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过多过滥、重复交叉,“双黄蛋”甚至“多黄蛋”现象频频出现,“人情评奖”“权票交易”亦有发生,有的地方为获奖而创作,把评奖当作“指挥棒”……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文艺评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广受关注,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奖项从原来的36个压缩至6个;文化部宣布原有的各类全国性奖项减少60%以上……不久前,中国文联、文化部等部门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的举措显现成效,得到了业界和大众的肯定与好评。应该说,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一批、精简压缩一批,有助于今后我国文艺评奖进入一个“少而精”的新阶段。
毋庸置疑,在当下,文艺评奖是不可或缺的,其在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促进文艺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笔者以为,奖励并非最终目的。之所以进行文艺评奖,最根本的还是为了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鼓励文艺创作,推动精品力作的产生。应该看到,虽然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的态势空前活跃,但是不可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而评奖无疑是一个奖优励精的好方式。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曾几何时,各种名目繁杂的评奖开始泛滥、大大小小的诸多奖项芜杂纷乱,某些评奖甚至来者必奖,评选出来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了有些奖项“含金量”的缺失。奖项“含金量”缩水的后果必然是其权威性的大打折扣。
奖不在多,贵在质优。任由文艺评奖膨胀泛滥、参差不齐,不仅会影响其应有的导向和标杆作用,不利于文艺的真正繁荣以及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且严重违背了评奖的初衷,让一些评奖变了味道。笔者以为,压缩减少奖项是极为必要的,而其中的重要一环则是要提高评奖质量。文艺评奖需要进行认真梳理,从“多而滥”转向“少而精”,以对艺术负责的心态始终坚守艺术品质和水准,如此方能令评奖更具权威性,催生更多文艺精品的同时也得到公众的认可。
文艺奖项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可谓势在必行。这有利于回归文艺评奖的本原,提升文艺奖项的激励作用,助推文艺创作出高峰,从而促进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期待在相关部门的继续努力下,端正评奖理念,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减少或调整奖项设置和数额,加强对文艺评奖的监督,预防和杜绝各种不正之风,切实发挥文艺评奖的引导示范作用,推动创作出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带来文艺评奖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