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连江,姓于,大号唤作于连江。
1904年2月连江出生于胶东半岛中南部一个叫作蜜蜂涧的小山村。他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海阳县第二个农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海阳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后积极投入革命活动,其家成了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1932年从事党的武装斗争,任中共海阳地下武装特务队副队长,活动在海阳、莱阳、牟平、招远一带;1934年9月25日牺牲于马石山前东尚山村。
(一)
山东省海阳县的蜜蜂涧村,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村人都姓于,据说也是从文登大水泊搬迁过来的,因这里两山涧之侧突出一大圆石,形似蜂巢,所以就把村子叫着蜜蜂涧。
蜜蜂涧村坐落于朱吴镇以北八九里地的大山里,村子四周都是高山大岭,灌木丛生,林深茂密,只有村北一条弯曲的小路供村人进出,外人根本不知道这连绵起伏的大山里还藏着一个不足百户的村落。
1904年2月,于连江出生在蜜蜂涧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蜜蜂涧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虽然没有地主老财的压迫剥削,但是极端贫苦的生活以及这个吃人的社会现实,让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于连江就早早成熟起来,也让他萌生了要起来改变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的想法。
于连江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让他气愤填膺,造就了他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无所畏惧的性格——
发城东坊坞村的姜仁志,此人外号叫“狗驮子”,家里拥有800多亩地,40多家佃农,是当地的霸王。1922年秋天,他家里的雇工姜太昌12岁的儿子姜乐善在“狗驮子”家里的豆地边上拾草被“狗驮子”看见了,“狗驮子”便以姜乐善偷豆枝为名把这个孩子痛打了一顿,并索要粮食200斤。无故遭到“狗驮子”痛打的姜乐善,由于伤势过重回家后不到三天便死去了。这件事儿在当地无人不知,惹起老百姓无比的仇恨。
高家村“北油坊”的老财主的大黄狗跑到贫苦农民高富家里,把高富的猪皮绳子给嚼吃了,高富发现后一铁锨把大黄狗拍死了,老财主强逼着高富披麻戴孝为大黄狗出殡。
邻村大地主“大锁子”豪夺巧取,盘剥长工与佃户,自己一家拥有上千亩土地,不仅不给要饭的穷人一口吃的,还放出恶狗伤人。
……
这些地主恶霸欺压穷苦百姓的典型的案例更加激起于连江奋起改变社会不公的豪情,让他更加痛恨这个吃人的旧社会。
为了寻求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的道路,二十出头的于连江走出了蜜蜂涧这个小山村,毅然决然地闯关东去了,他要外出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妙药,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宋海艇,又名宋涛,一介书生,戴一副近视眼镜,大高个,白白净净,说话斯斯文文的,就读于济南农业专科学校。
1925年11月,受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派遣,宋海艇回到了莱阳老家,他先是以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在万第镇水口村开展活动,后来就在瓦马村任小学教员。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大都是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国民党员,一个是比较隐蔽的共产党员身份,开展起革命工作比较方便。在瓦马村任教的日子里,宋海艇在附近各个村庄里积极建立农民协会,创办农民夜校,一边教农友们识字,一边给他们传输革命的新思想,让他们去思考自己受穷的真正原因。在不长的时间里,宋海艇就在这附近发展了9名共产党员,其中就有一个叫着孙杰三的人。
孙杰三是海阳夏泽村人,他是海阳第一名共产党员。那时的孙杰三不光不能让村里人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能告诉他们啊,一旦暴露了自己的身份,那是要掉脑袋的。
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看清了他的反革命嘴脸,八月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以后相继在多地发动武装起义,并且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红色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不久,全国各地都在效仿着南昌,学习着朱德和毛泽东的经验,在不同的地方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6月,海阳东部的农民协会在宋海艇、孙杰三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举行了暴动,7月,海阳县国民党政府联合地痞流氓、大刀会等反动组织对起义的农民协会进行了血腥地镇压和屠杀,由于条件不成熟,缺乏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这次武装暴动失败了。于是,海阳的革命活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地下党员们在暗中四下奔走,发展党员,积蓄着革命的力量。
1928年7月底,宋海艇发展的共产党员王礼来到了朱吴一带活动。首先,王礼来到了蜜蜂涧村发展党组织,后来去翁窑头村走亲戚的时候遇到了桑园村的姜成太,将其发展为共产党员,不久姜成太又将崖南头村的姜万寿发展成为共产党员。
于连江,就是这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
于连江,一般的个头儿,人比较清瘦,国字脸,一双眼睛看人时就像两把精光四射的短剑直刺向人的灵魂。几年前闯过关东,于连江在关外就接受过新的革命思想的熏陶,接近过一些共产党人,王礼发展他为共产党员正是慧眼识珠。
于连江十几岁时,就跟当时海阳有名的拳师孙彦昌学过拳,三五个常人不是他的对手。他的师傅孙彦昌和青山村的宫宝田拳师是师兄弟,两人在清朝末年联手闯进京城去救他们的师傅,不仅旗开得胜,一举成名,赢得了荣誉,据说还弄回了慈禧太后一半翡翠西瓜哩。后来,孙彦昌老拳师去高家教授拳术,收了不少的徒弟,于连江也因此与高家这边的一些师兄弟们都十分的熟悉,尤其与“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高卓臣、高地的关系更为密切,也就顺理成章地认识了“二先生”和“大医生”等高家地面上很有威望的人,为他以后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于连江在关东返回海阳老家时,走的是水路,也就是说他在旅顺码头上坐船回到了烟台,然后一路奔波回到了老家。当他走到郭城时,夕阳早已藏到了西山后边去了,天色已晚,此时的他正是饥肠辘辘。于连江抬头望去,“郭城摔面馆”映入眼帘,他大喊一声:“到家了啊!”随即走了进去。
进到摔面馆里,于连江双手抱拳对摔面馆掌柜的说道:“掌柜的,可是咱们老于家的爷们吗?”
“正是,俺叫于永,不知您咋称呼?”掌柜的同样抱拳说道。
“俺叫于连江,是南边蜜蜂涧的。”于连江答道。
“您在几世?”于永又问。
“十七世。”于连江说。
“那是兄弟了!”于永不无兴奋地说,“俺也在十七世啊,呵呵,兄弟赶快坐下,俺这就给你摔面下面去!”
这时站在旁边一直没说话的一位白面汉子笑着走过来,对于连江说道:“兄弟快坐,先喝碗茶水歇一歇!”说罢就去提壶倒茶。
“不客气,不客气!”于连江连忙说道,“兄弟,您是?”
“俺叫于挺河,也是咱们郭城人,俺与这摔面馆掌柜是莫逆之交,常来这里看他摔面。”
于连江在“郭城摔面馆”吃到了正宗的郭城摔面,也萌生了想学郭城摔面的想法,但当时碍于情面没好意思向于永提起。于连江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夜里与于永、于挺河南朝北国地聊了半宿,从此与这两人交上了朋友。其实,这于挺河也不是平庸之辈,他不仅在青山联中读过书,还跟着宫宝田老拳师练过拳。于永与于挺河是师兄弟,都跟着宫宝田学过拳,他是“郭城摔面”的正宗第二代传人和代表人物,于挺河欣赏他的摔面技艺,早就告诉于永说等自己儿子大了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于永要跟着他拜师学艺。
一天,于连江去高家看望自己的师傅孙彦昌老拳师,在那里遇见了二先生和大医生,还有二先生的得意门生高卓臣。其时老拳师正在拳房里跟二先生和大医生在一边品着茶,一边闲聊着,高卓臣在旁边烧水冲茶,伺候着三位德高望重的人。
“二先生”叫高鸿臣,他不仅是是高卓臣的老师,也是镇上所有读书人的老师,顺理成章地也是镇上所有人的老师。这“二先生”,个头不高不矮,五十出头儿,清清瘦瘦的,一说话儿就笑,文质彬彬的。“二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庭,有三四十口人,种着四十多亩地,家里在镇上开着“洪兴客栈”。在家里,老大管着做家里的买卖,老三管着带家人种庄稼,老四还年轻,跟着二哥“二先生”念书哩,不过这老四后来很有些故事,高家镇上人称“四爷”的就是他,这是后话不提。“二先生”先是教私塾,后来孙逸仙带伙人把皇上给拽下了龙椅之后,他就在新民国小学校里教国文。“二先生”不仅仅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写得一手儿好字,画得一手儿好画,更是拉得那胡琴如泣如诉,悠扬婉转。高家地面上三五十村所有的题词书刻,无论正楷隶书,还是行书草书,都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二先生”逢求必应,从不看客下菜,富人穷人,男人女人,大人小人,一视同仁;他教学生从不打学生,都是循循善诱。“二先生”极豁达,把钱财看得很淡,他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明理即可,平淡做人正直做事足矣。是故,一茬一茬的学生,无不尊敬“二先生”的。
这“大医生”叫着高华亭,也是个像“二先生”这般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他与“二先生”年纪相仿,但身材绝然不同,人高马大,虎背熊腰,走路虎虎生风,打眼儿一看便知是威风凛凛之人。他的医术是祖传的,专门从事接骨,而且接骨从不收钱。“大医生”医术精到啥地步呢?这么跟你说吧,如果你的骨头断了,碎了,只要还能找着对付到一块儿,经他一舞弄,敷上他亲手配制的中草药,你就能听见你那骨头咔嚓咔嚓地往一块长哩,不出百天,好喽,呵呵,牙根儿就不用等那一百五十天,“伤筋动骨一百五”的谚语在“大医生”这儿一点也不灵了。“大医生”的拳术更是不含糊的,他习得的是跟孙彦昌老拳师的螳螂拳不同的长拳。有两件事儿至今流传于高家地面上的乡间:一是“大医生”年青时有一年走亲戚晚上回家,半道上遇见狼群,他勇猛奋战,不仅击退狼群,还击毙两狼,一手拖一只返回家里,食其肉寝其皮;二是“大医生”把武术的精髓融入了舞狮和秧歌之中了,舞狮中有一招“天女散花”就是“大医生”自创的,很有些名头的“海阳大秧歌”都很大程度地受到过“大医生”的影响。
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思想开明,支持进步青年,在以后的岁月里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很多贡献,这是后话。
高卓臣也算是“大医生”和孙彦昌老拳师的半个学生,因为他跟着两位武功了得的人都学习过拳术,受过两人的指点,他的悟性不错,自然而然地就能把各种拳式糅合在一起,作为健身防身的技艺。他刚好二十岁,但他为人处事却早已成熟起来,在读民国小学时就比一般孩子爱思考问题,凡事儿都要问个为啥,有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儿,看见不平之事就会站出来跟人家理论一翻,在孩子们中间他是很有威信的,无论男女学生都喜欢把遇到的闹心事儿告诉他,以求得他的帮助。
在交谈中,于连江得知“二先生”打算让自己的四弟去郭城学习郭城摔面,学成之后回来在自家的“洪兴客栈”经营,正愁不认识郭城的摔面师傅呢。于连江连忙应承下来,他说:“高老师,您的这事儿就交给俺吧,俺保证能让您满意的!”
“二先生”微笑着道:“哦,何以见得?”
“郭城摔面馆的掌柜是正宗郭城摔面的第二代传人,他叫于永,是俺的故交,俺俩情同手足。”于连江赶紧解释说,“技不压人,俺也早想去学习郭城摔面,就让俺和您家里的四叔一起去拜师学艺吧!”
“呵呵,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二先生”高兴地说,“好好好,择日不如撞日,你们明天就去可好?”
“好的,一切听从老师的!”于连江兴奋地答应。
“既然这样,”孙彦昌老拳师说道,“就让俺的徒弟高地一起去吧,俺记得他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想去学习郭城摔面的!”
“对对对,卓臣,你也一起去吧,你不也早有此意吗?”“二先生”对身边的高卓臣说道,“你爹那里,还有拜师见面的一切费用都包在为师身上即可。”
高卓臣对着“二先生”鞠个躬说:“谢谢老师,学生日后定当报答师恩!”
“大医生”高华亭一笑说道:“有这心意就足矣,技不压人,好好学习,日后定有益处啊!”
(二)
第二天,于连江和“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高卓臣、高地一行四人横穿林寺山东麓下奔向了郭城于永的“郭城摔面馆”去学习郭城摔面。
“郭城摔面馆”的掌柜于永热情地招待了于连江等四人。于永必须得热情招待这些人,而且还得悉心教授他们郭城摔面的技艺。你道为啥?第一,于连江自从上次与于永、于挺河相识相交后,就与两人就成了至交好友,议论世事、谈论国政,都能看到一起说到一块;于连江只要来郭城这边,都要来看望于永和于挺河的,真的是成了剜颈之交,情同手足。第二,于连江、高逵福、高卓臣、高地都是孙彦昌老拳师的徒弟,而于永、于挺河是宫宝田老拳师的徒弟,孙、宫两位老拳师又是同门师兄弟,那么于连江、高逵福、高卓臣、高地、于永、于挺河这六个人实际上就是同门不同师的师兄弟!在武林里,特别看重师承关系的,只要是同门,不管是哪个师叔的徒弟,都如同一家人,如出一师。第三,于连江也是是于家后代,在胶东半岛莱阳、海阳姓于的都是一家人,他跟于永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于连江的朋友就是他于永的朋友,岂有不诚心相待之理?
于永在当天中午招待过于连江四人后,他就开始教学摔面技艺。于永在教授郭城摔面的技艺时,讲解与实践都很用心,他不像其他手艺人那般吝啬,更没有“多一人就多了一个抢自己饭碗的人”那种私心杂念。他从和面的要领讲起,讲到饧面、摔面、抻面等等,不厌其烦,一直教授到每个人都能摔出比较合格的郭城摔面为止。
郭城摔面在 “面”食系列中是一枝独秀,手工制作、肉烂汤鲜、面质精细、快捷方便,这是“郭城摔面”的主要特点。郭城摔面在和面时,不用蓬灰不添加含有化学成分的“和面剂”,而是在调面的同时放入人体所需的碱和盐,即“一把碱,一把盐”之说,正是老艺人们所说的“碱是骨头,盐是筋”,使的盐和减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来进行必要的增减。这是制作郭城摔面的关键一步。
郭城摔面突出了一个“摔”字。用摔代替了“揉”,使做出来的面更有韧性,口感也更好。调好面以后,在面板上摔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力道,要“摔”得恰到好处,使“摔”好了的面有筋有骨,软硬合适,这样才能抻出高质量的面条。所以“摔”就成了“郭城摔面”的主要特征。
抻面过程中,要尽力把面条抻的既长又要粗细均匀,否则做出来的面既不美观,口感也不好。因此,“郭城摔面”就有了粗细不等的分类。
摔出来的面下锅时水的温度和火候要掌握好,如果水开大了要用凉水点一下,再下面条,以保证面条不会被温度太高的水“化”掉一层。
“郭城摔面”吃起来细腻光滑,有咬头,有嚼头,独具一番滋味。特别是他的“卤”,分几个系列,多个品种,适合各种人的口味。如:有香味四溢的各种排骨汤打卤;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多种海鲜卤;也有四川风味的牛肉麻辣卤。香辣各异,鲜美可口,食客可选择自己的口味,食后让人回味无穷。
“郭城摔面”可根据顾客的多少,“量”客下面,现做现吃,立等可取,前后不过两三分钟。
“郭城摔面”适合露天制作,如赶集、赶山、赶庙会等,铺面也比较简单,几张桌凳,几幅碗筷,桌子上摆放点调料即可。当然,室内制作更是锦上添花,因为室内的各种条件要比露天好得多。“郭城摔面”要技巧,也要力量。艺好力大的一次可摔出12—13个(碗)面;艺差力小的只能摔出3—4个(碗)面。这要求制作者不但要掌握制作的方法,更要勤学苦练,才能掌握好这种技艺。
一个月后,于连江等人怀揣郭城摔面的技艺各自回到了家里,忙活自己的营生去了。“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回到高家在自己家里的“洪兴客栈”专做郭城摔面,食客盈门,生日红火,让高家地面上没有机会去郭城品尝郭城摔面的人过了一把品尝郭城摔面的瘾。
于连江回到蜜蜂涧,就投身到革命工作中去了。
1930年6月,朱吴的崖南头村在共产党员王礼、姜成太、姜万寿等人的秘密工作下,已经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14人。
这年9月,崖南头村来了一个錾磨的人,此人个头不高,浑身黑不溜秋的,大厚嘴唇子,声音洪亮,善说,一样的事情到了他的嘴里保准能说得活龙活现的,大人孩子都喜欢听他说事拉理。这人叫梁岐山,是莱阳人,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受党组织派遣以錾磨为掩护四处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的力量。在他的主持之下,崖南头村成立了海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姜万寿任书记,姜成太任组织委员,王庆恩任宣传委员,海阳的农村革命斗争从此拉开了崭新的序幕。
时隔三个月,也就是1931年1月,姜成太在蜜蜂涧村主持成立了海阳第二个农村党支部,于连江任党支部书记,李永芳任组织委员,于连恩任宣传委员。
蜜蜂涧村的党组织建立之前,于连江经媒人说合与附近村庄的一位姑娘结婚了。这位姑娘叫姜洪芝,中等偏上的身材,不胖不瘦,方脸盘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显得很是机灵。她对自己的丈夫,本来不认识,也不熟悉,但当她听媒人说于连江学过郭城摔面能够摔出一手正宗的郭城摔面时,她的心动了,她深知一个男人身上有这么一种手艺,那是有饭吃的一个可靠保证啊!俗话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嫁人就得嫁个有本事的男人,才会保证自己即使不能穿金戴银也绝不会忍饥挨饿的。于是,姑娘爽快的答应了这门亲事儿,半年后就高高兴兴地过门了。
1932年春天的一天早晨,于连江对妻子姜洪芝说是要出去找个地方施展自己郭城摔面的技艺去,顺便挣个仨大俩小的养家糊口。姜洪芝闻听问道:“要不要俺也去帮你?”于连江疼爱地扳过妻子的肩膀说:“又不是咱们自己开摔面馆,哪能让你去跟着吃苦呢,何况你都有孕在身了啊!”然后亲一下妻子的额头说,“俺会常回家看你的。”姜洪芝把头靠在于连江的胸膛上,轻轻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喃喃道:“别累着啊,自己照顾好自己,俺和咱的孩子在家里等你!”
于连江真实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去某个面馆去摔郭城摔面,他是根据党组织的要求以摔面为掩护外出开展革命工作,但是又不可能把这些情况告诉自己的妻子,因为党的纪律和严峻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他向任何人泄露自己的工作秘密。
这年,中共莱阳县委成立,张静源任县委书记,统一领导海阳、莱阳的革命斗争工作。新的县委确定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发展组织、建立武装和反对旧官僚、军阀、大地主统治为主要的革命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们,第一,要一边发展革命的力量,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一边开展经济斗争,组织人民群众反税收、打“税狗子”,为老百姓争得利益;第二,要开展打“地头蛇”的斗争,用红色恐怖对付敌人的白色恐怖,除掉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第三,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用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
于连江正是按照莱阳县委的工作要求外出开展工作的。于连江走出蜜蜂涧,首先来到了郭城,走进于永的“郭城摔面馆”,正值中午吃饭的时间。这天,正好赶郭城大集,来吃郭城摔面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于连江的到来让于永十分高兴,他也不客气,连忙说道:“兄弟来得正是时候,赶快搭把帮手!”
于连江挽起袄袖子,洗过手后麻利地拿起大盆里的一块面团,三抻两拉,立时摔将起来,引得那些食客们好奇地都把目光投向他。于永调过一锅卤汤后,手里拿着勺子走过来,笑呵呵地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于连江一边摔着手里的面团,一边打趣说道:“呵呵,你这是夸俺呢,还是夸你自己呢?”
“都有都有,呵呵……”于永说着凑过来对于连江小声说道,“待会儿,挺河老哥带几个客人过来品尝咱们的郭城摔面,到时候咱们一起吃饭。”
“哪里的客人?”于连江问道。
“俺也不知道,”于永说,“一会就清楚了呗。”
饭点过后,大部分来吃郭城摔面的食客都陆续走了,只剩下三三两两的人还在。这时,于挺河引着三位客人走进了于永的“郭城摔面馆”,于永和于连江一起迎上来,把客人让进了摔面馆里唯一一个能坐下七八个客人的雅间里。
众人落座之后,于挺河按年龄的长幼介绍起三位客人来,他首先对一位个头不高、生着红赤面子脸的长者介绍:“这位老哥叫姜善,是王家沟人。”然后指着一位大高个的白面书生介绍道:“这位兄弟是俺早就认识的人,他叫张一弓,是牟平人。”最后指着坐在姜善傍边的那位最年轻的有点瘦削的人说道:“这位小兄弟叫宋树云,也是牟平人。”于挺河介绍完一个客人,于永和于连江就分别一一同客人握手,并真诚地说道:“欢迎兄弟来俺老家做客!”最后,于挺河又向客人分别介绍起于连江和于永。
于挺河指着于连江介绍说:“这是俺的兄弟于连江,蜜蜂涧人,也是俺老于家的后人,是个爽快之人,好交往朋友,喜欢打抱不平!”于连江赶紧抱拳对三位客人朗声说道:“认识三位兄弟,是俺的福气,高攀了!”
最后,于挺河向三位客人介绍于永:“这位兄弟叫于永,是这家‘郭城摔面馆’的掌柜的,也是俺一个村子里的同宗兄弟,他是正宗郭城摔面的第二代传人,吃了他的郭城摔面那才叫品尝了郭城摔面啊!”于永连忙摆手说:“老哥过奖了,哪有自家人夸自家人的道理?”众人听罢大笑起来,一派祥和融洽的气氛。
寒暄过后,于永和于连江赶紧动手准备了几个小菜,这时食客早已散去,六人坐下来,一边喝着郭城老烧,一边闲聊着眼下社会的种种事情,都有英雄所见略同、相见恨晚的感慨。于连江从这三位客人一进“郭城摔面馆”起,他就偷偷在观察他们,从这几个人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来看,他们不像是天天泡在黄土地里的单纯庄稼人,也不像是国民党县党部、区公所里的公干人员,再说于挺河兄弟也不可能结交国民党政府里的那些人啊,难道会是传言里说的那些啥子蓝衣社黑衣社的特务不成?也不像啊,再说于挺河兄弟更不可能把那些人引到郭城来的!思前想后,这三人的一些观点主张与自己如出一辙,简直就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这个老师不就是共产党吗?于是,于连江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这三人也是共产党员,只不过不知是那条线上的,更不知是受谁领导的。这个念头一跳进脑海里,就得到了自己坚决的肯定,于连江心里一震,如此说来于挺河兄弟也是共产党员了?
其实于连江想的一点也不错,这三位客人都是共产党的地下人员,他们是受牟平一带党组织的领导,正在到处发展党的力量,于挺河也在前不久由张一弓发展为共产党员。张一弓是他们四人的联络人,都是单线联系,今天张一弓传达完了党组织的指示后,相约这几人来郭城品尝郭城摔面。
于连江隐隐约约觉察出这几人的身份,于永却是啥也没察觉出来,这正是由于人的身份不同,去观察人和事物的出发点、方式方法就不同,甚至思维都是不同的结果啊。在茅房里小便时,于连江对于挺河话里有话地悄声说:“兄弟,不能一次领这么多的生人来郭城啊,那些国民党的爪牙子可不是些善茬子,再说千万别毁了咱兄弟的‘郭城摔面馆’啊!”于挺河顿时一惊,吃惊地看着于连江,好久没说上一句话来,于连江拍拍于挺河的肩膀笑笑说:“俺是在提醒老哥啊!”随即走出茅房。
这一次在郭城与于挺河带来的三位朋友相见,虽然于连江觉得他们如果真的是地下党员有点违反纪律麻痹大意,但还是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他从中看到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在胶东大地上烈烈燃起,让他似乎看见了革命的曙光,因而更加坚定了于连江投身革命的决心。
于连江从郭城来到了废城、高家、万第一带活动,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以给人家摔面的形式作掩护来从事活动的,或者给小饭馆打短工,或者谁家有红白事儿请他去摔面,一边劳作,一边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对官府和地主恶霸对老百姓的欺压调查得十分细致,为后面开展痛打“地头蛇”和除恶惩霸奠定基础。这些地主恶霸欺压穷苦百姓的铁的事实更加激起于连江奋起改变社会不公的豪情,让他更加痛恨这个吃人的旧社会。
年底的时候,于连江的儿子于海才出生了。这个时候,海莱地区在张静源的领导下成立了第一支武装队伍,由于连江、马介臣、梁岐山、赵成仁、姜忠太等18人组成,这支地下革命武装不脱产,大多是晚上活动,以惩除地主恶霸为主要任务。于连江白天留在家里伺候照料着妻子和儿子,干干地里的农活,晚上就外出参加革命活动。妻子看在眼里却从不问于连江去干啥,因为结婚以来她目睹了丈夫的所作所为,她相信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穷苦百姓,所以她从来没有抱怨,都是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祝福着丈夫。
1933年初,张静源在牟平的刘伶庄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胶东第一届特别委员会,他任特委书记,从此胶东有了统一的党的领导了。不久,山东省委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胶东特委与省委失去了联系,6月张静源去了天津,与党的北方局取得联系,回来后在莱阳万第镇的水口村成立了中共莱阳县委,指导周边各县的工作。11月张静源被叛徒徐元义杀害。
张静源牺牲以后,中共海阳特别支部成立了,刘仲益出任书记,统一领导海莱的革命斗争。1933年秋天,海阳特支组建了“打狗队”,首先处决了叛徒徐元义,为张静源同志报了仇,接着铲除了一批危害革命的劣绅地痞,12月16日除掉了夏泽村的首恶孙月兰、孙际国,几天后又东上子推后,除掉了恶霸韩龙基。
在这一年里,于连江平时白天很少外出活动,在家里陪伴着妻子姜洪芝和儿子于海才,但是他在夜里却参加了“打狗队”的上述活动。儿子满了周岁后,于连江直接投身到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去了。
(三)
1933年初,于国英被国民党山东省委任命为郭城四区区长,并兼任海阳武装教练,“七七事变”后他又组建了第四常备队并兼队长坚持抗日,这是后事这里不提。
于国英何许人也?于国英,字次珍,1909年2月16日出生于海阳郭城村,烟台八中毕业。19岁结业于烟台军校,之后在威海任教,1930年在周村稽查处任武装教练。
郭城是海阳四区,四区统辖着高家、朱吴、郭城等地,区公所所在地就在郭城,这里也是于国英的老家。于国英上任四区区长的时候,正是海阳、莱阳、牟平一带共产党人活动较为频繁的时候,而且地下武装力量也在逐渐成长起来。此时,蒋介石正在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各地大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并且下令北方各省也要严加围剿共产党及其武装。于国英在这个时候上任各职,那么他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进行围剿了。
一天中午,于国英带着他的区中队来到了于永的“郭城摔面馆”,说是带着官兵来品尝一下郭城摔面,吃完了饭要去执行任务,让于永麻利地摔面,别耽搁了大事。当时,于挺河也在这个“郭城摔面馆”里跟于永闲聊,于是于永就让于挺河帮忙烧火。
在摔面过程中,于永听到区中队队副于善坤在悄悄对另一个队员讲啥子“姜善这下子可是跑不了”之类的话。于永心里一惊:区中队莫非是要去捉姜善兄弟?于是,于永来到烧锅跟前,悄悄对于挺河说:“赶快去告诉姜善兄弟,区中队要去捉他!”于挺河急忙走掉了,向王家庄奔去给姜善兄弟报信去了。这里,于永不紧不慢地一边摔面,一边调做着卤汤,尽力拖延着时间。
于国英的区中队吃完了郭城摔面后,便集合队伍向王家庄扑去,可想而知,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原来王家庄有人向于国英告密来了,说姜善在村里组织老百姓抗捐抗税,并且与牟平一些人往来密切,极像是共党分子,这才让于国英兴师动众地去捉拿姜善。姜善在得到了于挺河的及时报信后,迅速出走王家庄村,去牟平县城里躲过了一劫,从此更加谨慎小心,一般不会在白天里回到王家庄村,即使夜里回家一次两次的,也都是晚回早走。这样,让于国英的队伍几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一次一次扑空。于是,于国英不再组织人去捉拿姜善了,这事儿好像就偃旗息鼓了一般。
过了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姜善也放松了警惕性,回到了王家庄。一天,姜善的干儿子于丙午提了几瓶酒和点心来看他了,爷俩谈笑风生,谈得十分地投机。吃饭的时间,姜善刚刚端起饭碗,不想于丙午突然从腰里掏出一把手枪指向了姜善的脑门子上,这小子恶狠狠地吼道:“你敢动一动,老子就开枪打死你!”说罢,将另一只手的中指伸进嘴里打了一个凄厉的口哨,立时涌进十几个早已埋伏在外的区中队的队员,将姜善五花大绑起来。这时,于国英从外面踱进屋里,呵呵一笑,说道:“姜善,你躲过了初一,还能躲过十五吗?记着吧,再好的狐狸,也是斗不过好猎手的!”说完,一摆手,让他的手下押走了姜善。
原来,捉拿姜善扑空之后,于国英改变了战术,停止了捉拿姜善,他要以此来麻痹姜善,达到捉拿姜善的目的。在这期间,于国英了解到姜善有个干儿子叫于丙午,于是将于丙午捉到郭城四区区公所。
这天,于国英派手下将于丙午五花大绑地带到了刑讯室,他指着那些各种各样的刑具,阴阴地说道:“于丙午,你知罪吗?”
于丙午吓得战战兢兢,早已是大汗淋漓,结结巴巴地说道:“区区区……区长大大……大人,俺俺……俺没没……没犯啥法啊……”
“没犯啥法?”于国英突然大吼一声,“你私通共党,还敢说没犯啥法?!”
闻听此言,于丙午扑通一下子跪在了于国英的面前,连声大呼:“冤枉啊,区长大人,冤枉啊,俺可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啊!”
于国英单刀直入地说道:“区政府怎么会冤枉你?王家庄的姜善是共党分子,你又是姜善的干儿子,你不是私通共党那谁又是呢?”
“区长大人,俺可不知姜善是共党啊!”于丙午磕头如捣蒜地说,“那是俺小的时候,俺爹给俺认的干爹啊,俺爹也死了五六年了,俺压根儿不知他是共党分子啊,区长大人 啊!”
于国英一看这个于丙午就知道这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心里更加有数了,知道自己的计谋成功了一大半了。于是,于国英说道:“你是不是共党分子,就看你的表现了,要想活命,就得听从本区长的话了!”
于丙午闻听此言,立即连磕几个响头说道:“只要区长大人饶俺一命,俺啥都听区长大人的!”
……
就这样,于国英软硬兼施,将于丙午收在自己的手下,委以一个小官儿,并应承捉到了姜善之后给予重赏,于是这才出现了姜善被于丙午吃饭时用手枪指向了脑门子的事情。
姜善被于国英捉进区公所之后,用尽了刑法,也没能从他的口里掏出点有用的东西,无奈之下,于国英只好决定把姜善全副武装地押送到海阳县城凤城。
从郭城去县城有东西两条路可走,走西线经过朱吴,这里隔莱阳的万第镇近,共产党活动频繁,遭到伏击抢走姜善的可能性大;走东线,经过高家、盘石店、留格,路途远,翻山越岭,但是保险系数大。于国英决定押送姜善去县城走东线,于是他们用铁丝穿透了姜善的千金骨,把姜善绑在了前后有骡马驮起的舢子(形似一种轿子)上,并且动用了荷枪实弹的一个区中队的兵力来押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押解姜善去县城凤城的头两天,于永的“郭城摔面馆”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人,男的四十多岁,女的二十出头,打听于善民。于永和于挺河问他们来找于善民干啥,来人说听人说于善民京胡拉得好,是来拜访的。于挺河心生一计,对来人说道:“原来如此啊,走,俺带你们去找于善民!”
于善民何许人也?于善民1912年生于郭城村,从小失明。他的父亲叫于济川,家境殷实,因而他从小听留声机长大。于善民拜同村的孙吉宝为拉弦的启蒙老师,积极好学,刻苦钻研,对戏曲尤其是梅派京剧戏曲十分通熟,对京胡、二胡、锣鼓、戏剧场次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于国英上任四区区长后,一是爱才心切,二是动了怜悯之心,于是将于善民调来区公所专门看守电话总机,让他自食其力。
原来来人都是万第镇的人,那女的叫赵华,是万第戏班的一个著名的旦角,她的拿手好戏是唱梅派戏《宇宙锋》,遗憾的是配弦的不精,所以她便与爹爹前来拜见于善民。
于挺河自报奋勇带赵华父女去区公所找于善民只有他的打算,他想借此机会探听姜善的情况。于挺河带着赵华父女来到了区公所,站岗的通报了情况后,于国英说区公所是政府和军事重地不允许闲人随便乱进,再说过两天就要把共党分子姜善押解到县城,以防节外生枝,于是就让于善民走出了区公所。于挺河从于善民的嘴里了解到了于国英准备过两天就把姜善走东线押解到县城的情况,心中大喜,他把于善民和赵华父女领到了于永的“郭城摔面馆”,自己立即动身去了蜜蜂涧找于连江商议如何解救姜善去了。于善民在“郭城摔面馆”里,为赵华的梅派唱段《宇宙锋》配了弦,两个人配合得真叫个天衣无缝,都有相见恨晚的感慨。赵华在这里要请于善民的客,于善民说到了俺家里哪里有让客人破费的道理,于是他做东请赵华父女第一次吃到了正宗的郭城摔面,他们的故事就此打住。
于挺河找到了于连江,两人商讨好了解救姜善的行动计划,于是第二天就去了高家,在“二先生”的“洪兴客栈”住了下来,他们让“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找来了高地,四个人秘密制定了解救姜善的具体计划。
第二天,西石现正好赶山,于连江、于挺河、高逵福、高地等人做了简单的化妆,叫上了十几个同门练武术的年轻师弟,在郭城去县城途径西石现的道路上拉起帐篷,开始了摔面。之前,于连江对“二先生”和孙老拳师说他们几个师兄弟准备去西石现趁着赶山摔面挣两个钱,背地里却告诉师兄弟们要去抢一个兄弟,人人都不准轻举妄动,一切听他的指挥行事。
于连江等人摔面的地点就设在西石现北山赶山的下面,赶山的人山人海,四邻八乡的人来品尝郭城摔面的很多很多,络绎不绝。于连江、高逵福、高地轮番上阵,手里舞弄着面团,三拉四摔,长长细细的面条就摔出来了。支在道路中间的两口大锅,炉火正旺,热气腾腾,一阵阵卤香弥漫在四周的半空中,沁人心脾。这让那些日复一日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开了眼界,享受到了郭城摔面的美妙和纯香。
中午时分,于国英的区中队押解着姜善来到了于连江他们摔面的地方。于国英骑着高头大马,全副武装,区中队几十个人也是荷枪实弹,凶神恶煞。姜善被用铁丝穿过千金骨,铁丝绑在舢子两侧的扶杆上,双手反剪在背后捆绑着,面对凶恶的敌人,姜善不屑一顾,威武不屈。
于国英看到路被一伙摔面的人给挡了,叫停了前进的区中队,他让手下提高警惕看住犯人。他跳下马来,四周察看了一番,决定在这儿吃午饭,于是大声喊道:“谁是掌柜的?过来一下!”
高逵福沉着地走过去,朗声说道:“客人有啥吩咐?”
“给做四十三大碗摔面,要快!”于国英说,“不要耽搁了我们赶路!”
高逵福回到于连江的身边悄声问道:“咋办,动手吗?”
于连江看看于挺河,说道:“没想到于国英用这么多的兵力啊!”
“是啊,”于挺河说,“这是咱没想到的啊!”
“动手吧,”高逵福说,“咱突然动手,他们有枪也没啥大用的!”
“别莽撞,”高地说,“就是动手,也得等他们吃摔面的时候。”
于连江点点头说:“是的,看情况再定。”
说罢,于连江迅速地点数了一下于国英的人数,于国英手下有四十个兵,两个赶舢子的庄稼人,他们四十三个人,就要了四十三碗摔面,这就说明了于国英没打算让姜善吃饭。于是,于连江心生一计,对于挺河、高逵福、高地三人说道:“一切听俺的,记住了,俺只要一摔碗,马上行动,高地兄弟一定要先控制住于国英,这就叫擒贼先擒王!”
于连江布置完了就吩咐赶紧摔面,于是他和高逵福、高地三人霹雳啪啪地开始摔面,不大的功夫,面条下锅,捞面,上卤,四十三碗摔面就做出来了,于国英的人要开始吃摔面了。这时,于连江高声喊道:“长官,你们都吃摔面,不给那个犯人一碗吃吗?他吃了今日的,还不知能不能捞着吃明日的,不能让他饿着啊!”
“是啊,不能饿着他啊!”众人也都帮着喊道。
“给他吃摔面?你去喂他吗?真是吃咸盐不多管闲事不少啊!”于国英不悦地说道。
“好,俺就做回大善人!”于连江痛快地说,“俺去喂他!”
于连江说罢端起一碗摔面,拿起一副筷子,就直奔姜善而去。
被用铁丝穿过千金骨又绑在舢子两边扶杆上、双手反剪绑着的姜善在于连江大声说话的那一刹那,就听出是于连江的声音,他放眼望去,不仅看见了于连江,还看到了于挺河,他立即就明白了这是怎么的一回事儿了:兄弟们这是利用摔面的机会要抢回自己啊!顿时,姜善的心里掠过一阵惊喜与温暖!但是,这种惊喜与温暖刚一掠过,他就告诫自己一定要设法阻止他们的行动,决不能让兄弟们为了救自己做一些无为的牺牲,因为于国英的实力太强大了!正当姜善思谋之际,就看见于连江端着一碗摔面直奔自己而来。
于连江奔过来,站在姜善的面前,低声说道:“兄弟,您受苦了,今天我和兄弟们是来救你来的!”
“千万不可啊!”姜善急忙说道,“敌我实力相差太大,不要做无为的牺牲啊!”
“可是,俺不能眼看着兄弟你……”于连江说。
“俺一个人死了不要紧的!”姜善说,“要保住兄弟们啊,这都是以后的革命力量啊,你我都没有权利让他们去牺牲的啊!”
“那……”于连江犹豫着。
“听俺一句话,兄弟!”姜善说,“保护革命力量,才能为俺报仇啊!”
于连江含着热泪把这碗郭城摔面喂给了姜善,之后默默地走回到了兄弟们那儿。于挺河、高逵福、高地等人围过来,于连江轻轻地摇了摇头,摆摆手,众人这才安静下来。
几天之后,姜善在县城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了,于连江把这深仇大恨牢牢地记在了心中,发誓要为姜善报仇雪恨。
(四)
1934年1月,中共海阳县委和莱阳县委为了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决定成立海莱游击大队,之后海莱游击大队秘密成立,姜忠太为大队长。海莱游击大队下设海阳、莱阳两个分队,于连江任海阳分队的分队长。中共海莱县委指示,游击大队要司机在周边地区敌人实力比较薄弱的地方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敌人的枪支弹药和物资,以此来武装我们自己的革命队伍。
1934年1月下旬,海莱游击大队接到了上级的战斗命令:武装夺取招远县马家乡公所的反革命武装,不断壮大革命武装队伍!
接到命令后,姜忠太和于连江便把游击大队的战士们一一组织起来,秘密向招远进发。到了招远马家乡后,姜忠太就发动战士们想办法,人人献计策,确定攻打乡公所的战斗方案。于连江提出了一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都说这个方案应该是万无一失的。
在马家乡赶集那天,游击大队通过当地一个熟人从老百姓家里借了大盆、大锅、面板、桌凳,买来了面粉、盐碱,在马家乡乡公所门前不远的地方开始了郭城摔面开张前的准备工作。姜忠太大队长带领战士们干起了摔面馆伙计的营生,摆桌子,摆凳子,支起大铁锅,燃起柴火烧起火来,他自己亲自书写的“郭城摔面”的牌子也竖起来了,摔面热热闹闹开张起来。于连江首先做了一大锅白菜猪肉卤汤,卤汤的香气飘散在这冬天的天空中,香气四溢,格外诱人。
太阳升高了,红红的,让人身上感觉到了一丝丝的暖气。不一会儿,看热闹的、等着品尝郭城摔面的也越来越多,人们把这个郭城摔面的地摊围了个水泄不通。于连江亲自和面、调面,然后开始表演起郭城摔面,面团在他的手里,一会儿抻拉,一会儿甩开膀子很劲儿地摔着,三拉四摔,几个回合下来,又细又长的面条便被摔抻出来。看光景的人看得眉飞色舞,一边赞叹着郭城摔面的神奇,一边大声叫嚷着要品尝摔面,现场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正当摔面红红火火地进行时,马家乡乡公所出来了几个乡丁,个个身背长枪,一步三摇,骂骂咧咧,径直走过来制止于连江他们的摔面生意。于连江走上前双手抱拳,朗声说道:“各位老总,俺初到贵地,只想来挣几个小钱回家过年,不想打扰了各位老总,待会儿,俺不光把郭城摔面送到乡公所里让各位品尝,一并把地摊钱也给您送过去,咱们有钱一起挣!”
“哼哼,妈的,这还差不多!”一个斜眼子歪戴帽子的家伙撇撇嘴儿说。
“别他妈的跑了啊,老子们在所里也看得见,见你们跑,老子就搂家伙,枪子儿可是不长眼的!”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家伙说。
“不会不会,买卖不成仁义在嘛,俺不会跑的,俺来就是为你们来的,是给你们送钱啊!”于连江笑着一语双关地说道。
“哼哼,妈的,谅你们也不敢啊!”一个小个子翻了翻白眼说。
“别忘了给老子们送摔面和进贡啊!”络腮胡子说,“走,兄弟们,回所里暖和去!”
于连江望着这三个家伙的背影大声说:“老总,你们多少人啊?俺给你们送几碗摔面?”
“十二……不不,送十六碗吧,要大碗的!”络腮胡子头也不回地说。
傍晌时分,于连江和战友们做了分工,四个人收拾摔面现场的器具,十六个人每人手里端着一碗郭城摔面走进了乡公所。十六个游击大队的战士对付十二个残兵败将,没费一枪一弹,全部缴械,并把他们全部捆绑起来堵住了嘴,反锁在乡公所了。这次战斗,一共缴获短枪两支,汉阳造长枪十支,并且缴获了马家乡乡公所好多现金。
返回的路上,姜忠太大队长高兴极了,随口来了几句顺口溜:“于连江啊不简单,郭城摔面摆地摊,大家把敌老窝端,缴来枪缴来了钱,下得敌人胆魄散,我们胜利在眼前。”战士们听了这顺口溜,不仅都夸于连江的计谋好,也都说革命胜利后大队长肯定能去当个大诗人啥的。
1934年2月,中共莱阳县委军事委员贾丕钦叛变革命。这个叛徒因其特殊的身份,对于海莱游击大队成员比较熟悉,于是他带领国民党反动派的“捕共队”四处捕杀共产党员和游击大队成员,一时间莱阳和海阳西部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海阳特支书记刘仲益被迫转移到海阳东部(今乳山)开展工作。
在这种血雨腥风里,姜忠太、于连江带领的游击大队海阳分队的战士们不敢公开活动了,只能转入更加隐蔽的斗争,晚上出去活动,白天就在蜜蜂涧于连江的家里藏在棚子上。
一次,于连江的手枪没来得及带在身上,敌人就进入了院子里,姜洪芝正抱着两岁的儿子,她立即放下孩子,拿过手枪放进自己的裤裆里,装着去茅房里解手,把手枪埋进了大粪里,使得敌人一无所获。
本来家里就不富裕,游击大队海阳分队八九名战士隐蔽在于连江家里,吃饭都成了问题了。外面,国民党反动派的“捕共队”搜查得正严,穷凶极恶,大有不铲除共产党员及其组织誓不罢休的架势。怎么办呢?于是,姜洪芝一声不吭,背起儿子,拿上篮子外出讨饭去!她深知道,孩子的爸爸做的事情不是打家劫舍的恶事儿,他和他的兄弟们一样,都是在做善事儿,杀富济贫,专为天下的穷苦老百姓打抱不平,改变天下不公的现实,他们是把自己的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啊!自己与他们相比苦点累点,又有啥呢?在她的潜意识里就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做的大事儿就得去支持他,帮他分忧解难,这才是自己分内的事儿。
一天,姜洪芝抱着儿子于海才来到十几里地远的北洛村讨饭。刚刚走到大地主“大锁子”后人的家门口时,就被蹿出来的恶狗放到在地,姜洪芝紧紧护着儿子于海才,自己的大腿却被恶狗生生撕开了一块皮肉,幸亏几个手持铁锨的好心人赶过来才给她解了围。
这北洛村的大地主“大锁子”从前是个远近闻名的财主,他本姓姜名静轩,从小戴一把长命锁因而得此外号。此人,个头高,身子胖,方面大耳,常年剃一秃头,锃亮透青,从谷雨节以后再就上身不穿袄、脚上不穿鞋,下身只穿一条六、七分的短裤子,而且从不扎腰带之类的东西,只把胖肚子使劲往里一紧将裤腰一摽便夹住了,若是没事儿坐在那儿就跟庙里供着的弥勒佛沒有什么差别。有一年麦收前后,私塾里的先生轮到他家吃饭,大锁子与先生隔着小饭桌对坐在炕上,先生正喝小米粥,抬头一看对面活脫脱一弥勒佛,忍俊不禁,一口米粥全笑喷在大锁子脸上。此人过日子太抠了,春、秋天出门探亲都是提着鞋等到了人家村头再穿上去,能省的要省不能省的也要省,不仅对自己刻薄对别人也是如此,因而经常对扛活的挑三拣四地说这道那的,对那些胆小怕事、老实巴交的年底算工钱时还要扣些什么名堂的钱。他又善说,经常说自已捂着一半嘴也能说过谁谁谁,沒理也能找上个不是理的理,所以扛活的不管吃不吃亏,也不管他说的对不对,都不愿和他去论理。这个大财主一方面节俭生活,一方面巧取豪夺,成了海阳北部远近闻名的大地主。
姜洪芝抱着儿子,拖着被恶狗咬伤的腿回到家里时,已经是小半宿了,儿子早已在她的怀里进入了梦乡。战士们吃着姜洪芝讨来的饭,个个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于连江给妻子端来温水,一边清洗着伤口,一边动情地说:“洪芝,你辛苦了啊,等革命胜利了,俺天天给你摔面,让你天天吃郭城摔面!”
姜洪芝像孩子一样高兴地笑了,她说:“好啊,俺还从没吃过你亲手摔的郭城摔面呢,你可不许反悔啊!”
(五)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白色统治越是恐怖,中国共产党人就越是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
1934年3月,姜忠太、于连江带领 宋聚盛、赵成仁、马介臣等二十多名战士们在莱阳分别袭击了苟格庄和淳于乡的地主武装,惩治了反动地主,教育那些壮丁们不要再为地主当狗腿子了与老百姓为敌,总共缴长短枪50多支,为海莱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以武装斗争的革命实践打击和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更让受压迫和剥削的穷苦大众看到了希望。
1934年7月1日在中共海阳县委的指示下,海阳革命武装力量决定攻打行村区黑石嘴盐务局,除恶夺枪,震慑反动派,装大我们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天,正值黑石嘴赶集,农闲下来赶集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于连江带领七名武装队员,他们扮装成赶集的群众,来到了盐务局不远之处。于连江告诫战士们,先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打草惊蛇,妨碍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于连江在小摊上买了一兜桃子,提着走向盐务局,他要先进去侦察盐务局内部敌人的情况。于连江刚刚接近盐务局大门时,五六个盐狗子向大门外走来,好像要外出执行什么任务,于是于连江调转身子折了回来,心道:天助我也,机会来了!
从大门出来的盐警们走远以后,于连江低声向战士们发出行动命令:“盐务局兵力不足,立即杀进去!”
于是,于连江一马当先,率领战士们飞快闯进了盐务局!惊恐中的盐务局长,回过神儿来刚要拔枪,被于连江飞出手中的匕首直插咽喉,盐务局长当场毙命。于连江和战士们快速打扫战场,共缴获长短枪6枝,银元百余元,然后凯旋而归,胜利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
1934年8月的一天,正赶上赶朱吴大集,于连江和姜忠太带领十几个武装战士来到了朱吴集上。
这次,于连江挑选了四五个外地的战士,从朱吴村亲戚家借来摔面的家什,在朱吴联庄会不远处摆开了摔面的地摊。姜忠太带领其他的战士们装扮成赶集的群众,准备来吃摔面,实则是来当吃面的托儿,以此作掩护来参加战斗的。
于连江吩咐一个战士去菜摊上买来地豆和韭菜,让他们把地豆和韭菜洗干净了,他自己也把摔面的家什支把起来,把面和好了,在饧着面。临时垒起来的两个炉灶也生起大火来,他熟练地把一大锅卤汤做好了,然后就开始摔起面来。
于连江带领这几个战士一开始忙活的时候,姜忠太就带着那十几个战士在开始叫好,大声叫喊着,嚷嚷着,制造着声势和氛围,吸引着众人前来围观,目的就是吸引朱吴联庄会的人前来找事占便宜,因为他们欺压百姓随心所欲抢夺惯了。这也是此次行动提前制定的战斗方案的一个步骤。
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人们大多数没看见过摔面,也没吃过摔面。有人是来看光景的,有人是想来一饱口福的,整个场面十分火爆,叫好的,议论的,说笑的,此起彼伏,人声鼎沸。
大锅里的地豆韭菜、猪肉鸡蛋的汤卤香味浓烈,飘向四周,刺激着人们的味觉。
于连江开始摔面了!只见他把一块面团拿在手里,抻巴几下,双手将面条摔将起来,三拉四摔,让人眼花缭乱,一会儿的功夫,像变魔术一样把面条摔出来了,抛向沸水翻滚的大铁锅里。
人们欢呼着,叫喊着,赞叹着,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这时,只听“砰”的一声枪响,顿时鸦雀无声,人们不知所措地相互观望着。
一个挺胸凸肚、面目凶恶的肥胖男人分开人群,窜进场内。只见他穿着白色丝绸上衣,黑裤子的腰上扎着三四寸宽的牛皮腰带,斜背着大肚匣子枪套,手里的大肚子匣子枪还冒着青烟儿。
这个肥猪似的家伙站定后,吹吹枪口的青烟儿,凶恶地盯着于连江,怪声怪腔地说道:“你们是哪里的大胆兔崽子?竟敢不向联庄会申报就私自搞起拉面来了,莫不是袭击招远那伙共匪吧?”
看来这个家伙不仅知道招远那码事儿,警惕性还挺高的,想到这里,于连江放下手里的摔面,一抱拳说道:“长官,俺们是郭城村的,‘郭城摔面馆’的掌柜于永是俺的师傅,今天初来乍到贵地,有眼不识泰山,还望长官多多包涵,俺们一定好好孝敬长官们!”
“你们打算怎么孝敬啊?”肥猪瞪着一双三角眼逼问着。
于连江看看众人,朗声说道:“我们不光做出摔面给长官们送上门,还要再给长官们进贡!”
“算你识相,马上就办!”肥猪不耐烦地说道。
“给您送多少碗面?”于连江问。
“十六碗!”肥猪边走边说道。
于连江说道:“长官,俺们就这四五个人,不可能一下子给您送那么多啊!”
“你不会在这划拉几个帮你送?真是个愚蠢货!”
十几个战士,在于连江和姜忠太的带领下,一人一碗摔面端着走进了朱吴联庄会。于连江走在最前面,走到了肥猪面前一下子把那碗热气腾腾的摔面扣到了肥猪的胖脸上,拔出腰上早已子弹上膛的手枪直接对着被烫得嗷嗷叫唤的肥猪开了枪,肥猪立时毙命。
十几个战士,有的把摔面砸向敌人的,也有拔出身上的匕首刺向敌人的,姜忠太拔出手枪接连射击,于连江也甩手向欲逃跑的敌人连着几个点射,前后不到十分钟顺利结束战斗,毙敌几十人,缴获枪支几十支。
这次顺利端掉朱吴联庄会,在这白色恐怖猖獗之时,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壮大了海莱的革命武装,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
(六)
1934年4月,中共胶东特委指示海阳县委组织小股武装,通过开展武装斗争筹集一笔经费,在烟台开设一家客栈,作为党的联络站,安排前往避难的共产党员。
7月,大店村两个游击队队员叛变了革命,于20日带领国民党反动派的“捕共队”到处捕捉共产党员,海阳县委书记刘仲益不幸被捕,押至县城凤城后,又转到了省城济南的国民党监狱,抗战后才获释。
面对敌人的凶残,姜忠太和于连江决定来一次公开的武装斗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同时完成胶东特委下达的革命任务。
在经过研究之后,游击大队海阳分队决定打掉于国英的高家联庄会。高家联庄会,是郭城四区下设的一个反动政府的武装机构,直接受于国英指挥。高家联庄会有十几个人,这些人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军政合一的武装人员。他们平时打着维持地方治安的旗号,下乡搜刮民脂民膏,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但是又是敢怒不敢言。如果打掉这股反革命势力,不仅能够震慑敌人,削弱其反革命力量,打压其反革命的嚣张气焰,更能够为老百姓消灭欺压他们的敌人,鼓舞穷苦劳动人民的革命斗志。
1934年9月21日,姜忠太和于连江把游击大队海阳分队的宋聚胜、姜丰胜、姜洪英、姜军、姜丰志等十多名战士拉到了黑崮南山——跑马岭待命。9月22日于连江进入高家,进行战前侦察。
于连江来到高家后,首先去拜见了自己的师傅孙彦昌老拳师,之后来到离高家联庄会所不远的“二先生”家里开的“洪兴客栈”。“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一见于连江走进来,放下手里的活计,笑着问道:“哈哈哈,是那阵风儿把于大哥给吹来了?”
“西南风,西南风,”于连江笑着说,“蜜蜂涧在高家的西南面,这不就是西南风吗?哈哈哈……”
“大哥,您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吧?”高逵福狡黠地说。
“哪里哪里,俺是想师傅了,也想师弟你了啊,哈哈哈,这不就来了嘛。兄弟,你在忙啥?”于连江说。
“你来得正好啊!”高逵福说,“联庄会里那些老爷们,今天中午要吃郭城摔面,让俺给做好了送过去,你来了,正好帮帮俺的忙吧!”
“好啊,俺来帮你!”于连江嘴里说着,心里暗暗高兴起来:真的是比说书唱戏都巧啊,这样俺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入联庄会所进行侦察了!
中午吃饭时分,于连江和高逵福每人端了四大碗郭城摔面走进了联庄会所,后面于连江自己把剩下的几碗送过来了,等联庄会所的人吃完了于连江又来收拾碗筷,里里外外,出出进进,一共进来了三次,他把联庄会所里的地形、站岗的位置、人员的办公地方等所有情况一一默记下来,顺利地完成了战斗前的侦察任务。
临走前,高逵福用包袱包起来十几个玉米饼子和几个馒头递给了于连江,他说:“于大哥,带回家吧,给嫂子和孩子吃,没啥好东西,只是一点心意。”
于连江接过这些干粮,拍拍高逵福的肩膀说道:“兄弟,大恩不言谢,以后哥哥一定加倍报答兄弟的恩德!”
“看看,又见外了是不?”高逵福说,“说这话,咱们还像兄弟吗?”
于连江连忙说道:“好好,俺不说了还不成吗?”
两个人都笑起来,高逵福把于连江送到了“洪兴客栈”的店门外,不想这一别竟成了师兄弟两个人的生离死别。路上,于连江还在想,呵呵,这老弟真是太善解人意了啊,俺正愁跑马岭上的战士们没啥吃的呢,不想他就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来了,啊啊,俺哪里还顾得留给洪芝和孩子吃啊?啊啊,洪芝啊,你和孩子跟着俺吃尽了苦头了,等革命胜利了,俺让你和孩子一定享享清福!于连江一想到妻儿,心里总觉得很是亏欠他们娘俩,总觉得对不起他们。
回到跑马岭上,于连江和同志们仔细研究了第二天攻打高家联庄会所的事宜,并且分了工,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
1934年9月23日一大清早,露宿山中的战士们吃过了于连江带回来的干粮后,便向高家进发了。战士们不能带长枪,只能带了匕首之类的家伙,只有于连江和姜忠太腰里别着短枪。
这天,正是阴历赶高家集的日子,上午九点左右,天气突变。天空乌云密布,狂风肆虐,寒气袭人,让穿衣少的人冻得直打哆嗦。约摸过了半个时辰,大风停了下来,云消雾散,天空放晴了,太阳也从云层里钻出来。这时,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在于连江的带领下,参入行动的战士们夹杂在赶集的群众中间向集市上涌去。
高家是海阳郭城四区于国英的地盘,高家联庄会是于国英四区区公所的分所。这天,高家联庄会像往日一样,在所外放了几道岗,盘查着过路的行人,这些平时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家伙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末日来到了。
游击大队海阳分队的姜军走进了第一道岗,站岗的团丁用枪一指姜军吼道:“站住了,奶奶的,你是干啥的?”
“老老……老总啊,俺是是是……来找找……找俺的表表表……表哥的。”姜军在故意结巴着拖延着时间。
“你的的表哥是谁?”站岗的团丁凶神恶煞地吼道。
“就就就是……就是你啊!”姜军说道。
“啥?……”站岗的兵丁还没反应过来,伸着脖子在问姜军。
这时,姜丰志、姜洪英等人迅速冲上去,没等团丁明白过来,就用匕首对准了他们的脖子说道:“不准动,动就杀了你们,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来借枪用的!”两个站岗的团丁一听此话,软了双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声恳求道:“爷爷饶命,爷爷饶命!”下得抱头伏地,再不敢说半句废话。
第一道岗哨被顺利解决后,宋聚胜马上组织人员接近第二道岗哨。这时,第二道岗哨的团丁发现了情况不对头,举枪就要反抗。说时迟,那时快,宋聚胜眼疾手快,飞起一脚将团丁的枪支踢落,并把手里的尖刀指在团丁的胸口说:“小心你的狗命,缴枪不杀!”团丁举起双手连声央求道:“好汉饶命,好汉饶命!”
这时,于连江、姜忠太等人冲进敌人的老窝里,将岗楼上的敌人击毙,其余的团丁见同伴毙命,吓得大乱起来,有的弃枪乱串欲寻藏身之地,有的跪在地上磕头求饶。
于是游击大队海阳分队的战士们把高家联庄会没有被打死的团丁们捆绑起来,迅速打扫战场撤出了出来。这次战斗,缴获长枪10支,手榴弹25枚,子弹若干发,物资一大宗。于连江和姜忠太、宋聚胜经过商议,把夺得的布匹、粮食等物资就地分给了赶集的群众。
战士们分发完了战利品,于连江找到了一张桌子,他站上去,大声地说道:
“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是专门为咱们老百姓打天下的!地主老财、官僚政府为啥天天欺压我们?就因为他们手里有权有势、有枪杆子啊!他们欺男霸女,他们随意杀人,他们把我们穷苦人不当人,连狗都不如,竟让咱们穷人给狗出殡啊!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杀富济贫,就是要打破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专门为老百姓打天下! 咱们共产党在南方建立了中央苏区,成立了咱们穷苦老百姓自己的政府,从此不受地主老财的压迫和剥削,不受官僚政府的欺压,我们很快就会过上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好日子了!让人人都有地种,让人人都有饭吃,不再受人欺辱,就是我们的奋斗的目标!”
于连江的话在赶集的群众中不啻于一枚炸弹突然爆炸!他们从来也没有听到有人这么说过,也从来没有看见有人敢做过!在他们大多数人的心里,听了于连江的话,看了他们做得事儿,就觉得既兴奋,又有点害怕,于是有的分得了东西不敢拿走,还有的在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这时一个人在人群里大声喊道:“操,害怕啥?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咱们老百姓的啊,拿走拿走,别怕别怕,头掉了,不就是个碗大小的疤吗?都起来斗这些狗操的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咱们还怕谁呢?!” 这人这么一吆喝,还真的是很管用的,那些本来害怕的人胆子也大起来了,人人都拿着分到的东西走散了。
“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听说后走出“洪兴客栈”前来探听虚实时,于连江他们就已经撤退了,他自言自语地说道:“肯定是于大哥他们干的,呵呵,可惜俺没捞着去……”
于连江和姜忠太带领的游击大队海阳分队的战士们夺下高家联庄会的武装后,直接东进三王家村,分了地主王云德家里的浮财,并在三王家和冷家村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了革命主张,黄昏时分来到了马石山下的东尚山村驻扎下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于国英的实力在当时的海阳那是首屈一指的,他的郭城四区有电话总机,是于善民在看守,下面的分公所里都有电话,比方说废城、朱吴、高家都有。于连江和同志们虽然捣毁过不少敌人的乡公所,但是从没见过电话,所以在拿下高家联庄会所时就没有及时掐断敌人的电话线。这样,等到高家联庄会的那些家伙们被解救后,他们立即把电话打给了郭城的于国英。
于国英闻听高家联庄会被连锅端了,死了几个人,损失了不少的武器弹药和大宗物资,简直是气炸了肺!妈的,共产党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在太岁爷的头上动土,上个月砸了俺的朱吴联庄会,这又砸了高家的,此仇不报,俺于国英就不是党国的堂堂区长了!
第二天下午,海阳县党部打来电话说暴动的共匪正在马石山下的东尚山村休整,要他立即前去围剿。原来,姜忠太、于连江将队伍带来尚山村后,住进了村里的大庙里。第二天,他们找来了村里的村长,让他去群众家里借一些锅盆、面板之类的炊具,又给他钱让他给买些面粉、蔬菜,于连江准备摔一次郭城摔面来犒劳一下几天几夜劳累奋战的战士们。不想这个村长是个地地道道的国民党反动分子,他一边应酬着于连江和他的队伍,一边派人去县城凤城给海阳国民党反动派当局报信。
于国英接到了情报后,立即组织三个中队的人马前去围剿姜忠太和于连江的革命队伍。他的大队长于全玉是中石现村人,大队副于善坤,是西石现人,他们两人对去尚山村的路途特别熟悉,他俩主动请战前去围剿。
于国英的武装大队共有三个中队,总计二百多人。这支武装队伍并不是海阳县国民党政府花钱豢养的兵丁,这是于国英自己豢养的一支地方武装队伍。
于国英在他的辖区内,专门向各村有钱有地的大户人家征钱财、征粮食、征人丁建立起这支武装队伍,由他统一管辖指挥,维持地方治安,为大户和有钱有地的人家服务。各村的大户每年必须统交数量不等的钱财粮食养活这支人马,如果家里不出人丁,就必须再交上人丁费,于国英自己招兵买马。大户人家大多数都是出人丁费,极少有自己家里出人丁的,因而于国英的这支人马绝大多数都是他招来,也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上游手好闲之徒,好汉不希的惹、熊汉子惹不起人物居多。
于全玉和于善坤这一正一副两个大队长,更是心狠手辣之人,都是由于国英的秘书兼高参推荐而来的,因为这位高参也是中石现村人,他在于国英那里权高位重,炙手可热。
当时的郭城四区的副区长于乐斌是西石现人,他把于全玉和于善坤拉到一边悄悄地说道:“爷们啊,咱不知以后这天下到底是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做事儿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得饶人处且饶人啊!”于全玉和于善坤两个人横横地说道:“俺不管这些,他妈的,这些共匪就该一一铲除!”
二百多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兵,在于全玉和于善坤的统领下,穷凶极恶地扑向了东尚山村。
(七)
东尚山村,是老海阳县东北部一个二百多户的小山村,坐落于马石山下。
马石山,是胶东半岛一座颇有名气的大山,解放前它是老海阳县和老牟平县分水岭,山北是牟平,山南是海阳。站在山巅上,眼观四方胜景,耳听两县鸡鸣犬吠。
传说远古时,马石山有一个草肥水美的牧场,天上的一匹神马经常偷偷到牧场吃草饮水。后来,天上下来一位天将要降服这匹神马,神马就地一滚,竟比大山还高。天将一看,也施展法力,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伸手抓住马鬃,把大山当成了上马垫脚石,飞身上马,腾空而去。从此,人们把这座大山叫做“上马石山”,后来,逐渐把“上”字去掉,直呼“马石山”了。
这里群峰巍峨,奇石嶙峋,林木葱郁,鸟类繁多,保留着原始山林特有的秀美风貌。马石山主峰东西两坡陡峭,北面阴坡更是壁立千仞,惊心动魄,唯有南坡较为平缓,有攀登之路直达山巅。
马石山前散落着七八个山村,村子之间有山丘间隔,羊肠小道,崎岖蜿蜒,一条小河绕着山丘蜿蜒西去,在马石山西山麓下转了一个八九十度的大弯向东而去。
东尚山村,就是马石山前这七八个村子靠东边的一个小山村,小河穿村而过,大庙建在村东,庙前建有戏台,庙东河边有一个蓝盈盈的大水塘,水深过丈,供村人洗衣洗澡。
东尚山村距离海阳县城凤城有一百二十里地之遥,郭城距离东尚山村直线距离也得有六七十里地,翻山越岭,加上走的都是山路,崎岖蜿蜒,怎么算估计也得有一百多里地。而东尚山村那个反动村长派出去县城报信的人得走着去,于全玉和于善坤统领的郭城这二百多人的队伍也照样得走着去东尚山村。
9月24日下午,于国英接到了海阳国民党县党部的电话后,于全玉和于善坤就立即带着队伍上路了。晚上半夜时分,于全玉和于善坤大带领的队伍到达了东尚山村,天色蒙蒙亮的时候,这二百多人的队伍把个大庙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围了个水泄不通。
于连江的队伍清晨起来要准备早饭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于国英的队伍围了个结结实实。
东方的天空由鱼肚色变成了浅蓝色,继而浅蓝变成浅红,不一会儿浅红变成深红,血色的彤云铺满了整个东方的天空。
天,完全亮了,敌人开始喊话了:“共匪们,快快出来投降吧,爷爷饶你不死!”
于连江和姜忠太把战士们召集起来,姜忠太说:“同志们,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就是死也不能当孬种啊!”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宋聚胜喊道。
“对,我们早就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了!”姜洪英吼道。
“我们就是死也不会当孬种的!”战士们异口同声喊道。
于连江把双手往下一按,说道:“同志们,我们必须突围出去,不能坐以待毙!现在我来说一下突围方案:第一,大家检查一下武器情况,不要随便浪费弹药;第二,我先带一部分人向东打,吸引敌人,掩护大多数同志突围;第三,其他同志由姜忠太队长带领向西突围,进入村里有利于摆脱敌人!第四,活着出去的同志一定要向党组织汇报这次行动的全部情况!大家准备战斗!”
于连江带领四个战士首先冲出庙门,来到戏台后,依靠戏台做掩体向庙东的敌人发起攻击。他们首先向戏台东面的敌人扔出了两颗手榴弹,炸的敌人鬼哭狼嚎,趁着敌人慌乱之际,于连江等五人一边向东突围,一边向敌人射击,他们这一举动把敌人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了。
此时,姜忠太看到敌人的注意力被于连江等人吸引过去了,于是带领其他战士从大庙里飞奔而出,从戏台后面快速向西突围。
于连江指挥四名战士继续向东突围,蜂拥而来的敌人前堵后追,他们就用手榴弹炸敌人,借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浪和烟幕,五人继续向东突围。
于全玉发现对方分成了两组人马分别向东向西突围,于是让于善坤带一队人马去追堵向西突围的人,下令能抓活的最好抓活的,不能抓活的就击毙,一个也不能放跑了;他自己带一队人马去追堵向东突围的人,他把一个枪法准的敌兵叫到跟前,又从一个敌兵手里夺过一支长枪,带着那个枪法准的爬到戏台上,向于连江等五人瞄准射击。
于连江带领的四个战士倒在血泊中,于连江大腿上中了一枪,敌人看到他腿上中枪了一窝蜂子一样向他涌来,于连江从腰里掏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拉开线向追赶他的敌人扔了过去,然后纵身跳进那个蓝盈盈的大水塘!
姜忠太带领那一部分战士,一直向西突围,还没有突围进村,就被前堵后追的敌人打死了六七个人,最后姜忠太、宋聚胜、姜洪英等在弹尽之时被俘。
于连江牺牲后,于全玉指示其手下把于连江的尸体打捞上来之后,将于连江的头颅割下来,于全玉用长枪跳着于连江的头回郭城向于国英邀功讨赏,最后将于连江的头颅挂在西石现村子里的旗杆上示众长达一个多月。
姜忠太、宋聚胜、姜洪英被押解回郭城,然后押送到了县城凤城,他们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折磨,他们大声地质问敌人,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最终在县城慷慨就义。
絮语繁言
于连江牺牲的当天——1934年9月25日,傍晚时分中石现村突然来了三个陌生男人,这三个人清一色的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脸上架着墨镜。
晚上九点多,三人将于全玉从他的相好的家被窝里用绳子套住脖子像背死狗一样背出来,背到中石现北河里,检查验明已死,然后直接被插进河沙里面。这,就是中石现“于全玉被插沙”事件的真实历史。
于连江牺牲后,妻子姜洪芝改嫁一名姜姓地下党员,为了纪念于连江生下三个孩子都姓于,解放之后姜洪芝活到古稀之年。
于连江的儿子于海才,十六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三年解放战争,后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离休后生活在苏州至今。
于挺河“马石山惨案”时为保护转移群众被日本鬼子杀害;牟平的张一弓、宋树云解放后都任职于人民政府。
“郭城摔面”师傅于永后来参加了八路军,并将于挺河唯一的儿子收为义子,培养成“郭城摔面”的第四代传人。
高卓臣不仅在高家一带洒遍了革命火种,发展了不少地下党员,还兼任当时蓬莱、黄县、掖县三县的县委书记,建国前病逝。
高逵福后来也参加了八路军,被小人诬陷贪污军饷,后被平反;高地1945年除夕在攻打赵保原盘踞的万第炸敌人的碉堡时牺牲。
“二先生”家里走出了四位抗日志士——四弟高逵福、长子、次子、长女,其中次子高波成为东北剿匪英烈,与战友杨子荣一起长眠于牡丹江海林烈士陵园。
于国英,在抗战爆发后,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不仅支持抗日,还组织起抗日武装,身先士卒杀敌,1940年腊月26日被国民党汉奸“抗八联军”一团团长纪受之、二团团长李健吾杀害于西石现村,时年31岁。
于善坤,在建国后的镇压反革命时被人民政府枪毙。
于丙午,因出卖姜善,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逮捕判刑。
……
巍巍马石山,汤汤富水河,见证着历史的足迹,铭记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于连江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