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三国”为什么这样红

  • 编辑: 千寻
  • 发表于: 2014-10-18 00:39
  • 字数:827
  • 人气:1123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的确未能跳出前人特别是‘茶馆说书人’的窠臼。”
  “三国热”继续热着。
  且不论关于《三国演义》的各种新著多如江鲫,就是前不久刚刚辞世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据说其晚年最大的心愿也是把《三国演义》搬上银幕。
  辞旧迎新之际,权威的《三国》专家沈伯俊先生又有新著问世。这位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三国演义》已有26年,整理过6种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先后发表专著十余部、学术论文170余篇。日前,在他的新著《你不知道的三国》出版之际,记者对他做了访谈。
  “三国”研究举步维艰
  新民周刊:去年七八月间,您曾受邀赴日本参加《三国志》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出席日本《三国志》学会成立大会并主持“第五届中国古代小说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这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显然和您在学界的影响有关。那么,您所任职的“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是因为“三国热”而出现的吗?有这么一种说法:易中天红在中国,沈伯俊红在日韩,是这样吗?
  沈伯俊:呵呵,易先生走红中国是事实,但说我在日本韩国和他一样红,不是事实。事实上,我的书虽然在日、韩卖得很好,但还不算畅销书。那里的畅销书也许永远不会火爆到我们这样的程度……至于“中国《三国演义》学会”,那可是个“资深学会”咯,成立于1984年,第一任的名誉会长还是陆定一同志呢。
  新民周刊:为什么这样一个“人民团体”会有“高层背景”?
  沈伯俊:这和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1953年,作家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同年11月23日,作家出版社又召开了《三国演义》座谈会。从此,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进入60年代,《三国演义》研究开始趋于沉寂。1960年,全国公开发表的《三国演义》研究文章仅仅只有1篇,1961年也只有5篇。1965年,仅仅1篇。个中原因,我以为和“极左思潮”有关,认为小说有“歌颂‘镇压农民起义’的倾向”。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