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学者吴重生教授走进我校报告厅,与数百名家长分享了自己撰写《不畏将来》一书的心路历程。他强调“以子为师,敬畏未来”,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听完讲座,我细心拜读了吴教授的心血之作——《不畏将来》。这是一位北大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也是一位中年父亲自我完善的教育探索。
书中有一个故事,当他女儿同时被知名重点中学S校的化学竞赛班和人大附中人文实验班录取时,父母把选择权给了女儿,让她自己选择。读到这里,我的内心十分震惊:如此重要的抉择,怎么可以让刚读初中的女儿独自定夺呢?
看完整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女儿的淡定从容并非一时的“天降如斯也”,而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推波助澜,也是父母多年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结果。字里行间,我真切感受到了女儿的独立自主,看到了父母恰到好处的放手和尊重,也体会到了在教育之路上,每一步既平凡,又关键。
吴重生教授的讲座和新书,犹如一道光照亮了我,让我的心中充满敬意和感动。
如果这个讲座能让我早六年听到,那该多好啊!我儿子不能再重走一遍小学生活,他曾经的不自信和不够独立,都与我太多的不放心和不放手相关,我对自己“畏将来”的焦虑,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
新书章节《教育家,“家”教育》中有一句,“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父母的职能,那种把孩子送到学校或校外培训机构就认为‘万事大吉’的家长,无异于舍本求末”,读到这里,我再次被深深触动——这种家长不就是过去的我吗?
儿子出生于2011年7月,作为已有11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这个月份出生的孩子注定是“吃亏”,得比较吃力地追赶比他大一岁的孩子。带着“起跑线输了一步”的焦虑,我开始了“拯救儿子”的计划,不停地给儿子报辅导班,激活他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锻炼胆识的主持人班、声乐班,还有开发智力的棋类、珠算类培训,再加上必不可少的书写班、网球队。
孩子小小年纪,一踏入小学之门,肩膀上就挑起这么重的担子,性格内敛的他没有怨言,一周七天一直如陀螺般回旋在各种培训班当中。这样的训练,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他在入学第二个学期就完全赶上了班级进度。儿子一直在我的“计划”中按部就班地长大,但到了小学六年级,他由一个端坐课堂的乖乖仔悄然蜕变为一个上课爱聊天的不安分子,他如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的孙行者,随时都想“逃离”我的手掌心……初一时,当儿子看到我在教育读一年级的妹妹时,他从嘴里蹦出这么一句话:“可怜的妹妹,也开始了我小学所经历的一切,哈哈,我终于摆脱了‘我妈妈是小学老师的阴影’!”
这样的话,当时真的刺痛了我的心,此刻回想,难免汗颜。
这么多年来,我没有一次问过儿子,我所安排的一切他到底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我堂而皇之地贴上了“培养儿子能力”的标签,有条不紊地做着很多“狠心”的事——让他上太多培训班,童年在疲惫中度过,背上了与年龄不符的沉重的精神枷锁……
曾经的我总为孩子的“慢成长”感到焦虑,从而过度地关注孩子,目光里全是督促、严厉的成分,没有一丝一毫的温情可言,盯得那么紧,压得那么重,管得那么死,剥夺了孩子独立阅读、独自处世的太多时间和空间,灼伤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强烈感受到——我欠孩子一个太沉太重的“对不起”……
吴教授的教育实践,将很多新鲜的教育理念注入我的心灵深处。
以子为师,敬畏未来。
家长要抱着一颗平和、敬畏的心,平等地跟孩子交流,经常听听他的想法,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和主见,因为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能抵达我们去不了的地方。我们每一次陪伴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制订阅读计划,和孩子一起阅读,不要自己一味地捧着手机刷视频。
面对课务愈发繁重的初中生儿子,如今的我一改以往加压、加码的态度,更多的是一声轻轻的问候或者一句简单的鼓励,甚至是不打扰的态度。在放松的氛围中,我也和他聊了一些小学时期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让他感受到曾经的“虎妈”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一点一点地改变自我。的确,他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我们沟通交流的浅谈深思。
记得去年的第三次月考,儿子从学校400名,一次性越级到学校前45名。我们夫妻俩还有各位任课老师都感到意外,他却小心翼翼地反问了一句:“妈妈,这一次我没有让您失望吧?”
“儿子,能做好你自己真好,这次大进步,是你努力的结果和实力的证明。妈妈祝贺你!”
我在惊喜中克制了眼泪的溢出,内心再次为自己过去的错误做法向深受影响的懂事儿子忏悔:我的儿啊,你不要质疑自己,明明你很优秀,却因妈妈的严厉而变得不够自信,其实这么多年,你是多么在乎妈妈的态度啊!
更为惊喜的是,忙于工作的爱人也由小学六年的“空缺管理”开始走进儿子的学习生活,他们一起聊“NBA”,讨论时事政治。当看到他们如朋友兄弟般相处时,我感到并非独自在教养孩子,而是和爱人一起并肩“陪伴”。
吴教授说,人生是一个不断许愿、还愿的过程,父母的支持和身边人的鼓励是孩子圆梦的动力。
相信未来,不畏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