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舒晋瑜的《说吧,从头说起》是一部文学访谈录。作家苏童说她是“一个文学的战地记者”。批评家施战军说她与作家之间的对话是“敬业、专业、深谙、深爱”。这些访谈,按批评家白烨对此书的评价,是另种方式的文学考察,别样形态的文学批评。
我认识的舒晋瑜,多年来一直在跟踪作家们的作品,不失时机地进行推广宣传,为中国的文学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在一份叫《中华读书报》的报纸上,或者其他报刊上,都可以时常读到她与作家互动和对作家作品评介的大块文章。舒晋瑜是一位勤恳敬业的记者,也是一位称职的文学批评家。
文学访谈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些简短提问,剩下的是让作家说,把自己原原本本地说清楚,是在考验作家的表达水平。其实不然。舒晋瑜在对每个作家的访谈前面,或者中间,都有她的精彩评介,而且篇幅不小。这种访谈文章结构新颖,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心迹进行了巧妙镶嵌。另外,这些访谈对一个作家的提问达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可以看出舒晋瑜的野心,这就是:必须将一个作家的创作进行全面的回顾、梳理和总结,而不是浅尝辄止,即兴采访。那么,她要花的功夫就是对一个作家浩浩荡荡的作品大致浏览一遍,有的必须精读,然后设计她的一个个有独到思考的提问,有时还要代读者提出某些疑问,让作家解惑。创作、人生、反响、评论、争议……这些功课要做得很细。她对一个作家还不仅仅是了解,而是要深切的理解,要沉入这个作家的内心,要倾听作家对艺术、对社会的发言,要知道他们的写作甘苦,要体会他们的灵魂表达。只有这样,做作家的知心人,才有可能完成一个圆满、完整、有视野、有深度的访谈。
本人接受过各种访谈,也对某一部作品与舒晋瑜不止一次进行过对话。我深感提问是一种高深的技巧。这部书充分展示了她的风采。从对如此众多的作家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智慧,对于好的、坏的,她的问题都很机智,有时直率,有时绵里藏针;但对作家则都充满了理解的温情,对他们走过的路充满了崇敬之情。冷静的分析,准确的表达,没有廉价的图省事的吹捧,没有偏激的让人下不了台阶的诘难,也没有太过生僻的太专业化的探究,一切都是读者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话题,但却有很高的水准,这是舒晋瑜访谈的特色。
一般来说,作家会写的多,会说的少,生活中大多讷于言辞,引导作家放开说话,从头说起是件难事,但舒晋瑜做到了。在舒晋瑜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作家们的一次次回答饶有趣味,恨不得把自己的家底全抖搂出来,滔滔不绝,喋喋不休———有的朴实,有的幽默;有的真诚,有的也狡猾;有的美化自己,有的欲言又止———但思想深刻、表达精粹的不少,尤以韩少功、张炜、王安忆为最,妙语连珠,睿智闪烁。我们经由这本书知道了许多,比如我们知道了阿来的《尘埃落定》辛酸的投稿经历;知道了陈忠实有多年时间每年只发一个短篇;知道了迟子建的小名叫“迎灯”,知道了她发表第二篇作品之后去姥姥家,把50元钱压在姥姥的被子底下;知道了格非叫刘勇,还差点成了木匠……
通过这些访谈,读者冷暖自知。它不仅检验着作家的水平高下,真诚多寡,也记录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人生历程、写作历程、投稿历程,给中国当代文学建立了一份独特的档案。这个工作必须持久地做,这是对耐力与恒心的考验。事实上舒晋瑜还在做,且做了更多,限于篇幅可能未收入。
这部书对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和学生有着很大作用,对喜欢这些作家们的读者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接触、窥视作家生活的好机会。
舒晋瑜的文字我非常喜欢,她的评论不是枯燥古板的学院批评,也不是记者式的浮泛报道,而是充满感情、文字优美的文章。比如此书中在表达她对格非小说的感受时写道:“有时像又密又急的秋雨滴落无边的湖面,有时像飘飘扬扬的雨丝遮掩参差的屋宇。格非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优美的诗意,让人不由自主裹进江南小镇弥漫的雾气。”这样的文字不仅是文学批评,而且也是文学本身,是美丽雅致的。在这部访谈录中,像这样对作家作品倾情品读的文字俯拾即是。可见,舒晋瑜不仅仅是一个记者,也是一个文学批评者,一个高品位的文学鉴赏家,她与王蒙对谈《红楼梦》的章节就十分专业和学术,完全是设坛论道、风来雨往的气派。
虽然,我认为有关个别作家的访谈并不适合收入这部书,但完全不影响整部书的分量。这是一部厚重的、在当代文学史上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经典读本,舒晋瑜所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是一个庞大的文学工程,是举众人之力也无法完成的奇迹。从这一点来说,我对她的热情与敬业、恒心与努力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期待她的第二部……
(作者系湖北省十届政协委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