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国际鲁迅研究的新进展

  • 编辑: 风轻语
  • 发表于: 2014-08-13 17:35
  • 字数:3611
  • 人气:1253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2014年6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承办的“世界视野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共有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为“世界视野中的鲁迅”,与会者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多重复杂关系

  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世界性原因就是因为鲁迅与世界文学具有丰富和复杂的关系,会议首先围绕着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多重复杂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阐释了鲁迅和鲁迅的文学创作。孙郁在题为《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遗产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分析了鲁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作品中善与恶的主动与被动的接受,指出二人的作品均拷问了人类的灵魂,使人类的审美获得了解放。张梦阳作了题为《世界文学视野中的阿Q》的发言,他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对阿Q精神与堂吉诃德精神、浮士德精神等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概念——精神典型,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小川利康详述了波特莱尔对鲁迅与周作人散文诗创作的影响。日本佛教大学的李东木详谈了周树人“个人”语境中的“斯契纳尔”,启发人们去思考当年环绕在留学生周树人周边的包括“个人”在内的语境究竟是什么,探索走进周树人文本的“蚊学士”是谁等一系列问题。吕周聚在题为《中国左翼文学中的美国因素——以鲁迅为中心的考察》的论文中详细阐释了鲁迅与美国左翼作家的联系,指出鲁迅、茅盾等人将美国左翼文学的某些观念、方法带到了中国左翼文学中来,从而使中国左翼文学具有了美国左翼文学的因素,呈现出别样的文学形态和风格。王学谦从鲁迅和朱光潜论争的角度分析了尼采对鲁迅的影响,指出“静穆”的朱光潜和古希腊有关,鲁迅则喜欢摩罗诗人与尼采,并解释了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二、海内外鲁迅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学术意义

  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在鲁迅研究中所选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探讨海内外鲁迅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谭桂林在题为《伊藤虎丸的鲁迅论及其对当下鲁迅研究的启示意义》的论文中通过分析伊藤虎丸对鲁迅的解读,指出了中国鲁迅研究界中鲁迅研究的缺点和不足,对鲁迅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法以供借鉴。潘世圣则借鲁迅是否听过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演这一悬案去还原历史现场,揭示了鲁迅与丘浅次郎的交集,强调了鲁迅研究中实证考察和科学研究程序的重要性。董炳月在题为《井上厦的“反鲁迅”——〈上海月亮〉的喜剧艺术与意义结构》一文中,通过分析井上厦以鲁迅为原型创作的剧本《上海月亮》,展现了井上厦笔下特殊的鲁迅形象和井上厦对鲁迅的特殊认识,为鲁迅思想、形象和生平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张福贵在题为《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的论文中对鲁迅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鲁迅研究不是个体研究,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鲁迅研究的评价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应去梳理和反思鲁迅研究及其历史功能,这样才能真正认识鲁迅的思想价值。符杰祥从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本出发,对目前学界鲁迅研究的种种定论提出了质疑,从而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李生滨剖析了鲁迅的现代思想,指出对梁启超、鲁迅、胡适等开创的现代性思想的研究和再发展必须要在真正开放的世界性学术研究和健全的科学立场中展开。刘春勇分析了竹内好、木山英雄以及汪卫东关于鲁迅分期的论述及各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鲁迅研究的重要意义。张瑞英则谈及了萧红与鲁迅对待小说人物的异同,对鲁迅乡土小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卓光平通过介绍“池田鲁迅”与日本学院鲁迅的不同,揭示了日本鲁迅实用性研究对鲁迅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活力和优势。

  三、海内外鲁迅研究之比较与互动

  海内外的鲁迅研究既有相似性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展现了国内外鲁迅研究的纷繁复杂。有的学者对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疑团提出自己的见解。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张钊贻在报告中提出了在1927年“谁邀请鲁迅赴港演讲”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证,对学界的新材料发现及问题的辩证思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张业松则分析论述了鲁迅之死对周作人后半生的影响。魏建在报告中对鲁迅的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时间、地点以及版本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有的学者则对鲁迅翻译国外作品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葛涛在题为《论鲁迅对所译的三篇契诃夫小说的手稿的修改》一文中将鲁迅在这三篇翻译手稿中的127处修改进行了考证,并对鲁迅以这三篇为底本发表的各版本进行了汇校,从中概括出鲁迅所倡导的翻译方法与观点。李浩将鲁迅对苏联作家法捷耶夫作品《毁灭》的译稿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究,对鲁迅初刊文本和手稿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对,为考察鲁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点。鲍国华则以“鲁迅翻译日本文学的总成绩”为题展现了鲁迅对中国翻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的宋明炜则从科学小说、科幻小说的定义、鲁迅对凡尔纳和对其他科学小说的翻译介绍等角度分析了鲁迅与科学小说之间的关系。

  对中国台湾地区及国外鲁迅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介绍和分析也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李林荣对台湾鲁迅的形象生成和意义变迁进行了分析论述,姬学友分析和阐释了鲁迅域外传播研究的范式问题。张全之对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的《鲁迅〈故乡〉阅读史》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对该书的理论体系和参考价值进行了辩证的评价。有的学者则对鲁迅的文本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解读,东京大学的代田智明分析了鲁迅杂文的“稳健性”、“中庸性”及其思想态度,提出了对鲁迅杂文不同以往的一些新看法。韩国国立江原大学的李宝暻对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了再阐释,从角色履行的角度去解读阿Q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于小植则谈了外国留学生对《阿Q正传》的接受问题。李宗刚通过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孔乙己的评述分析了《孔乙己》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变迁。刘克敌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其他相关论著中,通过鲁迅对唐传奇的评述来阐释和分析鲁迅的小说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甘智钢谈了鲁迅小说文体创造的先锋性。李玉明、崔绍怀、刘骥鹏都从不同角度对鲁迅的《野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新颖独到,引人深省。

  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这是近年来鲁迅研究的一个新的动向。许祖华在题为《鲁迅小说书写人物科举不第事件的传统性与创造性》的报告中,以科举不第事件为切入点,指出鲁迅小说在传统性的层面表现为白描手法和放重拿轻的低调修辞,在创造性的层面则表现为以喜剧的形式写悲剧。贾振勇教授则从“父权”和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阐释鲁迅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塑造和认知,进一步论述了鲁迅文化批判与文学表现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韩国学者徐维辰则通过鲁迅文章中砍头的情节指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自我批评的文学表现。

  从跨文化、跨艺术的角度进行鲁迅研究,是鲁迅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冯章详述了鲁迅的编辑哲学,并高度评价了鲁迅对中国编辑事业的贡献。德国学者艾美丽在题为《乡关何处——跨文化视角的作家故居研究》的论文中对鲁迅和歌德故居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进行了论述。李雅娟通过分析清末民初鲁迅思想变迁中的“日本影响”,阐释了鲁迅对美术的重新认知,指出鲁迅在作品中借助艺术形式来达到改造现实的目的。朱崇科则从基督教的角度切入,比较了鲁迅与基督教意义上的牧领话语的复杂纠缠。崔云伟通过珂勒惠支的版画谈了鲁迅与珂勒惠支二人艺术心灵的碰撞与相遇,孙淑芳谈了鲁迅与戏剧艺术的关系,孙晓涛谈了金石碑拓对鲁迅书法的影响。这些研究揭示出了鲁迅文学思想及艺术形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四、鲁迅研究的重要性及当下意义

  鲁迅及其研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何价值意义,这是此次会议上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朱德发、刘增仁对此做了发言,他们对鲁迅研究的重要性和对当下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朱德发总结了鲁迅研究的几次大起大落,指出了鲁迅对于中华民族和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刘增仁回顾了山东研究鲁迅的优秀传统,期望现在的学者能够将鲁迅研究的优良传统发扬下去。他们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许多学者就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会议的最后,赵京华与黄乔生分别作了大会总结和致大会闭幕词。赵京华认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紧紧围绕“世界视野中的鲁迅”这一中心议题,通过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多重复杂关系、海内外鲁迅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学术意义、海内外鲁迅研究之比较与互动等角度或宏观扫描或从某一维度入手,从众多方面对鲁迅研究作了比较系统的阐释与反思,从侧面呈现出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同时就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来看,凸显了鲁迅研究的前沿与趋势。这对于切实推进鲁迅研究,深入挖掘鲁迅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来源:文汇报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