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朝全
生态文学正在勃兴
今年8月以来,塞罕坝成为社会公众和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出现了一批反映塞罕坝林场建设卓越成就、表现生态文明主题的报告文学,如李青松《塞罕坝时间》、郭香玉的《塞罕坝,京城绿色屏障的前世今生》、蒋巍的《塞罕坝的意义》、张秀超的《塞罕坝,这样走来》等。北方聚焦塞罕坝,南方聚焦安吉县。何建明创作的《那山,那水》在《人民文学》第9期首发,随即推出单行本。在很短时间内加印3次,发行量超过12万册。该书通过描写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地点浙江安吉县余村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十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了新科学发展理念对于中国乡村变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一部献给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情礼赞。这一批作品的新鲜出炉,使生态文学成为本年度文坛的一大热点。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视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生态文学作品,摘取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的《一种精神》《乌梁素海》《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哲夫的《水土中国》等。《中国绿色时报》自2009年起连续举办了九届“十大生态美文评选”,其中不乏像梁衡、蒋巍、王宗仁、陈祖芬、陈世旭、徐刚这样的名家获奖,在林业系统和文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据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李青松介绍,目前该协会拥有会员300余人,创作活跃,成果丰硕。
生态文学渊源已久
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从“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到美丽中国、绿色中国建设,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落后的发展观念,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正在逐步凝聚成全社会的共识。时代的发展进步催使并造就了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
在反映和体现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时代变迁方面,生态报告文学一马当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他体裁和样式的生态文学作品也出现了繁荣局面,产生了一批优秀之作。
当下生态文学的繁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学文化积淀基础。我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后来的游记、风景散文等文学作品,堪称最早的生态文学。而自古便有的天人合一、天行健、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理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历来重视生态和环境,重视自然与和谐。中和、协和、平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生态文学的根本主题。
人与生态须臾不可分割。生态是人类的生存之需、生活之要、生命之本,生态文学其实也是人学,是最贴近人自身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与文学可以完美地统一于人,作用和服务于人。人们关心和喜爱生态文学,其实就是在关心和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本身。
生态问题催生生态文学
在李青松看来,是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从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文学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时期,率先出现的一批生态文学代表性的作品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等,关注中国的森林滥伐,风沙肆虐、国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赢得文坛瞩目,从而为生态文学名分的确立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题材内容上看,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包括森林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体裁样式则囊括了小说、诗赋、散文、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等。植物文学,如梁衡近些年来踏寻采写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散文,聚焦人文意蕴深厚的古木名树,生动传神,趣味盎然,独具一格。动物文学中影响最大的是动物小说,如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杨志军的《藏獒》、姜戎的《狼图腾》等,沈石溪、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儿童动物小说。也包括诸如方敏的纪实文学《熊猫史诗》,韩开春的科普作品《虫虫》,胡冬林的森林动物题材作品等。大自然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刘先平。他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美丽的西沙群岛》等大自然题材的探险纪实和探险小说等,大多具有科普的性质及价值。
水文学是近年来出现的创作新现象。一批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为主题的纪实作品产生了较大反响。譬如哲夫的《水土中国》,秦岭的《在水一方》,裔兆宏的《美丽中国样本》,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等。
生态文学中所占比重和产生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问题的纪实作品。何建明的《那山,那水》、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等是反映生态建设主题的代表性作品。生态问题报告文学分量很重,更易引人警醒启人深思。譬如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啊,黄河:万里生态灾难大调查》,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蒋巍的《渴》、陈廷一的《2013雾霾挑战中国》《国土之殇:重磅出击中国生态文明敏感话题》。
生态文学风光无限
以生态及开发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它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倡扬科学发展观、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等方面,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优秀的生态文学是一种有现实指向性和长远意义的行动文学。
今天,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面向正在逐步地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势必将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观念创新、取材、立意、视角和面貌。只要保持与生态紧密的关联,生态文学就一定能接上地气,获得蓬勃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01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