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萧军在沈阳踏上文学创作之路

  • 编辑: 子风
  • 发表于: 2014-09-25 18:15
  • 字数:3660
  • 人气:1556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电影《黄金时代》即将上映,除了传奇女主角萧红,她的恋人萧军的传奇一生也被人津津乐道。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出生,年轻时从军,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

抗战前,萧军辗转于沈阳、哈尔滨、青岛、上海等地,在上海期间受到鲁迅指导,抗战时留在延安,抗战后重返东北,1957年划为右派,“文革”期间受到关押。“文革”结束后平反,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第三代》《羊》《江上》《幸福之家》《吴越春秋史话》《跋涉》(与萧红合著)《从临汾到延安》等。

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萧军研究会的两位顾问李宝平和白长青,听他们讲述萧军的侠义性格和他们对其作品的评价。

萧军母亲因丈夫家暴而自杀

五姑、祖母和四叔对他文学影响大

据中国萧军研究会顾问白长青先生介绍,萧军年少时环境并不是特别好。萧军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在他仅仅出生7个月时,他的母亲就因不堪萧军父亲的打骂而吞食鸦片自杀。为了萧军不再孤独生活在这黑暗的世界,他的母亲也往萧军的嘴中塞了鸦片。萧军能活下来,要感谢他的五姑。

萧军的五姑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也是他在文艺上的启蒙导师。五姑是一位不单女红做得好,还能背唱整套驴皮影的才女。萧军后来在《我的童年》中写道:“《双错婚》这影戏,五姑是能由头唱到尾的。她就用生、旦、净、末、丑……各式声音唱着……有时还用鼻子哼出胡琴的过门……它们完全使孩子们迷醉着。每一次一直到深夜,甚至讲唱到叫起第一遍的鸡声。”

萧军的童年还有两位文学导师,一位是他的祖母。萧军的祖母对孙子疼爱有加,常常在夜里为萧军讲《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的故事,萧军喜欢其中的杨七郎、呼延庆和薛刚。另一位则是萧军的四叔,萧军小时候经常称他的四叔为“傻叔叔”。这位会说大鼓书《瓦岗寨》的傻叔叔,把秦叔宝、单雄信等人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也让萧军神往那些英雄豪杰的生活。对于童年的萧军来说,这些传奇好汉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他好打抱不平、光明磊落、刚毅不屈性格的形成,也影响了他成年后的文学创作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另一方面,萧军的家庭充斥着暴戾,萧军祖父与祖母之间、祖母与父亲之间关系都很紧张,萧军父亲与三叔甚至动刀动枪过,萧军的五姑还曾拿刀刺向萧军继母的母亲,一刀见红。

萧军的父亲叫刘清廉,是个有爱国情怀,有正义感,却性格暴烈的男人。萧军母亲的自杀与刘清廉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了萧军知道真相后,常常说出“报仇”二字。刘清廉与萧军父子二人经常发生口角,甚至拳脚相加,年幼的萧军曾被刘清廉打得左臂脱臼。

在沈阳发表《懦》

萧军有时代情结,更关注外在世界

1928年,萧军来到沈阳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炮兵科。1929年的春天,一群学员欢声笑语地追逐着一个类似足球的东西,萧军定睛看仔细,居然是人头。这就是他写下《懦》的原因背景。

萧军的《懦》发表在当时的《盛京时报》副刊上,笔名“酡颜三郎”。酡颜取自屈原《招魂》中“美人既醉,朱颜酡些”。意表喝酒脸红,而三郎是他和好友方靖远等人结拜时排行老三。

1930年,萧军在讲武堂毕业之前因与长官冲突,被关禁闭后又被开除出校。

萧军身体中流淌着爱国热血,东北沦陷后便随好友方靖远来到了抗日部队集结的哈尔滨。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左翼作家还有他的恋人萧红。

萧军接纳萧红后,二人发展成恋人,在文学上也产生了结晶,他们共同推出了作品《跋涉》。其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成为抗战文学的先锋。鲁迅亲自为《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作序,收录到鲁迅的《奴隶丛书》出版,而且还把二人接到上海进行指导。二萧分手后,萧军与王德芬在西安结婚,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为夫妻。

华商晨报:萧军萧红的分手,在你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宝平:其实他们分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性格迥然不同。萧军更有时代情结,他更关注外在世界和政治活动,而萧红关注内心世界的丰富,更关心文学内部。他们二人性情不一致,所以也彼此造成伤害。

白长青:虽然萧军和萧红在哈尔滨属于一见钟情,但归根结底还是性格不同。萧军是粗犷男子汉,过于阳刚,而萧红承受很多苦难,也更加细腻。当时他们为去临汾还是留在运城产生了分歧,萧军要去打游击,而萧红认为文人还是用笔抗战,在大是大非面前,二人做了不同选择。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遭很多人反对

他是当时一个节点式的人物

鲁迅去世后,萧军前往延安,本是想亲赴前线,结果却留在延安加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当时延安的文艺情况很复杂,萧军想离开延安,毛泽东挽留了他。

萧军是党外作家,有一次毛泽东曾与萧军交谈,劝其入党当官。萧军以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为由推辞。毛泽东又请萧军帮忙,收集延安文艺界情况,萧军与毛泽东本是互相赏识的,萧军便答应了毛泽东。萧军收集的材料也促成了后来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萧军在延安座谈会上站出来后,主要谈及作家要有“自由”,要有独立精神,要坚守个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文学观。他公开宣称,政治、军事、文艺是一家,作家的立场应该是民族的立场、人类的立场。

萧军的观点,遭到了胡乔木的反对,而曾经和萧军志同道合的丁玲,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华商晨报:1942年5月2日的文艺座谈会上,萧军的表现是怎样的?

李宝平: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毛泽东讲过引言后,无人发表看法,有人怂恿萧军说:你是学炮兵的,你应该先开炮。于是在维护王实味(1942年3月,王实味在延安发表杂文《野百合花》,毛泽东看到后认为文章立场不正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把王实味作为思想错误来进行批评与帮助)的观点上,萧军遭到多人反对。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萧军:文学史上的蛛网》。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节点式的人物,他和政治人物比如毛泽东等相识,又和文坛作家比如鲁迅这样的人物接触,可以说再也找不到比萧军更传奇的人物了。

被迫害后靠卖字画为生

平反后是憨厚儒雅的老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萧军离开延安,返回东北。萧军深受群众和知识分子欢迎。1947年5月4日,萧军作为主编创办了《文化报》。当时的萧军意气风发,也得罪了一些文艺圈的人。《文化报》与同年创刊的《生活报》的争端也因此开始。最终,萧军被点名批评,还被扣上反动的帽子。

1948年11月2日,《文化报》被迫停刊。同年,萧军随东北局回到沈阳,但东北局并没有停止对萧军的批判。因为两报之争,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东北局对萧军问题的决定》,决定声明“停止对萧军文学活动的物质方面的帮助”。但萧军并没有停止文学创作,在艰苦环境下完成了《五月的矿山》和《第三代》,但出版困难重重。

1952年4月,经过好友北京市长彭真特批,萧军到北京定居。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萧军被划为右派。“文革”中,萧军与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被扣以“老牌反党分子”“三十年代黑线人物”等名号。

华商晨报:萧军在被迫害后的生活境遇是怎样的?

李宝平:当时他们从辽宁到北京,萧军都没有职业了,住在老丈人家里,靠卖收藏的字画为生。萧军这个人有个爱好,就是特别喜好收藏字画。

华商晨报:两报之争可以说让萧军的人生从天上跌入谷底。

李宝平:这个人的性格从来没有变过,直来直去,可以说他的性格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性格与时代相合,他就上升,但是一旦和时代产生矛盾,那么他就坠落。

华商晨报:听说你在“文革”后见过萧军,当时他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白长青:“文革”结束后,我去萧军家探望,在北京后海独立小楼的二楼。我们见面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传说中的东北爷们儿,而是慈祥、憨厚、儒雅的一位老人。

《八月的乡村》符合时代需要

他的作品沾了萧红的光

萧军晚年还算安稳,1988年6月22日0时50分,萧军离开了人世。

“读书舞剑两无成,空把韶华误请缨。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这是萧军赠予友人的一首诗,也是萧军自己一生的写照。

华商晨报:研究萧军作品这么多年,你认为萧军作品中最出色的是哪部?

白长青:最出色的作品还是《八月的乡村》。展现了东北乡村,有着辽西独特地域特色。也刻画了那个环境中的民风习俗,还有人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八月的乡村》是抗战先声,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只有东北流亡作家的流亡经历,才能写出这种作品。当年,鲁迅对东北流亡作家的支持也能看出他对那个时代的敏感度。

李宝平:他晚年的回忆录语言洗练干净,很漂亮。《八月的乡村》的历史地位很高,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但他的作品普遍比较平庸,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沾了萧红的光。

华商晨报:为什么萧军后期的作品后继乏力?

白长青: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高峰期,萧军的情况有多种原因,主要还是受当时大环境影响,比如《五月的矿山》讲述的是矿区工人的生活,《第三代》以家乡为背景,刻画农村农民的命运。这些题材在当时比较多,类似作品也层出不穷,写矿区生活没有特色和突破很难做到出类拔萃。

华商晨报:萧军后期的作品是否还因屡受迫害而导致无法潜心创作?

白长青:萧军受到不公正对待,他接触的环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限制了他的创作,而且他的心境思绪也影响到他创作上的准备。

   来源:华商晨报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