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语文课本到各种 《诗经》译注本和鉴赏辞典等,几乎异口同声都讲《关雎》是表现爱情主题的诗。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表面上写男女爱情的诗,主题未必就是爱情。譬如唐代诗人张籍的 《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节妇拒绝一位多情男子追求的诗。实际上,作者张籍不过是托意爱情而拒绝李师古的聘任。张籍于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直至元和元年,朝廷才给了他一个太常寺太祝的小官。这时李师古给予张籍优厚的待遇,辟聘其为从事但遭婉言拒绝。点击进入下一页点击进入下一页
类似的诗还有很多,譬如人们所熟知的《闺意》: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升为水部员外郎后,有位叫朱庆馀的年轻人在参加科考前写了这首诗向张籍征询意见。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比张籍,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安和期待。
张籍于是写了一首同样巧妙的诗《酬朱庆馀》。诗中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并在后两句中肯定其才艺出众:虽然有许多姑娘穿着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并不值得人们看重,采菱越女唱的一首“菱歌”,足以抵得上万金。两首诗珠联璧合,遂成诗坛佳话。
《关雎》意为求贤揽才
经书堪为思想、道德、语言、行为、艺术等标准规范,被儒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传之万代而不易的书。《关雎》作为儒家六经之一《诗经》的首章压卷之作,怎么能没有象外之境呢?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解读《诗经》的一把钥匙。难道“圣贤发愤”就作爱情诗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圣贤发愤”恐怕就得改成“圣贤发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