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历史上张廷璐被砍头了吗?

  • 编辑: 觅涯资讯
  • 发表于: 2017-05-24 20:18
  • 字数:2499
  • 人气:2133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原标题:《张廷璐何曾被砍头?》

作者:高鸿


自从看了央视播放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我的心里总觉得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我每每对着张廷璐亲笔书写且时时都在散发着纯正典雅墨香的行书中堂墨迹(见附图),总是难以将其与《雍正王朝》里因“科场舞弊案”而被斩首的贪赃枉法的罪犯联系在一起。

此外,依照《雍正王朝》的编篡,张廷璐的东窗事发,是其兄长时任官礼部尚书主考张廷玉的举报。若实,张廷玉这一大义灭亲的举动着实令人击案称是。

史实果真如此末?非也!

张廷璐是清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雍正的老师)的三子张廷玉的弟弟。据中华书局版《清秘述闻》(清乾隆时翰林院侍读学士法式善撰)、台湾商务印书馆版《张廷玉自订年谱》及黄山书社版《桐城耆宿传》(清末著名散文家马其昶著)等相关史料,所谓张廷璐因“科场舞弊案”而被斩首,纯属小说作者肆意杜撰。

张廷璐乃康熙五十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即俗称“榜眼”,旋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元年,他督办河南学政,当时封邱县令违制,在临试前强迫考生去修河,影响备课,考生们准备集体罢考。经过张廷璐说服,恢复科教。但当地官吏已将罢考事上报朝廷,张廷璐被撤职。不久查明真相,张廷璐恢复原职,后又被提升。二月中先派往福建省主持乡试,复于是年回京任雍正元年会试同考官,主考是吏部尚书朱轼与礼部尚书张廷玉。雍正五年以翰林院侍讲任会试同考官。雍正七年以礼部侍郎职江苏学政三年(每任三年)。雍正十年以詹事府少詹事任浙江乡试考官,未几,复官江苏学政。乾隆帝即位。当年10月,乾隆下令易换各省学政,独张廷璐奉旨继续留任江苏学政。张廷玉奏请张廷璐已在任六年,请另派员继任。乾隆帝面谕:“江苏学政紧要,甲于天下,张廷璐久于此位,声名甚好,已著有成效矣。朕即位之初,岂肯舍此可信者,而另用他员耶?”由是,张廷璐又续任三年,执江苏学政位凡九年,选拔人才甚众。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古诗源》、《唐诗别裁》作者)即系张廷璐荐举者。乾隆三年,调回朝升任礼部侍郎,至乾隆六年以礼部侍郎主持江西省乡试。期间曾于乾隆八年陪侍皇帝往奉天竭陵。乾隆九年,时廷璐年七十,辞官归里。乾隆十二年以七十三岁高年病故于故里桐城。

张廷璐谢世时,时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乃兄张廷玉,告假三日且设灵位于其家中,率子侄合家祭奠,公卿僚友皆往吊唁。

以上史料皆是不难查阅的,作为小说和剧作者的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族。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高中毕业后入伍.由战士而及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南阳市委.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不知是以哪来的史料进行塑造张廷玉、张廷璐的?

稍具一点历史知识的人似乎都非常清楚大清王朝法律的严厉和残酷的。仅就以科取仕而言,与试者三代履历的审察是极其严格的,稍有“污点”,即取消与试者资格。更无需说家族中还有“御赐”斩首的罪人了。倘若不对张家实施“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也算是皇恩浩荡了。

我们从张廷玉的为官履痕来看,不管是张廷璐“获斩”之前还是“获斩”之后,官运似乎都是一路“亨通”,不曾有丝毫“危情”。

按,张廷玉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长达二十四年,加太保,封伯爵,直至乾隆十四年,七十八岁时始诏许以大学士原衔荣归故里,并御制诗以荣其行。乾隆二十年,终老故里后,又有诏令遵先帝遗旨配享太庙,此为有清一代汉臣中绝无仅有者。

再,雍正八年皇帝曾亲书密旨,传位于皇四子弘历(乾隆),此旨先给张廷玉看过,然后由雍正帝亲自用黄纸密封且在背后亲书一“封”字,当张廷玉面交总管太监收执。雍正十年,复将此事告知满族大学士鄂尔泰。至雍正十三年皇帝驾崩,群臣无首之际,始由张廷玉与鄂尔泰二人将“密旨”一事告诉众臣,并令总管太监取出“密旨”当众启封,时弘历伏地接遗诏,继帝位。

凡此,我们不得不有如下疑惑:

一、如果张廷璐在雍正初就获罪斩首,其兄张廷玉何以被如此宠信且成为顾命大臣?

二、如果张廷璐在雍正初就获罪斩首,其已故任大学士的雍正帝恩师的父亲张英,如何于雍正十年被追谥太傅(即所谓“三公”)?且入祀京师贤良祠后,复于雍正十一年由朝廷拨款在张英故里桐城建“张文端公贤良祠”?

三、如果张廷璐在雍正初就获罪斩首,其子张若震何以由举人出身而官至河北巡抚?次子张若需何以能于乾隆时以翰林院编修、赞、善,四任乡、会试考官?若需之子张曾敝又何以能于乾隆时以翰林院检讨、侍读、詹事府少詹事,四任乡试主考和会试同考官?

四、我们权且认为《雍正王朝》里张廷璐因“科场舞弊案”而被斩首是事实,那么,另一个类似的“案例”就令人无法解释了。那就是同受宠信的顾命大臣鄂尔泰殁后因其侄鄂昌作诗怨望,由乾隆帝赐其自尽,并令将鄂尔泰牌位撤出贤良祠,(详萧一山氏《清代通史》第二册第20页)。

五、清帝对其“八旗族”高官的族侄“触犯龙颜”尚且如此,又如何对非其“嫡系”的汉臣胞弟严重触犯天规而网开一面?这难道真的是其兄长张廷玉的举报有功而恩宠有加?如果乾隆帝真是这样一位功过分明的帝王,那么鄂昌作“怨诗”是在鄂尔泰殁后,其与鄂尔泰何干?又如何还要“株连亡魂”呢?

要言之,写小说或编历史剧不同于编史,体裁的不同,自然无需强求小说家和编剧像历史学家那样尊重史实,可以有适度的文学渲染和艺术夸张。但是,历史剧绝不等同于“戏说”、“野史”、“外传”,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胡乱编造,尤其是对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员的描述应该符合史实,这是起码的常识。

二月河的《雍正王朝》肆意编造张廷璐“科场舞弊案”而被斩首这一血淋淋的情节,如果不说是其历史知识贫乏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是二月河的心理变态。二月河将“扬名”自己、误导读者和忽悠观众的用心建立在把正直清廉的官员变为贪赃枉法的罪犯、把乾隆时仍任礼部侍郎的人变成雍正初年刑场上“冤魂”这一正反倒置、忠奸颠倒的基础上,是极其令人遗憾的,也是不能令人接受的。

我非常不理解的是,二月河与张廷璐为什么有如此的深仇大恨?这样的一位忠于职守,在雍、乾两朝都深得信任的清官张廷璐,在二月河的笔下,却被莫名其妙的“定罪”且迫不及待地假雍正之手提前数十年在菜市口剥夺其生命权呢?

历史的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不尊重历史或曰肆意篡改、糟践历史人物的人,其结果必然是为历史所鄙弃。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