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推荐

伦理和暴力的关系

  • 作者: 漫水桥
  • 发表于: 2016-01-20 18:30
  • 字数:3027
  • 人气:2577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中华民族可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伦理纲常,维系了中华民族近千年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无可否认,伦理纲常对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伦理僵化,成为一种模式,它或许更是一把枷锁,一把充满暴力的枷锁。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作为一个落寞的贵族,他当然是尽力维护周礼的,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有他自己的见解,因此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旨在告诫每一个人要有符合自己身份的言行举止,这也被不少人理解为他推崇等级制度。我认为,此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能将他推入推崇等级制度的行列,只是儒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被冠以了此等意义。虽然在秦朝经历了“焚书坑儒”的尴尬遭遇,但孔子的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学成为蔚为大观,“三纲五常”更是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宋明理学则是将儒学对人的压制推向了一个极致——存天理,灭人欲。

什么是暴力?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暴力有两个解释:○1强制的力量,武力;○2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对于伦理,它指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首先我想谈一谈我对伦理暴力的理解,我们很容易把暴力与打砸抢烧杀以及革命联系在一起,往往暴力的一方就是粗暴的化身,但仔细想想,这种“强制力量”就一定是指武力?例如,现在,对于师生恋,有很多学校是禁止的,理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校的风气!师生恋之所以会被认为影响学校的风气是因为当下主流在伦理层面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传统思想中,“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这就是师生之间应有的伦理关系,不管是从年龄还是地位老师是尊于学生的。尊师是学生一直被灌输的准则。但是,打破师生的这层关系,师生都是普通的男女,为什么不能拥有彼此的爱情呢?为什么师生之间的情愫要被压抑?不难看出,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伦理是一种暴力。对于儒家思想的暴力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君为臣纲

对于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后来被发展为“君为臣纲”)在当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在相对的上下级关系中,下级大多是奉行唯上级马首是瞻的准则。在上级的压力下,下级不敢也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没有改变也就难以有进步,一切都在上级的条条框框之内发展。但是,上级还有上级,上级的上级还有上级。在古代,就有上下级的界定。比如,在《春秋》中,下杀上被称为“弑”,为什么对下杀上的用字还有如此的界定?就是因为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下级对上级必须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僭越的行为。在莫言的作品《蛙》中,姑姑年轻时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怀着对党的赤子之情,负责高密的计划生育工作。身为妇科医生的姑姑亲手接生了三千多名婴儿,却也亲手引产了众多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孩子。她逼着王肝、王仁美等流产时,我认为她是疯狂的。已经怀孕六七月的她们,被逼迫着流产,这是怎样的暴力!姑姑是施暴者也是遭暴者。姑姑年轻时一直坚守着的伦理就是忠诚和服从。首先,姑姑是充满暴力的,在王仁美怀孕七个月时,不顾众人的恳强迫她做掉孩子,最终一尸两命。然而,姑姑也是遭暴的受害者,国家的命令她怎么可以违背?这些杀戮让姑姑也备受煎熬,以至于在老后,姑姑居然被一只牛蛙吓到晕倒,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忏悔和自责。究其本因,姑姑之所以拥有这双层身份,愚忠是罪魁祸热爱没有错,错在她的僵化教条的伦理观。。姑姑对党组织的热爱是一种伦理,即使上级有错首她的下级依然不顾一切的执行命令。

发展到现在,这一“传统”并没有改变。殊不知,每一条僵化的道德准则都是一份“厚重”的暴力。就拿我们的学生会来说吧,有几个主席部长不是当着领导是小绵羊,背着领导是大狮子?当我们把上级当做一切的时候,我们就真正丢了自己,当每个人都丢了自己,整个社会恐怕就行尸走肉了——人人为了在上级面前好好表现,努力的堆着虚伪的假笑。孔子当年的一句“君君臣臣”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可以说塑造了大多中国人的奴性品格,处在下级的中国人都在看上级的脸色行事,下级也甘愿为上级肝脑涂地,满地打滚。中国人的最上级在哪?我们不得而知。

二,父为子纲

就孔子的“父父子子”(经发展为“父为子纲”)的论述,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教化的意义,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的塑造作用,这对维持家庭稳定社会和谐有重大作用。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这一准则压抑了多少孩子的心灵。在中国,父母是孩子永远的根。所谓的“子承父业”不知道让多少人走上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人生道路。但是,作为孩子,真正敢反抗父母的人并不多。孩子跟父母顶一下嘴就被指责为没有孝心的白眼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恐怕早就荡然无存,因为孩子得时时注意父母给予的“关注”。于是,在父母的引领下,中国的孩子们大都失去了独立的精神。离开父母的庇佑,一旦遇上挫折,除了哭和自杀,很多孩子别无他法。同时,由于“父父子子”的关系,中国的家庭缺乏真正的民主。往往一个人独霸整个家庭,于是出现了千千万万个贾宝玉,像贾政这样的“封建家长”当今还是有的。对于如今出现的一种新型家暴——孩子打家长,我反倒认为这是孩子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当然,对父母采取暴力行为是及其不应该的,首先,不完全顺从于父母的指令并不代表着不必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再者,即使是对自然界动物也不应该施加暴力更何况是生养我们的父母?)。穷其原因,中国父母奉行一向“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习惯于把子女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对待,所以,打骂、体罚子女等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俗话说:“种瓜得瓜”,孩子在这样的暴力环境中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不满意时,就会反过来对父母实施残忍的暴力行为。我认为,有不满总比逆来顺受好几百倍,不过,释放不满的方式绝对不是暴力,而是相互的宽容和沟通。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传统的“父父子子”之类的伦理关系早已僵化成为一种冷暴力,在危害着孩子的独立精神,成为威胁家庭和睦的定时炸弹。好在,如今情况有所好转,越来越民主的家庭关系正在建立。

三,夫为妻纲

儒家的另外一个主张即“夫为妻纲”,同样对中国人的婚姻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妻子对丈夫必须忠心如一,一切以丈夫为中心。且不说这一观点是怎么展示性别歧视的,就说它对女性的禁锢确实不容小觑。因为这一观点,所谓的“贞洁牌坊”在曾经的华夏大肆横行,有多少女人守着活寡孤独终老,我们无法统计。鲁迅和朱丽安的婚姻对朱丽安来说是一个悲哀,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爱情,婚姻的伦理却将朱丽安紧紧束缚了一辈子,原因就在于她深受传统伦理纲常的影响,伦理之于她就是暴力。如果她能像鲁迅一样,打破伦理,敢于追寻自己的爱和人生,那她至少不会独守空房一辈子。直到现在,不少女性对离婚还是难以接受,而男性则显得更加坦然,这就是伦理的暴力。面对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我们不必一味的纠结社会的稳定大业,因为这种现象正在向我们昭示女性的觉醒——打破“夫为妻纲”的枷锁。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塑造者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我们无法否认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盲目的推崇儒家学说。社会在发展,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僵化的伦理纲常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却真实存在的暴力正在威胁着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儒家思想,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忘根源,不忘伸长。否则,我们个体无法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