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朱晓玫广州独奏会:此刻的荣光

  • 编辑: 子风
  • 发表于: 2014-11-25 13:39
  • 字数:1595
  • 人气:1137
  • 评论:2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11月21日晚,星期五,星海音乐厅。对今年的广州古典音乐演出而言,整年的表现都中规中矩。剩下不到两个月2014年就要结束时,迎来了朱晓玫。朱晓玫的演出讯息,大约在半年前就已经在星海音乐厅网站贴了出来,但广州售票的情况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倒是上海站演出,刚一开票便被一抢而空。之后主办方决定在上海加演一场,没想到在数分钟之内就一抢而空。而此时,关于朱晓玫传奇的经历,对她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的介绍在网上也越来越多。到9月底,朱晓玫演出广州站的所有票也终售罄。

    在国内媒体、乐迷对朱晓玫热捧的同时,在巨大声名之下,也引起一些乐迷的反感。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朱晓玫的这次演出,除了《哥德堡变奏曲》,还承担了不少其他的任务。

    上半场

    进场,果然连舞台后面的座位都坐满了人,整个场子加起来有上千人。这应该也是此次朱晓玫巡演最大的一个场地,在上海,她坚持选用了只能坐下几百人的室内乐厅。

    首先播放了一部关于朱晓玫的纪录片《反者道之动——— 一个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冷峻,充满玄思,根据《哥德堡变奏曲》的结构组织而成。在纪录片中,朱晓玫一个人在深山中行走、练琴,她聊到巴赫与山水的关系,巴赫与中国的关系,也聊到她与《哥德堡变奏曲》的关系。

    “如果回到二十年前,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会像现在这样弹巴赫,我变得更加自由了。”朱晓玫这样说。

    在纪录片中,反复出现的还有朱晓玫琴房中的一些摆设,那是一幅唐卡,一尊木雕佛像,还有一个挂在墙上的十字架。朱晓玫并不信教,但她却乐于用宗教来解析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的主旋律就是一个人,万变不离其宗。在其中,巴赫将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表现出来了,其中既有宁静,也有生与死。”朱晓玫这样说。

    纪录片经过一些剪辑,并不是全本。但在这三十多分钟的剪辑中,朱晓玫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她对巴赫,对《哥德堡变奏曲》的理解。

    然后音乐厅亮灯,上半场结束。我们有十分钟的时间来忘掉朱晓玫之前说过的一切,接下来需要接受的是,朱晓玫在75分钟里,对于巴赫和《哥德堡变奏曲》的理解。

    下半场

    同之前几场一样,朱晓玫依旧是一身丝制中式礼服上场,步伐有些急,在钢琴旁90度鞠躬,然后坐下。舞台的灯慢慢暗了下来,只留下一束光,照着朱晓玫和她的钢琴。在漆黑中,观众安静地等待朱晓玫。

    很快,便响起来《哥德堡变奏曲》的咏叹调。这段动人的旋律,朱晓玫非常谨慎,也正是它,仿佛一下把人拉回到巴赫的座椅前,沉静下来。之后开始的是纷繁复杂的变奏。这些变奏时而欢快,时而沉郁,时而充满竞争。这时睁开眼睛望向朱晓玫,似乎有无数强大的力量涌来,这些力量时而呈现为块状,时而又如流水。

    但这些变奏实在太多,听到中间时,难免无法集中精力,听到有一些较为复杂的旋律时,也难免有些走神,但很快又被另一段旋律拉了回去。

    在听这场音乐会之前,记者曾经专门问过乐评人田艺苗,需要注意些什么。她说一定要多听几遍朱老师的录音,因为现场总会有各种不足和缺陷,甚至错音。在当天晚上,听其他老师说,在某一些变奏中,朱晓玫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错音,但相比她整体的发挥,这些都瑕不掩瑜。

    对于整场演出,我印象最深刻的,应当是从第25段变奏开始到结束的那一部分,那种震撼,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会久久铭记,难以忘怀。

    在第25段,朱晓玫的独到处理,将这一部分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感,似乎是悲伤的,但却又透着某种欢快的情绪,很难捉摸,但你听了以后,却非常感动。

    最后的结尾,再次回复的咏叹调,你能感受到朱晓玫比开始时处理得更加谨慎,也更加让人感动。我也不愿再去想任何其他事,就想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完。就像朱晓玫说的,那是一个结尾,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一种佛教中所说的循环往复。

    随后,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然后话似乎都没有再说的必要,任何情感都已经被表达了。在朱晓玫来之前的嘈杂,此刻都被巴赫和朱晓玫的荣光所掩盖,也不会有人再去想她似乎担得起什么,又或者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巴赫,只有此时此刻。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