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醉太平·春情

  • 编辑: 木林
  • 发表于: 2014-12-30 22:12
  • 字数:1433
  • 人气:827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原文:

  东风柳丝。细雨花枝。

  好春能有几多时。韶华迅指。

  芭蕉叶上鸳鸯字。芙蓉帐底鸾凤事。

  海棠亭畔鹧鸪词。问莺儿燕子。

 

【作品注释】:

  ①“伯劳”句: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伯劳,鸟名,又名。

  ②桃源洞:仙洞。陶渊明《桃花源记》谓“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但元曲则多指刘阮入天台故事。今浙江天台亦有桃源洞,传为汉人刘晨、阮肇遇仙处。

   ③红雨:桃花花瓣坠落如雨。

 

【作品韵译】:

  乌黑如云的柔发,挽一个髻子蓬蓬松松。

  取一支金凤钗,胡乱地横插在当中。

  伯劳西去,燕子飞东,惹起了离人的闲愁万种。

  一溪绿水导入桃源仙洞:相聚的日子是多么美满和融。

  明月梨花照映着半窗幽梦,那憧憬和期待已那样朦胧。

  无情的风雨摧折了帘外的桃杏,好景的破灭竟如此匆匆!

  就此把春天的芳华断送。

 

【作品评析】

  起首两句是两幅剪影,镜头却只是对着人物的局部,作细部的特写。这两句又充满了美与破坏的不谐和性;“乌云髻”是女子柔黑的头发经过精心梳理后挽成的髻子,可如今却是“松”,较之“云髻半偏新睡觉”(白居易《长恨歌》句)的不整更为不堪,简直就是《诗经》中所谓的“首如飞蓬”。“金凤钗”本身也是女子插戴打扮的精美首饰,如今也偏离了正当位置,一个“横”字大有摇摇欲坠的危险。将这两句的含义放大,那就是一方面暗示曲中的女子年轻美丽,一方面又从髻乱钗横的反常中反映了她心情的恶劣。三、四句叙明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她同她的那一位劳燕分飞,一东一西,难怪要“恼离愁万种”了。女子的这一遭际,是在读者意料之中的。

  然而,作品的下半部分却出人意外。它不去接叙“离愁万种”,甚至撇下了女主人公本身,而去纯描写春天的外景。而这种春景又带有象征性与启示性,很难坐实它发生在何处,可以说它也是一幅幅剪影。第一幅是碧溪从桃源洞中流出,一派葱绿的生机与温柔的情调,正是春水方生。第二幅是梨花临窗如雪,照映在银色的月光下,所谓“明月梨花同梦”(苏轼《西江月》),虽然美丽,毕竟有一种缥缈迷茫的感觉,这是盛春时分的夜景。第三幅是东风劲吹,帘前桃花落红如雨,这一句脱化于胡祗通的名句“一帘红雨桃花谢”(《阳春曲·春景》),不消说是春天在渐渐消逝。末句的“把青春断送”,就总结了这一结果。“青春”在古汉语中释作春天,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就是一证。

  正因为这三句鼎足对非一时一地,无固定的受指对象,又紧排在女子因惨别独居而髻乱钗横的愁况之下,所以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是以景代情,利用景物的喻示导向,来概括地表现女子的爱情经历。三句由盛而衰,正是她从欢乐美满到形单影只的生活过程。这三句景语所象征的实情,在“语译”中已试为说明。这样一来,“青春”也就带上了双关意义,又可引申指代青春年华了。

  全曲婉约温丽,而又哀感顽艳,“碧溶溶”、“淡濛濛”、“恨匆匆”,充分利用了散曲宜用叠字的优势,且藏以暗韵,从而造成了缠绵悱恻的情味。以景物象征人物的处境与心情,尤其耐人寻味。晚期元曲家刘庭信《水仙子》:“雾濛濛丁香枝上,云淡淡桃花洞口,雨丝丝梅子墙头。”就学习了这种手法。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年—?),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先以路吏转首领官,后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迁为昆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岁久居西湖,以山水声色自娱。他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等词曲唱和,尊马致远为先辈。一生专力写散曲,尤致力于小令,是元代后期最负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数量之多首屈一指。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