。可是乡土没有城市的体制健全,乡土文化中所存在的悲剧也是爱与善良缺失的表现。可是,至少存在过,虽是咸咸的,可是,生命的成长、人性的沉淀需要的不是温馨,而是残酷的现实。

中国当今的社会也依旧很残酷,可是,人性却早已扭曲,人生的美好品格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开始殆尽消散。

大概是环境的影响吧!城市人的人性不是最坚强的,乡土人的人性也不是最坚强的,不过,在乡土澄明的天空以及瑰丽的山水风景下,人的心胸变得很开阔,人性也有了很多无懈可击的灵魂支撑着。相互给予,相互把爱给对方,是乡土文化的最高境界。

人为什么要相互伤害呢?因为人是有情感的,那是人眼中看不见且容易善变、难以应付的,如果是友情还有爱情还好,如果遇到什么挫折变成嫉妒或者怨恨的话,就会萌生杀意。而唯一能够解救的就是能够相互体谅对方并且为对方着想。人总是会为了一点小事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着,为了避免被其控制,必须要有一颗能够体谅别人的心。《埋在雪山下的小屋》之所以能够获救,那是因为彼此凝聚了体谅对方的心意。

人性中最伟大的地方是爱,简简单单过好每一天,或许就是最大的祝福了。这是我们能够拯救国民性的最大的王牌。

 

五、迷失城市,坚守人性

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所处环境的善恶与优劣,感动他们的,应当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美的力量、人性的力量。[12]

曹文轩与众不同的一部作品是《山羊不吃天堂草》,与其他的作品相比,其背景是直击农民工的现状生活。这是城市与乡土的直接碰撞,这场战争是没有硝烟,也没有结局的战争。

本书在经历过漫长的章节之后,停留在主人公明子的回忆里:“当明子看到羊死亡的姿态时,他再次想起船主的话:‘种不一样。’这群山羊死去的姿态,没有一只是让人觉得难看的。它没有让人想起死尸的形象。它们或侧卧着,或屈着前腿伏着,温柔,安静,没有苦痛,像是在做一场梦。”[13]山羊不吃天堂草的行为在书中被定义为“种不一样”,但直接引起了明子一生的改变。

明子不得不远离故土,跟随师傅三和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谋生,但他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走进那个世界……城市与乡土,究竟是怎样的联系?明子眼中的城市是那样的绚烂,可在绚烂背后,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使其不得不质疑自己是否是属于城市,也或者自己从来不会融入这个城市。

我始终觉得,明子就如同山羊一般,而城市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同高贵诱人的天堂草,但明子最终的结局却不如天堂草一般那样的凄惨——壮烈倒毙。明仔在繁华与悲苦的城市里是歌颂道德和正义的昂扬旋律,高奏的是人格力量终胜利的铿锵乐章。

没有人一定会变,也没有人一定会不变。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染缸,你可能会受其正义与健康风气的渲染,强化自己正直的人性,也或许会被城市的污浊之气所玷污,成为行尸走肉般的城市人。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上脑筋。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知的程度,却是伴随着年龄的大小与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14]这也是在当今现代文明的通病,现代文明强调发展,发展需要动力,动力的来源就是竞争。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城市人乃至整个农村人都感染了一种激进的情绪,活着,就是需要为了比别人更强。生命就是为了竞争而存在的。

我们别无选择,但却又不得不去践行着人生的这条道路。人性这回事,不能够为自我与社会创造财富。所幸的是,在城市面前,明子仍能够坚守住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性。作为“山羊”的一份子,明子生活在城市里,心依旧铭记着乡土。

一个人的过去是永远也磨灭不掉的,因为生命会被某些事物定格。乡土的人性已经在名字的生活里定格,甚至是定性。在挫折与诱惑面前,没有什么比坚守人性表现得尤为重要。

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改变原来的风格,不再是以乡土为背景,但却出乎意料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在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的乡土风情。乡土其实只是所有人心中一个抽象的概念,乡土的精神不应当仅存在于所谓的山水风景里,而是应当定格在人性的精神品质中。人性中美好的、积极的、乐观的、淳朴的、关怀的等等美好的情愫,都应当是乡土人性的沉淀,都应当附着于人的灵魂里。

现代文明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增强,城市化已经延伸并且影响农村的进程,现如今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在改变农村,在使农村的乡土性更加趋向于城市的城市化。城市虽然无法改变明子的乡土人性,可曹文轩在其作品中表现了对乡土文化以及乡土人性淡淡的隐忧。这个时代是一直在变的,或许有一天,城市会变,也或许乡土会变。

曾经有一份宝贵的乡土人性我们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才会后悔,如果上天再给我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只愿意我们永远也不要变,永远可以生活在乡土的美好人性中。曹文轩的作品不是反对城市化的进程,更加不会成为中国发展的威胁,不过是在追忆往年昔日的美好回忆,也是在人们在进行错误的道路时,呼唤真诚的、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性来坚守自己的信仰,因为,城市会让人迷失,而人性却能够唤回自我。

 

六、返璞归真是人性的皈依

论及人性,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美丽和可爱。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的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人类走向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我们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返璞归真。若干个世纪过去了,返璞归真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他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真挚、同情弱小、扶危济贫、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15]

所有编制生命的人,要知道,一个人,一颗种子是这个地球生命的开始,彼此用体贴的心,生命用生命的延续,一直保留下来,关怀他人的心。城市化将人们引向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家却将其忘记了。一切生命相互扶持,才形成了宇宙,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爱。这也是曹文轩的乡土纯美小说向世界传达的一个真理。

快乐,像鲜花,任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的准备学会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的一部分。[16]可是,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我们的享乐主义远远胜过苦难主义,我所论及的返璞归真不是需要阻碍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不是回归原初的上个世纪5五六十年代的乡土生活,而是需要在乡土里构建自己的美好人性。

曹文轩的纯美乡土小说可能是对已经逝去或者正在逝去的乡土文化的缅怀,也可能是对昔日的童年人性成长的追忆以及对当今儿童人性的扼杀的隐忧,也啃也可能是在当今享乐主义盛行下的对苦难的新定义,还可能是对于对善良、爱、体贴等人性的诉求与追寻,更可能是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迷失的指引。乡土文学包括曹文轩的纯美乡土小说系列,都归属到一个永恒的话题——返璞归真。

人性不是完整的,是需要后天积累和沉淀的,人性不是完美的,也注定了会夹杂着我们所厌恶的品质。返璞归真是人性的皈依,更是当今人类的心愿以及诉求。我们不会成为最完美的人,可总需要成为拥有返璞归真的人性的人。

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性是中华五千年里形成的美好文化与精神寄托,我们城市人都是很羡慕乡土里那亲近自然与人性的生活,而农村人却很希冀城市的高品质生活,这样的反差可能是时代的必然,发展的趋势。我们无法阻止,也注定会是一条永不会有结局的进程。

可在我们发展的同时,我们能否适当放宽脚步,或者先暂时停下来,来静静地看待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即是我们的人性。生活环境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性,可依旧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于返璞归真人性的追求。

曹文轩眼中的乡土世界我们是回不去了,可是,我们依旧不会淡忘曾经的乡土的纯洁美好与农村苦难,不能回去,并不代表乡土文化和乡土精神与人性已经消失。我相信想,乡土会给予地球时间,现在地球的人民在深刻的反省自己的人性的同时,开始觉察到不能够这样,一直以来人们所忽略的人性问题,人们也在尽力补救,每一个人细小的行动会变成大运动,将来一定会将乡土以及整个地球变成原来那样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性时代,变成原来美丽的乡土世界的吧!

作为一个90后,我生错了时代,但我恰恰又生对了时代,我很遗憾自己没有办法可以回到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性时代,但很庆幸,我能够为建设一个拥有众多美好品格的中国乃至实现中国人性的梦想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季红真 《人生的节气》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 P68

[2] 曹文轩 《曹文轩经典作品》 [M].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2 P1

[3] 实话实说 《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 [EB/OL]. 中国报业传媒论坛 2003.5.15

[4] 幽壹 《回不去的故乡》[M]. 百度阅读原创作品 2012.1

[5] 曹文轩 《青铜葵花》 [M].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6.1 P240

[6] 季羡林 《季羡林作品精选》 [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11 P7

[7] 曹文轩 《追随永恒<曹文轩画本——草房子>自序》 [EB/OL]. 齐鲁网

2014.5.24

[8] 鱼为 《我11》:特殊年代父母心 [EB/OL]. 影视观察评论 娱乐热点品鉴 2014.8.1

[9] 曹文轩 《草房子》 [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5.1 P275

[10] 鲁迅 李晓虹 《中国最好的散文》 [M]. 崇文书局 2011.10 P82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