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荣格: 论诗人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9-13 19:23
  • 字数:934
  • 人气:1371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创造力有如自由意志,蕴含着某种秘密。心理学家虽然能够从心理功能的角度来描述这种现象,却不能解答它所揭示的哲学问题。作家是一道谜语,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想破解它,却往往一无所获。许多现代心理学家也翻来复去地探究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只有能从艺术家个人生活的经历中找到作品的原型,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毋庸置疑,这种观点自有它的道理,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可比拟为一次精神病症状,也就可以追溯到我们心理生活中所谓情综【结】的纠结上去。弗洛伊德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发现了一切精神病皆渊源于心理领域;情感波动,真实的或臆想的童年经验都可能触发这种病状。他的一些追随者,如莱恩克和斯德克尔沿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当然,在每一部作品中,诗人的心理禀质不在,处处渗透。而且,诗人命题选材,用词造句,无不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无可置疑的,不过弗洛伊德学派影响之大,其表述方式之怪异,实在使人啼笑皆非。
  佛洛依德把精神病当作满足欲望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他认为精神病是反常的───比如犯错误,闪烁其辞,或故意失误。在他眼里,精神病是一桩永远不该发生的缺陷。既然浑然无知的精神病备受万众的责难,那还有谁会贸然滥发溢美之词呢?一部作品,倘若能被视为诗人受压抑的产物而加以分析的话,把它和精神病一视同仁就未免难以使人信服。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佛洛依德学派也是这样揭示宗教与哲学的。即使如此,这种观点至多只能解释一部作品中不可少的作者个人的心理因素,而无益于剖析作品本身。实际上作品中所要求分析的个人习癖愈多,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就愈少。一部作品应该高高超越个人生活的领域,并让诗人作为一个人带着他的心灵和精神向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宣喻。在艺术的王国里,个人的因素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有罪的。如果一部作品是纯属个人的,那我们倒不妨把它当作精神病来分析。佛洛依德一概无遗地把艺术家统称为自恋者,即带有孩提般自淫的发育不健全者,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无道理的,尤其是针对艺术家作为人而言的时候,但丝毫不涉及作为艺术家的人。艺术家在施展自己才能的时候,既不是自恋的,又不是他恋的,完全与恋欲无关。他是可观的,非个人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艺术家就是他作品本身,而不是一个人。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