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艺术就在生活里

  • 编辑: 愚子兮
  • 发表于: 2014-08-16 13:54
  • 字数:1507
  • 人气:794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在N多年前,我就说过不再看舞台剧了。原因很简单,当然是没什么特别值得看的剧目,要么是作品枯燥乏味,要么就是演绎没有吸引人之处。既然觉得差强人意还不如干脆就不去看了。

  由于已经不热衷舞台剧,所以关于舞台剧的信息也就甚少关心。上周末,一出很不起眼的外国默剧,却颠覆了我之前说过不看舞台剧的话。一位艺术家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有一出外国话剧,邀我一起观看。朋友说,“一票难求啊,我的票还是好不容易才弄到的。”既然如此,我当然允诺。

  戏在位于小巷深处的13号剧院演出,三四百座位的小剧场,果然座无虚席。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演员反复谢幕五六次,可见演出是成功的,显然观众的心被打动了。

  这是由西班牙的一个很年轻的小剧团演出的一台默剧。讲述一对老年夫妻安德鲁与多莉尼,每天在例行的生活琐事中徐徐老去,他俩甚至为了向儿子争宠而吵闹,可是当妻子被查出老年痴呆症之后,男主角开始回忆夫妻俩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并由往日的吵闹转变为细心的照料老伴,直到逝去。整台戏仅有一个半小时,内容温馨胜过好莱坞的温情大片。

  一间安静的屋子,一对相依的老人,三口之家的平静生活被意外打破,琴声如诉,青春时光欢乐再现,无言喜剧,演绎人生悲欢。

  整台戏的布景,只有一个简陋客厅,总共三个演员七张面具,没有一句台词,靠演员的肢体语言和深情幽默的表演,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身边故事演绎出来。几乎是前一秒欢笑,后一秒泪水,让你笑,让你哭,让你感动。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一次悲喜交集的情感。

  艺术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就是生活,是从生活升华中来的。《安德鲁和多莉尼》是编剧在几年前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84岁的法国哲学家,在得知妻子身患绝症之后,开煤气与妻子共赴黄泉。在死前,他将两人的情感历程写成一本让全世界读者都为之动容的书——《致D情史》。创作该剧的灵感就来源于这本书,而故事的内容,则完全根据其中一个演员的父母亲的真实故事。

  该剧在世界一路巡演,一路温暖着观众,震撼了观众的内心,完全击中了观众心灵的软肋。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离不开生活。英国小说家奥威尔出身于上层社会的中层阶级,就读伊顿公学(英国最出名的贵族中学),他的作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可他为了搜集素材,深入巴黎、伦敦的社会底层,当过洗碗工、做过码头工人,过起流浪者的生活,亲身感受到社会的不公,最终完成他首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这部作品写出了贫困的真实含义,记录下作者在当时社会底层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感人至深。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古巴生活期间写下的《老人与海》也是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把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孩子、一个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大鱼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现实主义的力作。作者以老人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来证明人的生存信念:一个真正的人,从失败中走来,还得继续面对未来。作品由于贴近生活且语言朴实,一面世即受到读者热捧并翻译成多种文字。

  绘画艺术同样不能离开生活。画家以画得像老师,或者像自己为满足,这不是艺术。潘天寿曾经告诫他的学生说,“艺术的重复等于零。”

  不论重复自己,还是重复别人,艺术的重复等于零。所以绘画艺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也是艺术应该在生活中寻找。有个名家在家里挂十几张宣纸同时画,不断重复自己,这样毫无生活的作品,恐怕连画家自己都麻木了,怎么能打动观众呢?所以,这位画家的作品,近期连连流拍也就理所当然了。

  艺术就在生活里,搞艺术首先要从生活里发现素材,再加以提炼、升华。能称之为艺术的作品先要能感动自己,然后感动观众,要以生活的艺术直击观众心灵的软肋,才是成功的艺术。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