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 编辑: 明月公子
  • 发表于: 2016-07-21 16:55
  • 字数:2861
  • 人气:1459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歌唱。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赏析】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威廉•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这种充满灵气的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典主义的略嫌呆板之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孤独的刈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以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清新流畅地将强烈情感自然流露。无韵白体诗的格律给了它自然的乐音,短小而又精致,其飘逸的文笔,汇同大自然的旋律,声声刺入煽情的灵魂,使肉体的麻木,不再衍生。诗文中穿透了与地名的神秘结合,从眼前的歌声一直到遥远的夜莺和赫伯里底群岛的涛声,联想的丰富与迅捷展示了诗人想象力的活跃。

  华兹华斯于17901791年两次去法国,并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他目睹革命初起时的景象,非常之兴奋,并且加入了属于温和派的吉伦特派。17931月,华兹华斯因原因被迫回到英国,然而他还一直心系法国革命,但雅各宾派专政和拿破仑的崛起使得他的梦想幻灭,他在痛苦中度过了苦思的五年,只有通过大自然才能来抚慰自己理想和情感上的伤口,所以在华兹华斯的诗里总会有一种沉思甚至忧郁的情调。本诗中又一次体现了华兹华斯对人生的忧患——“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这样的沉思进一步增加了诗的感染力,增加了感情的重量和的深度,从而使诗文更加耐读。

  本诗的语言清新质朴,用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诗的词藻”,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诗词自然,清新;意象既明朗素朴,又深刻隽妙,境界开阔,为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典范,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优美流畅,令人回味不已;即如诗中所述,尽管歌者已不再唱歌,可余音缭绕,长久地在诗人心中回荡,读罢此诗,读者的感触想来与诗人相同,可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而对于诗人来说,其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已于诗歌本身融为一体;对于读者而言,了解一些其创作特点,则会有助于使已有的感知力更加细致入微,想象力更加丰富大胆,从而进一步体会其优美的辞句,动人的情感和浑然天成的结构,更好地欣赏英诗之美。

诗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乡间景象: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她一边收割,一边唱着忧郁的歌。那优美动人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时而让我们忘记尘世的忧伤,时而让人内心充满惆怅。即便那歌声已经消失,但那悠扬的调子依然在诗人心中流淌回响。有歌有景,有静有动,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通俗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一种莫名的忧伤。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选择了在田间乡陌劳作唱歌的普通农家少女为诗中主要题材,在平凡中蕴寓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所写到的:“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的确,他所说的是“普通生活的事件和情景”加之以丰富的想象,“使它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奇特,又熟悉,令人喜爱,这便是浪漫主义的诗学。”诗人让我们感受的是在身边时时都存在的生活之美。即便这种美被人忽略,他还会提醒我们,对我们说:“看! 那位独自在那边田地里的高原姑娘!”“啊,听!她的歌声漫过深深的丘壑。”

那歌声如此的美妙,即使那能在阿拉伯沙漠中可歇息的树阴中,给疲倦的人们唱歌的夜莺也唱不出比这儿更悦耳的歌儿,“杜鹃的歌喉也没这么动听,尽管它在春天的啼叫, 跨过大海的沉寂,传遍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夜莺和杜鹃愈加衬托了刈麦女那动人的歌声: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越是渲染夜莺和杜鹃的歌声之美,越能突出割麦女的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为姑娘的歌声平添了一分神秘,飘渺,悠远的美。“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此段诗节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瑰丽丰富的想象力,在富于特征性神秘意蕴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揭示了这种美的存在,进一步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诗言志,歌永言。这少女唱的是什么呢?“也许是那悲哀的歌谣,是为了那伤心的往事,遥远而古老, 和那多年前的战争纷扰,也许是歌曲的一段,唱的只是世人熟悉的事端?” 诗人所提及之事,皆为世人为之伤心的永恒主题,如战争,离别之苦,过去发生,今后也不会终止的自然的悲伤,失落和痛苦。在此诗人点到即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天地,歌词的主题从而得到无限的扩展延伸,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也升华成一曲人世间永恒的哀婉之歌。

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为什么让诗人如此的感动?也许与其说刈麦女孤独,不如说是诗人感到孤独;也许诗人在借以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落感;也许歌声唤起了他的压抑、孤独和苍凉之感;在芸芸众生和滚滚红尘之中,诗人倍感孤独的伤感悲戚之情难以掩饰,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体悟跃然纸上。这使诗歌寓意愈加深远,使其在清纯自然中融入了严肃的哲理思考,这也是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遵循其创作原则,即着重描写了个人主观世界,以及对景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较为深刻地探索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华兹华斯身体力行地隐居英国北部湖畔,体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18世纪,卢梭就曾呼吁返回大自然。作为处于化开端的诗人,华兹华斯深受卢梭影响,提倡返回与文明社会相对立的大自然。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华兹华斯的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或高于自然中其他万物的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与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应该同一切生物平等相处。这些思想,都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得以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华兹华斯的很多诗歌都可以归入生态文学。而生态意识,恰恰是与启蒙理性相对立的。因此,它是华兹华斯诗歌反性的重要体现。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