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谈《故事新编》

  • 作者: 枫秀
  • 发表于: 2017-05-03 09:52
  • 字数:5696
  • 人气:1437
  • 评论:2
  • 收藏:1
  • 点赞:2
  • 分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终于走完了自己单调、丰富、痛苦、快乐的一生。他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黑暗无助的社会,是一个人人懦弱、卑微的社会,是一个中国人劣根性饱览无遗的社会。然而在这样的社会,一位以“医心”为宗旨的文学巨匠就这样诞生。他执笔为剑,口诛笔伐,无情斩击世间邪恶,作战一生。他为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悲哀,而他又创造一切,在文学创作、文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等作出巨大贡献。最终,他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间所作的小说八篇。每篇文章或采用古代神话故事,或来自传说,或是来自古人的实事,鲁迅对此作出改编,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与观念,当然也是借古讽今,无情披露了当时社会恶俗之风气,八篇文章集合,名之为《故事新编》,因为有几篇实在没什么好讲之处以及本人能力的限制,对此,我只讲五篇。


篇一:《理水》

  《理水》源于传说“大禹治水”。说是传说,因为大禹治水这一故事经历代文人墨客传颂渲染,早已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毕竟禹作为中华五千年来第一位统治者,其地位是难以评述的,故而他不断的被神话,早已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神一般的地位。
  文章首先以“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之势”形容洪水之势。百姓生活痛苦,只得终日以榆叶和海苔度日。然而百姓生活于痛苦之中时,统治者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其文中提起到了“文化山”的一群学。这群学者倒是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因为他们有别国接济,所以他们倒是可以安心的做学问了。但提起其研究,真是可笑至极。研究遗传学的学者提到,以“禹”字来看,来自于“禺”,故学者得出结论,大禹是愚人。所以大禹是治不了水的,因为愚蠢的人怎么治得了水呢?而由遗传学可知,禹的儿子也不会成功的。因为愚蠢的人生不出聪明的人!另外有其他学者以禹与其父鲧字之形出发,“禹”是一条虫,而“鲧”是一条鱼,虫和鱼能治水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他们的治水也终究是会失败的。
  这些所谓的学者,统治者,和文中提到的“岸上的人”们,自然是不会去管这些治水的事情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意过水患。他们是居安者,却毫无思危的意识,这也是其可怜之处了。在居安者眼中,“舜爷的百姓,倒并不都挤在露出水面的顶上,有的捆在树顶,有的坐着木排,有的木排上还搭着小小的板棚,从岸上看,很富有诗意”。令人可笑的是,却正有一群愚蠢的人,去迎合统治者们的心理。因此苗学语言专家提出下民们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所以对于下民来说,榆叶与海苔可以满足其生活了。这里借用孔子的话却用来形了容这个,其讽刺之意,可谓深矣!
  鲁迅先生借用此文,讽刺当时的那些学者,那些居安不思危的“文化山”现象。改编大禹治水这一故事,以洪水之患比之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以文化山上学者讽刺当时中国那些无所事事,自以为是的学者。以愚蠢下民与官员讽刺国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整片文章讽刺意味充足,幽默的故事却给人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为国之悲哀,为愚蠢“下民”感到的悲哀。而对于学者之流,无疑,鲁迅以其锋利的笔,作为武器,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毫无保留的攻击。
最后,文章中提出的大禹与舜讨论的治国道,无疑是对于显示国情的治国之道,谈及了社会之根本。或许也是鲁迅先生希望社会中能够出现一位“禹”,或者是更多的“禹”,来治理社会的“水患”吧!

篇二:《采薇》
  《采薇》改编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关于伯夷与叔齐的故事,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侯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终饿死于首阳山。”
  “在这篇古文的叙述中,我是改了某部分不便于讲述介绍的内容的,同时它也是文章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故不作解释”初读文章,与古文中的介绍相比,其实相差不大,只是在内容上稍有扩充,这也是故事改编常有之事。然而鲁迅所作此篇《采薇》,却不仅仅是这样,而是在文章中,不知不觉得透露出了一种对于伯夷、叔齐行为与思想之否定。这与千百年来我们对于伯夷与叔齐的评价认识是相悖的。这就让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问题: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究竟是一种爱国尊道?还是一种愚蠢迂腐?恐怕这个问题也没人能说的清吧!然而首阳山不食周粟的故事一直流传,相信他们还是有积极的意义与影响的。这也仅是我一己之言,相信他人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而从鲁迅笔下来看,我认为他的态度是否定他们的。文章中不少部分都提出,伯夷是一个专注于“太极拳”与修身养性之人,而且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极为挑剔,好面子的人。伯夷昏迷,醒来却绝不和带姜之汤,隐于首阳却不料想成为当地名人,疲于应付,文中有以因为面子不得不谦虚之词。最终结果呢?因为阿金姐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使得伯夷想到所食之薇,亦为周食,故绝食而死。而叔齐呢?一生照顾年迈兄长,值得赞扬,却毫无主见,一切听命与兄长。这恐怕也是其要不从父命,逃离的原因吧。试想,此类极孝之人,必谦卑恭顺,自然难掌大业。这也是历史必然,历史上此类人也是不可计数,因为这种个性注定有这种悲剧。而我们却也不可凭此就说叔齐是庸人,或伯夷好面子。想来古人之事,又岂是我们随便猜测能懂,未曾经历,自然不可妄下断言。
  这里对于最后他们的故事是充满了一丝神话色彩的,两人最终将死之时,有一鹿以鹿奶救他们,可惜叔齐却想着吃鹿肉,最终鹿跑了,他们死了。
  鲁迅写此文是在1935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一年或者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但就鲁迅先生写作风格和这篇文章来看,文中确实有不少,抓出其人性之“劣根性”。第一点,软弱,叔齐与伯夷都不肯做孤竹君,而逃离至养老堂。这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软弱,不敢或是说没勇气承担责任的缘故呢?第二,好面子,有句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用在他们身上毫不为过了,正是因为这种“要面子”,因为一句“不食周粟”的诺言,最终采薇度日,又因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绝食。第三点,唯利性,如同很多故事一样,叔齐做了农夫与蛇中的那条蛇,鹿用鹿奶救他们,他却想吃鹿肉。最终结局明显,这种唯利性害了自己。

  因为对于伯夷、叔齐二人做法的不屑,小丙君不屑为二人作碑文。文中小丙君说的话自然只是讽刺,淡然略过即可,而放到现实中,恐怕结果仍是这样,我们仍会对伯夷,叔齐投之不屑而非同情的眼神吧!


篇三:《铸剑》

  《铸剑》讲述的是传说中干将莫邪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此文中给主人公加上了一个“眉尺剑”的名字,但是至于这个名字,确实另有深意(本人的看法)。而这个故事,在魏曹丕所著的《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与后汉赵晔所著的《楚王铸剑记》中都记载过这个故事。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过的“在《铸剑》里,我认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意思都不明显,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歌。我们这种普通的人是难以理解的”确实,这篇文章中确实没有很多深意。除非能够完全理解这几首歌,但是这几首歌以我个人来看,但凭字意,是不能读尽其意的。
  在内容上,这篇文章都是作出几处修改。首先,这篇文章开头多加入了一段眉间尺打鼠的情节。在这一情节中,对于眉间尺的神态心理做出了细致的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眉间尺,在可怜老鼠与讨厌老鼠、杀老鼠与不杀中的矛盾心理。同原文一样的是,因为其母讲述了他的父仇后,瞬间仿佛长大了不少,变得不再犹豫不决、不冷不热了。也坚定的立下了为父报仇的决心。其次,对于报仇的过程也有所改变,原文说到的是楚王因为梦见干将莫邪之子会来找他报仇,所以招榜许以千金购买其人头。故而神秘人物有机会来到王宫,最终杀掉大王。而鲁迅文中先是塑造了一个荒淫无道、嗜杀成性、沉溺玩乐的楚王形象。因为神秘人物称自己有异术,可给大王解闷,所以神秘人物进入王宫,最终有机会杀了楚王。
  其实就这篇文章来看,并没有太多要注意的,最需要深研的,是第四部分,大王死后,王宫大臣妃子的情态。可以说,这篇文章,极尽体现了鲁迅先生运用夸张手法达到讽刺效果的特点。而且对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也极其有特色。从写作手法与文字来看,这是一篇优秀的“描写”作品。
  而从内容上看,本来原故事体现的是一种有仇必报,恶必有报的理念(姑且这么说吧)。而在这篇文章中,因为隐涩的歌词于第四部分及其前面三部分极为出色的描写,似乎掩盖了这种思想。
  所以,从这篇文章来看,也是因为写作时间较早,所以我认为反而是体现的是纯手法而非思想的特色了

篇四:《非攻》
  对于《非攻》这篇文章,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它出现在初中的教材上,源自于《墨子-公输》。讲述的是公输盘(鲁班)为楚王建造了云梯,楚王想借用来攻打宋国,不忍宋国遭受战火的墨子前往楚国劝楚王,最终一番斗智斗勇,让楚王放下要攻打宋国之心的故事。
  我相信这个故事大家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而在这篇文章里,除了极少数地方暗示了鲁迅对于国民党某些行为的讽刺,例如曹公子的演说暗指一九三一年日本政府侵占东北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却又在表面上发表一些慷慨救国的空论,以欺骗人民。募捐救国队映射国民党政府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却表面上向他控制的地区索要捐款,并以“救国”为民,欺骗百姓。而在其他部分,改编后的故事与原文相比,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与前几篇很是不一样。像极了是将原文翻译了一遍,在加入了现代流行元素。
  而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当然是公输盘与墨子的对话与博弈了,两位绝顶聪明的才士不仅在技艺上还是语言上或是观念上都有着极大的碰撞,精彩之至,可谓是针尖对麦芒。两人最后在讨论“义”时,更是充满了智慧,无论是哪一种思想与看法,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最让我值得回味的是墨子告诉公输盘的一个道理。公输盘得意于自己所作的木鸟,可以在空中飞行三天三夜不掉。而墨子告诉他,木鸟虽然巧妙,却比不上车轮,因为车轮可以运载货物,木鸟却做不到。只有对人有益的东西可以叫做巧物,对人没有好处的就只能是拙物了。这个道理看上去毫无道理,然而仔细想想,却也是如此!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倒是可以放过了。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故事与经历其实充满了色彩。有人说,墨家,其实就是一个爱心黑社会,他们是一群热衷于科学,热衷于技艺,热衷于和平的人。我相信,是这样的,因为墨子是这样。

  《非攻》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墨子这种热爱和平的思想。作为楚国,就不应该欺负弱小的宋国,那是卑鄙的行径。而在当时,日本,就正在厚颜无耻的做着这样他们认为高尚的“圣战”。文中所提到的哪些映射与暗示,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讽刺的。我们真正要赞扬的,是墨子这种兼爱非攻的思想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篇五:《奔月》

  《奔月》算是《故事新编》中改编的最多的故事了的吧。乍一看题目,不少人就会知道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我们从小就是听着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长大的。故事里神秘的月宫、可爱的玉兔、美丽的嫦娥总是让我们对那一轮皎月充满了幻想。嫦娥奔月的故事版本很多,而我觉得杜甫有一句诗说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应该最能反映鲁迅先生所作的改版了。
  故事的内容我不再介绍,我只是谈谈,我从文中看出了什么。
  我看到的是两类人对待爱情的态度。
  文中的羿是那种有点傻傻的,很单纯的,但却一直是呵护着自己喜欢的人的人。他的箭法确实高超,不谈他射日的壮举,但是他百发百中,例无虚发的狩猎,也反映出了他神一般的技艺。然而他凭借着这个终究还是留不住嫦娥,。以前的他,可以让嫦娥吃上熊掌吃上驼峰,可是随着猎物越来越少,他最终什么都打不到,只能打着些乌鸦,只能让嫦娥吃“乌鸦的炸酱面”。然而这并不能怪她,他也想让嫦娥过上好日子,所以每次总是会想着去更远的地方,或许可以打到大的猎物。他很傻,因为他甚至被一位老婆子给骗了,他很呆,却又聪明的打败了逢蒙。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才会对待爱情忠贞不已,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细心呵护。他一直为自己不能让嫦娥过上好日子而感到惭愧,所以他一直拼命努力。当他得到那只鸡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嫦娥,因为他可以让嫦娥吃一顿好吃的了,所以你看到的是他满心欢喜的连忙赶回家。
  而嫦娥呢?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中并没有过多的笔墨来描述她。只是从一些简单的对话和她的表现来看,她受不了苦。或许从文中最后女辛的话可以知道,嫦娥嫁给后羿,或许是因为她喜欢英雄而非喜欢后羿这个人吧。所以最后,嫦娥偷吃了仙药飞升了,仿佛是不带有一丝怀念离开的。文中也没有再对她有过多的描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她已经不再值得我们去描述,我们去看,我们去她了呢?
  所以最后,后羿愤怒了,他要想射掉太阳那样去射掉月亮,当然结果是他失败了。对待爱情如此忠贞,对待嫦娥如此痴情的羿在得知嫦娥偷吃仙药离他而去时,对下人们是这样说的“那么,你们的太太就永远一个人快乐了。她竟忍心撇下我独自飞升?莫非看得我老起来了?”我只想说,这种事情的发生,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后的后羿是想要去再要一回仙药,然后飞升去找嫦娥的。不过更多的只是表现的他的伤心,他越是表现的自然越是反应出他的伤感。哀莫大于心死,恐怕那一刻,他的心已经死了,在那个他一直呵护着深爱着心疼着的嫦娥已经做好决定离开时就死了。
  爱情就是这样,然而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社会的一个映射。社会上有很多铭心刻骨、生死相伴的爱情故事,也有很多像这样因为各种各样的麻烦问题而分手离开的情侣。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谁对谁错,也没有人能够说清,物质与精神到底什么更重要。只能说,对待爱情,请务必三思。你的一笑,或许是别人的一生;你的一生,或许是别人的一笑。

  末:身边的人总是爱笑话我喜欢对别人的文章评头论足,我笑而不语,因为我认为,文章就是让别人来评头论足的,若是别人对你的文字都失去了评论的兴趣,那可就是真的没意思了。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