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王树增谈近代中国:百战百败 每次都付出巨大代价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7-17 19:52
  • 字数:1158
  • 人气:1033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军旅作家、《抗日战争》作者王树增今日(17日)中新网,解读《抗日战争》一书,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真相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谈及中国近代史,王树增用“百战百败”来形容这段历史,在他看来这种失败的代价是国人至今挥之不去的屈辱感。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是人民的胜利,也体现了“人心向背”。

  在《抗日战争》一书中,王树增翔实地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状态。对于此,他坦言,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近代以来我们这个民族饱受屈辱”。

  用王树增的话来说,这段历史可以用“百战百败”来形容。“每次失败,我们都付出巨大的代价,我觉得更多的代价不是你赔多少两银子,也不是割了多少平方公里的领土,更大的代价是至今还在影响我们当代中国人心理状态的这种屈辱感。这种屈辱感是挥之不去的,它是埋在我们这个中国人的心里边的。”

  他说:“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渴望自己的国家更强盛,民族更强大。拿老百姓的话说是‘能不能不受欺负’‘能不能不承担那个苦难和屈辱’。”

  王树增认为,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突然这个民族全体说“不”,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历史时刻。

  他坦言,从战争军事层面上来讲,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赢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太过悬殊。当时日本已经进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行列,它的农业、工业已经进入现代化了。“我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那时)我们还在使汉阳造,我们还在使大刀长毛。日本已经进入航母时代了。而我们现在才有航母,在70年前日本就有航母编队了。从纯军事角度来讲,作战双方不成对比。”

  虽然中日双方当年在军事上“对比悬殊”,但王树增称,“如果几亿中国人集体性抗争的话,世界上任何强的对手都会失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一个品格,就是坚韧,就中国人的生命力很强。”

  也正因此,王树增特别注重的是,“在中国还很衰弱的时代,人心的重要性,民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全民大迁徙”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教授们,不愿意在沦陷区的安放一个书桌,他不愿意在铁蹄之下当顺民,他必须向全世界来宣告我们虽然不是士兵,我们不能拿枪去和别人拼刺刀,但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屈服。所以长途跋涉(迁徙到后方),在跋涉的过程当中很多师生教授,就倒在半路上,但是他们还要抬着各种各样的仪器向后撤,这就形成了抗日战争的西南联大。”

  他说:“我们看一下西南联大的历史。西南联大在战火纷纷开学,但是不管是文理科的,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后造就了很多世界名人。我想我之所以要写它,我主要是写这种人心的向背问题。”

  而在王树增看来,这种“人心向背”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道理”。“我们虽然经历了那么苦难的战争,我们最后获得了胜利,因此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