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实事求是,《吕氏春秋》的思想精髓

  • 编辑: 觅涯文化
  • 发表于: 2024-10-11 20:22
  • 字数:4563
  • 人气:81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吕氏春秋》是一部争议很大的书,在《史记》中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但高开低走,先是被列入到杂家范畴,后来更是被贬得一无是处,认为其就是个东拼西凑的杂货铺,梁启超说吕书“不足以成一家言”。不过最近笔者在细读这部吕书时,字里行间却发现了四个字:“实事求是”。顿感仿佛解读了二千多年前,吕不韦组织编撰此书时,赋予其的密码,下面从冰山一角刨几个片段来分享一下。

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战争是人类的衍生产物,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时候战争甚至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它永远不会消失,人类社会就是在战争与和平这种对立统一当中发展。


关于战争的评述,大多是持谴责态度的,认为战争是非必须的,是反人类的,我们古人更是有“不战”和“偃战”的传统思想,包括《孙子兵法》也是以“慎战”为主线。但是吕书中却大谈战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吕氏春秋.荡兵》篇中谈到战争自古就有,没法禁止也永远不会消失,并且提出了“义兵”概念,认为古来圣贤之主就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来没有“偃兵”的做法。不能因为害怕噎死就不吃饭,害怕淹死就不敢坐船,原来“因噎废食”成语就来自于吕书啊。


何为“义兵”?就是敢于征讨天下不平之事的正义之师,以往国人都是把反侵略战争当成正义之师,但是吕书中却把主动发起的战争也称之为“义兵”。不过这“义兵”是有前提条件的,往小了说,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往大了说,就是充当“国际警察”。吕书中举例说明道,如果家里没有规矩,就会乱套;如果国家里没有刑罚,就会盗贼丛生;如果国际间没有征伐,有些国家就会胡作非为。就是国家内部,如果遇到暴君,也应该发起“义兵”推翻他,那就是人民的福分与喜悦之事,“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不过说到这,就想到了“一语成谶”一词,吕不韦编撰此书,本来是送给秦始皇的“护国宝典”,但秦始皇并未重视,以至于成为暴君,二世而灭。


吕书中还谈到战争就如同水火一样,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人类;不善于利用它,就会带来灾祸。就像是用药一样,良药可以治病,毒药却是要人性命,所以正义的战争就是治理天下的一副良药啊。听听,说的多在理,全是真知灼见。此刻我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吕不韦是真正看懂战争的人,是真正懂得战争的人,所以才敢于直面战争的残酷,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才懂得以战止战,知道和平与幸福永远不是祈求得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吕氏春秋#

所以在《吕氏春秋.振乱》篇中说,攻击无道讨伐不义就是最大的富报,人民获利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如果禁止攻伐无道不义之事,那才是罪恶,在扰乱天下,危害人民的事务中,这种论调的危害最大。


最近这些年,国内关于“正当防卫”的议论很多,让坏人不敢行凶,让好人得以保护,应该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好人不敢还手却成为主流,不能不说这是社会与法律的悲哀。其实在吕书中,有一段论述完全可以作为“正当防卫”的理论依据。《吕氏春秋.论威》篇中说道:凡是兵器都是凶器,凡是勇武都是凶德,而举凶器行凶德是由于迫不得已,举凶器必定杀人,杀恶人是人民得以生存的手段,恶人害怕屈服,好人就能够生存。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多么贴近民众的心声,多么透彻的真知灼见,实事求是的体现。


何为民本思想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轻之。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不过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吕书中倡导的民本思想相比较,就小巫见大巫了。


首先是身份问题,孟子比吕不韦早八十年出生,但二人身份却大不相同,孟子只是一介布衣,教书先生,一生或游走于列国之间始终不被待见,或教书于学堂之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吕不韦呢,则是身处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吕不韦倡导“民本思想”,那就是与本阶级对着干的事,意义非凡;而孟子呢,更多的是无官一身轻,站着说话不腰疼,可以使劲唱高调。


其次是实用性,孟子更多的是提出一个理念,或者说喊口号的成分巨大,没有可操作性。而吕书中关于民本主义不仅有口号,还有操作手册。如贯穿吕书始终的“无为”思想,在实践中超越了老庄学说,因为吕书中更多的是强调统治者的“无为而治”,而不是让老百姓去行无为之事。统治者的“无为”,带给百姓的就是休养生息,风调雨顺,就是不折腾老百姓。即便是放眼当今世界,受百姓欢迎的、被群众拥护的都是“无为”政府,他们只是为人民服务,不去过多的干预这干预那。凡是把管理人民当成自己职责的“有为”政府,其结果就是折腾民众。


但普通百姓如果要学道家老庄学说,行无为之事,那这个社会也麻烦,个个都成仙儿了,都去逍遥游,社会也没法进步。所以吕书中强调的普通人还是干好普通事,士农工商各司其责,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普通人也不能如老子所说的那样要“绝圣弃智”,而是要学习,要学会明察是非。天下最厌恶的事,莫过于一个人糊里糊涂,是非不分;如果一个人糊里糊涂地,就是盗贼也不约他做伙伴,就是强盗也不跟他玩(夫天下之所恶,莫恶于不可知也;夫不可知,盗不与期,贼不与谋《吕氏春秋.疑似》)。


关于民本思想,吕书中还提出应该效仿尧舜禹时代,择优选择接班人,而不是自家子孙世袭,这民主的有些太超前,难怪始皇帝不乐意了。不过这只是吕书中大胆的提法,在当时没有可操作性,其它更多的提法还是很具备现实指导意义,有实际可操作性。如指导农业生产《孟春》篇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耕作,他告诫统治者们,在春天这个季节里要做到“五要五不”,即要率领三公九卿祭天拜地,祈求五谷丰登;要到皇家田地里亲自种地,率先垂范;要安排官员深入基层,督促农民种田;要发布命令,禁止捕猎幼兽与鸟蛋;要修订祭祀规则,严禁用母畜当祭品。不得聚集民众、不要征发徭役、不要大兴土木、不要砍伐树木、更不能发动战争。


总之一切以农事为主,一年之计在于春,把土地捯饬好了,才是国之根本、民之所需。其中在《季春》篇中,又强调在这个时段里,王后、王妃们要走出户外,亲自去采摘桑叶,给全国人民做榜样,号召妇女同志们养蚕。这个时候国家要下达法令,要减少她们的杂役,好让她们一心一意养蚕织布。我觉得这就是民本思想下的具体实践,实事求是,顺天应时,到哪个季节做哪个季节的事。真正的民本主义,并不在于发明了多少口号,也不在于口号的高度,更不在于喊口号的力度,而在于实实在在的做该做的事,不折腾民众。


人的欲望是需要满足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提升,不管孔子对此有何想法,但孟子肯定会说“这不是我的意思!”因为孔子的言行还是比较接地气的,能说些大实话。至于孟子就不一样了,几乎都是豪言壮语,都是口号级别的话语,这些话语就容易被极左分子利用,无限上纲上线,将儒家学说提升到儒教的规格,开始控制人的思想与言行。所以不管是不是孟子的本意,但作为以唱高调为己任的亚圣,这个锅是背定了。


吕书中对孔子尊崇有加,经常把孔子作为正面典型,引用孔子的事例来阐述道理,但是对儒家的批判也是不留情面的。如讽刺儒家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别人做到,这岂不是很滑稽的事?纵观中国二千多年的儒家发展史,从一家学说成为一个国教,可圈可点的优势是有的,有其先进性与实用性功能。不过其作为专制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功能,更是儒家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吕书观点就朴实的多,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高谈阔论,而是将心比心的推心置腹。在《吕氏春秋.为欲》篇中坦言道:假使人们没有欲望,君主即使贤明,还是不能使用他们。所以,欲望多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多,欲望少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少,没有欲望的人,就不可以使用了。人们的欲望即使很多,可是君主没有恰当的方法役使他们,人们虽然得到了自己的欲望,还是不可以使用。让人们得到欲望的方法,不可不审察清楚。善于当君主的人,能够让人们无穷无尽地得到欲望,所以人们也就可以无穷无尽地被役使。听听,尽是大实话,话糙理不糙。


接着还举例说明道:一群狗相互呆在一起,都安安静静地无所争夺,晒着太阳一派和谐景象,有老庄悠然终南山的感觉。但是当把烤熟的鸡扔给它们,立刻就炸锅了,就开始相互争夺了。有的被咬折了骨,有的被咬断了筋,这是因为存在着争夺的条件。存在着争夺的条件,就争夺,不存在争夺的条件,就不争夺。呵呵,这是不是“内卷”啊?


百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二千年来的文化穿的是儒家的外衣,里子却是杨朱学说,就是利己主义。前文已经赘述,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儒家学说就是其最好的代言人。因为利用儒家学说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任意评判他人,指点和要求别人做这做那,去行仁义之事,自己却可以一肚子的男盗女娼。简而言之,就是“虚伪”二字贯穿始终,当上升到儒教以后,鲁迅先生又发现了其中“吃人”二字。


在吕书中讲的一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有代表性。话说在某个冬天,式夷先生带着一个学生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到达时已是天黑,城门关闭。二人无奈只能露宿城外,天寒地冻,实在是冷得受不了了。他就对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有文化的专家,天天想着国家大事,所以不应该死,应该活下来继续为人民服务。而你是个不贤德的人,不值得爱惜生命,所以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学生说:“既然我是不贤德的人,又怎么能给别人衣服呢?”式夷听罢长叹一声说:“哎!还真是这个理,道义大概行不通啦!”说罢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了学生,半夜里冻死了。学生终于括命了,由此也诞生一个成语“式夷之义”。


这就是一个矛与盾的死结,无论用儒、墨、道、杨朱等哪家学说都不好解决的问题。吕书用这个故事阐述了“舍生取义”的概念,有点类似于佛教中“舍身饲虎”的故事。不过吕书中描述的那段对话,不仅有趣,而且是一种灵魂拷问,多了一份人性答题选择。这个故事没有交待那位式夷究竟是儒生还是其它那家学派的人,所以也就留下个悬念,一桩公案。


这就是吕书的思想特色,推崇仁义的追求,更重视对人性的尊重。比如在《吕氏春秋.贵生》篇中,讲述了一个传说,当年尧要把天下传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拒绝接受,他说:“我现在身体不好,正在治疗当中,无暇顾及天下,所以不能因为治理天下而耽误我治病”。对此吕书阐述道,天下是珍贵的,但个人生命也是珍贵的。由此吕书把人的生命质量分为四等,由高到低分别是全生、亏生、死、迫生,最上等的全生是指人的欲望得到适宜的满足,亏生就差了一些,然后就是死亡,最后比死亡更差劲的就是迫生,即“生不如死”。


没有尊严和质量,屈辱的活着,就是迫生。吕书倡导的“贵己”主义,看似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实则不然,“贵己”主义是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前提下,对“义”的追求。这就是吕书实事求是的地方,正视人的欲望,不虚伪不做作,不喊大口号。


“实事求是”本来是个成语,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就此,“实事求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探索世界、发现真知的一把钥匙。当我们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去看这部吕书时,就会发现原来这二千多年前的古书,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始终,朴实无华,尽说大实话、讲明白道理,阐述世间真知,真是一部被历史低估的好书。


来源:网络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