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的变迁,历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从对国民党政权的扶持到最终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美国看在眼里更是急在心里。尤其是对于20世纪40年代的那段历史,如果透过一个美国外交官的视角来观察,或许能够找寻到柳暗花明的新情况。而这本传记恰好能够填补这样的空白,《为中国蒙难》既是一本完整意义上的传记作品,更是一次历史资料的翔实呈现,能够让历史回转到那个时刻,重温风云诡谲的变化历程。
如果没有认真研读,“为中国蒙难”的题目着实有点想象不到其中的真谛。但如果阅读完毕的话,就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用这样的题目,就在于为曾经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回到美国之后的遭遇鸣不平。尽管,谢伟思有着对于中共的同情与热衷,但是,他毕竟是以美国外交官的身份参与其中。所以,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国顿时感觉到“丢失中国”应该是有原因的,而作为外交官的谢伟思正好首当其冲,于是他只能被当成替罪羊。可以说,有美国外交官身份的谢伟思实在是蒙受了不白之冤,然而,这样的不白之冤没有人为其鸣不平,只是因为那是一个麦卡锡主义笼罩下的美国。而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围绕着谢伟思的遭遇展开,尤其是那些不白之冤。
既然传记名字是“为中国蒙难”,那么从内容上看就多次涉及与中国相关的内容。作为外交官,谢伟思随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达3个月,并作为其中唯一的外交官员,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次长谈。其中,与毛泽东的谈话多达50多次。他认识到中共潜在的力量,富有远见地预测,如果美国一味扶持蒋介石,会导致中国内战的爆发,结果很可能是中共获胜,而使美国最终失掉中国。他在抗战时期访问延安,看到到处充满乐观主义的群众,与当时国内的整个局面显得格格不入,他禁不住感叹道:“我们全力支持的政权(国民党)的表现和我们发誓要消灭的敌人(纳粹德国)是如此相像,而我们从不给予支持的中共的作风却和我们美国人又是这般接近。真不可思议。”
当然,作为传记的书籍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在这本书中,美国外交官谢伟思的背后乃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不断变化,而这样的变化过程既有国际背景的影响也有美国传统政策的约束。但作为一个外交官,谢伟思的作用很大,也很小。很大就在于能够给美国政府传递中国的第一手资料;很小也在于美国政府有时候并不拿这样的信息当回事,甚至将谢伟思当作了“替罪羊”。这样的“黑锅”也一直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才逐渐消失,谢伟思也恢复了名誉。一个人的历史只是一瞬,但却是一国政策的最佳展示,尤其如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