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不都是知识的罗列,还有精神的对话。教师的任务之一是与学生一起体验过往的精神,发现我们生命力的缺失和存在。”近日,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出版了新书《民国文学十五讲》,他在书中如此反思文学史。
在大学教书十年来,孙郁讲的最多的就是文学史。在他看来,在文学院教书,自然要对文学史有一个表述框架,但要突破流行的模式,并不容易。“我只是以自己的趣味,做了一点尝试。”
文学史不都是知识的罗列,还有精神的对话
事实上,《民国文学十五讲》是孙郁的课堂记录,大概四五年前,朋友给他讲的课录音,并整理出来要出版。书中的十五讲除了两节是给研究生上的课,其他的都是给本科生开的课。“录音整理出来以后我一看,不太满意,我就开始改。”孙郁原本要把讲稿好好打磨一下,增加一些参考资料和注释等,还没来得及做,便被病魔困住了。
在病床上,他还惦记着旧事,筹划着还真做点儿什么。“但仿佛梦者多多,余力聊赖,难免带有唐·吉诃德的傻相。”在书的后记中,孙郁写道:“有时候也深深感谢那幻影的到来,而自己多年的工作,也恰在这幻影里。远去的文学是隐藏在亿万里的光,一旦照回,我们便沐浴在神奇的色泽里。”
新书出版后,9月18日出版社组织了一个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孙郁表示:“我想听听大家的批评意见,在学院派的评论体系,这个东西是不行的,因为它没有知识性,没有那种文学史的那样子。我对现代文学史这种讲法不太满意,但是也找不到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