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黑白曹操》
东汉末年的一个深夜,一座深宅大院里闪动着一个黑影,这个黑影就是未满二十岁的曹操,他正企图实施一起刺杀行动。那么,他要刺杀的人是谁?这次刺杀行动将给出身宦官之家的曹操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而这次刺杀行动之后,青年曹操又是凭借什么顺利步入仕途的呢?
失败,也可以是一种成功
上一讲我们讲到,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和宦官之间早已经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曹操虽然是宦官的孙子,但他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上书当今天子汉灵帝,指责宦官制造冤案,为党锢之祸平反。但是呢,汉灵帝作为一代昏君,没有采纳。
这次上书失败,给曹操留下了一个深刻教训。要想反对宦官,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曹操决定采取实际行动。那么怎么样行动,才能够铲除这么多的宦官呢?俗话说得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宦官中的罪魁祸首消灭了,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小宦官就很容易各个击破。所以曹操决定凭借一身好武艺,策划一次暗杀活动,暗杀当时最有权势的一个宦官头子。
那么,暗杀哪一个宦官,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让庞大的宦官集团轰然倒塌呢?
毫无疑问,东汉末年第一大宦官——张让。
前面咱们讲过了,张让是《后汉书·宦者列传》排名的“十常侍”之首,汉灵帝也经常说:“张常侍是我公。”张让是我爸爸。咱们都知道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贤权势滔天,那也只不过是一个九千岁,比起万岁来名义上还是要低一等,差了那么一千岁。张让呢,万岁爷都说了张让是他爸爸,那俨然就是个太上皇。
张让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东汉末年第一大宦官,安全保卫工作那肯定是做得相当好。要想刺杀他,谈何容易?但是曹操不怕。曹操一来是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来是仗着一身好武艺,艺高人胆大。《三国志》注引晋朝人孙盛的《异同杂语》记载:曹操这次暗杀活动,使用的武器是手戟。手戟,是一种近身格斗的武器,前面有个刺尖,旁边有个突出来的刃,既可以用刺尖刺人,也可以用刃斫人,杀伤力很强。而且手戟还有一个好处,手戟是一种短兵器,小巧轻便、方便携带,是居家旅游、杀人灭口,必备神器。曹操挑选了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偷偷地携带着手戟,神不知鬼不觉,随风潜入夜,来到了张让的家里面,潜到张让的卧室门前,寻找机会下手。
没想到这个张让平时估计是被刺杀惯了,老遇到刺客,被刺杀的经验很丰富,都练得跟刺客有心灵感应了,一下子就发现了曹操的存在,大喊有刺客。张让这么一喊,他家里的什么家丁啊保镖啊护院啊,全都出来了。曹操一看情况不妙,这一次暗杀活动要泡汤,没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先跑了再说。所以曹操就挥舞他那个手戟,杀开一条血路,来到院子里,施展轻功,一纵身,翻越围墙,飘然而去,安全逃离。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叫《侠客行》,里面有这么两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曹操这一次刺杀张让,虽然没有能够做到“十步杀一人”,让张让血溅当场,但是做到了千里不留行,毫发未伤,全身而退。这也正是他武艺高强的一个体现。
到此为止,我们似乎可以说,上书皇帝和刺杀张让,这两次行动全都失败了。上书皇帝,灵帝不能用,失败。刺杀张让呢,张府一日游,曹操虽然活着回来了,但是张让不也没死吗,失败。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说,其实这两次行动都达到了曹操既定的目标,都成功了。在曹操看来,这两件事情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无论是为党锢之祸平反还是刺杀张让,这两件事情本身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曹操真正的目的在于:
第一,自我炒作,吸引社会舆论的关注,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二,表明立场,我曹操虽然是宦官的孙子,但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绝对不会和宦官同流合污。恰恰相反,我还要杀死宦官。这就表明了一个立场。
事实表明,曹操的目的都达到了,他成功了。
正如曹操预料的一样,他的两次行动,犹如给自己打的两个广告,赢得了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一些以往避他唯恐不及的士大夫们这时也纷纷主动提出要为他代言。那么,这些士大夫到底是如何评价曹操的?他们的评价又给予一心想步入主流社会的曹操以怎样积极的影响呢?
通缉犯和绑架终结者
曹操自己给自己打的这两个广告果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很多以前对曹操很不屑的明星,现在主动跑过来给曹操做代言了。
第一个明星,名士何颙。
何颙是党锢之祸中的一个党人,是宦官黑名单上的通缉要犯,也是太学生心中的偶像。何颙对曹操的评价是:“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汉书·何颙传》)大汉王朝要灭亡了,我们这些党人曾经做过努力,试图去挽救它的灭亡,结果没拯救得了,失败了,大汉王朝还是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那么将来谁能够安定天下呢?你曹操就是不二人选。从后面事态的发展情况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预言。
第二个明星来头就更大了,太尉桥玄。
桥玄是东汉时期的绑架犯罪终结者。什么意思呢?桥玄的小儿子,在十岁的时候,被三个绑匪绑架了,要桥玄拿钱赎人。这事情闹得很大,当时把什么警察呀军队呀全惊动了,一窝蜂全出动了,把罪犯团团包围,结果一看人家手里有人质,桥老爷子的公子,都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拿着喇叭在这边喊话: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立刻投降!
桥玄说:“怎么能因为我儿子,放纵了犯罪分子呢?”他催促大家立刻进攻绑匪:不要管我儿子的生死安危,先打死绑匪再说。结果一场混战下来可想而知,三个绑匪都被绳之以法,而桥玄的儿子也当然被撕票了。桥玄趁机上书天子,请求修改法律:
第一,今后再有犯绑架罪的,一律不允许拿钱赎人;
第二,今后再有犯绑架罪的,一律不允许考虑人质的安全,以惩治犯罪、消灭罪犯为第一要务。
据说这条法律通过以后,再也没有谁敢冒着生命危险,来做这种没有任何好处可图的犯罪了。绑架,这样一种犯罪形式,也就在东汉王朝彻底地销声匿迹了。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桥玄这个人,具有非常浓厚的法家色彩。所以虽然当时桥玄已经六十多岁了,曹操才十几岁,但是他对同样具有法家色彩的曹操非常欣赏,两个人结成了忘年之交。桥玄预见到天下即将大乱,而曹操肯定是平定天下的那个人,所以把妻儿老小都托付给了曹操:将来我年老死了以后,你就帮我照顾我的小孩。
《三国演义》根据这个,就虚构了一段剧情,说桥玄有两个女儿,大乔小乔,这两个人都是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后来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就是为了完成桥玄的遗愿。我要亲手帮你照顾你这两个女儿,我要“铜雀春深锁二乔”,绝对不能让她们两个糟践在孙策和周瑜的手里,所以要发动赤壁之战。这个当然是小说家的一个艺术虚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少年曹操顽劣不羁、不务正业,进入太学后他也因出身问题为周围的士大夫们所不齿,可是仅凭两次冒险行为,他却赢得了社会名流的一致好评。那么通过“上书灵帝”和“刺杀张让”,到底显示出曹操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呢?
为什么何颙和桥玄,都会给曹操这么高的评价呢?我想,是因为他们在曹操的身上看到了两项非常可贵的品质。而这两项可贵品质,在当时一般的儒家士大夫和那些太学生身上是看不到的。
第一,实干精神。太学生们虽然嘴皮子非常厉害,说起来夸夸其谈。但是他们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曹操恰恰相反,曹操不是理论派,他是实干派。他这个人能文能武,拿起刀子就敢去杀人。这一点是当时的太学生所比不上的。就在当时的太学生都在想着怎么给东汉王朝挑毛病,怎么去提出问题的时候,曹操想的是,怎么样去解决问题。
第二,谋略。太学生们虽然道德品质无可挑剔,但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还是显得很傻很天真。而曹操从小就熟读法家和兵家的著作,对于这些权谋法术,掌握得炉火纯青。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艺术,那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所以桥玄和何颙才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认定他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那个人。
不仅如此,桥玄还给曹操推荐了第三位重量级的明星。
桥玄说:你要想真正出名,把你的名头给打响了,那光找我还不行,我糟老头子了说话不管用。你还必须去见一个人,这个人讲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你如果能够得到他的一句好评,那你的名声一下就上去了。
这个人是谁呢?许劭。
许劭,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据说看人非常准。每个月的初一,他都会在自己的家乡召开一次谈话沙龙,评论当时的人物。这个谈话沙龙,被称之为“月旦评”。月旦评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桥玄才建议曹操来找许劭。
曹操听了桥玄的话,几次三番“卑辞厚礼”来找许劭。“卑辞”,就是说好听的,拍马屁;“厚礼”,就是准备了非常丰厚的礼物。曹操试图通过言辞贿赂和实物贿赂,双管齐下,把这个许劭给拿下。结果没想到呢,许劭这个人为人非常正派,根本不吃你这一套。不仅如此,他还“鄙其人而不肯对”,看不起曹操的为人。你给我送这些东西,你把我许某人当何许人也了?不肯给他评价。不要说好评了,我一句评价,差评都不会给你,我多跟你说一句话,我都要得嘴癌,所以就不肯给他评价。
曹操被拒绝以后,他骨子里那种叛逆的游侠精神和强硬的法家手段立马就被激活了。好你个许劭,敬酒不吃吃罚酒,那我就先礼后兵。根据史书的记载,曹操“伺隙胁劭”,逮到个机会,对许劭进行威胁。具体是怎么威胁呢?史书上没有说。根据曹操的性格和他早年间的游侠经历,很有可能是一种暴力威胁:你给不给我好评?你不给我好评我揍你。
许劭被逼无奈,只好送了曹操一句话。这句话,根据《三国志》注引孙盛《异同杂语》的记载,是这样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你这个人啊,是太平盛世的能臣,是乱世的奸雄。
据说曹操听到这句话以后,非常得意,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三位重量级明星的联袂推荐,使得曹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功步入了主流社会,还被地方推举为“孝廉”。二十岁的曹操站到了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那么在东汉被举荐为“孝廉”到底意味着什么?曹操又是否真的符合“孝廉”的标准呢?
孝廉的背后,是金钱和权力
曹操二十岁太学毕业以后,立刻就被地方上推举为孝廉。所谓孝廉,顾名思义,就是指非常孝顺父母的儿子,非常廉洁的公务员,孝子廉吏。孝廉是汉朝的一种荣誉性的资格,取得孝廉资格的人,一般来讲,在仕途上前途无量。从此往后四十多年,曹操一步一个脚印,在官场上不断前进,创造了很多奇迹。
比如说,汉朝已经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了,废除很多年了,为了曹操,破例封他为丞相;又比如说,汉朝有项规矩,非刘姓不王。你不是姓刘的,你就没有资格做诸侯王。为了曹操,破例封他为魏王。可以说,曹操在仕途上能够取得这么多辉煌和荣耀,起点就是孝廉。被推举为孝廉,是曹操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考察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从东汉王朝的法律制度上来讲,曹操被推举为孝廉这件事情,是违法的。
第一,法律明文规定,必须年满四十岁才可以被选为孝廉,曹操才二十岁,凭什么被选为孝廉?第二,法律明文规定,孝廉最起码的条件,得孝顺父母、品行端正。根据现有的史料,没有哪一条能证明曹操小时候孝顺他父母。反而有多份证据表明,曹操小时候最喜欢骗他老爸。
那么曹操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违法推举为孝廉呢?一方面,何颙、桥玄、许劭这些名士的推荐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更关键的,应该是曹操的家族势力在起作用。
前面咱们讲过,曹操家族是一个官宦之家,是一个宦官之家,在地方上势力很大。现在曹家的大少爷,太学毕业要出来找工作,这对于地方官来讲是一个巴结曹家的大好机会,当然不肯放过。所以这二十万分之一的机会不给别人,偏偏给了曹操,不知道的,以为是我被幸运女神撞了一下腰,实际上,是金钱和权力在起作用。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汉朝的旧体制其实已经非常腐败了。而曹操既是旧体制的受益者,也是旧体制的受害者。一方面,曹操利用当时喜欢评论人物的风气,为自己攒够了名声,又通过开后门拉关系,成为孝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本身明明有着出类拔萃的能力,却不能够通过公平竞争,堂堂正正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只能够通过这种歪门邪道,来挤进公务员的行列。如果一个社会,连真正的人才都要通过歪门邪道,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出问题了。
这其实不是曹操一个人的遭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其实都会面临这样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也许我们会抱怨,社会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啊?为什么这么多潜规则啊?另一方面,也许有些人就选择了去适应这个社会,去适应既定的游戏规则。适应了以后呢,也就在这套规则体系之中如鱼得水,成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了。既然媳妇熬成婆了,那赶紧折磨新来的媳妇,再利用这套规则去得利,去刁难别人。
而曹操呢?曹操的选择非常独特。
正因为曹操深受其利,从旧体制中捞到了很多好处,所以他才能够深知其弊,深刻地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所在。而这样一种认识,在他以后成长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发酵、不断成熟,最后,为他将来进行政治和法律层面的全面改革埋下了伏笔。
我觉得,从这里我们才可以体会到曹操的真正过人之处,体会到他最后成功的原因。
当然,这个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