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绪总是天马行空式的,没有来由,也没有确定想去的方向,自己也理不清、道不明。这样很不受拘束的感觉,有点放荡不羁,我却很沉迷。我甚至想象着有一天,我也成为一位流浪诗人,走遍世界,经历风雨,不受皮囊拘束,不受世俗约束。然而这种事情对于胆小的我来说,只能止步于想象。因为我舍不下安稳的舒适圈。
屋顶有瓦,三餐有继,床软被暖,友人善良。人生所求,不过如此。如果说再多一点,那不外乎吃喝玩乐小资一点,甚至土豪一点。于我而言,人生并没有什么大志向。或许这样舒适的普通生活过一生,家人一生平安喜乐,便也是最大的幸福。瞧,这就是我的舒适圈。在这样的圈子里,放纵自己的惰性,懒散而无所谓、舒适而安然自得。
尽管如此,内心深处那一点点流浪的精神因子,也不时牵扯着小小的情绪。或无病呻吟,或小小抑郁一下,或悄悄离经叛道一下。但总归还是会回到生活的轨道上来。感觉自己像是嫁给了平凡的生活,却还是要不时出轨一下潇洒的精神。
当然,这只是小小的调侃一下自己。我也并不是抱怨生活艰难。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很不容易。就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比如,工作不顺心,家庭小矛盾,社交小难题,大病小疾,等等。或许局外人总会说:“这都是小问题,何必这么矫情,小题大做……”然而当时当刻的当事者总有崩溃的时候。这种事,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毕竟一个人是不能百分之百理解另一个人的。这是人的孤独之处,也是人的私人空间。
说到孤独,有人享受孤独,有人认为孤独很痛苦。不论怎么看待孤独,其实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还是希望能被他人所理解,能有一个懂自己的人陪伴的。毕竟人都是社会属性的群居动物,哦,高级动物,毕竟,区别于其他动物,人可以进行思考,有更丰富的情感。
我觉得孤独可以分为心理层面的孤独和社交层面的孤独。心理上的孤独,是一个人心智成长成熟所以必须独处发酵的过程。在这期间,人处在一种与自我对话的环境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地重建或者扩建。这时候,由于所处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三观差异形成,形成心理层面的孤独。这种孤独,不可避免,但是可以相互理解。而社交上的孤独,则是羞于与人交流。在独处的空间中,舒适,自在。然而一旦要跳出这个圈子,完了,变成哑巴了。大家彼此三缄其口,自然没有什么交流。于是,所谓孤独便也形成了。但还是那句话,没有人真正喜欢孤独。而化解孤独的第一步,便是开口说“嗨”。差异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执己见,不理解他人。
曾经我也孤独着,并且现在也依然孤独。不过,孤独也有差异。在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我也曾故作孤独。后来真正经历孤独了,也曾苦恼过,也曾打着享受孤独的旗号排遣孤独。现在,孤独依然随行,但更多的有了一种逐渐的习惯和麻木的心态。感觉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竟然道尽这样的心路历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今,我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出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还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阶段。感觉此时的自己,年轻的有些苍老,又染上了些不甘心的沧桑。有点“鬓未白,心先老”的感觉。
在不苍老的年纪里说沧桑,未免滑稽,但是,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没有这样的感觉呢?躺在舒适圈里的我们,慢慢被平平淡淡的生活消磨了意志,慢慢被一尘不变的习惯消磨了激情,慢慢被舒适懒散消磨了年轻的心态。提前养老,变成了常态;二三十岁的身体,六七十岁的心理,变成了自我调侃。在本该张扬的青春韶光里,如此这般,自我安慰。我想问,这样真的好吗?囚禁在舒适圈里的自我,是时候刑满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