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莎士比亚无处不在:英国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活动层出不穷

  • 编辑: 明月公子
  • 发表于: 2016-04-27 21:43
  • 字数:3575
  • 人气:168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看“卷福”在BBC历史剧《空王冠:蔷薇战争》中饰演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征战沙场,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玩道具装扮成李尔王,和英国查尔斯王子一起欣赏名为“莎士比亚现场”的晚会,参观新修建的莎士比亚故居新宫,收藏莎士比亚主题地铁图、莎士比亚纪念硬币、莎士比亚邮票……2016 423日是莎士比亚逝世 400周年纪念日,英国各地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热闹不断。

  1

  莎翁融入英国人的生活

  英国人从很小就接触到莎士比亚,他们在学校读莎翁剧本,莎翁写的诗,到剧院看演出的莎剧,也会自排自演莎翁的作品。结合莎翁逝世 400 周年纪念日,英国的小学又推出新颖的了解莎士比亚的项目,比如,让学生分析电影《狮子王》如何从《哈姆雷特》获得灵感,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动画片《吉诺密欧与朱丽叶》存在怎样的联系等。并且,学校倡导学生在玩乐中认识莎士比亚,老师让学生装扮成莎翁时代的人,体验16世纪英国的生活,还教学生们制作在莎翁时代流行的一种叫“衬裙尾” 的饼干。

  莎翁的《十四行诗》不仅在英国的婚礼,也在英国的葬礼上被广泛朗诵。特别是那句“爱情非时间之小丑,虽然红唇粉颊皆难逃其弯刀;爱情不随短暂岁月改变, 而是坚忍直至终了” 更令很多恋人耳熟能详。

  除了不朽的戏剧和诗歌作品,莎翁还为英国人带来大量新单词和习语。他的戏剧雅俗共赏,他不断从民间流行语、古英语、拉丁语和法语中汲取营养,创造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在当今英语世界中,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词汇都是由莎士比亚首次使用之后而成为英语的一部分。那些和莎士比亚有关的典故,即使不读莎士比亚著作的英国人,也知道它们的出处,比如“陶醉在虚无缥缈的乐境中”(live in a fools paradise)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死绝”(Dead as a doornail)出自《亨利六世》,而“悲伤多于愤怒”(more in sorrow than in anger)则出自《哈姆雷特》。

  莎翁所塑造的哈姆利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奎克莉夫人、李尔王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任何一位英国作家能及。莎翁的作品给后人带来无数的灵感和启发,比如“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的书名源于莎剧《暴风雨》,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名《喧哗与骚动》源自莎翁的悲剧《麦克白》,弗雷德里克·福赛思的著作《战争的猛犬》书名则出自莎翁的戏剧《凯撒大帝》。

  连电视广告也要拿莎翁做文章——牛仔裤生产商Levis曾选用莎剧《仲夏夜之梦》场景及其古英语对白,为其牛仔裤制作广告,在那则广告中,咖啡馆服务员演绎成现代版的提泰妮娅,她走向波顿,自语:“是哪一位天使把我从花床上唤醒?”而红牛的广告词“飞,还是不飞,这是一个问题”显然源自《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一度表示,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舞台的奇迹”,但是之后,他又宣布,莎士比亚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灵魂和奇迹,而是所有时代的。

  英国国家社会研究中心做的调查表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英国特性”之一,并位于榜首,这种英国特性,也是英国人对自身的文化认同。英国历史学家蒙·沙玛勋爵则认为“莎士比亚创造了英格兰”。

  2

  永远推陈出新的莎翁作品

  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调查表明,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成功的文化出口产品之一,对英国经济的贡献巨大。很多人因为莎士比亚,才对英国产生好感,继而选择来英国旅行。莎士比亚是英国的“软实力”。

  莎翁作品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断地被英国人改编、创作。他们或是将莎剧的古典内核融进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或仅从原著中抽出一两个角色来讲一个全新的故事,或将整部莎翁戏剧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进行演绎。

  结合莎翁逝世400周年,英国人更不会错过再次将莎翁作品进行创新。企鹅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莎翁的代表作,新版封面设计得相当酷炫,封面采用黑白色的简约背景,运用抽象的符号化设计,充满现代感而意味深长。 首批出版的作品包括:《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和《仲夏夜之梦》等。

  而在三四年前就开始的“霍加斯莎士比亚计划”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的霍加斯出版社邀请包括《生命课程》、《昨日当我们盛年》作者安·泰勒、《芬克勒问题》作者霍华·杰可布森等八位著名作家各自改写一部莎翁作品,将其名著现代化。安挑选了莎翁的早期喜剧《驯悍记》,霍华则选了《威尼斯商人》。加拿大女作家玛格莉特·爱特伍改写的是莎翁的《暴风雨》。《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的作者珍奈·温特森根据莎翁剧《冬天的故事》改写的《空白年代》已由霍加斯出版社于去年底出版。

  即将在BBC播出的历史剧《空王冠:蔷薇战争》也令莎剧迷们充满了期待。这部剧由年轻才俊编剧拉塞尔·T·戴维斯主持,他对《仲夏夜之梦》进行了诙谐而华丽的改编。这部剧的另一亮点是“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剧中饰演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

  3

  谁都要和莎翁沾点边儿

 

  423日,修缮完工的“天鹅剧场”的部分古建筑“天鹅翼”对外开放,天鹅翼始建于1879 年,是原莎士比亚纪念剧场的一部分,也是剧场最古老的部分。而莎士比亚最后19年所居住的寓所新宫也于423日重建完成,游客可在此了解创作顶峰时期的莎士比亚。并且,在423日这一天,莎士比亚曾经就读的,位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学校也首次对公众开放。

  皇家莎士比亚公司以《哈姆雷特》中的台词“这出戏的东西”(The Plays The Thing)为名,推出特展。他们所展示的是历年戏剧表演中所使用的各种技巧和把戏,也包括一些珍贵的道具,和名演员穿过的演出服装等。这些实物和讲解令游客重返当年历史,了解他们如何创作闻名于世的演出。比如参观者可以了解到演出者用咬胡萝卜的声音代替骨头折断的声音,用茶包给纸上色,或者把粥泼在地上,充当呕吐物。参观者还可以打扮成莎翁剧中的角色,体验在舞台上表演。同时,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继续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和莎士比亚有关的衬衫和巧克力。

  莎翁剧场、莎翁故居和演出公司不仅仅是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的主力,英国皇家邮政局、伦敦地铁、英国皇家造币厂,甚至造酒厂也都在这一天和莎翁沾光儿。

  早在4月初,英国皇家邮政特别发行了一套以莎士比亚经典名句为主题的邮票,邮票中引用的名言摘自《哈姆雷特》、《暴风雨》和《麦克白》等莎翁名作,为增加真实感,其中还使用了书法。莎翁版伦敦地铁路线图也已在4月中旬亮相。这份路线图站名和路线变成与莎士比亚有关的事物,包括莎剧中的人物名等。地图中还包括曾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的3座剧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布莱克福莱尔斯剧场和帷幕剧场。

  英国皇家造币厂推出2英镑纪念币纪念莎士比亚,这1套纪念币包括3枚,其中不同的设计分别代表莎翁的历史剧(王冠和短刀)、喜剧(滑稽演员的帽子和衣服)和悲剧(骷髅头和玫瑰花)。英国的科茨沃尔德酒厂也不示弱,结合莎士比亚的热闹,推出一款名叫“1616 金酒”的木桶陈酿金酒,来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4

  莎翁故乡,一万名“莎翁”的聚会

  BBC在其网络播出平台BBC iPlayer上开设了各种关于莎士比亚的栏目,包括来自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莎剧,英国电影学院收藏的莎翁主题的电影等。而一部关于伦敦年轻人的短片电影也充满创意:这部电影由雷夫·范恩斯主演,整部电影只用莎翁说过的话。BBC还隆重推出根据莎翁生活和工作改编的6集新情景喜剧《扶摇直上的乌鸦》,大卫·米切尔在剧中扮演莎士比亚。

  23日上午,在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约一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莎剧迷同时戴上莎士比亚头像面具,高声欢呼,将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活动推向高潮。人们手拿鲜花,缅怀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当天上午十点,小镇教堂钟声响起,4名青年推着放置有鲜花的莎士比亚“棺木”从小镇市政厅缓缓出发。按照英国葬礼的习俗,等候在街边的人们纷纷向“棺木”小车投掷迷迭香枝条。有的人穿着莎士比亚时期的服饰,有的人脱下帽子,庄重、安静地目视这位伟人的“灵车”离去。所有游行队伍完成各自路线后聚集到城中心。一面纪念莎士比亚的大旗迎风展开,挂在街头的各国国旗也纷纷打开,象征世界人民向这位文坛巨匠致敬。同一时间,伴随着英国国歌,被誉为“莎士比亚中学”的爱德华六世国王中学学生代表高高举起一支象征莎士比亚才华的鹅毛笔,彰显莎士比亚的巨大贡献。

  在纪念活动的最后环节,所有参加人员同时戴上莎士比亚头像面具,高声为莎士比亚欢呼。

423日晚,在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内举办的一场名为“莎士比亚现场”的晚会将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活动推向高潮。晚会由大卫·田纳特主持,他是英国科幻剧《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也是一位老莎剧演员。晚会的主角包括莎翁剧的演员朱迪·丹奇女爵士,海伦·米伦女爵士,伊恩·麦克莱恩爵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而节目内容自然都与莎翁有关。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