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电影凝结着历史创伤与现实诉求,也勾连着国际问题和两岸关系。因此,其流变状况既显示了自身美学形态的演化轨迹,也映射着时代风云的变幻过程。进一步来看,抗战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对电影美学的建构与完善贡献卓著,另一方面在升华电影文化境界方面亦堪称居功至伟。此外,它还集中反映了现当代中国的政治诉求与价值导向。因此,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详加评品。
一、民国:呐喊、担当、倾诉(1931~1949)
民国抗战电影是华语电影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荣耀。在国难当头之际(1931~1937),它以“时代号角”的姿态发挥了警醒国人的作用;在国破家亡的当口(1937~1945),它以“电影抗战”的业绩践行了激励军民的责任;在国族复兴的岁月(1945~1949),它更以“秉笔直书”的情怀,倾诉了过往的伤痛和现世的苦楚。可以说,抗战电影不仅以其强烈的使命感赋予了民国电影前所未有的家国情怀,而且还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为民国电影铸就了一块又一块足以彪炳史册的艺术丰碑。
1、时代潮头的呐喊(1931~1937)
在9·18事变、1·28事变和华北事变的硝烟中,诞生了《共赴国难》《风云儿女》《大路》等首批抗战电影,这批作品不仅在警醒国人方面功不可没,而且还在民国电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使早期民国电影的思想境界得以显著提升。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民国电影迅速突破了“家长里短、婚恋纠葛、江湖恩怨”的窠臼,开始聚焦于国族存亡问题,这不仅让电影题材得以大幅拓展,同时也使其文化内涵得到显著升华。
正是在抗战电影的带动下,早期民国电影才转向对“人与社会、家庭与民族、社群与国家”的思考与表现,这标志着民国电影在思想情感上已初步具备了“本土意识/家国情怀”,并因此步入了社会主流文化范畴。事实上,民国政府之所以能在1937年迅速掀起全民抗战热潮,显然和电影界此前长达六年的不懈宣传有着密切关系。
2)抗战电影促进了早期民国电影的美学建构。如:不少抗战电影对“插曲”的采用就有效地推动了电影声音技术的进步;大量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拍摄则为民国电影注入了“纪实美学”的基因。
此外,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尚未下决心对日开战,因此禁止拍摄直接表现“抗日”的电影,致使很多作品只能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达抗战主题,其中《联华交响曲》等作品还借鉴了欧洲“表现主义风格”。凡此种种努力,都让民国电影迅速超越了“写实”的局限,开始步入“写意”的境界。
2、电影抗战的担当(1937~1945)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战电影转而受到政府大力扶持,成为了宣传抗战的生力军。此时抗战电影的“生产主体”也已全部由民营公司变成了国营机构。
1)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纪实风格”受到高度重视——它能为观众提供更加真实感人的视听体验,进而使宣传效果得到显著增强。如《长空万里》《东亚之光》等影片在这方面均有出色表现。
2)为激励军民奋勇参战,也为了争取国际援助,民国政府在此时还十分注重让“电影下乡,电影入伍、电影出国”。一方面,各类流动放映机构把抗战电影带到了十余个省的各大战区,致使电影在大江南北得到了空前普及;另一方面,政府还把抗战电影发行到了美、英、苏、法及东南亚等国,并受到了各国民众的热诚欢迎。藉此,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3、惨胜之后的倾诉(1945~1949)
抗战胜利后,形成了国营机构与民营企业并存的电影格局。前者热衷表现广大军民的抗战业绩,旨在提倡爱国精神,其内容大多壮怀激烈、积极乐观,如《忠义之家》;后者重在反映布衣百姓的战时创伤和战后痛楚,意在追忆国殇、拷问现实,其格调大都沉郁悲凉、凝重哀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总括来看,此时的“美学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将“回忆战争与抨击现实”相并置,这是战后抗战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它既表达了电影人的忧愤情怀,同时也使作品呈现出了隽永的史诗气质,不惟把民国电影的叙事能力、思想高度、艺术水准推向了巅峰,而且也为中国电影缔造了一批旷世经典。
2)就抗战电影的人物形象来看,军旅将士大幅减少,知识分子显著增多。前者概因国军在战后参与国民党的“劫收”和“内战”而导致声誉不佳有关;相对而言,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内心世界更丰富、性格经历更复杂(因此也“更有戏”),而且相关作品的取景造型费用也较低廉(此时物质匮乏),加之电影人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对此类题材更熟悉,所以自然就出现了《希望在人间》《天堂春梦》等大批相关作品。
3)此时的抗战电影还在“类型探索”上作了积极尝试。在《天字第一号》《神出鬼没》《第五号情报员》《六二六间谍网》等作品中,谍战、凶杀、格斗、情色等类型元素均有涉及,这些影片亦堪称是抗战电影“娱乐化”的滥觞之作。
综上可见,抗战电影在民国电影的完善过程中,可谓贡献卓著!就思想含量、时代意义和艺术成就的综合评估来看,抗战电影无疑是民国电影中最值得重视的一类作品。
二、新中国:策略、诉求、局限(1949~1978)
新中国抗战电影在“华语抗战电影史”上享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并拥有惊人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它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被当作教育青少年的“红色经典”。应当说,它在引导大众爱国/爱党/爱军队方面,的确发挥过显著功效。惜乎受时代局限所致,这批作品也不乏缺憾之处。
1、大众化的叙事策略
新中国抗战电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拥有大量观众,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惊人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高度吻合了大众审美传统有关。
首先,这批作品的主人公均为基层官兵或农民,这使其自然具备了民间情怀,因而对观众更富亲和力。
其次,《铁道游击队》等众多作品的剧情都极具传奇色彩,当这些充溢着血与火、爱与恨的英雄传奇,被统一在‘保家卫国’的麾下,被命名为‘民族解放’的壮举时,这些传奇便有效地升华为党的光辉历史与人民的伟大胜利,从而在娱乐民众的同时也肩负起了教育民众的使命。此外,不少作品如《小兵张嘎》等还采用了“英雄成长”的叙事母题,这样的故事被放置在战争背景下不仅格外引人入胜,而且还能对青少年直接产生励志效应。
2、狭隘化的历史观念
与民国抗战电影相比,此时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成了唯一的表现对象。就此时的抗战电影来看,无论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塑造了何种人物,其主题思想均高度相似——只有跟党走,个人才能找到生存发展的出路,民族才能看到自由解放的曙光;即便斗争暂时受挫,只要听党的话,也必然能取得最终胜利,如:《马本斋》《地道战》等均是如此。事实上,这批作品无一不是以我方得胜凯旋或完成任务而告终。
显然,在这批作品中所贯穿的是一种“剪裁历史、服务政治”的意识形态诉求,所践行的是一种“以局部代替全局”的创作观念。尽管从传播效果看,银幕上的抗日烽火确实被有效地询唤为了现实中的忠诚信仰。但也由此导致这批抗战电影出现了严重缺陷——遮蔽了“正面战场”的卓绝功绩;湮没了“统一战线”的区域格局;夸张了“敌我双方”的强弱对比。事实上,这样的“抗战电影”所呈现的只是一部片面的“抗战史”,因而也就无法反映出我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所付出的伟大牺牲。好在,这些缺陷在改革开放以后均渐次得到了修正。
三、新时期以降:统战、反思、拓展(1979~2015)
受两岸格局、中日关系和时代审美趣味嬗变的影响,新时期以来的抗战电影在创作理念、主题意蕴、美学形态、传播诉求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既反映了抗战电影的关注视野在日渐扩大,也折射了时代与受众对抗战电影乃至抗战历史的体认已变得越来越驳杂多元。可以说,近三十六年来的抗战电影不仅呈现了繁复的历史况味,而且也映射了诸多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
1、台海局势与“国军抗战”
抗战电影在这一时期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表现“国军抗战”的作品从无到有、逐步增多。
台湾问题事关祖国统一大业,也与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稳定局面休戚相关。自1979以来,随着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先是在1980年代出现了《血战台儿庄》等几部“政治正确”的作品;随后在进入2000年以后,为应对“台独势力”的聒噪,提升国民党在台湾的影响力,大陆陆续推出了《喋血孤城》《腾越殇魂》《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大批表现国军抗战的影视剧。这些作品还原了历史真相,拨正了长期被误导的某些历史观念,同时也有益于在国际上宣传我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绝贡献。
2、中日关系与“以史鉴今”
抗战电影与中日关系的起伏密切相关。1980年代双方因经济上的彼此需要而进入了“蜜月期”,随即出现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一批旨在敦睦中日关系的作品;1990年代双方因政治隔阂、经济差异而开始疏远,于是出现了一批旨在牢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七七事变》《国歌》等;2000年以来,因“钓鱼岛”等问题,中日关系持续交恶,因此揭露日寇侵华暴行的影片开始大批面世,如《栖霞寺1937》等。
显然,抗战电影从来就不只是对历史的缅怀与反思,实际上它同时也是现实政治与国际关系的风向标、晴雨表。
3、多元探索与“艺术成就”
纵观整个中国抗战电影史,近36年来无疑是创作视野最为开阔、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时期。
从题材上看,对国共两党抗战功勋的表现已趋均衡;对草莽英雄、国际友人、少数民族、民间苦难、乃至附逆分子亦均有涉及,如:《关东大侠》《柯棣华大夫》《骑士的荣誉》《一九四二》《末代皇后》等;从艺术追求看,既有赢得国际大奖的《红高粱》、探索影像美学的《一个和八个》,也有吟咏侠骨柔情的《归心似箭》、调侃抗战时事的《三毛从军记》,还有执着于探讨人道主义的《晚钟》、致力于思忖国殇根源的《鬼子来了》……真可谓既有“高原”也有“高峰”!
当然,大江东去亦难免泥沙俱下。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如《追击阿多丸》《一起打鬼子》等一批以“消费抗战”为能事的低劣之作,这些影视剧拿“民族创痛”当作牟利工具,已经受到主流舆论的强烈谴责。
结语
在中国电影史上,抗战电影无疑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个序列,其创作之繁盛足堪欣慰。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真正能跻身“经典”之列者可谓凤毛麟角,论国际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这不仅与我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软实力”的输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战电影创作仍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