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沁园春•仙霞关

  • 作者: 写手孙世元
  • 发表于: 2022-09-21 07:55
  • 字数:18035
  • 人气:1248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1
  • 分享:

词林正韵•第七部(平声)•一组韵•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苏轼正体。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绝塞披云,危城载月,驿堡冲烟。
恰钱塘浩渺,仙霞苍莽,三爿拔地,一线通天。
闽赣咽喉,浙徽锁钥,泣鬼惊神五道关。
黄巢道,任凶途未卜,险象生还。

昔时贼破金銮。朱由检、自裁吊景山。
怅由崧称帝,荒淫覆灭,常淓监国,首级离肩。
聿键登基,亡于郑氏,聿鐭英魂为祖捐。
叹永历,竟一家数口,命绝弓弦。

注:
仙霞关------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西南,地处福建、浙江、江西3省交界处,为中国古代关隘,其周围百里为崇山峻岭,山高谷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并称中国四大古关口。

仙霞苍莽------仙霞岭山脉东起衢州、丽水两市交界处,向南延伸进入遂昌县境内至浙闽交界交界处,继续延浙闽交界延伸,接洞宫山脉;向西南延伸至浙赣闽交界,接武夷山脉;长约100余千米,其主峰大龙岗海拔1503米。

三爿拔地------位于浙江衢州江郎山,以雄伟奇特的“三爿石”著称于世,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之称。三座石峰呈川字形排列,分别称郎峰、亚峰、灵峰。石峰高369米,状如天柱,直插云霄,三峰之间有大弄、小弄可出入。

一线通天------即丹霞山一线天也称福音峡。这里悬崖相依,两山并立,相距不过数尺,远观之则只见蓝天一线自峡中露出,故名“一线天”。据传济公忽一日至丹霞山,见此山红光瑞气,原来是烧木佛修炼福地,遂落下云头访烧木佛共证佛法,如此九九八十一日竟至忘我,道别而去时竟把僧帽、草鞋遗留在这里,变成了僧帽峰和仙履石,人立在峡中,面向南大喊,则此人将有福缘。故此,峡名为“福音峡”。

五道关------仙霞关不是孤立的关隘,而是由五道关口所组成。第一关,关门雄伟,全部是用条石建成,设有双重大门,门为拱卷顶,关门两边都是高山,若关门紧闭,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沿第一关口向上攀登到第二关,是由宽约2米、长约1公里的曲折盘绕古道相连接,古道有1195级,用石块铺砌而成。第二关位于两侧山峦之间,横亘谷口,关前有一段60~70米古道特别陡峻。穿过第二道关,便登上仙霞之巅,再向上经过87级石阶,约1公里处,即为第三关。第三关位于仙霞岭向西北延伸至龙门岗,海拔1454米,过第三关后,古道即盘绕向下,至第四关。第三关、四关均倚建在南侧山脊,再经龙溪至小干岭鞍部,即为第五关,已坍塌。

黄巢道------即仙霞古道,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于山东率农民起义,攻取河南。乾符五年,十万义军乘虚渡江南下,破江西鄱阳、上饶,后攻宣州不克,乃引兵转战浙西,在绵亘浙、闽的茫茫群山之间,沿仙霞岭开山伐道700里,入闽取建州,成为当今著名的仙霞古道,并设仙霞关。据《东舆纪要》载:“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在石道上踯躅咏叹,仅南宋一代就有许多诗坛杰出人物,如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所以说,仙霞古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商旅之途,还是一条“宋诗之路”。

朱由检------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检受封信王。五年后,明熹宗朱由校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他即位之初,就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后因陕西和河南等地连年天灾,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廷剿抚失宜,导致其中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坐大。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由崧称帝----- 由崧,即朱由崧,南明首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正月,怀庆(今河南省沁阳市)有农民军进攻,朱由崧逃亡到卫辉,投奔潞王朱常淓。三月初四,卫辉也有农民军进攻的警报,朱由崧随潞王逃往淮安,与南逃的周王、崇王一同寓居于湖嘴舟中。三月十一日周王朱恭枵薨于舟上,三月十八日福王朱由崧上岸,住在杜光绍园中。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的消息传至淮安。然而,崇祯帝虽在北京殉国,但留都南京以及南方各省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此时,南京诸臣皆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帝。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朱由崧至浦口,魏国公徐弘基等渡江迎接。翌日舟泊观音门燕子矶。四月三十日,南京百官迎见朱由崧于龙江关舟中,请其为监国。朱由崧身穿角巾葛衣,坐于卧榻之上,推说自己未携宫眷一人,准备避难浙东。众臣力劝,朱由崧同意。五月初一,朱由崧骑马自三山门环城向东,拜谒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五月初二群臣至行宫劝进,朱由崧以太子及定王、永王不知下落,且瑞王、惠王、桂王均为叔父行,应择贤迎立。诸臣再三劝进,朱由崧根据明代宗即位的故事监国。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也就在这一天,吴三桂引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北京。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

荒淫覆灭------朱由崧被拥立为帝后不仅不关心家国大事,还在清军南下之际,感叹“后宫寥落,旦新春南都无新声”,下令广选美女,广养戏班。马士英、阮大铖之流便投其所好,找来戏班美女轮流入宫,以供淫乐。弘光元年正月,朱由崧醉后竟兽性大发,将两位幼女奸淫致死。另外,由于纵欲过度,朱由崧还请“医生”郑三山进宫教授房中术,命人捉蛤蟆配制春药,南京的百姓因此叫他“蛤蟆天子”,可见其“沉迷酒色”,已经达到无可附加的地步。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对朱由菘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认为“这位弘光皇帝,偏信马士英,一切政务,全然不管,专在女色上用心”。朱由崧这个臭名昭著的“性瘾”患者,如此折腾仍不能满足需求,宫中妃嫔侍女不够,就令太监大街小巷去“选淑女”,看见有几分姿色的女孩,无论出身,无论年龄,一律强行带入宫中凌辱。而且,朱由崧不仅好女色、有恋童癖,还喜好男色,对一个叫张执中的漂亮小太监尤为喜爱,常带在身边,同食同寝。此外,朱由崧当上皇帝后还干出了杀妻弃子的事情,将原配童妃拷打致死,不认六岁的儿子,一个荒淫无度,甚至残忍变态的昏君形容,跃然纸上。就此来看,张廷玉等人编纂的《明史》,将朱由菘评价为“性闇弱,湛于酒色声伎”。由此可见,史籍记载下的朱由崧简直就不能算一个人,而是禽兽,是恶魔。朱由崧在位仅八个月,公元1645年五月,清军攻克南京。随后,多铎大军追击弃城而逃的朱由菘至芜湖,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危亡时刻,朱由菘仍然手拉着自己爱妃的手,绝不放开。朱由菘的荒唐表现,终于引起了众怒,于是,以明朝总兵田雄为首护送朱由菘逃亡的将士们,将朱由崧五花大绑献给了清军。次年,朱由菘和一众明朝宗室皇亲国戚被斩杀于菜市口,找崇祯皇帝去了。

常淓监国------常淓,即朱常淓,号敬一,自称敬一主人、敬一道人。朱常淓的父亲潞王朱翊镠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弟弟,万历之母李太后的爱子,坐拥田地四百万亩,为明代藩王中占有土地最多的人,富甲一方。这就使得儿子朱常淓嗣封之后,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于是,从来不愁吃穿的朱常淓厌恶尘世尘务,迷醉于书画古董的收藏当之中,除了收藏,朱常淓还专门编撰了琴谱《古音正宗》,监制了数以千计的仿古琴,世人称为潞琴。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大顺军左营制将军刘芳亮率部沿黄河北岸进军,占领了怀庆府(今河南沁阳),潞王封地卫辉朝不保夕,于是,朱常淓收拾财宝细软携带家眷渡河南逃淮安。且说,马士英与弘光帝朱由崧在溧水失散后,指挥四百多名贵州兵护卫弘光母亲邹太后继续按之前既设路线奔往浙江。到广德州,马士英本拟入城打尖,知州赵景和看这伙人衣衫不整,神态狼狈,坚决不相信他们是大明朝大学士、太后,打死也不肯开城。马士英情急之下,挥军破门而入,斩赵景和,饱掠城中财物扬长而去。五月二十二日,马士英抵达杭州,此刻,奉弘光旨意移居杭州的潞王朱常淓以及在杭州的官员都来朝见。六月初,阮大铖、朱大典和总兵方国安等从芜湖仓皇而至,他们带来了黄得功兵败自杀、弘光帝被俘的消息。马士英欲哭无泪,大明王朝不能就此算完,一帝被擒,再立一帝,只要一息尚存,就不放弃复国之念!去年五月议立新君之际,不是有两个新君候选人吗?弘光帝朱由菘之外的另一个候选人潞王朱常淓现在就在杭州!于是,马士英立即会同在杭州的官僚牵头议请潞王朱常淓监国,此议,很快得到大家一致赞成。六月初七日,文武官员朝见邹太后,请以太后的名义发懿旨命潞王监国。邹太后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随即发旨给潞王:“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先俱在,今可遵行。”然而,潞王朱常淓的政治野心并不大,能不能登上帝位,并不很以为意,特别是现在长江天险已失、南都已陷,且去年南京立国时可以依仗的左良玉大军和黄得功四镇兵力已经一扫而空,任监国、登帝位,危险系数极高。可想而知,当接到太后传令监国的懿旨,朱常淓坚拒不从。邹太后涕泣俱下,反复劝说下,到了六月初八日,朱常淓才勉为其难答应。

首级离肩------按说朱常淓这个“贤王”监国,应该是人心大悦之事。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常淓却是个十足的胆小鬼,监国次日(六月初九日),就以割让江南四郡为条件,派陈洪范去与清军议和。然而,这个陈洪范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他在弘光时期北使团北上的时候就已经投降清朝了,被清廷派遣南下充当内奸,被人称为“活秦桧”。当他和清方统帅博洛勾兑好之后,便回到杭州劝说潞王降清。再说多铎根本没把这“江南四郡”的小小筹码放在眼里,手脚不停,连收南直隶十四个府、州,兵锋直摧杭州。清军来势奇快,六月十一日,便进抵塘西。实际上,此刻的南明还有方国安率领的一万多名明军,不说和清军决一死战,守城还是足够的。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一部明军与清军于杭州湧金门外激战之时,潞王还是刷新了他的下限,他“以酒食从城上饷满兵”。潞王这种荒诞行为足以他是南明历代王朝里面最昏庸的统治者。方国安等人见此状大为愤慨,遂渡过钱塘江而去。十四日,潞王投降,清军占领杭州。随即清军又招降了绍兴、宁波等明朝府县。多尔衮认为南方已经基本平定,于是下令多铎等部南下的清军返回北京,九月初四,多铎军北归,顺便就把潞王以及几位避居浙东的藩王带回去了。到达北京之后,朱常淓于十一月上疏清廷“恭谢天恩”:“念原藩卫郡蹇遭逆闯之祸,避难杭城,深虑投庇无所。幸际王师南下救民水火,即率众投诚,远迎入境。”对清廷给以“日费”、“房屋”感激不尽,表示要“结草啣环”、“举家焚顶”祝颂清朝统治者“圣寿无疆”。可是,清廷根本不吃这一套,表示“不知感恩图报,反妄有推立,潞王等私匿印信将谋不归”。什么意思呢?你就歌功颂德吧,我假装没听见。然后于隆武二年五月(即潞王降清的第二年)就把这些明朝藩王,包括弘光帝朱由崧全部砍杀殆尽。潞王朱常淓的降清,导致了后来唐鲁的对立,甚至是唐桂的对立,严重地削弱了南方的抗清力量。可以说,他可以作为民族败类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推动清朝消灭南明势力的“大功臣”。而所谓的“贤”,只不过是东林臣子为打压福王势力而编造的巨大的谎言。

聿键登基-----聿键,即朱聿键,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万历三十年四月初五日(公元1602年5月25日),生于唐王府,母妃毛氏。朱聿键的祖父老唐王朱硕熿惑在嬖妾,心里一直爱惜小妾生的儿子,憎嫌朱聿键之父(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于是,他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当时朱聿键才12岁,幸亏暗中有个小官张书堂帮忙送些糙米饭,在囚房中,朱聿键父子苟活了十六年。身处牢笼,朱聿键埋头苦读,钻研儒学典籍,没有浪费光阴。朱聿键的父亲气息奄奄,在快要熬出头时,却被急切想袭唐王王位的弟弟在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毒死。老唐王准备封爱妾的儿子为世子,还想取消了朱聿键的世子地位。结果,地方官员陈奇瑜吊唁唐世子时,警告老唐王说,世子死因不明,贸然改变世袭人选,说不定朝廷日后会怪罪。老唐王害怕王法追究,赶忙立朱聿键为“世孙”。同年老唐王也去世。公元1632年(崇祯五年)朱聿键继为唐王,封地南阳。崇祯帝赐其皇明祖训、大明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孝经等书。朱聿键在王府内起高明楼,延请四方名士。然而,朱聿键锋芒早露,在宗室换授等问题上与崇祯朝臣多有冲突,得罪不少王公大臣,且明目张胆为其父亲当年被毒死一事复仇,于是在公元1636年(崇祯九年)七月初一,朱聿键下令杖杀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已死)、安阳王朱器埈(未死)。当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护国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乃班师回南阳。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当时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诏书,将其废为庶人,并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朱聿键关进凤阳皇室监狱。随后,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朱聿键高墙圈禁期间,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用墩锁法折磨,朱聿键病苦几殆。熬了七年,终于能保住生命。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明朝的凤阳巡抚路振飞到当地巡视,前往监狱拜见朱聿键。朱聿键当时已经被磨掉许多锐气,待路振飞彬彬有礼,使后者对他好感非常,并派人对这位唐王加以特别护理。后路振飞向崇祯帝上疏陈高墙监吏凌虐宗室状况,请加恩赐宗室。下旨杀欺凌唐王之陵监石应诏。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南京拥从洛阳逃出的福王朱由崧为帝,在南京即位,改年号弘光,实行大赦。在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囚在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南京礼部请恢复唐王故爵,朱由崧不允,并令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但朱聿键贫病不能多行。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朱聿键赴平乐途中,在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覆灭,遂至嘉兴避难。六月,朱聿键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朱聿键谈及国难,泣下沾襟。后朱聿键被郑鸿逵护送,前往福建。而朱常淓最后在众人推戴下于杭州称“监国”(代理皇帝)。清军杀到时,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朱常淓与属下没做任何抵抗,向清军献城投降。途中在浙江衢州闻得潞王常淓已在杭州降清,于是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商议奉朱聿键为监国。公元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黄道周第三次请朱聿键监国疏,十七日,朱聿键行至浙江衢州,就在检阅军队时发布誓词,表示将亲提六师恢复中原,表明他已公开接受监国重任。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监国。闰六月丁亥(初七)至福州,以南安伯府为行宫。二十天后,朱聿键于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

亡于郑氏-------隆武帝朱聿键在举行登基大典仪式当天,大风雾起,拔木扬沙,掌玺官的坐骑受惊,玉玺摔落,碰坏一角。众人心惊,皆认为兆征不祥。虽然如此,隆武君臣还是很有平复天下的决心,锐意恢复。应该说朱聿键是南明诸位皇帝中较有能力的皇帝,他从监国起到即位期间,在政治、军事、文化与外交各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成就。朱聿键即位后,为了报答郑氏家族拥戴之恩,立即赐封靖虏伯郑鸿逵为定虏侯,南安伯郑芝龙为平虏侯,封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苏观生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肯堂为兵部尚书,何楷为户部尚书,周应期为刑部尚书,郑瑄为工部尚书。隆武政权建立后,除了福建地区在其直接管辖外,两广、江西、湖广、云贵、四川等省区的原明朝地方官以及江南等地的抗清首领,多半先后承认朱聿键的最高领导地位。与同时并存的浙东鲁王政权相比,它的权威要大得多。顺治二年六月隆武帝朱聿键由杭州至福州的途中,他曾让郑鸿逵出榜安民,宣布“除下程小饭,该县官备办外,一切支应,并一切无益等事,俱各免行”,“敢擅取民间根薪粒米,一旦发现,定捆打八十,割耳游行,决不轻饶”。即位不久,朱聿键又下令:“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玉各器皿,止用寻常布帛。”有一次,皇后让司礼监觅女厨十名,朱聿健即断然制止,说:“不可轻选,失朕大信。朕宁自苦,以慰民心。”朱聿键的心思不用在个人享乐上,这就是使之得以勤于政事。史载,他“长斋布素,日与大臣讲求政治于便殿,复性喜书籍”,“手自披览,常丙夜不休”。他对关心政事的大臣非常赞赏,遇到这种情况,就与之约定办法,以共同把政事迅速办好。由于朱聿键勤于政事,便能发现民间疾苦,从而设法解决。他发现有些地方百姓累于贪政,于是给这些地方去的巡按御史规定出“十六字”方针:对老百姓是“先教后刑,先请后发”,对官吏“小贪必杖,大贪必杀”。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物,朱聿键难免有其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他将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当作中兴明朝的斗争对象之一,即是其局限性之一。此外,他还多次镇压福建地区的农民起义,也同样表现出局限性。然而,在南明诸政权的主持人之中,朱聿键毕竟是少有的一个很想有作为的人物,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史书称之为“英才大略,不能郁郁安于无事”。其实,早在南阳为藩王时,朱聿键已积极从事政治活动,颇有抱负,导致他遭受囚禁的勤王一事就是其中一个突出事件。后来历经患难,磨砺更坚。弘光政权覆灭后,他把中兴明朝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纵观隆武政权的兴与亡,恰巧印证了这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朱聿键是由郑芝龙为首的郑氏家族扶持上台的,但是,他最后也是因郑氏家族而败亡的。当隆武帝屡次下决心北伐抗清,郑氏兄弟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因隆武帝处在福建郑氏的控制区内,让他始终调不动军队。加上当时,在浙东的鲁王朱以海政权,又为争夺所谓正统地位而派兵攻打隆武帝,使隆武帝四面树敌,忙于应付。可以这么说,尽管朱聿键本人很有抱负,但隆武政权却是难有作为的,其中的原因有三。第一,握有实权的大将郑芝龙,只关心个人权势,对隆武帝朱聿键“中兴大明”的目标毫不热心。由于朱聿键入闽为帝是郑鸿逵、郑芝龙所拥戴的,朱聿健即位后郑芝龙的权势更大,于是“内外大权,尽归芝龙”。连朱聿键在其所写的《戒政文》中,也不得不把郑芝龙和郑鸿逵两兄弟列为“不待节制”,可以“自师其心”的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朱聿健在隆武政权中不过是个傀儡。如果说,郑芝龙与朱聿键心心相印,同仇敌忾,朱聿键中兴明朝的志向,才有实现的可能。遗憾的是,事实与之相反,郑芝龙关心的只是个人的权势,即所谓“徒自贵倨,欲生杀予夺出己手”。至于朱聿键孜孜以求的中兴明朝的目标,在郑芝龙的心目中,根本没有地位。当初他拥立朱聿键就是很勉强的,史载,朱聿键入闽时,“芝龙意颇犹豫,而以其弟鸿逵所迎,勉就约”。隆武政权建立后,他亦“殊无经略中原之志,不思为朝廷谋恢复,襄中兴”。郑芝龙之所有不能与隆武帝朱聿键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乃是由于他是个“居闽海为奇货”的投机家,既无封建正统派的忠君思想,也未因清朝的民族歧视政策而产生反抗民族压迫的观念,无论朱聿健还是清朝,都不过是他谋取个人之利棋盘上的一个棋子而已。第二则是朱聿键恢复江山的心情相当急切,一上台就下令北伐,但郑家兄弟以各种理由推脱。朱聿键没有自己的部队,所以一直无法北伐,后来大臣黄道周上疏隆武帝要求自己带兵北伐,朱聿键同意。黄道周于当年九月带领门生和临时招募的1000多人和10匹马北伐。不久,在江西婺源兵败被俘,黄道周于第二年被清朝处死。第三则是郑芝龙早已暗中有投降清兵之心,这就造成福建各关隘均无人把守。不久郑芝龙果然投降清朝,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清军在浙江等地一路大胜,先后攻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很快攻陷郑鸿逵所守的仙霞关,直入福建。于此之前,朱聿键逐决定御驾亲征,带领一千多人从福州出发,到达与江西交界的建宁,后建宁被清军攻破。公元1646年9月29日(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因闻讯清军已攻入仙霞关,只得逃出延平,想取道汀州去江西。不料,清军继续追杀隆武帝,明军将领纷纷被清军射箭而亡。隆武帝最后终在逃入汀州府堂里时被乱箭射死,一说隆武帝在龙岩被清军抓获,绝食而死,时年44岁。尽管说法不一,但南明隆武政权随之灭亡却是不争的事实,让人惋惜的是,隆武政权前后存在仅仅一年出头。

聿鐭英魂为祖捐------聿鐭,即朱聿鐭,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明绍宗朱聿键之弟,南明第三位皇帝。隆武帝朱聿键死后,朱聿鐭在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十一月初五,即在桂王朱由榔称监国的半个月之后,作为南明明绍宗朱聿键(隆武帝)之弟的唐王朱聿鐭,被大学士苏观生、大学士何吾驺、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礼部侍郎王应华、湖广左布政使曾道唯等人,打着“兄终弟及”的旗号,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绍武政权”,而广东广州因而成为南明绍武政权的临时国都。绍武在广州登基之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匆忙逃亡广州之时,因为想要抢占帝位匆匆登基,连龙袍都没时间赶制,绍武帝在登基之时的龙袍,还是向粤剧里的戏人所借。不久,绍武帝朱聿鐭与肇庆的永历帝朱由榔开始互相抗衡
两人在争夺正统的过程中,绍武帝先派出军队攻打永历帝实际控制的肇庆,而永历帝这头也派兵反击,两人投入的兵力都在数万之众,损失也非常惨重。就在二人争夺不休时,李成栋率领的清军接连占据了潮州、惠州、已经向广州步步逼近。这个李成栋少时跟随李自成部下高杰为盗,号“李诃子”,后随高杰归附明朝,累官总兵,驻守徐州。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满清豫亲王多铎和兵部尚书张存仁征江南,李成栋率所部剃发投降满清,并充当鹰犬跟随清军攻打浙江、福建、广东,参加多铎和张存仁制造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擒杀南明绍武帝朱聿鐭,杀害反清势力陈子壮、张家玉(与陈邦彦并称“岭南三忠”)。南明永历二年(公元1647)授广东提督,加左都督衔。永历三年(公元1648)正月,李成栋与满清两广总督佟养甲不合,聚众反清归明,封惠国公。大明永历四年(公元1649),李成栋出兵江西省,兵败坠水而死,此是后话。至于绍武帝面对来势汹汹的李成栋,竟浑然不觉仿佛蒙在鼓里,因为清军用缴获的地方官印给绍武帝传达了太平的信号。于是就在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十五日这一天,绍武帝与苏观生正在国子监巡视,文武百官也一同随行。而李成栋已经抵达广州城附近,并派遣三百清兵进入广州城外的北花山,又派遣十几个精兵混入广州城。随后,这十几个混入城中的清兵便脱去伪装,露出他们的辫子,大声呼喊“大清军队到了!”并随手斩杀众人。广州城中的百姓顿时四处逃窜,城中乱成一锅粥,清军的大队人马也趁机从东门冲进广州城。此时,绍武帝这边也有人赶来报信,说是清军已经入城,但苏观生却不相信,还认为此人妖言惑众将其处斩。不久之后,清军压境的消息再次传来,苏观生这才相信清军是真的来到眼皮底下,连忙下令关闭城门。而这时,邵武朝的精兵都派去肇庆对付朱由榔了,短时间根本无法调回,因此苏观生只能率领城中部队抵抗清军,双方交战了一夜,血肉横飞。原本清军已经打算撤退了,但此时内奸谢尚政却打开城门,箪食壶浆以迎敌师,清军主力鱼贯而入,广州城也随之陷落。苏观生见大势已去,便在城墙上写下了“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个字,随后便自缢而死。此刻,身为皇帝的绍武帝眼看着广州城陷落,自然知道自己再无回天之力,于是便随手拿起一床被子披在身上,打算混在乞丐当中,寻找机会从城墙上爬下去,然而天数已定,绍武帝朱聿鐭没能逃过清军的搜捕,被囚禁在东察院中。朱聿鐭被囚禁期间,李成栋曾派人给他送去食物,但朱聿鐭却拒绝了,他说:“我如果喝你一勺子水,有什么面目见先人于地下呢!”接着朱聿鐭便自缢殉国,保留了一个皇帝的最后尊严。这位南明朝第三位皇帝就此结束残生,享年四十二岁,在位仅仅四十天,而广州陷落之后,在城中尚有24位明朝的宗室藩王,尽数被清军杀害。

永历-----即永历帝朱由榔,南明末代皇帝,在位16年。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明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安宗朱由崧堂弟。父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封湖南衡阳,天启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就藩,弘光元年十一月初四日病死于梧州。第三子安仁王朱由爱(左木右爱)承嗣。隆武称帝后,病重,不久由榔被封桂王。隆武被俘后,于当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 朱由榔称监国于肇庆,随后于公元1646年在广州做了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不久,永历帝倚仗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的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两广一带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不言而喻,绍武帝死后,南明就剩下永历帝一位皇帝了,而永历帝最为倚仗的李定国和孙可望二人也确实英勇善战,在正统已定的情况下,永历帝组织多次北伐,一度收复了湖南局部、四川、广东、江西等地,让明朝遗老重燃希望。那么李定国何许人也?原来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桂林大捷之后,广西全境很快被收复,有些地区的百姓,不等大西军到,便自动将清军驱逐,李定国下令不要乱杀无辜,先安置百姓,明将胡一青、赵印选、马宝等相继归顺李定国。为此,李定国在桂林七星岩摆下酒宴,庆祝胜利。他对兵部尚书刘远生说:“文、张诸公(指文天祥、张世杰)其精忠浩气,固足以光昭青史,为天地生色,然吾侪之对于国家,窃不愿有此结果也。”表达了他决心收复被清军占领的土地,恢复明朝的志向。随后,李定国以明巡抚徐天佑守桂林,又率军北上直捣湖南,连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国进攻衡州(湖南衡阳),守将沈永忠再次弃城逃跑,长沙巡抚金廷献沿长沙逃至郫州,监司以下官员都逃遁一空,清军还没有到来,整个湖南的清军却都跑光了。李定国在衡州安设官员,休整部队,准备继续北进。与此同时,李定国又命令马宝率广西明军东取阳山、连州,占领广东西北部,派马进忠、冯双礼北取长沙,攻占常德、岳州,命高文贵东进江西,连下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围攻赣西重镇吉安。李定国自七月出兵以来收复两个州,十六个郡,大致有三千里的土地重新回到南明政权手里。取得了史称“湘桂大捷”的胜利。李定国的部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纪律严明。明遗老李寄描述说:“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指在长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清军在湖广接连失利,使清政府大为震惊,急忙命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趋长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谨亲王尼堪任定远大将军,率领三贝勒、八固山共十五万精兵朝长沙扑来。面对强敌,李定国进行了周密的布署:大西军暂退出长沙,引诱清兵渡湘江,将冯双礼、马进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过衡山,李定国从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击,冯、马二将背后出击,两军相夹,合歼尼堪。但这一计划却被冯双礼透露给孙可望,孙可望不想让李定国立功,却暗自想着怎么陷害他,于是密令冯双礼退出伏击,马进忠见状也撤离了战场。那么孙可望何许人也?原来孙可望也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的权臣。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出身贫苦的孙可望参加义军,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成年后,勇敢、狡奸,每遇敌,他率部下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因为他识字,又机灵,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公元1644年八月(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节制文武。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期间,孙可望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并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孙可望向清军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贵州,隶属汉军正白旗。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病死,一说在狩猎时为清军射杀,汉奸终归无有好下场,此是后话。再说眼下,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进抵衡州,李定国在蒸水率军出击,接着转战到城北香草庵、草街,不分胜负,为此李定国准备采用伏击战术。二十四日,双方再战,李定国佯装败退,尼堪紧追不舍,追至演武亭,一声炮响,大西军伏兵四起,团团围住尼堪,李定国手举大刀,将尼堪一劈两半。清军失去主帅,大败而逃。李定国缴获了尼堪的铠甲、绣旗,正准备乘胜追击,才发现冯双礼、马进忠未到,派人侦察说已退走湘乡。李定国才知自己是孤军作战,无法扩大战果,只得收兵向武岗转移。衡州战役后,李定国叫人绘制孔有德、尼堪画像,刊布粤楚,“露布告捷”。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得清廷朝野震动,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颤栗不已,甚至还有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平分天下讲和的打算。李定国出征不足一年,纵横数省,收复湘、桂,击败清军数十万,掀起了继公元1647年以来的第二次抗清高潮。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然而,北路军由于主将刘文秀由于轻敌,于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十月,在保宁(四川阆中)被吴三桂击败,副将王复臣牺牲。孙可望不仅削去刘文秀的爵号,又拆散其部队,引起大西军将领的不满,由此大西军人心涣散。孙可望看到李定国立下赫赫战功之后,更引起他的嫉恨。对李定国他不仅扣发犒银和制止永历帝封其为西宁王,而且千方百计想加以谋害。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正月,孙可望怕李定国日后拥兵自重,对自己不利,便率“驾前军”东进沅州。此时李定国屯兵宝庆,侦知清兵放牧湘江东岸,在道路中设伏夺其马匹,孙可望三天中来信七封,催李定国前来议事。李定国只好放弃奇袭前往。行至紫阳渡口,刘文秀之子秘密派人来告:”孙可望让你回去就是想杀了你“。李定国听罢流着泪说:”孙可望仍有盗贼的心态,不可和他共事,但是我还是要真诚对他。“ 随后致书孙可望:”今天好不容易取得这么好的局面,成败就在眼前,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恢复大明江山,请你不要听信谗言,使我们自相残害,希望你能够三思呀。”孙可望接信后恼羞成怒,领兵前去攻打。李定国为顾全大局,避免自相残杀,迫不得已决定离开湖南赴广西全州。他对部下说:“今天我们取得这么大的胜利,一旦有误,就前功尽弃了,但是反清复明,我们这么能半途而废呢?”于是,诸营中跟随其南下的部队约有五万,未跟随者都说失去这次战机太可惜了。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二月,清军已得知孙、李内哄,派贝勒屯齐再入湖南,与孙可望的“驾前军”在宝庆相遇。由于“驾前军”骄傲轻敌,被清兵杀得大败,孙可望急忙逃往峒江,衡州、武岗、靖州、辰州、沅州、黎平等州郡均陷于清军之手,民死者将百万,李定国之精锐亦挫者殆半。清平南王尚可喜随即派舟师夺取梧州和桂林。由此,李定国和大西军将士取得的大好局面,被孙可望破坏殆尽。二月底,永州被攻陷,李定国移驻龙虎关(湖南桃川西)。三月,广东义师罗锦鼐迎接大西军入粤,广东再次掀起抗清运动。李定国连破开建(广东封开)、德庆,直抵肇庆城下,又分兵攻克四会、广宁、三水,完成对肇庆城的包围。三月二十六日,大西军三面围攻肇庆,但由于清军拚死抵抗,围攻一月未破,清将耿继茂发铁骑兵来救,农民军被迫撤围退军柳州。洪承畴闻其败,曾派人招降,李定国置之不理。李定国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平定广东,便于六月主动致书郑成功,邀他会攻广州,但由于联络不便,郑成功误期,郑、李第一次联合行动未能实现。随后,李定国不仅在广东失利,在广西的进展也不顺利。七月十三日,他率兵两万进攻桂林,围攻七昼夜未克,只得退回柳州,然而孙可望仍要置他于死地。八月,派冯双礼偷袭柳州。李定国早有准备,暗地伏兵于江口芦荻中。当冯双礼来攻,便以精锐抵挡。冯连忙退兵,伏兵四起,冯只得自投水中。李定国传令勿杀,晓以大义,从此冯双礼投顺李定国。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明永历八年)五月,李定国进攻高州,清守将张月举兵来归。六月,再攻梧州,虽因清兵有备,不克,但广东、广西各地义师群起响应。十二月,尚可喜、耿继茂及清廷靖南将军朱玛喇率十万满汉兵赶来,清军以铁骑兵冲垮李定国左军,李定国依恃的战象也被惊散,致使大西军全线崩溃。清军乘胜追杀二十里,尸横遍野。李定国只得渡横江焚浮桥解新会之围。李定国撤出新会后,沿途六、七十万百姓跟随撤退,李定国安抚百姓跟随大军撤退,连夜退走南宁。从此,广东高、雷、廉三府,肇庆、罗定所属三州十八县及广西横州、郁林一带全部沦入清军之手,广东义师也随之失败。新会惨败,从主观上讲,与李定国的骄傲轻敌不无关系;从客观上讲,郑成功此时正与清廷议和,拖延了援粤之师,等十二月议和失败,郑成功才派林察率舟师赴粤,李定国早已败退,贻误了战机。同时,孙可望又切断了滇黔的物资援助,这一切终于导致了新会之战的失败。当李定国退抵南宁时,身边仅剩下六千人,从此他企图恢复两粤的事业终于化成了泡影。再说永历帝自从被孙可望接到安龙后,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孙可望自居贵州省城,大造宫殿,设立文武百官,开始的时候还遵守永历帝的名号,后来的行为和皇帝无异。永历帝朱由榔为了保住帝位,与大学士吴贞毓密谋,派使臣往广西召李定国护驾。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十一月,李定国接密敕后,表示:“只要我李定国活一天,就不会让陛下受到屈辱,希望陛下暂时忍受,我这就去救驾,我宁可背负孙可望,也不会背负陛下。” 并告知俟恢复粤东,即来迎驾。不料文安侯马吉翔为讨好孙可望,将此事具告。孙可望便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的罪名,处死吴贞毓等十八名大臣。从此,孙可望更加跋扈,为防备李定国返滇,派刘镇国、关有才屯兵田州(广西田阳),加以阻止。新会之战的失败,也使李定国无法在两广发展。中书金公趾(即金维新)便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翦除奸雄的故事,劝他回师滇黔。公元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永历帝又一次派使臣赴南宁告孙可望“僭逼”之事。李定国接血字诏书,伏地痛哭不能起,表示誓死为永历帝铲除奸逆,恢复江山。此时洪承畴正用“两粤合剿”之策,全力压缩南宁,李定国备受威胁,于是他决计回黔。第二年正月,李定国火速赴田州,守军听说大西军来了,要不逃跑,要不归降,关有才、刘镇国逃跑。孙可望为长期控制永历帝,又立即派出白文选迁永历帝于贵阳。白文选不满此举,便以“舆徒不集”为理由,拖延移跸时间。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国至安龙,于永历帝相见,君臣相抱持痛哭,李定国密誓效命,背出所刺“尽忠报国”四字给南明朝廷大臣,大臣们都说道李定国是大忠臣。经商议,决定迁朝廷入滇。当时,刘文秀和孙可望亲信王尚礼、王自奇、贺九仪等均驻云南,兵力合共五万。二月十一日,李定国抵曲靖,云南守将议论要以兵拒。刘文秀私下会李定国说:“我们认为孙可望是董卓那样的人,但是就算诛杀了孙可望,也难免会出现像曹操那样的。”李定国指天为誓,决不学孙可望。于是两人合计,迎驾本来是孙可望的意思,现在要单独去做了,瞒住孙可望亲信,平安入滇。永历帝改昆明为”滇都”,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白文选为巩国公,所有大事都归李定国处理。李定国虽掌兵马大权,但是十分尊重永历帝,而且给永历帝的钱粮也颇为丰富,但是用人不当,金维新被授予吏部侍郎兼都察院,导致内讧四起,马吉翔则大力拍李定国的马屁。自此,永历朝的腐败之气已在腐蚀着李定国。但对待孙可望,李定国仍从抗清大局出发,希望和解。他曾请刘文秀拿着敕书请孙可望回来,遭拒绝,又送孙可望妻子归黔,仍未达和解。他还不甘心,公元1657年(顺治十四年、明永历十一年)五月,派白文选入黔议和,孙可望竟扣押了白文选,而且把他的部队也给扣住了。李定国又派孙可望旧部张虎去说情,临行永历帝赐虎金簪给张虎,令张虎从中开导孙可望。张虎两面三刀,见孙可望谎称道:”永历帝赐给我金簪,让我杀你。“孙可望大怒,联络王自奇、王尚礼、关有才为内应,内战终于由孙可望挑起。大西军绝大多数将士反对内战,孙可望部将马进忠、马宝、马惟兴密谋帮李定国,一致要求还白文选兵权。孙可望不知是计,便任命白文选为征逆招讨大将军,马宝为先锋,自己另率一军随其后,合兵十四万,以“清君侧”之名出师。九月,孙可望部队抵交水(云南沾益),李定国、刘文秀领五万人抵挡,因兵力悬殊,人心浮动。这时白文选来告诉李定国:“赶快去出兵迎战,他们已经都准备好了,迟了我们会吃亏的。“李定国才下了交战决心。孙可望估计昆明空虚,又派马宝、张胜前往偷袭,与王尚礼里应外合,马宝又告李定国。九月十九日,双方在交水河畔会战,白文选率铁骑直冲马惟兴营,马军却掉头冲向孙可望营。孙可望大惊失色喊道:“怎么诸将都叛变了”然后落荒而逃。李定国挥师前进,孙可望的各营将士都大喊“迎晋王”,孙可望大败。刘文秀、白文选追孙可望溃卒,李定国还师昆明,结果马宝反正,张胜被擒,王尚礼自尽,内战平息。孙可望倒行逆施,众叛亲离,从者仅数十骑,所过镇将皆闭门不纳。时冯双礼守贵州,佯装追兵到,孙可望携妻子财宝投降洪承畴。清廷封他“义王”,但又戒备他,于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借围猎之机,将他射死。交水大捷后,李定国犒赏将士,厉兵秣马。但是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原来孙可望的部队称为“秦兵”,而跟随他的部下称为“晋兵”,招致不少原来孙可望部下的不满。同时,李定国对刘文秀收编孙可望溃卒三万练以备边之事,也不高兴,于是后来召回,使的刘文秀郁郁不自得志而死,由此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孙可望投降后,向洪承畴献出了西南地区的地图,并且告诉了大西军的具体情况 [107] ,使清军摸清了底细。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明永历十三年)二月,清廷决定分三路大军攻贵州:平西将军吴三桂同都统李国翰领北路军从四川进攻,征南将军卓布太领南路从广西进攻,靖寇将军罗托同大学士洪承畴领中路,从湖南进攻。本来大西军应针锋相对,可此时李定国正在永昌镇压王自奇、关有才叛乱,无暇反击,致使吴三桂陷遵义,罗托克贵阳,卓布太占独山,构成对云南的严重威胁。七月,永历帝任命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他才开始部署反击。但在指挥上,李定国也中了洪承畴的计。当冯双礼要求增兵入黔,出击贵阳时,李定国曾接到洪承畴的来信,称:“某本待罪先朝,志切同舟,惟俟吴王(指三桂)之至,合兵以听指挥,无烦王师远出也。“ 李定国不知道真假,延缓增兵,贻误了战机。八月,李定国才率师东进,又赶上雨季,日行止一二十里,士气低落。相反清兵得到喘息之机,实力增强,开始攻滇。九月,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为三路统帅,进趋云南。至十一月,中路多尼部败冯双礼于鸡公背,陷安庆、曲靖。北路吴三桂都败白文选于七星关。南部卓布太部逼凉水井,陷安隆,李承爵战死。定国闻讯,亲率主力三万人与卓布太决战。双方在炎遮河双河口摆开战场,激烈的盘江大战开始了。农民军英勇阻击,初战告捷。第二天,清军倾巢出动,大西军疏于防备,又刮起北风,金枪失火,燃起山茅野草,清军乘火势猛射,致使农民军全线崩溃。清军攻破了李定国的罗炎、凉水井大营,然后大肆屠杀大西军和当地百姓,军民被杀的不下三、四十万人,李定国的妻子家属均被卓布太抓获处死,大西军精锐部队受到致命损失。但是,这并未使李定国气馁,他说:“事已至此,还有什么说的呢,我就这一颗忠心献给大明,死而后已。”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退回昆明,永历帝召开御前会议,研究今后出路。讲官刘范主张按刘文秀遗表行事,入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李定国提出撤入湖南地区,如果获胜六诏可以攻下,如果不胜可以进入越南,召集东南亚诸国反清义士,航海到厦门和郑成功汇合,共同进行抗清。刘范、李定国均主张先转移,再图恢复。但永历帝的臣僚多为滇人,不愿离开家乡,勋臣沐天波、权臣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则逃入缅甸,永历帝表示同意。李定国军行进止,一以诏敕从事并不敢坚持己见,只是对沐天波说:“公其努力,愿无生后悔而终忆余言也。”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明永历十三年)正月初三,清兵会师昆明,又立即紧追不舍。为了保护永历帝脱离险境,李定国命总兵靳统武领兵四千护永历帝奔腾越(云南腾冲),自己则率精兵六千留永昌(云南保山)阻击。二月,吴三桂又在大理败白文选,气势汹汹追来。李定国决心打掉敌人的锐气,全歼追兵,策划了他生前最后一次激烈的战斗——磨盘山战役。永昌境内的磨盘山“内箐深屈曲,仅容单马”,“定国筑栅数道,左右设伏,大营屯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食饷伏,令毋见烟火”。他估计吴三桂必无戒备,便以窦民望为初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清军进入三伏,“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不出料,二月二十一日,吴军追来,其先锋已进入二伏,却节外生枝,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大惊,急令后撤,并炮击左右伏兵。农民军出伏作战,“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尸堵叠”。磨盘山战役有三分之二的战士战死,清军也死伤大半,后退三十里,包括固山额真沙里布在内的十八名将官都统被击毙。南明遗民刘彬诗曰:“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由于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作战勇猛,使清军再不敢追赶。然而,永历帝在马吉翔挟持下,从腾越逃入缅甸,从此与李定国、白文选失去联系。李定国曾连续上疏三十余封给永历帝都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选强攻缅都阿瓦失利回来,白、李才了解真相,原来缅甸扣住了永历帝。公元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莽达继位。公元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公元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均被吴三桂的清兵用弓弦勒死。七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不久忧愤而死。其后,退守台湾的郑成功集团一直奉永历帝为正朔,并沿用大明永历法统,使用永历年号直到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为止。由此,赫赫大明政权终于彻底灭亡。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2022/9/21农历虎年八月二十六


孙世元,网名: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男,大学文化,三级作家,下过乡,当过兵,修过飞机,开过火车,在铁路多经部门经过商。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八大代表。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小说研究会秘书长,于八十年代陆续发表文学作品,在九十年代晚期开始中、长篇小说创作,曾在《章回小说》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煤台老凿李宝昆》(2001年6期)《无规则游戏》(2002年2期)《辽西炮手》(2003年2期)《谜底在新婚之夜揭晓》(2003年11期)《鬼节》(2004年8期)等省市级文学期刊及各大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古体诗词,散文,影视剧本,理论课题,报告文学很多很多,仅在《中国诗歌网》就发表旧体诗词五百多首,在《江山文学》《觅涯网》《中国网络诗歌》《诗词在线》《中文诗歌网》《大中华诗词论坛》《天涯网诗词比兴论坛》等等大型网媒发表现代诗歌及旧体诗词两千余首。本人从一九八五年第一篇散文《冬登华山》第一篇小说《带号码的路徽》见诸报端起,时至今日已公开发表作品达三百万字。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