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宫廷斗争剧”扎堆于荧屏。《宫锁心玉》(又名《宫1》)创出省级卫视电视剧五年收视新高;《新还珠格格》卷土重来;《步步惊心》引发“四爷党”和“八爷党”戏里戏外互相掐架;《后宫·甄传》称“宫斗剧也能拍成《渴望》”;《宫锁珠帘》又打着《宫2》的旗号杀来。还有《倾世皇妃》《武则天秘史》《唐宫美人天下》《太平公主秘史》《深宫谍影》《凰图腾》……只见荧屏上各路皇上皇后齐上阵,妃嫔贵人争相斗。
在“雍正很忙”的同时,剧情离奇、台词雷人、“混搭”“穿越”之风盛行。
究竟,多少历史能“乱弹”?
为什么戏说的清廷情圣从当年的乾隆变成了如今的雍正?不过是因为制作者们的灵感又枯竭了
穿越、戏说、雷人、“乱弹”……在过去的一年间,我至少写过四五次相关评论,从《新还珠格格》,到《宫》《步步惊心》《后宫》……对,每火一部“乱弹戏”,我就得写一次。这些历史“乱弹”剧,我看得累,写得更累,内心只求观众什么时候看腻味了、赶紧调转方向,也好让我等娱乐小记摆脱这苦闷的死循环。
时尚、流行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这么个死循环。这两年,时尚界人士不都赶着趟地学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青年范儿吗?电视剧也是如此。为什么戏说的清廷情圣从当年的乾隆变成了如今的雍正?不过是因为制作者们的灵感又枯竭了,而观众的趣味又被吊起来了。所以,无论戏说、正说,谍战、偶像,不过是风水轮流转,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什么雷剧会死尽,也没有什么跟风会停止,反正江山代有雷剧出,能红一年是一年。
正是因为这样,我也很有信心这历史“乱弹”在不久之后就能消停一会儿了——看看今年各大卫视和地面频道的电视剧排片表吧,或许将是谍战和家庭剧的天下。当然,等到哪一天你开始觉得间谍故事有点烦、婆媳争执很闹心、青春偶像不青春的时候,四爷,或者八爷,就又都回来了。
(曾索狄)
今年6个武则天“登基”,明年3个花木兰“打擂”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一直是历史剧的创作原则,虽说古装剧中 “戏说”、“秘史”等夸张、虚构的成分居多,然而家喻户晓的历史大事件总不能随意篡改。有一部电视剧开场,武媚娘的爹居然变成了李世民身边的大将,且战死沙场,临终托孤:“最不放心的就是臣的女儿,她叫武媚娘”;之后武媚娘深宫恃宠,居然对李世民说出了“我还有个大名,叫武?”、“日月普照,光明万世”的“惊世之言”。据历史记载,“武媚”是李世民见她之后所赐,而“?”字虽是武媚娘自己创造,可那是在她登基为女皇后的事儿了,如此的历史硬伤怎能不为观众所诟病!而很多的剧情设置更是莫名其妙、简单弱智,如身为一国之君的李治痛哭流涕,向满朝文武下跪这样的情节就让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戏说”也是戏,“秘史”亦是史,虽不一定如历史正剧那般庄严谨慎地写,可也不能“乱弹”得离谱,毕竟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剧,受众面极广,也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的使命。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而言,电视剧成为其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思想立意积极向上,文化导向文明健康是创作起码的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宫廷斗争剧”大量撞车的现象也说明电视剧原创力的缺乏,这也警示我们的创作人员,应积极地开拓思维、挖掘创新,避免“今年6个武则天‘登基’,明年3个花木兰‘打擂’”这样尴尬的局面出现。
(唐蓉)
尴尬的穿越剧能走多远
穿越意味着错乱,意味着巧合,意味着不可思议的情节和随处可见的笑料。客观地说,如果穿越剧编得巧妙,的确可以成为一种有热播潜质的选题。但如果处理得不当,则穿越剧就可能只是一个“筐”,装满了狗血剧情和无聊的冲突。
所以,广电总局对一些申报的穿越剧提出批评十分具有针对性。当穿越已经形成热潮时,的确需要给其降温。因此,对广电总局的批评不必敏感,问题的核心在于穿越剧真的出了问题。其实,穿越剧出现的问题,不仅包括广电总局所批评的手法荒诞、价值取向含混。在我看来,穿越剧更致命的问题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因为穿越,一个人离开了现实社会,进入到历史的特定时空中,而且通常能够左右逢源、呼风唤雨,毫无理由地获得了众人的青睐和历史的选择,最终赢得了成功。这样的情节虽然十分具有想象力,但是如果严苛一点评价的话,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以一个简单的穿越,跳过了所有摆在面前的现实。
毕竟,观众是活在现实中的,如果电视屏幕上呈现的多是远离现实的“闹剧”,他们的脑海中如何能闪现对现实的思考呢?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对观众的苛求,电视剧本来就是娱乐的,何必让其承担思考的功能。那么,对于电视剧的创作者是否应该提出更多的要求呢?任何时候,对现实的反映都应该是电视剧创作者的自觉,如果电视剧创作者埋头于穿越剧的调侃与编造,而不闻窗外事,真不知这样的创作者如何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社会的守望者?
(李劭强)
“穿越”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穿越”,一个新兴词汇,意即人或物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是现代科技所无法完成的(将来能否实现还未为可知),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穿越”文化的风气影响,远非这样简单,也远非只在文艺活动的领域内,“穿越”文化正渗透于我们的各个领域。《中国青年报》曾刊文《有多少孩子“迷失”在穿越文中》,即披露了目前一部分青少年学生 “迷失”于“穿越”中的种种文化现象。
爱好、迷恋“穿越类”小说,喜欢探讨“穿越”技术的一族,他们的称呼叫“船帆”,即穿越粉丝。“船帆”对“穿越”文化的迷恋,既有共同的心理,也有共同的行为。有人说,穿越文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体,谁没看过就是OUT(不入时)了。有媒体报道说,现在的中小学生不仅日常作文会写“穿越”,有时考试的时候也会写“穿越”,穿越文正在成为他们诉求、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穿越文”,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挤占他们的阅读空间。随着一些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热播,各种体例、各种档次的穿越小说在大、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读者众多。
在网上,你还可以轻易地找到各种穿越题材的论坛。论坛的讨论内容有穿越形态、方式、地点、身份、故事惯例、时空分类、结局分类、穿越必须掌握的古诗词等。
这种“穿越”文化的流行和泛滥,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文艺欣赏趣味,甚至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选择、生命意识,也产生了影响。
这种“穿越”的诱惑力,在于指向人的心理上的无意识和下意识,通过这种催眠力,唤起和产生“白日梦”式的幻想或幻象。面对这种“穿越”文化的侵袭,不少老师和家长感到忧虑:“在这些题材包围下的我们及学生,非常无奈。电视传媒对年轻一代的误导和毒害,常常令我们无能为力,这个问题得交给电视传媒去思考。”
(袁跃兴)
不要为了一时的收视率歪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对中国的电视剧产业来说,我想去年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四爷年”。“穿越女”和“四爷”们让我们目不暇接,收视率也是相当惊人。在演员、制片方、电视台赚足了人气财气后,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为这些被篡改的中国历史买单?
不可否认,电视剧或多或少承担着传播大众文化的重任,可在当下,被收视率主宰的电视剧产业却悄然变味。作为广告商衡量投资与否的重要标准,收视率令电视台和制片商们时刻战战兢兢,由此,他们不免跟风,今天“穿越剧”火了,就全去拍“穿越”;明天“谍战剧”火了,又都转向“谍战”,更有甚者将二者合一,搞出“宫廷谍战剧”。我想正是这种“唯收视率是瞻”的心态,造就了今天的“穿越剧”噩梦。
制片方也好,电视台也罢,都需重拾那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回首过往。事实上,像《三国演义》《武则天》《汉武大帝》这样为世人所流传和欣赏的历史剧并不在少数,它们令人百看不厌且受益匪浅,哪怕是在今天也还是会吸引很多观众。由此看来,中国的电视剧制片人大可不必一味跟风,应当沉下心来制作一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电视剧,不要为了一时的收视率歪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王悦)
如果不细心创作,仅仅为了迎合热点而“穿越”,则必然弄得不伦不类
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演义和戏说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仍然记得当年《戏说乾隆》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报纸上热议一时的话题就是电视剧戏说历史的问题。
事实上“穿越”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新颖,但在现实中是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哪个男生没有捧读武侠小说幻想自己就是那万夫莫当、万人迷恋的大侠?哪个女孩未曾望着古装电视剧里英俊潇洒的男一号幻想自己就是那沐浴在侠骨柔情里的女主角?就算是看正史,看到奸人得逞、英雄末路,很多人怕是也常和我一样,恨不得跳进书里去横插一杠子。所以说,“穿越”之心,人皆有之。“穿越”虽然在技术上站不住脚,但是在艺术虚构中出现并不离谱。
不过幻想归幻想。如果有一天,真的“穿越”回到了古代,恐怕等不到大展拳脚,生活设施的不便和卫生习惯的差异就足以让我们崩溃了。同样,“穿越”虽然是个不错的素材,但要真正创作出好的影视作品,就要研究如何表现古今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差异,如何处理这种差异带来的戏剧冲突等等。由于这些问题都缺少模仿借鉴的范本,因此都是不小的挑战。如果不细心创作,仅仅为了迎合热点而 “穿越”,必然弄得不伦不类。就像对于有些“穿越”题材的电视剧,如果观众对历史人物不熟悉,怕是连这一堆俊男美女里哪个是从当代“穿越”进去的都分不清。
(青枫)
·网言网语·
●我决定不看后宫争斗的戏了,堵得慌,特别是里面有人被坏人冤枉后要澄清的戏码,能堵死你,基本对话都是这样:“我看错你了,想不到你会做这样的事。” “我绝对没有做,事情是……”“不要再说了,你太让我失望了!”
●某个频道,四爷正在和若曦暧昧,切频道,四爷正在和怜儿缠绵,切频道,四爷他喜欢杨幂,切频道,四爷他娶了甄——总结起来,就是雍正很忙!
●生活就像四爷,不是你换台就可以逃避的。
●后宫佳丽三千,到底有多少个是穿越过去的?
●对于电视剧来说,认真你就输了。