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在已沦陷将近半年的上海创刊,我当即知道了。
那时,我正在坐落于东单头条胡同的北平日本小学读五年级。班长是日本学者桥川时雄(1894—1982)之女,叫桥川濯。父亲正失业,为了省点钱,我一向步行回家。濯和她弟弟每天有洋车接送。她奉家长之命,经常请我坐上他们那辆包月车。濯和我并肩而坐,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只好蜷缩在我们脚下。桥川一家人住在近代科学图书馆南头的小跨院儿里。该馆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相隔一条马路就是华侨大厦。那是日本人用庚子赔款盖的。新中国成立后,易名为科学院图书馆,我曾在六十年代到那里借过书。
在车上,桥川濯总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找话跟我说。一天,她告诉我:“爸爸说,上海新近创刊的《文汇报》,文化、学术方面的文章很有特色,意趣清新。”我没吱声,却用眼神表示听懂了。我在这家小学四年,始终闷声不响。在四合院里骂日本侵略者骂惯了,到了学校,生怕言多必失,给全家人惹事。
1939年,桥川濯又对我说:“《文汇报》被勒令停办。知识分子爱看的报纸,当局不喜欢。”
1940年3月,举行毕业典礼。4月,我入东单三条西口的圣心学校,攻读英语,与日本同学分道扬镳。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转年,西南联大在解散前最后一次联合招生。我大姐文馥若自1942年秋起,就在伪北大西语系主任徐祖正手下当助教;1946年胡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我大姐继续留任,直到1947年出国深造。我是念了六年日语、两年英语后才转入初三的,国语没有根柢。多亏大姐把西语系订的《文汇报》上所载对我有帮助的文章要旨讲给我听,使我受益匪浅。我如愿地被第一志愿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所录取。
1947年,国民党下令停掉《文汇报》。
1954年5月,我和萧乾结缡。他是老报人,但我白天搞业务,晚上抓业余翻译,没怎么跟他谈论过《文汇报》的事。1955年,《文汇报》第三次停刊,至1956年才第三次复刊。
1957年5月12日,萧乾写了篇《“人民”的出版社为什么会成了衙门——从个人经历谈谈出版界的今昔》,刊载于5月20日的《文汇报》。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