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9月28日电(记者姚友明)这几天对于吉林蛟河《山花农民报》的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因为这份农民报的第二期走进了该市河南街保家村三家沟屯蔡艳文张晓英的农家书屋。
用村民李庆全的话说:“自从在这份小报上发表了文章,白天在地里收玉米,享受丰收的喜悦;晚上灯下写散文,享受精神的愉悦。虽然辛苦,但日子比以往充实多了。”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中国农村,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正在改变,一个新兴的农民作家团队正在“生根发芽”。
这支“队伍”的领导者是当地的农民作家蔡艳文、张晓英夫妇,他们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果说他们的结合是文学做媒,一点都不为过。
当年,蔡艳文在一家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小说,爱好文学的张晓英便写信向他求教,一来二去,两人相爱了。不过因为家境悬殊,这段婚姻一度遭到长辈反对,为了文学和爱情,张晓英在亲朋好友困惑的眼神中与蔡艳文走出了娘家的大门。为了节省婚礼的开支,他们决定去长春市做短途旅行,没钱住旅店,两人便选择在候车室里度过了新婚之夜。
“只要精神丰盈,物质生活暂时的困难是无所谓的。”张晓英把她的新婚经历写成散文《候车室里度过的新婚第一夜》,该文在《农村青年》杂志上发表后,感动了许多读者。
多年来,他们一边耕耘着脚下这片土地,一边坚守业余文学创作这片心灵的沃土。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这些年创作的收获更让他们欣喜。蔡艳文的小说,电视短剧剧本,张晓英的诗歌、散文相继在省市报刊杂志电台发表。张晓英的诗歌近几年还先后在省市诗歌大赛中获奖,2012年她还被吉林市委组织部评为“乡土专家”,并于2013年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
文学不仅给他们两个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丰盈,也影响了周围村民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2012年的一天,张晓英在和村里一位老人王允利的闲聊中,萌发了一个愿望,王允利年轻的时候喜欢拉二胡,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可他悟性强,略懂一点乐理,于是在张晓英的鼓励下,由王允利作曲张晓英作词的歌曲,登上乡村的舞台,受到村民欢迎。由此,这位老人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他先后完成了十余首农村歌曲的创作。
李庆全心中一直埋藏着一颗文学的种子,但生性自卑的他没敢拿起笔写作,当他看到王允利张晓英创作的歌曲受到村民如此的喜爱,也备受鼓舞,于是拿来他和女儿的习作,真诚的对他们说:“感谢你们,我三十多年没敢动笔,是你们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结合村民的需要,蔡艳文把家旁边的一栋30多平方米亲属家闲置的房子收拾一新,办起了农家书屋,先后举办了“农民读书演讲”竞赛,歌舞小品表演会,夏日篝火等特色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
今年3月12日,作家夫妻俩主编的《山花农民报》正式创刊,虽然刊物不提供稿费,但还是吸引和调动了大批农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激情,他们踊跃投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山花农民报》作者的创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宋玉文的小说还被选入《吉林省农民作家作品选》。
“中国农民现在收入提高了,但文化活动还不够丰富,”张晓英说,“我们的报纸不光有诗歌、有散文,我们还有农民摄影图片,还准备连载话剧剧本,我们想帮助乡亲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他们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尽管有了搬到城里居住的经济条件,然而这对农民作家夫妇表示:“黑土地上火热的农村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无尽源泉和动力!我们会坚守在这块心灵的故乡,和乡亲们一起把关于文学的梦想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