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鬼鲁智胜》有感
我最想穿越的时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个年代物质发展,但并不充盈,精神发展,但不多样,那个年代的孩子能够在保证身体发展的需要下健全人性,在应试教育处于准备期的时候取得快乐的人生。
鲁智胜,依靠“智慧”取胜,换句话说,就是睿智,睿智是不能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只能用人生态度来表现。成长的烦恼是孩子的共同现象,而在中国不同时代的孩子烦恼几乎是以十年划分的。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与遗憾,如同70后抱怨小时没有面包,80后抱怨长大后没有工作,90后抱怨整天不是学奥数就是练艺术,60后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活着并成长着。作为90年代学习的鲁智胜在学习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中以乐观、坚持和自信的态度应对挑战和挫折。
生活和学习是中国孩子的主业,但两者之间却并未实现平衡。当社会竞争趋于恶劣,父母的“望子成龙”思想愈加浓烈,我们最终让天平趋向于学习。而这个学习却并不是人性的健全,只是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鲁智胜和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没有时间来认识人生。
鲁智胜的生命里有做人和学习一把抓的严父,有肝胆相照的好兄弟贾里,有理想光环女生庄静,有性感老师严萍萍和睿智老师邹鲁,更有小女生王小明、特立独行女生张飞飞,憨直男生刘格诗。而他的社会时时刻刻上演着平凡却又伟大的事业。在亲情、友情、爱情中逐渐成长为社会的男人、家庭的男子汉、学校的睿智男生。他的成长几乎贯彻着烦恼与解决烦恼,他渴望成长,但更欣喜能够在成长中不断学习美好的事情。诚信、自由、关爱、浪漫、踏实等成长的美好素质成为他人生中坚强的力量与底牌。虽然课业负担沉重,但丝毫未影响鲁智胜对梦想的追求,他依靠他的睿智化解了无数的成长危机,也开始在带给周遭的人福音。这种睿智已不再单纯是学习和运用,而是将人性的光辉刻在了骨子里,刻进了灵魂中。
我很奇怪,为什么我的青少年时期未曾遇到这样的成长往事?我的生活为什么差不多等于学习。学习是我们成长的必需,但也绝对不应当成为全部。我们和鲁智胜一样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但我们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命,他学会了成长,我们学会了学习。曾几何时,中国人不止一次地质疑本国的素质教育。寻求自由与人性的呼唤是所有人的本性,而学校要做的是将其束缚在课堂上,压抑这样的自由。反叛自然也就成为了我们这一代的特有现象。
睿智的人生本是人人都能获得享有的人生权利,他们指引着孩子在成长中认识自己、认清社会。这样的成长有意义,有意思,更超越了个人成长。我们的人生、社会、世界呼唤的是孩子是未来,而未来不在于他拥有多大的知识,只在于其能否真正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展贡献力量,这才是国家教育睿智的体现。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鲁智胜的睿智人生也大体上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鲁智胜所在的家庭、社会与学校并不是最完美的,甚至包含着不少的恶劣因素,但至少,人性中关于对美好、善良的追求震撼了邪恶,引领着光明。我们每个人都很爱惜自己,但爱自己的过分化就是自私,但是,爱能够超越一切,坚强人性,美化梦想。
睿智的人生和人性于我们而言渐行渐远,我们虽然无法拥有小说般的人生绚丽色彩,但至少我们将会从平凡的人生寻求平凡而又高贵的人性,活出如烟花般璀璨的睿智!或许,你我都注定会是这应试教育的学习牺牲品,但那又如何,我们的身后是一大片朋友、亲人和志同道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