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江南那年

  • 作者: 柳如是
  • 发表于: 2015-06-20 22:51
  • 字数:13308
  • 人气:1994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摘要: 

“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自从赤条条地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1]这是电影《柳如是》中柳如是关于人生的自我总结。柳如是的人生,既包含了古代社会女性对爱情生活和婚姻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涵盖了女性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有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入社交场合产生影响。[2]柳如是的人生,糅合了江南的文化特征,见证了南明的风雨飘摇,既融入了历史现实,又超越了生命本身。人生,这是一门涉及真理的学问,我们可能永远也猜不透。《江南那年——<柳如是>的人生观》,这篇文章,是对传记电影《柳如是》的影评,也是对一代名妓柳如是人生观的概括与总结,柳如是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同时在其短暂而又平凡的一生里超越了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
  江南 南明 柳如是 人生观 独立自由


Jiangnan year
"Liu" s outlook on life

Ruidong Cao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College,Jiangsu Nanjing 10307,China)


Abstract:"The willow flower dream, always smoke is sad end. Since the naked and thrown into the world of mortals, experienced so many people, so many things, so many fork in the road, so many helpless. I know, we'll never be able to understand all the things happened in our life, the original, I spent a lifetime, only to wipe six polluted by dust, only to have no cares, return to the quiet." [1] this is the movie "Liu" in her life on the self summary. In her life,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ancient female awareness and feeling of love and marriage, but also covers the important role of women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family, mother culture cultural atmosphere, such as how to house a mother and sister in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literary societies, gradually into the social situations influence. The [2] of her life, a blend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Nanming has witnessed a precarious, both into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beyond the life itself. Life, it is a truth of knowledge, we may never know. "Jiangnan -- that her outlook on life",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ilm biography of Liu Rushi "," film critic, is also a synonym and summary of Liu Rushi's outlook on life in her, and ours is an ordinary person, at the same time, beyond the value of life in the short and the ordinary life in the.
Keywords: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Nanming;Liu Rushi;Outlook on life;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一、杨花朝去暮复离——命运漂泊 忧郁人生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妓身隶妓籍,失去了家庭女性的身份,被排除在家庭体系之外,是一个非家内女性。即使再身名显著的名妓,人们也不会因为她们有名气、有才艺、气质好,就会将之视作为一般家内女子看待。[3] 


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将秦淮八艳记载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作为晚明时期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她们即是这样看似生活无忧,但实则依旧生活在社会底层,一样是被广大人群不尊重和认可的。《柳如是》中在开头处就已经描述了柳如是不幸的童年记忆,在归家院、在吴江周家、在江浙金陵、在乱世红尘里一路飘零。 


柳如是在其作品《杨花白》里详细阐述:“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一还息,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4]柳如是以杨花自比,其生命如杨柳一般飘忽不定。在归家院,是名妓徐佛教授柳如是才艺文化,是柳如是头一次感觉到被爱的感觉;在吴江周家,则是感受到深深庭院的压迫感;在繁华如梦的江南里一路飘零,看似赏心悦目,实则毫无稳定可言。 


《柳如是》电影里的“非诚勿扰,无才(财)免谈”的相亲活动,让其联想到其在少年时期被人像货物一样挑选的悲惨命运。这是一种命运的漂泊无助,也是生命的无可奈何。在繁华转瞬即逝的晚明江南,柳如是的人生轨迹伴随的是无依无靠。世态炎凉对于柳如是而言,是最好的描述。因为漂泊的命运,使柳如是的忧郁意识异常强烈。柳如是的忧郁意识一方表现为在婚姻爱情方面,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如陈子龙、宋辕文、李侍我等人,柳如是所追求的爱情更是一种婚姻,能够给予其一辈子安稳生活的人,而另一方面则集中体现在了其对污浊世事的抨击方面,她对于自己的身份以及来自社会的威胁十分在意,也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与其抗争。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影《柳如是》里柳如是的改名,将曾经的“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的杨影怜改为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柳如是,是其在向顾影自怜的人生告别,而是追求一种向上的生活境界。秦淮八艳乃至晚明时期的妓女都存在着内心无比空虚的状况,她们大多是因为生活原因而加入妓籍,更因此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她们的命运漂泊感所形成的忧郁意识也异常强烈。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生命犹如浮尘一般毫无希望可言。 


晚明时期的江南依旧是莺歌燕舞,灯红酒绿,可谁又能够体味到妓女渴望家、渴望被尊重、渴望能够重新选择自己命运的苦楚,她们也想像正常女人一般生活在明朝的大地上。


二、《戊寅草》、《湖上草》——文学追求 艺术人生
  名妓与古典文化艺术的关系,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亲身参与艺术创作;而是通过表演活动,促进艺术的传播与交流;三是通过和名士的交往,激发名士的艺术创作情感。历代名妓大多称得上是艺术家,像鱼玄机的诗、曹文姬的书、琴操的词、梁文秀的杂剧、马湘兰的画、柳如是的尺牍,都堪与当时的艺苑名流相比美,她们的才艺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5] 


晚明作为中国古代名妓最多产、最丰富、最卓越的时期,其文学艺术品位较之前朝和后朝渐渐地达到顶峰。论及晚明名妓,其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十里秦淮河。“蜿蜒贯穿于东水关和西水关的十里秦淮,是南京城里热闹繁华的一条街道,也是江南首屈一指的绮靡浮华、酒色征逐的销金窟。这里有着繁华奢靡的妓院,最舒适优雅的住宅,最富丽堂皇的酒楼和最出色的戏班子。虽然紧靠着秦淮河北岸,就是庄严肃穆的应天府学宫和科举的考场——贡院,可是丝毫也不影响秦淮河那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气氛,而且不如说,正是亏了那一班饱读诗书而又自命不凡的圣人之徒的热心参与,才使得这醉生梦死的十里秦淮,平添了许多特殊的魅力与奇异的色彩。”[6]这是《白门柳》中对秦淮的总体描述,一句话——醉生梦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江南地区的社会现实。经济决定文化,在繁华的江南地区所衍生的青楼文化尤其强烈。 


江南那年的社会文化背景表现的很是卓越与文化气息。其中文化艺术水平最高的要数秦淮八艳最为突出。也因此在《柳如是》中开头出现的便是一场在青楼里举行的花魁品评比赛。而在秦淮八艳中创作作品最多,保留作品最多的一位是柳如是。如是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诗集有《戊寅草》、《湖上草》、《柳如是诗》、《红豆村庄杂录》、《河东诗文集》、《梅花集句》、《东山酬唱集》等,此外还有31篇文藻华丽的尺牍。 


从电影《柳如是》里,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个在琴棋书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文化艺术才女,柳如是与名士之间的交往也是来源于文学的交流,如《戊寅草》的序是由柳如是亲自编写的。 


论及柳如是的才华,她的词风主要是受她的男友的影响。其中,与其交往的陈子龙、李侍我、宋辕文分别为近三百年来的排列在第一、第二。第七的词学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柳如是的文学艺术上产生了渲染的作用。 


《柳如是》作为传记电影,与《艺妓回忆录》很相似,都充满了艺术文化气息,万茜作为主演,在开拍之前,都曾经接受过书法、绘画的训练。相较之下,《柳如是》电影更加具备了一股人文主义气息,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你能够真正地回到明末清初的江南,感受到那年、那地、那人的文化艺术与人物情节。 


柳如是是活在水乡江南、文化秦淮的青楼女子,她的一生来往于江浙一带,我也是江苏人,也许我的足迹会与柳如是重合,共同品味水墨江南的文化气息。 


可能是生活的原因,但我更觉得,是晚明时期整个江南盛行的文风造就了柳如是的文化艺术,正如在《柳如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文化艺术执着追求,对生命价值不断探索的奇女子。也正是因为其无与伦比的内涵美使其能够成为秦淮八艳的领衔人物。 


在与秦淮八艳另一位领衔人物的陈圆圆相比,陈圆圆的美貌倾国倾城,却在内涵上稍逊柳如是。作为中国古代极少数女性知识分子,柳如是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矩准则,演绎出不一样的女性人生,也创造了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文学艺术,成为中国江南文化与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桃花得气美人中——平等交往 叛逆婚姻 

从古至今,关于柳如是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有人说,她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也有人说,她放荡不羁,是明末交际花之人物,也有人说,她心高气傲,一生最大的亮点是坚贞的民族气节,但或许,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她求的不过是一个安稳的归宿。[7]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往的社会,也因此中国的社会人际关系网比较复杂。《柳如是》作为一部新古典人文电影,主要讲述明末清初一代才女柳如是与江南文人钱谦益、陈子龙之间的爱情史诗。其实,当柳如是置身于晚明的江南时,其爱情与社会交往便沾染了时代和国家的气息。 


首先,关于名妓的社会交往上,晚明名妓与名士交往密切,名妓成为士人们理想情侣和情人的典范,下一步就会创造新的士妓文化成果,一种名妓所期望的最佳结果,同时也是晚明名妓文化所高于其他时代的最富有意义的成果,即,名士名妓间烂漫的婚姻文化。[8] 


正如上述所说的,柳如是是如同明末交际花一样的人物,她主要与复社的张溥、陈子龙等人的交往密切,柳如是如同电影里的一样,喜欢穿着男装与名士一起谈论政治,这也是当时比较特殊而又先进的现象。其实,柳如是的社会交往覆盖面远远超越了这几个人,已经覆盖到了整个江南文坛。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上述所说的电影中的柳如是“非诚勿扰,无才(财)免谈”的相亲活动”。 


根据我的理解,柳如是独立自由以及民族气节的养成是在与一系列的社会名士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古代古代女性奉行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只有在青楼妓院里,名士才能够与名妓交往谈论政治,这是思想的共鸣,也是文化的交流,更是爱情的交汇。电影《柳如是》中,“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忧国忧民的民族语言发自柳如是,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对其的共鸣,这也是钱谦益和柳如是第一次的以诗会友。 


柳如是所主张的社会交往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都应当平等,也就是这样的性格,使其在其余秦淮八艳中比较突出,也代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兴起。 


社会交往的进一步演变是婚姻。“鸾飞知音柳如是,鸳鸯宜福顾横波,玉京独报山河恨,掩抑琴声感慨多。”[9]这首诗正是晚明时代名妓婚姻结局的写照。晚明时期,中国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名士抛却了传统礼教,无视世俗非议,追逐才情出众,气质高雅的名妓,与其发生婚恋关系,甚至不惜以匹嫡之礼迎娶为妻,名妓亦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在婚恋上更大胆、坚定、主动,为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 


电影《柳如是》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围绕柳如是的婚姻爱情表现,首先,柳如是的初恋情人是陈子龙,出场方式是被人追捕,两人奠定情感是柳如是的拯救行为,但二者因为政治和时代的原因不得不选择了放弃;其次,柳如是的丈夫是钱谦益,二者因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结缘,在我闻室逐步奠定情感、互诉爱意,终于到了全剧的高潮阶段——柳如是与钱谦益在青天白日下芙蓉舫的盛大婚礼。 


在电影《柳如是》中,我们可以比较与柳如是同时期的秦淮八艳寇白门、董小宛的婚礼,一个简朴,一个盛大,但两者都是在黑夜里举行的婚礼。正如《柳如是》中“让最美丽的花盛放在黑夜里”。因为,名士迎娶名妓一般在黑夜里举行,这是当时的风俗,也是一种风流韵事。而在青天白日下的婚礼是以迎娶正妻的方式则是对于当时传统的挑战。可是,真爱是不应当被世俗阻碍的,柳如是的白日婚礼如期举行,虽位当时的人们所不容,但放在今天,我们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浪漫婚礼所折射出来的叛逆精神。 


在年龄上,柳如是与钱谦益相距36岁,而陈子龙与柳如是相距10岁,按照柳如是的能力,无论再怎么看,其所能够成为丈夫情人的人都应当优秀的人,柳如是的丈夫可能在年龄上都可以是其父亲或者是大叔。这也是柳如是叛逆爱情与婚姻的体现,柳如是与钱谦益之间的恋情引来无数人的侧目、非议与议论,但年龄不是问题,心灵相通才是关键,这是他们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柳如是也终于找到一个可以给她半生幸福的男人。柳如是其实在爱情婚姻观念上所坚持的是一种尊重与被尊重的理念,这样的爱情陈子龙能够给她,而婚姻不行。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的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与结晶。柳如是与钱谦益这段白发红颜的恋情在经历过岁月的磨砺,终将是归于平静,归于终结。在时代的风雨中,他们之间的爱情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也曾经因为战乱的原因使其一度分离,可是,柳如是始终是坚守着爱情与忠贞。在她人生的大半时光里,柳如是与钱谦益一直过着恬静淡然的生活。名士依附名妓的人生,大概也只有其最好命吧! 


1995年,陈寅恪写有《咏红豆》七律一首,前有小序云:“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将二十年始克属草。”[10]这也是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的原因之一。中国唯一一位有人青楼女子作传的是柳如是,大概是因为其所追逐的平等交往与叛逆婚姻吧! 


电影《柳如是》的最后场景是柳如是以红豆为礼祝钱谦益八十大寿,生命终将会消失,可爱情能够超脱世俗,跨越生死。柳如是的爱情观念与社会观念或许在当时仍会受到抵制,但如今愈加成为中国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典范。 


人这一生,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需要我们来追寻,来发现,来探索,去拥有,哪怕前方是万丈悬崖,我们也应当选择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执着地追寻着。



四、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民族气节 心系国家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风雨飘摇。于是乎,文人的风采与名妓的风流共同装扮着这一时代的繁荣,绝顶聪明的妓女与放浪形骸的士人一起成为历史上一道美丽哀艳的风景。秦淮八艳也由此应运而生。这里有帝王将相的刀光剑影,有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有美艳绝伦的倩影,更有气节非凡的粉黛英雄。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吟唱出一曲曲壮丽的人格和操守的赞歌。[11] 


晚明时期秦淮八艳的共同点是坚贞的爱情与民族气节,伴随着历史,她们经历了秦淮由盛转衰的全过程。陈圆圆、顾横波等人移居北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历史的变革。明朝复社四公子,陈贞慧隐居,冒辟疆放浪,方以智出家,侯方域入仕,而钱谦益等江南文坛领袖却叛国降清,入朝为官,相较之下,秦淮八艳虽是青楼女子,却心系天下,关心国事,拥有较高的民族气节,在反清复明的事业上贡献出很大力量。 


处于秦淮八艳关键地位的柳如是在整部电影里一个重要的人物性格是拥有较高的民族气节和关心国家大事和命运的情感。虽然,柳如是无法做到像葛嫩娘那样直接亲身投入到抗击侵略者的运动中去,但是,依旧磨灭不了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心系国家的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板荡之际,士人出处行藏,关乎一生名节。危难之中,“肉食者”钱谦益反不如曾是风尘中人的一女子深明大义,“未能远谋”早定论于春秋之时。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有女子走在男人的前面,也走在时代的前列。[12] 


电影《柳如是》里,关于柳如是与钱谦益针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问题上,表现出柳如是高尚的民族气节的场景是柳如是投湖自尽。面对钱谦益的“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用生命践行了作为知识女性报国的一种气节。可是,在《柳如是》这部作品里,我观察到另外一种思想,这也是后来柳如是慢慢从南明覆灭的过程里慢慢领悟的。这也是柳如是、钱谦益、史可法关于献城与死守问题方面的讨论,使《柳如是》电影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与死,一念之间,很容易抉择,也很难抉择。 


有气节与无气节,一念之间,很容易抉择,也很难抉择。 


当一个将军面临着献城投降与死守城池的抉择时,不管选择哪一条路,结果会很不一样的。 


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件,史可法死守扬州城,钱谦益献城降清。 


史可法死守扬州城,扬州八十万军民经过扬州十日无一幸免,相反,清军不久进军南京,钱谦益献城降清,是南京的军民损失降至最低。 


这相反的两种结局,似乎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例证。若论生死,史可法死了,但死的光荣;钱谦益活了,但活的卑贱;论及气节,史可法保全忠义,为后世人所敬仰;钱谦益丧失节操,为后人所诟病。 


这自然大多数人的常规逻辑,因为一个人忠于国家才是忠,忠于人民才是义。 


但是,各位有没有考虑过两件事所带来的后果。我们无法否认史可法的忠义,但其却要了八十万军民与其一起殉葬,相反,钱谦益牺牲自我的价值观献城降清,却在间接上救了无数人的命。或许,这也许是做好的结局,死自然是很伟大,但是,活下去,带着更多的人活下去才是大势所趋,才是众望所归。 


生死之间,本不应有太多界限,但史可法的死伴随这个更多人的死亡,钱谦益的活却伴随着更多人的生存。 


同时,史可法的忠义很局限,只局限个人层面上,只是个人对国家的忠义,史可法从来未关心过是否有人愿意丢弃性命。相反,钱谦益的义虽然无法实践个人层面上的忠义,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救了无数人的命,以个人小义的丢失却换回了对活下来的所有人的大义。 


这种认识或许只有当你真正地认识到生与死的概念时,你才会有体悟。 


当然,历史已经过去,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只能是评说他们,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改变他,不管是生与死,更不管是有气节与无气节,我只明白他们都是为了各自的抉择而选择不同的路,都贯彻地走了下去。 


在献城投降这件事上,柳如是所贯彻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她所认定的是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她所提倡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种风格、一种风度、一种精神气度,而钱谦益实际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眼中的义是为了让文脉延续,人民不再受战争苦难的影响,就价值而言,钱谦益的行为在今时今日是值得赞扬与肯定的。 


同时,在《柳如是》的电影里,柳如是的初恋情人陈子龙为了抗清投水自尽,柳如是与陈子龙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妓与名士,他们的思想是共同的。而钱谦益在后来的抗清运动中被检举揭发而入狱,柳如是始终为其奔走,就其出狱,其人物品性坚守了对丈夫的忠诚,对爱情的坚守。 


不管怎么说,柳如是的爱国主义思想与高尚的民族气节在江南的那个时代乃至很长的一段时间到今日都是受对推崇与弘扬的,但放在今天的时代研究,我们需要综合更多的方面来认知与总结。爱国与民族气节不应当是局限在个人的范围里,能够真正地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中国文明的进程而努力的行为才是最值得敬重的。 


电影《柳如是》并未像其他描述柳如是的影视作品那样一味地宣传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但至少给我们启发了一种比较新的历史思维方式。


五、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求独立 自由人性 

柳如是的后世影响是最大的,一部《柳如是别传》将其盛赞为“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陈寅恪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是写在了王国维的墓志铭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概柳如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的精神,虽然说秦淮八艳中个个是忠贞烈骨,但是那些的存在只不过是本性使然,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柳如是的精神是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底层女性,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独立。 


在这件事情上,需要比较李香君和柳如是,两者具备同样的民族气节,并且,李香君表现的更为刚烈,怒斥阉党阮大铖,而我们在电影《柳如是》里,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和自己,不得不在阉党阮大铖面前表现才艺,博得一笑。这是差距,可是,我们可到的柳如是和李香君最大的区别也就是在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性的方面。李香君所贯彻的思想是忠君爱国、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思想,在《桃花扇》里彰显出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诚,也表现出了李香君与侯方域的依附关系,依旧是属于对男性的附属,始终未将自己作为独立自由的个体而分割出来。 


我无法否认柳如是的思想个性中存在这样的传统道德思想,但是,我更加关注的是柳如是对于婚姻、爱情、人性的独立自由的追逐。柳如是最像今天的女性,就是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事的能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晚明名妓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名妓文化毫无疑问地挑战了背离人性、歧视女性的传统道德,反映了名妓——这一男权社会中的悲剧性社会群体,对自己命运的重新把握和争取生存空间的不懈追求,她们以自己的才华和行为证明了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参与到社会文化创造,彰显了女性独立人格魅力。[13] 


柳如是,她是活在我的思想里的女人。 


一句话,牵动我的心灵;一部书,勾勒出我的人生。挥之不去的是一句话:“民族独立之精神”;割舍不了的一部书:《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是第一个拥有正传的青楼女子,也是唯一一个。柳如是太美,贯彻于秦淮八艳的最核心;柳如是太强,决胜于江南名妓的佼佼者;柳如是太庸,沉溺于繁华世界的色彩中;柳如是太爱,存在于爱情漩涡的正中心。 


这样的奇女子,陈寅恪迷上了她的伟大与平凡,恋上了她的平庸与陌生。他为了这个女人, 


为了这部《柳如是别传》,牺牲了其健康以及生命,还有钱钟书的不认同不必要的想法。 


没有人能够了解大师的境界,没有人洞悉大师创作的动机。但是,我作为这本书的阅读者, 


不经意间在我的记忆里增添这样一个奇女子,勾勒了一个明末江南的轮廓,见证了精神状态的蜕变。 


《柳如是别传》是正史,是以柳如是为核心,进而延伸到明末清初整个江南地区文人的生存状态。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那个年代,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价值观,所谓的对与错,已经被鲜血所掩埋。整个江南的文化、整个江南的文人都在步入毁灭的道路,但是,在乱世中,总会有些时代之光的。 


那个年代,以柳如是和陈圆圆为主的秦淮八艳登上了历史舞台。或许,还有更多的被压迫的女人,她们所承担的是一个民族复兴的重任。而作为秦淮八艳的核心力量,柳如是与陈圆圆似乎都面临着相同的命运——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命以及未来。 


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因此,我们永远也猜不透自由对于人生的意义。我们常常会懵懵懂懂地活着,只是为了我们的名与利。不管是什么,只要利益所在,便是方向所在。而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所贯彻的是只要独立自由所在,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大概是陈寅恪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但也或许是陈寅恪寄托在柳如是身上的一种对自身精神的向往,更或许是我这一辈子所需要追逐的最高深的境界。 


《柳如是别传》的主角是一个活在末世的社会活动分子,她所蕴含的精神也是这个时代的相对反映。这个末世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近代,这也是迫切需要这样的思想来革新的。我们进入了新中国,倘若这个中国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失去了本身的思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便不惜一切代价去选择错的事情,那么,或许便是真正的走到了尽头。 


启迪这个社会的有力武器是思想,明确这个社会责任的重要方法是要有一种引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思想,陈寅恪、柳如是乃至那些为了中国人的自由独立之路而奋勇拼搏的人是引导。 


所有人都坚持处在时代风口浪尖的人是注定没有好下场的,所以不少的人都选择庸碌地活着,懵懂地存在,但是,这样的人生我们只是在等死,我们的生命里总有一些我们值得去维护并且信仰的。 


柳如是的一生是以一个特殊的妓女身份展现的,而《柳如是别传》是以这样一个特殊的妓女的视角勾勒出时代的变革,生命的激荡,人性的选择。书是一个思想的载体,没有人不能深刻体悟到一本书最精粹之处。但是,随着年岁的慢慢积累,你所担忧的不单纯只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民族的兴衰,生命的演变。 


《柳如是别传》是这样的一本书,也是这样的一段记载。 


我从《柳如是别传》中认识了柳如是这个女人,相知,相许,相濡以沫,并且我看到了自己以及所有人在人生以及社会的道路上所需要坚持和贯彻的道路。 


柳如是已经死了,她所在的那个年代也已经终结了,我是没有机会与其共处的,但是,为了心中不曾放弃的执念,也依旧在独立自由的这条道路上不悔地前进着。 


而现如今《柳如是》的电影上映,我看电影《柳如是》以图画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名妓柳如是的一生。我观《柳如是》,不是因为其高尚的民族气节,而是因为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柳如是作为知识女性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独立自由之思想超越了历史的界限,也超越了江南那年的现实,拥有现代人生存的含义,这是林黛玉,也是柳如是共同的价值体现,共同的执着追求。 


陈寅恪先生曾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想,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自由的思想,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最基本的素养和修为。只有确立了这种品格修养,人才不会固步自封,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断保持创新思维,对待工作和生活,也才能从容豁达、张弛有度。而要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除了不断地阅读和学习,并没有别的捷径可以到达。[14] 


不单纯是阅读,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展示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独立人格,践行着自尊自爱的生存经验,不甘于被动地被命运所摆布,创造出独立自由的人性轨迹,这也是电影《柳如是》所带给我的最大的人性启发。我的人性之路应当始终贯彻践行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人生观总结 

“作为一个女人,我生错了时代,但恰恰我也生对了时代。”柳如是,秦淮八艳之首,有人说,她是明末清初最有名的交际花,也有人说她用尽一生时间不过在寻找自身心灵的宁静。 


但那又如何,她已经不存在了,但她似乎却一直活在所有人的心中。电影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的才女柳如是,围绕着柳如是与初恋情人陈子龙和文坛泰斗钱谦益之间的爱情故事。电影中所带给人的印象是江南太美,而江南在全国时局动荡下仍然保持一份醉生梦死的氛围,但是,美丽总是短暂的,清兵南下,柳如是在献城降清的问题上与钱谦益产生了分歧,之后,钱谦益去清朝做官,柳如是南下寻找复明义士。繁华散去,他们静静地过了一生。 


我钟爱柳如是,我敬重柳如是。我很清楚,我最爱她的不是在于她的高尚的民族气节,而在于其自尊自信,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个性。青楼女子,大抵有三种命运,一是嫁与良人,一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尼,最后一种是沦为老鸨。柳如是一直在寻找自己可以托付人生的伴侣。 


柳如是与钱谦益以诗相交,以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而奠定了理解基础。后来,又不在世俗和年龄的偏见上毅然成婚,最让人感动就是柳如是或许大概是唯一一个妓女从良能够在白天就行婚礼的女人了。 


短短的一瞬间,幸福很短暂。他们夫妻不得不卷入了江南的政治漩涡中,他们的国家灭亡了。在这一瞬间,柳如是心死了,更想去寻死,但却被一句“水太冷了”彻底地给伤害了。紧接着,钱谦益剃发易服,去清朝做官,柳如是与钱谦益彻底决裂。后来,柳如是才慢慢滴领悟到钱谦益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就算朝代更替,国家灭亡,也不应当让更多的人丧命。 


我们和所有人一样,都不过是在红尘的道路上找寻着自己,但柳如是却是在用自己死一生的时间来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钱谦益八十大寿,柳如是以红豆为礼作为钱谦益八十大寿的贺礼。此时的柳如是在岁月下已不是桃花美人,更也不是倾国倾城了,他们风风雨雨的一生就这样落幕了。 


传记片一般很侧重于人生,而我在《柳如是》中默默地体会到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而自己应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我最欣赏柳如是的独立感,我也是一个追求独立的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或许是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诉求的对象。而现在浮华世界中太多纷扰,我们慢慢地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的良心。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柳如是将原来的名字修改,其目的是为了见证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是更有一种新的境界,大概就是将生命里的一切都当做是如是观察,这是平凡的人生,也是平常的心。 


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我们糊里糊涂地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寿登啫喱。[15] 


柳如是的人生观里最重要的是独立自由的人性,其次便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其思想的形成与整个江南晚明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具有很大的联系。‘ 


作为一个女人,柳如是生错了时代,但恰恰也生对了时代。《柳如是》电影最后的总结不仅仅是柳如是一生的概括,也是我们所有人这辈子的人生。我们的人生轨迹似乎不会有如此的动荡与挫折,但是,我们的精神与思想也应当继承柳如是的衣钵。 


柳如是的人生折射出了江南那年的社会现实,也超越了江南那年的社会现实。在晚明江南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和地点,柳如是的人生观里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同时,在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的启发下,柳如是的思想又融合了追求独立自由的民主思想。这是柳如是作为中国古代极少数的知识女性,人性光辉最大的价值所在。 


快乐,像鲜花,任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的准备学会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的一部分。[16]我们都和柳如是一样,都是属于无法选择自己生命起点的人,人生里始终是痛苦多于快乐,挫折大于坦途,可是,我们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开创自己的命运。 


我们的人性是我们心中的一面镜子,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无论身处何种险境,无论前途命运是怎样的坎坷,我们对于美好幸福人生的追逐,我们对于独立自由的人性的追寻永远也不应当停止。
人生这件事,是需要我们用心,更是要用灵魂来践行的。


参考文献:
[1] 柳如是 《柳如是》 [EB/OL]. 2012.3.8;
[2] 李俊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 [M]. 济南出版社 2007.1 P3;
[3] 柳素平 《晚明名妓文化研究》 [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8 P17;
[4] 明 柳如是 《柳如是诗文集》 [M]. 谷辉之辑 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 1996;
[5] 柳素平 《晚明名妓文化研究》 [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8 P116;
[6] 刘斯奋 《白门柳:夕阳芳草》 [M].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7 P57,58;
[7] 肖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EB/OL].《新电影传奇——万茜 柳如是》;
[8] 柳素平 《晚明名妓文化研究》 [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8 P202;
[9] 范景中,周书田 《柳如是事辑》 [M]. 中国美术院出版社 2002 P301;
[10] 陈寅恪 《陈寅恪诗集》 [M]. 陈美延,陈流求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P95;
[11] 赵霞,向洪 《正说秦淮八艳》[M] 哈尔滨出版社 2006.12.01 P5;
[12] 赵伯陶 《秦淮旧梦——南明盛衰录》[M]. 济南出版社 2008.4 P139;
[13] 柳素平 《晚明名妓文化研究》 [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8 P265;
[14] yfs001 《阅读让人保持独立精神》 [EB/OL]. 福州日报 2014.10.20;
[15] 季羡林 《季羡林人生漫笔》 [M].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1.1.1 P230;
[16] 鲁迅 李晓虹 《中国最好的散文》 [M]. 崇文书局 2011.10 P214。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