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330亿元。在票房连破新高的同时,《烈日灼心》、《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九层妖塔》等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火爆银幕,取得不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而网络文学正是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29日,在第十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举行的以“网络文学与中国电影产业”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阅文集团副总裁罗立、新锐导演韩延、著名网络编剧白一骢和著名编剧张家鲁从“知识产权与产业潜力”、“文学原著与影视剧作”、“艺术标准与商业价值”等方面,就网络文学与中国电影产业展开热烈讨论。 IP和影视之间的创作关系,就像做一道鱼翅汤 目前,网络文艺和网络文学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最活跃的因素。不仅在电影领域,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花千骨》等也是来自于网络文学。然而,提到网络文学,近两年被广泛提及的热词就是IP(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在阅文集团副总裁罗立看来,于影视的领域去讨论IP,首先就是IP本身,即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文学作品。“如果你不能拥有大量的读者,相信很难成为一个有价值的IP。所以当你成为一个创作者的时候,就要想怎么才能写出一部大家喜欢的小说。”罗立说。 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作家很擅长创作出令人激动、喜欢的小说,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没有成为优质的IP被大家记住。“我想更多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运营,没有把它挖出来,放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其实你每做一次新的下游产业链的布局,这个IP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可能会从小说变成了影视,变成了游戏,变成了动漫,也可能变成了主题公园。”所以,创作本身、优秀的作品加上完整布局的运营,才能构成一个高价值的、有意义的IP概念。 然而,对于这个被炒热的IP概念,影视创作者们的态度却倾向于对内容本身的创作。 “我们做影视剧的人是创作者,最好不要接受资本的裹挟,只要干好自己的事就行。比如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花千骨》也不是非常火的IP,却因为电视的热播带火了游戏。我们可以让IP在变成影视剧的过程中,抓住其在网络传播中的亮点,把这个优势放到电影当中去,同时更要把传统的电影手法做扎实。”著名编剧白一骢说。 “IP跟影视之间的创作关系,就像做一道鱼翅汤。各位如果去粤菜馆的话,经常看到门口大玻璃柜里放了很多的干鱼翅,而这个鱼翅我觉得就是IP,是一种很贵的食材。而从干鱼翅变成一道鱼翅汤端到食客面前,这中间要经过十几道的工序。好的IP很多,但是跟影视作品的距离,其实很远。就拿我们创作完成即将上映的《寻龙诀》做例子,创作整整用了四年时间。”编剧张家鲁结合工作实际谈道。 网络文学为何能与传统影视业紧密相连? 网络文学的受众是年轻人,同时影视产业也是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流行文化。所以对于陪伴着网络一代成长起来的受众,他们是通过网络和影视建立起联系的。然而,在今天的网络文学当中,备受质疑的是,很多网络文学题材有其单一性。比如网络文学创作题材主要以盗墓、科幻、言情为主,而这些题材其实没有太多传统文学的内在价值观,也很难长久地吸引观众。 罗立对网络文学近20年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你会发现,近5年来的创作跟15年前相比其实差异是很大的。网络文学在头5年相对来说更像传统文学,而到了2000年,特别是2000年至2010年那一段时间又完全背道而驰了,缺乏文学素养和价值。但是,最近这5年你会看到其实很多传统文学的作者,或者说过去他可能是半路出家,但随着自我的成长,他写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像传统文学。也就是说最终文学还是会回归到文学本身。” 因此,在将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会面临对带有网络文学特征的粉丝服务意识与传统文学代表的文艺思维的平衡难题。 “其实我在改编《鬼吹灯》时自己并不是它的读者,因为我对网络文学有一种距离感,总觉得它不是写给我看的。但在与网络作者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所面对的读者是非常真实的,他们每天要写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直接就可以收到读者的反馈。因此,网络文学的需求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使其具有发散式的结构特性。比如我在改编小说《风声》的时候,前后大概用了9个月,但在改编网络文学作品《鬼吹灯》时,这一写就是两年。因为改编成电影完全是聚焦性的结构方式,两者在创作方式上有明显不同。”编剧张家鲁解释道。 执导过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80后导演韩延说,“是不是可以做纯服务于粉丝的这种电影,其实我内心曾经一度挣扎。但问题并不是出在文字的表达上,因为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评判网络小说的文学性,因为文学性要分很多层面来讲。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评判它到底能不能改编,其实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戏剧性,而在戏剧性上就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 电影和网络文学之间就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当下的网络文学的需求量大,每天面对读者,所以必须追求程式化的复制方式,往往在这过程当中,就会丧失了人物。 “我觉得电影和网络文学之间就是一个相互弥补的过程。当一个网络小说中的某一个点打动你,我们作为电影的创作人要着重加强它的人物。比如像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它的整个的方式和表达都非常网络化,就只有这个人物是电影化的,我需要由这人物延展故事,反而其小说或者漫画本身并没有提供给我故事。但也可能反过来,有一本特别有意思的小说它的故事特别棒,但是我觉得这时候就是要加强里面的某一个人物让其成为经典。”导演韩延说。 网络的一大贡献是让人们相信类型电影,成为当下的一种必然。当我们回头看网络电影,其实它把类型分得很细。这样一种分类实际上是满足不同人对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觉得,“电影要学的就是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把网络这些东西非常量化地分析出来。网络给我们提供一种重新思维的方式,我们在网络小说里面,学到的是看它怎么去结构,怎么去设定情节,怎么完成事件,怎么完善一些细节。同时,在人物塑造上和事件表达上,则要更多地去学习传统戏剧在叙事方面的东西。” “有一句很有名的电影台词,叫做我要站着把这个钱给挣了。但是有时候我们做创作的人,会站得太高,这个钱反而就挣不着了。如果说网络文学与电影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觉得不妨让它们两个先谈谈感情,互相找找交集。我们便会找到二者融合或者自然捆绑的一个最佳状态,让非常大众化的网络文艺跟电影能够走得很远,而且走得更好。”张家鲁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