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始于30年代初,正式盛行于2000年之后。
诗体简介:韵脚诗隶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集现代诗歌的成就与一身的基础上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中国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终究以一种新的生命特征重新换发光彩,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根基,它将为中国现代诗歌步入辉煌历史篇章打开新的一页。
诗体前身:韵脚诗最初受影响于网络上流传的素颜韵脚诗。提起素颜韵脚诗,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方文山了。
方文山自栩为民族主义者,以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为荣,他的文字也常回到五胡乱华的年代,回忆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除了创作歌词之外,方文山还从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养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
根据他自己的定义,所谓“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素颜韵脚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它将古体诗歌的韵律融入自身,继承和发扬了那种诗如歌的押韵之美,从而为现代华语诗歌的流传和推广能够再次巧妙地深入人心,也算是颇有功绩。然美中不足之处在于,素颜韵脚诗虽在韵脚方面卓有成效,却仍难在万千受众之间普及和推崇,原因在于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一些素颜韵脚诗字句时常过短,字句间切换过于频繁或略显零散,整首诗所要传达的内容读起来有种如空似换的感觉,仿佛飘忽游走于高天云外,难接地气,也很难以寻找到那种超现实的真实感,只有抽空、迷醉、穿越、缥缈的感觉,这也彰显出他的素颜诗体仅仅发于高端而流行于高端人群,如同时下他那受到热捧的歌词一般,却也因此严重阻碍了它成为民族化诗歌并流向普通平民阶段的步伐,无形之中遗留了一些现代诗歌常见的弊病和顽疾。但总的来说,素颜韵脚诗为中国韵脚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承载着现代诗歌与中国韵脚诗的过渡转承的介质,它的力量与价值定将成为中国韵脚诗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素颜韵脚诗后世或将成为韵脚诗的一种形式。
诗体分类
韵脚诗目前主要有二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为全韵韵脚诗:通篇押韵,即为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韵法。
第二种为素颜韵脚诗:整篇诗部分押韵,即为间隔押韵或跳跃式押韵,并且允许韵腹和韵尾相近的字押韵。
诗体基础
现代诗歌从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至今仍不足百年,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废韵之风”的运动中,这本应辉煌起来的诗歌却因为全民皆诗人的大众化普及已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诗歌本无罪,白话诗人的罪过是“破坏旧韵”,却未能“重造新韵”。几乎在新诗降临的一夜之间,诗坛发动了政变,传统诗歌被颠覆,一切都面目全非了,诗已不诗,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感觉。惹不起,躲得起,诗国的臣民纷纷逃亡。当然,在这个什么劳什子都可以成诗的时代,“非诗”就大行其道,使一些人如鱼得水,黄河母亲可以肆意亵渎,赤裸裸的性事也成诗料。自由得无边无际,有的连分行这个与散文的外在区别也抹杀了,真是散文“化”到了家。而“梨花体与“羊羔体”的适时出现,算是为现代诗歌的近百年漫漫路程划上了终结的句号,实属遗憾。然而一种物体的消亡也预示着一种新命体的诞生,中国韵脚诗正以一种崭新的诗歌命体排除万难,以力拔山河的气魄独担中国诗歌革命的旗帜,滚滚而来。
中国韵脚诗是建立在现代诗歌体系的基础上,在尊重现代诗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内涵是开放的,三、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前提下,倡导诗人要表达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更加强调追求真情实感和韵脚的规范形式,为诗歌的创作和发挥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标准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向现代诗歌自由散漫和无章法可循的口语化写作,让诗歌创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从而使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加规范地发展和成长,并以更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态坚韧不拔地在文学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
诗歌韵律
韵律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由诗人、诗歌理论家、汉语言韵律诗歌旗手于进水先生提出。韵律诗歌的核心思想理论是:诗歌的科学概念是,就文学体裁而言,诗歌是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本质属性是:语言节奏的和谐性,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本质属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标志。
诗歌的标志是:韵律是诗歌的核心要求和标志性象征,诗行内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和诗行外语言节奏的和谐性,相辅相成于诗歌抒情言志的思想意旨之中。
诗歌的分类是:按照诗歌的韵体、律体和韵声所划分的“通韵齐言正格诗歌”“通韵齐言变格诗歌”“变韵齐言正格诗歌”“变韵齐言变格诗歌”“通韵杂言正格诗歌”“通韵杂言变格诗歌”“变韵杂言正格诗歌”“变韵杂言变格诗歌”八种诗歌体式,是对汉语言古典韵律诗歌和现代韵律诗歌两大纵向体式横向之最基本分类。
韵律遵守着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是诗人和读者都乐于服从的,因为它们是千真万确的,一点也不干涉热情,只是像历来所一致证实的那样提高和改进这种与热情共同存在的愉快。
中国古代诗歌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形式。随着《诗经》的四言诗后,相继出现了骚、赋、五言七言绝句、律诗、长短句(即词)、元曲小令等等。无论形式怎样变化,韵律却是保留下来的。如果只是诗人喜欢韵律,读诗的人却讨厌韵律,诗歌的韵律能有这样强盛的生命力吗?
创作要领
韵脚诗的灵魂也即核心便是诗与韵的完美融合,诗因韵而升,韵因诗而美。写现代韵脚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押韵,简单地说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押古韵,一种是押现韵。押古韵的不一定是古诗,押现韵的一定不是古诗。押古韵,最常见的是一佰零六部平水韵,这对当前慵懒及习惯于现代“快餐式”文化的大众来说,难度系数较高,可谓难于上青天,不易采用,亦不易被广泛流传,更难于让后来者效仿,当然,若勤加练习,慢慢也会养成一种习惯,这里不再赘述。押现韵,最通用的形式便是押音节相同的韵母(即汉语拼音的音韵),这也是韵脚诗区别于现代普通诗歌的独特之处。由于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相对的,韵脚诗亦有它的优劣性,优在于它的韵脚较为宽泛,对初学者容易识别掌握,且易于大众普及和广泛流传;劣在于它一般不限格律平仄,由于一些盲目崇拜者过于急功近利式的急于求成,容易误入打油诗歧途,近而将境界较高的韵脚诗写成行云流水式的打油诗,实属不应该,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韵脚诗属于现代普通诗歌境界的一种进步和升华,源于古诗词的一种简易转化而来,从而更有利于现代国人文化新形式的创作,它的横空出世,主旨是力求开拓一种与时代文化方式同步的诗歌体系,层次高远及思想性不可估量。写作现代韵脚诗,务必要勤学磨练,文学创作原本就是一场文化苦旅,需做苦行僧式的挺进,任何试图掉以轻心和囫囵吞枣的人,终将是一场白废,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生命。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多读诗词,多多领悟和体会,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操,养成对诗歌的喜好而后方能有诗为。喜欢豪放派,则多看李白、苏轼、毛泽东的诗词;喜欢婉约派,则多看晏殊、秦观、李清照的诗词,另外汪国真的情诗也不错。其次要多读别人的诗和词,慢慢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境,一旦可以达到读者与作者共鸣的境界,那么你离写好诗就不远了。
韵脚特性
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在语音系统的基础之上,中英诗歌皆然。只有合理调配和运用各种语音,才能挖掘出语音的音乐美和艺术魅力,才能使诗歌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诗歌一般指人们借助韵律富有想象地表达对世界和自身之间关系的强烈感受的一种文学式样,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有清楚的尾韵,和音乐相似,这种音乐性是诗歌文体的首要特征,是诗歌语言与非诗歌语言的主要分界之一。
押韵是诗歌音乐化的元素。诗与韵并无必然联系,却与语言特点紧密相关。中国诗向来喜爱用韵。因为汉语轻重不分明,音节易散漫,需要通过韵来呼应、贯穿,通过关上联下,把跳跃式的单独诗行联环成审美整体,顺口动听,易记能唱。
押韵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好的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美妙无比,达到声律美,提高作品的语言权。
押韵是让同一个音节在作品语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重复吐纳,音感上的回传与深化,能调动起情感的迸发,夯实意境,灵动结构。如果说意象是作品根本,那音律就是作品的“守护神”,意境和音律处理好了,作品在表达的力度上无形中便拥有那么一种震撼力。如果从修辞效果来看,押韵可以调动起作品音节回环呼应,读出来优美动听,流淌出一种回环美。
现代韵脚诗正是吸收兼并了押韵的特性,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这种用法称为押排韵,是韵脚诗的主要形式。
押排韵,也叫“打铁韵”。即诗歌中行行押韵,并且一韵到底的韵法。它落音一致,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如臧克家在30年代写的,反映“黑暗角落里的零零星星”贫困人物悲惨命运的诗《当炉女》: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
喉咙里,痰呼呼的响,
应和着手里的风箱,
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详,
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
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
今年,是她亲手拉风箱,
白绒线拖在散乱的发上,
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
小儿在地上打转哭的发了狂,
她眼盯住他,手脚不停放,
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全诗句句押“ang”韵。
又如王来信《想起周总理纺线线》:?
四三年,三月天,?
红格丹丹太阳照枣园。?
周总理盘腿坐车前,?
手摇纺车吱溜溜转,?
带头纺线线。
全诗通押“an”韵。
诗体形式
韵脚是作品句末押韵字的语音,需要用韵母来表达。押韵是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掌控的重要技法,好的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达到声律美。
在现代诗歌写作中最常见的是偶句为韵句,以后隔句押韵,这叫押偶韵;有的诗歌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这叫押排韵;有的诗歌上下两句押韵,两句一换韵,这叫押随韵;有的诗歌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这叫押交韵;有的诗歌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这叫押抱韵。诗歌押韵中的韵脚可以根据体裁的长短适当换韵。每种韵律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都还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押随韵中不断的变换韵脚,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加快,长诗中排韵的使用,可以使诗歌更显大气。
有人不爱用韵或不会用韵,便把韵律诗视为过时的“古董”,把韵律视为诗人的锁链,嘲笑写韵律诗的人是“作茧自缚”,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韵律同弹琴、下棋一样,也是一门学问,一种技巧,通过学习而获得,通过实践而提高,最后达到韵律优美,运用自如的境界。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代诗歌势必要回到诗法传统的路子上来,仿古不可取,唯有创新,让诗与韵重新活跃起来,毕竟意象是本,音律是末,只有意境和音律的双剑合并才是诗歌腾飞的双翼。
诗体发展
3000年来,中国诗歌的繁荣与韵律的发达程度是同步的,诗韵越发达、越精致,甚至越严格,中国诗歌越繁盛,表明韵律对中国诗歌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和贡献。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在无韵或韵律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中国诗歌获得过引人注目的繁盛,极少有无韵诗成为经典诗篇。毕竟韵律是诗歌外在形式的本质特性,是诗歌繁荣的必要条件,任何完全不具备诗律的文字,不管如何排列,作为诗歌的理由都是略显苦涩的,阅读起来更加吃力。
从宏观上看,中国诗歌的繁荣产生过两次巨大变革,一次是从早期的原始诗歌到《诗经》时期。原始诗歌由于当时条件的制约,韵律粗糙、简单、缺乏规则。到《诗经》时期,韵、节奏等韵律要素出现了很大的飞跃,偶句押韵的规则基本确立,双交、抱韵等更复杂、精致的韵式也得到成功运用,诗句或诗节趋于整齐。第二次是经过秦汉及六朝之后到唐、宋、元时期。由于六朝时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并迅速把这些语言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用于诗歌创作,平仄成为中国诗歌韵律的构成要素,大大改进了中国诗歌的韵律系统,使中国诗歌韵律到唐代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最精致,也最严格。
王力先生认为,《诗经》的韵以口语为基础,约可分为30部。唐韵以隋代韵书为基础,不过在隋韵206韵基础上,实际运用时精简为112韵,而到宋代诗韵时调整为108韵,较唐代实际运用的112韵,变化不大。到元代韵部沿袭宋代,元末减为106部,仍未有显著变化。
1917年白话新诗诞生,起初虽反对旧诗韵的束缚,但强调诗韵的文体价值,周无在《诗的将来》中说:“至于韵节也是他特有要素,只有进化改善,没有根本除去的。”作为新诗的开创者,胡适指出:“今人作诗往往不讲音节。”沈尹默先生言,作白话诗尤不可不讲音节,其言极是。”郭沫若早期韵律精致的《瓶》第28首句句入韵:“我凭依着南窗远望,/西方的天际一抹斜阳,/那儿是蔷薇花的故乡,/那儿有金色的明星徜徉。//晚风哟,你是这样的清凉,/少时顷你会吹到那西湖边上,/你假如遇着我那姑娘,/你请道我呀平安无恙。
胡适最初尝试以白话作诗,就是要试验“做白话的韵文”,而不是作非韵文。新诗创立之初的发展,并没有偏离文体的要求,这很可能是新诗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伴随白话语言的运用,尤其是20世纪的新精神更容易进入中国诗歌,中国诗歌在20世纪前期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兴盛。以后,文体语言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形式上出现更加散文化的倾向,废韵之声不断。结果,诗歌逐步失去了作为一种文体的鲜明特征而走向冷落。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朦胧诗和归来者诗歌,在诗歌内涵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反拨,韵律有所恢复,诗歌相应繁盛。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尤其是90年代,废韵思潮又盛,诗歌处于低潮。
2000年初,台湾著名诗词人方文山第一个扛起素颜韵脚诗之旌旗,提出了“素颜韵脚诗”的概念,并将“素颜”定义为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事实上,早在30年代初,著名诗人臧克家早已创作过类似的韵脚诗作品,但由于未在早期的诗歌时代产生过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暂且不表。然而《红楼梦》亦有它的缺憾(没写完噢),素颜韵脚诗始终处于萌芽阶段,未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它的虚幻性和朦胧特质注定了它需要进一步提纯和巩固。此后,以网络写手王茂为代表的全韵韵脚诗概念兴起,一举将素颜韵脚诗推向了韵脚诗创作的巅峰,奠定了中国韵脚诗的雏形。从此,韵脚诗从素颜韵脚诗的间隔或跳跃式押韵过渡到了全韵韵脚诗的新时代。可以说方文山是推动中国韵脚诗形成的奠基人,功不可没,王茂是推动韵脚诗走向完善的再造者,(现在知道为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隔四、五年就要修改一次宪法了吧?),推动韵脚诗达到高潮并走向成熟,使韵脚诗最终形成了全韵韵脚诗和素颜韵脚诗二种并举的创作形式。
然而,韵脚诗作为21世纪开创的新型诗歌,它仍然在路上,素颜韵脚诗需要完善,全韵韵脚诗需要进一步深化,韵脚诗正开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发端,诚如世界上没有完成的事,一切事情正等待完成,最美的画儿还没画,最伟大的剧本还没写,最优美的诗歌还未创作,物理学、数学以及最顶尖的科学还在雏形,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正在酝酿下一个达尔文。朋友们,努力吧,你的任务就是成为诗歌界的下一个“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