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古代汉族习俗(中)

  • 编辑: 明月公子
  • 发表于: 2016-01-08 11:52
  • 字数:2440
  • 人气:1016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唐 步障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 ;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

  唐 登乐游原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

  唐代 饰梅花妆

  传说 南朝刘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唐代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代 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

  唐代 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 ;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唐代 蛛丝乞巧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

  唐代 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唐代 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

  宋代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代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宋代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

  宋代 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宋代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

  宋代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

  宋 抓周啐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 」,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

  抓周,现在还普遍的存在于国内各个地区。

  宋 傀儡戏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

  宋 瓦子内说书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等;

  宋 茶贩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

  宋 秋社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宋 捶丸

  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