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上,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法国著名作家、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著名作家方方、诗人舒婷分别进行对话或悦读演讲,阐述文学的本质意义,畅谈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作用。
勒克莱齐奥: 文学把诗意、现实和梦联系起来
在江苏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现实与虚构的对峙”对话会上, 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说,这个主题正是他对文学的想法,“在我的心中,文学是由细致的追求和诗意组成的,扬子江在我的心中也是一种诗的表达。”
对话会上,他一直谈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看来,中国文学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把诗意、现实和梦联系在了一起,“我非常喜欢李白的一首诗,最后一句话‘疑是银河落九天’,富有神秘色彩,对我来说这样的场景是从天外来的。”他阅读莫言和毕飞宇作品,感受现实的力量和生命的神秘力量,“在我看来,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不太安稳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
勒克莱齐奥与中国的结缘正是通过文学作品,他读鲁迅、巴金,读得最多的是老舍先生的作品。“对于我而言,现实主义不仅仅是现实,作家在描述世界时经常带有个人情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现实世界。”
方方:
文学为现实装上了一对翅膀
谈及南京种种,1955年生于南京的中国“新写实”代表作家之一方方显得有点激动,“跟父亲到了武汉,作为异乡人的我们仍然念念不忘南京的盐水鸭和香肚。”
方方已出版小说、散文集100余部,代表作有《风景》《琴断口》等。而作为“新写实”代表作家之一,早年做搬运工的经历极大丰富了方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在她看来,现实与虚构并非是对峙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文学为现实装上了一对翅膀,“相对于新闻是把石头丢进水里产生极大涟漪不同,小说家要做的是和那块石头一起沉到水底,感受一种切身的压力。”
据方方透露,早年写小说稿费低,比较穷,在湖北电视台做编辑的她曾参与一些电视剧的策划。著名导演高群书就曾找到方方,让她去采访一些死刑犯。当时在20天内,方方和13个死刑犯进行了对话,因种种原因,方方后来并没有参与高群书那部剧的编剧工作,但她的声音,她的采访,以及她搜集的素材后来都被用在了《命案十三宗》中。而这些素材,后来又被方方慢慢用在了创作中,这就有了她的《奔跑的火光》《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等小说。
舒婷:
喧嚣浮躁的时代更需要诗歌
在南京图书馆举行的“舒婷诗歌分享会”现场,慕名前来的既有中青年读者,也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当看到自己几十年前写的诗歌依旧对当今的读者产生了如此大的感染力,年逾六旬的舒婷非常感动:“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还有什么比白发苍苍的读者更让人感到慰藉呢?”
谈到舒婷,一首永远绕不开的诗就是《致橡树》。诗中木棉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是多么的热烈,它对平等爱情的向往又是多么令人动容。舒婷透露说,当时她陆续收到了5000多封读者来信,反响之热烈,超过她此前和此后发表的所有作品。有趣的是,还有一些年轻的女性读者写信向舒婷抱怨,问“‘橡树’到底在哪里?”这让舒婷哭笑不得。
虽然都是自己的“诗迷”,舒婷发现,不同人的喜好其实差异很大:“年轻人更喜欢《致橡树》,诗中热烈明亮的情感非常契合年轻人的心境;但是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对《神女峰》更有感触,诗中写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让他们觉得更实际也更温暖。”
今天,诗歌的“没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舒婷认为,诗人自身有责任,但是读者也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已经太久没有读诗了?在喧嚣浮躁的时代里,我们仍然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只有这样,碎片化的人格才有可能重新变得饱满,人们才有可能在想象的维度上拓展生命的更多可能。人生一如舒婷笔下的“礁石”,注定要经历大风大浪,但是有了诗歌为我们点燃的“灯标”,人生或许可以因此变得“勇敢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