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忘记的速度写下诗歌
我不在关心你们,请原谅我的死亡
关于生活我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们
至于诗歌,我把它当作回忆
仅仅是回忆,是回忆的回忆
是对大脑的抄写,一张
词语结成的蛛网,所谓现实
只不过是网上露水的闪光
因此,将诗歌人生化或者
将人生诗歌化,都是危险的
前者会堕落为散文,而后者
则往往奉献给历史,几具漂亮的
尸体(这有实例可考)
本来可以生活的却没有生活
本来可以幸福的却两手空空
不要指望缺少睡眠的爱情
她眼圈发黑,使诗歌骨质疏松
培养肉体懒惰的习惯,使它可耻地发胖
(诗像鸟,与骨骼轻盈有关)
也不要同情那些老人,死亡会
收留他们。趁着嘴唇还鲜艳、柔软
亲吻吧,能吻多久便吻多久
只是别变成撕咬。要学会保存体力
给创造性的夜晚——因为
诗是与死亡搏斗,与时间争夺
正在消逝的事物……
1997年5月15日
(作者:马永波 选自马永波《词语中的旅行》,花城出版社2015年4月版)
马永波,当代诗人,翻译家,学者。马永波在创作实践中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诗歌语言的后现代化转型,并长期致力于英美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是大陆译介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诗人翻译家,填补了英美后现代诗歌研究空白,并首次将美国继艾略特之后最著名的诗人阿什贝利译介到中国。主要作品有《炼金术士》,《存在的深度》,《树篱上的雪》,译著有《美国诗选》,《艾米·洛厄尔诗选》,《史蒂文斯诗学文集》《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学术专著有《文学的生态转向》,《美国后现代诗学》,《英国当代诗歌研究》等。
简介:
马永波,男,1964年7月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汉族,已婚。文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1981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7月~2004年9月,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工厂,高级工程师。
2004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导师罗振亚,博士论文《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诗学》。
2009年4月~2011年4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孙绍振,博士后出站报告《文学的生态转向》。
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
大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诗歌、评论和翻译作品八百余万字。20世纪80年代末致力于西方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系英美后现代诗歌的主要引进者和研究者。
现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要学术方向:中西现代诗学、后现代文学、生态文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