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交融 ,人文荟萃,形成了青岛独特的地域精神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 、融通,形成了这座城市中西合璧、多元并存的文化格调。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陈列、记录着这里的变幻沧桑,今天的《发现青岛》就让我们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发掘馆藏的文物中承载着的历史记忆。
商代第一女将的“占卜甲骨”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可追溯至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这种古老的文字,是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光绪六年进士)等人于1899年偶然在中药材中见到刻字的“ 龙骨(龟甲)”而始。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甲骨文精品,长12厘米、宽8厘米,这是一件用来占卜的甲骨文,最特别的是它占卜的主人公正是商朝第一女将,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甲骨文上的释义大意是在丁酉这个时间进行占卜,问妇好这个人能不能生育?占卜的结果是能够生育。”据青岛市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琦介绍,妇好是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个,历史记载她是个能征善战的女将。1976年她的墓在河南殷墟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铜器中也有“妇好”的铭文,市博物馆的这件甲骨文对商王朝的历史和甲骨文的断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传说,商王武丁有三个法定配偶,妇好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商王朝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武丁率师对土方、羌和夷等国三年的征战中,妇好曾在其封地征集兵力筹集物力输往前线,为商朝军队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卜辞中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意思是商王武丁征发妇好所属三千军队和其他士兵一万人,前往征战羌国。妇好同时利用神权主持各类祭祀活动,可以说妇好为丈夫武丁兴国立业和商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武丁非常重视和宠爱他的这位妻子,经常为她的健康和生育占卜。然而 ,妇好还是先于武丁去世。妇好死后,武丁在她的墓上精心修建了享堂,专门用来祭祀她,每有军事行动也常祭祀祈祷妇好在天之灵助战。由此可见,妇好在武丁心中的地位和在国家以及军中的声威。
1976年妇好墓在河南殷墟被发现,使这位湮没了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军事家的事迹重现于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认为理应赋予这位古代杰出妇女应有的地位。青岛市博物馆珍藏的这片甲骨呈不规则三角形,长12、宽8厘米,淡黄色,表面光润。正反两面刻字,正面为:“丁酉卜,寳,贞妇好,有受生”。反面刻有:“王占曰,其有受生”。这件“妇好”占卜甲骨,是1950年由市图书馆移交而来。1965年中国考古研究专家胡厚宣先生专程来青岛鉴定,认为此片甲骨非常珍贵,是补证商代历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并建议定为特级文物。
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几百年,纠正了学术界春秋以前无历史的偏见,它告诉世人商代不是传说,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史可考的真实时代。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甲骨文,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汉字形成之初的构字规律 ;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其内容,实为记录人类活动的珍贵资料;而就其书法史上的意义,则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和起点,因它已流露出书法的迹象。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迈进了文明时代,而甲骨文的发现更证明了中华文明脉络清晰,很早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了。
宋徽宗发明了鼓式洗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烧制的瓷器以釉色艳丽多变而著称,自古以来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是国家一级文物。“洗”对于现代人而言有些陌生,它是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品,专门用来洗毛笔。钧瓷为何如此名贵?这还要从它的历史和工艺说起。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县境内,这里有大禹治水会诸侯的古钧台,“钧窑”因此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晚期。窑变,是钧窑最有名的特征之一。工匠首先在釉料中加入少量的铜,然后在素胎上施厚釉,再入窑高温烧制,就会产生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后的钧窑瓷器釉色莹润、五彩斑斓。这些釉色自然天成,人为无法设定。正因如此,每一件钧窑瓷器都独一无二,自古就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说法。
此外,传世稀少则是钧瓷名贵的另一个原因,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宋徽宗赵佶。这位宋徽宗虽然治理国家不行,但书画造诣却很高。他自己就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对瓷器也是情有独钟。这位识货的皇帝还尤其喜欢钧窑瓷器艳丽多变的釉色。所以宋徽宗在位期间,钧窑被定为御窑,专门生产贡瓷。为了追求完美,贡瓷生产不计成本,烧造量小,除少量精品送入宫廷以外,剩下的全部销毁,禁止流入民间。所以,传世的北宋钧窑瓷器数量非常少。而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钧窑乳钉鼓式洗,就是其中之一。这件专为北宋宫廷烧造的文房用品,将青铜器的古朴与瓷器的温润,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品相完好则让它显得尤为珍贵。
据罗琦介绍,北宋时期的笔洗,造型多种多样,有单柄洗、海棠形洗等,鼓式洗是其中造型最独特的一种。关于鼓式洗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相传,宋徽宗对自己写的字并不满意,为此他很伤脑筋。有一天,宋徽宗在宫中欣赏歌舞,兴致所至,他亲自击鼓,并陶醉在鼓声之中。皇帝一高兴,不觉就多喝了几杯,很快就醉了。那天晚上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拿笔在笔洗里一蘸,然后就在一个由三足支撑的大鼓鼓面上奋笔疾书。第二天,宋徽宗请周邦彦等大臣来解梦。周邦彦说,这正是取大鼓之灵气,融于洗中,皇上如用鼓式洗来洗笔、练字,定能写出漂亮的字。于是,宋徽宗命钧窑工匠烧制三足鼓式洗。当烧好的笔洗送入皇宫,宋徽宗见到后非常喜欢。他经常用鼓式洗洗笔、写字,终于练成了著名的“瘦金书”。这只是一个传说,但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对钧窑瓷器的喜爱。
鸡嘴里抢出国宝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鼓式洗高9.1厘米,口径23.8厘米,底径17.3厘米,外形呈鼓式,外壁有两道弦纹,上、下腹部各装饰20颗和18颗乳钉,足部由三个兽头组成。这件钧窑鼓式洗,釉层上带有一种特别的纹路,这就是“蚯蚓走泥纹”,此纹路是北宋钧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北宋灭亡后,这一工艺几乎失传。说起这件价值连城的钧瓷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博物馆的退休员工郑贝满用文字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你能想到这件名贵的文物是工作人员从鸡嘴里“抢救”出来的吗?
张廷臣,山东昌邑丈岭万家屯人,是青岛市文物商店的一位资深职工。因为20世纪30年代,张廷臣的父亲曾在昌邑开设福顺祥文物商店,所以张廷臣17岁起就随其父从事这一行业,对文物颇有研究。
1962年之后,张廷臣和青岛市文物商店的职工经常被派到市、区、县、农村蹲点,抢救社会上的零散文物。一天,张廷臣从山东乳山的一个村子经过,见一家农户敞着大门,里面一群鸡正围着个器物争食。眼尖的他,恍惚觉得那盛鸡食的器物很特别,于是跨进大门一探究竟,他故意与这家主人搭话,然后蹲下来观察那器物。抢食的鸡群被惊散,张廷臣趁机将那器物捧在手中。这仔细一看可不得了,这不是宋代钧窑的洗子嘛!张廷臣心里万分激动,情不自禁地说:“此品好啊!此品好啊!虽沦落为鸡食钵子,总算没有碰着磕着,真是谢天谢地!”他手捧洗子,爱不释手,随即问农家主人:“怎么用这东西喂鸡?可惜了!”农家主人说:“这件东西没有什么用处,俺看它又矮又厚又重,做鸡食钵子用稳当。大哥这么喜欢,一定是有用处,就把它送给你吧。”张廷臣正在想该怎样动员她把这件文物卖给国家,却听人家要把这宝贝送给他,真是喜出望外,赶紧掏出5元人民币给了这位妇女,并表示了谢意。1962年正是国民经济处在最困难时期,5块钱在农民手里可不是个小数,农妇高兴地收好了钱,就这样把“鸡食钵子”给了张廷臣。
张廷臣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连夜赶回青岛,及时向青岛市文物商店的领导汇报了收购宋代钧窑乳钉鼓式洗的情况。文物商店的领导李立轩同志看到这件洗子,激动地说:“这次你可立了大功了,为国家抢救了传世珍品,为我们青岛市文物商店增添了荣誉。”后来,国家文物局著名专家耿宝昌先生到青岛,鉴定了这件宋代钧窑乳钉鼓式洗,并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张廷臣慧眼识宝,从鸡群的嘴里把这件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成功收归国有,一时之间传为佳话。如今,这件文物早已成为青岛市博物馆的珍藏精品,供国内外观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