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认识人生的经典语录:关于死亡

  • 编辑: 千寻
  • 发表于: 2014-09-28 00:36
  • 字数:2507
  • 人气:1997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人,只有超越死亡,才会活得无所畏惧,才称得上真正参透人生……
  毫无疑问,生命中最令我们恐惧的就是死亡。
  死亡的景象在我们的心底会引起最强烈的震动、最空前的惊骇和最凄惨的悲恸。
  陌生人的死亡会使你产生兔死狐悲的感伤,友人的离世会令你身心悸动,亲人的丧失则叫你痛不欲生,仿佛我们的一切幸福、快乐、希望都随着亡者进入坟墓。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是什么,他总会想到自己的死亡。”
  尽管人生的道路千曲百折,无法预料,也无法界定;惟有其终点却是千真万确地早已注定,这就是-死亡!
  因此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死亡,却极少有人敢于正视死亡、理解死亡,乃至从容、欣然、聪明地对待死亡。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死亡的畏惧与预期。因此与其一味脆弱地惧怕死亡,倒不如清醒冷静地对-把它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即人生不可避免也无须畏惧的归宿。
  多数人所以不敢正视死亡,是由于对待死亡如同对待困难与恐惧一样,本能地存在一种畏葸和逃避心理。这固然属于人性本能,即一种以惰性为特征的自我心理保护措施,但它却会使人放弃思考和辨察的能力,从而陷入盲目与被动。
  古希腊的先哲伊壁鸠鲁对此曾有一段极为经典的论述,他说:“死亡,这个最可怕的灾祸,对我们来说无足轻重。因为只要我们活着,死亡便不会伴随我们;而一旦死亡降临,我们也不复存在。既然如此,无论生者或死者都与这问题无关,因为前者无需考虑,而后者无法考虑。”
  换言之,死亡只能唤起生者的缅怀、悲哀、痛苦及恐惧,亡者自身则对死亡毫无恐惧可言;而一切活着的人设想死者死后将要承受的痛苦则是违背理性的错位思考!
  当然,每一位活着的人都无须逞能:“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卢梭)”
  活着的人之所以“不怕”死亡,大都因为他自信和死亡还保持相当一段距离,而自欺欺人的人类对于远处发生的事情向来是抱有一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的(孩童无视死亡则是由于其心智辐射无力达到所致)。
  改变不了死亡的现实,就改变对死亡的观念。
  倘若有谁迟暮之年惧怕死亡,不妨扪心自问:
  我已经八九十岁了,已经演遍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各种角色。爱,爱得死去活来;恨,恨得怒发冲冠。雄心、狂野、虚荣,几乎耗尽了我的心力和体能;年轻时代的一切都已推成远景,时下上演的悲喜剧已经很难令我感动。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影片放映时间很长,尽管疲惫仍有耐心去看,而当银幕上如果反复放映已经看过的镜头时,你便会因厌烦而自动退场。何况影片上演的诸多情节已经与你无关,例如衰老的肌体对于蓬勃的爱情只能望洋兴叹。这种纯粹局外人的身份等于暗示你已处于一种多余的境况,而人的自尊心是不会允许自己长久被疏略的。
  生活也像电影,尽管细节可能各异,梗概却大致相同,如果每隔几十年重放一次循环场,你也一定要等到清场时还不愿退场吗?
  塞涅卡说过:满足和腻味也能致人死命,“一个人会死于厌倦和无聊,尽管他既不英勇又不悲惨”。可见,说不定终场将尽时需要休息,正是你内心的渴望。
  既然迟早都要清场的,不如以安宁、祥和而又满足的心态迎接终场。
  那情形,应像看到果实熟透以后自然要落地一样泰然自若。
  某渔夫逍遥自在地在海边晒太阳,引起一位船长的不解。渔夫回答说,何必像你一样辛劳搏击?你聚敛了财富之后不仍然也是来此日光浴吗?而我多年前就已经做到了。
  据说结果大家都叹服渔夫的睿智,有意无意中讥笑了那位船长的呆痴,理由是:我们现在既为同此目的来海边晒太阳,你又何苦要付出那么多奔波的代价呢?
  且不说他们对话时渔夫可能躺在烂席子上,船长则躺在有遮阳伞的豪华躺椅上这一在生存表象上所形成的巨大差别。
  单就二者在生命的张力上、生活的幅度上、生机的强度上、生存的质量上,乃至当下对人生的体验上,其高下优劣不已昭然若揭了吗?
  在这小小的轶事中,既蕴含了生命的量的对比,也有质的对比,是有限与无限相比更高层次上的攀升。
  人们渴求生命的无限,实际上是渴望对幸福的需求最大限度被满足。
  幸福既是生命的动机,也是生命的目的。
  幸福只有在生命的河床上才能够流动。
  不同的人事实上是以其不同强度的适意状态来生存。如果我们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寻找人生幸福的努力之中,才能真的做到死而无憾啊!
  庖丁解牛,一把刀用了19年依然锋利无比,奥妙在于他熟知牛的生理解剖系统,专从缝隙处下手方才游刃有余;反之,如果认由心性鲁莽地瞎砍乱剁,会出现何种结果还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
  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能握有这样一把心灵的锋刃,在生活的缝隙中自由地游弋。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洒脱、活得轻松。
  正是由于青春的短暂和人生的易逝,才使人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一则寓言极有说服力地洞悉出人类痛苦的病源:
  三个亡者不约而同到上帝那里诉苦:
  年过“古稀”者说自己历经人生大部分美好时光溘然长逝,实在可惜,所以自认是最痛苦的人;
  初生人世而夭折者说自己尚未体验人生的美好就不幸暴卒,更为可叹,认为自己才是最痛苦的人;
  最后是中年而殁者失声痛哭,自以为兼具长者和婴孩双重的不幸,他才是宇宙间最痛苦的人。
  上帝听罢颔首一笑:你们三人都具有自寻烦恼、自怨自艾的病因,你们都是最痛苦的人。
  如果换位逆向思考,三者中的任何一个不是也都有比他人幸福的理由吗?
  可见,痛苦既有其客观存在的一面,有时也是一种自觉不自觉强加给自己的本来可以避免的病痛。
  人生最大的浪费不在痛苦而在懊悔。
  懊悔实在是镶嵌在我们狭隘心灵中的一架极易启动却极难制动,稍加燃料便会不停前驱的发动机。
  已经过去的往事是什么?是按照量线锯下的木屑,是失手打翻的牛奶,是随风而逝的云朵……总之一句话,过去的一切都已属于死亡,而我们任何一个活着的人又有谁能够对死亡有回天之力呢?
  遗忘,实在是人生中必须学会掌握的艺术。难于实施的是:记忆,只要你多次重复便可奏效;而遗忘正好相反,你愈是做遗忘的努力愈是挥之不去。
  学会遗忘的技巧首先在于“看破”和“超脱”,然后才会使其自然脱落。
  从现在起,永远不要被懊悔扒窃掉你生命的活力;请向孩童和动物学习,力求保持一种无忧无虑的心态,尽情享受充满智慧又富有创造力的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人生应尽量避免两种极端:过分闲暇和过分紧张。前者会导致怠惰,后者会造成窒息,两种情况同样令人生厌。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